APP下载

“有心”插柳柳成荫

2014-04-01俞雪芬

新课程·上旬 2014年1期
关键词:朱自清父爱背影

俞雪芬

随着朱自清《背影》这篇文章的面世,描写父亲的文章层出不穷,但《背影》从未被其他写父亲的文章所取代,究其原因,除了文章写作角度独特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莫过于《背影》中所表现出的复杂情感:既有父子间浓厚的骨肉亲情,又流露出作者一些说不清是悲酸还是惆怅的心绪。可以说,一篇短短的文章,却是五味杂陈,需要细细的咀嚼、品味。

分析《背影》这篇文章,教师,抑或说参考书,大多着眼于父亲艰难地穿过铁道去对面的月台为“我”买橘子的情节,通过对文章动词的分析,让学生理解文章所表现出的父爱子之情。或者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我”的几次流泪,让学生了解“我”对父亲的感激、为父爱感动之情。这些分析注重了文章的部分,仅仅是注重于表面,却未能品味出文章所蕴含的更为复杂的情感。文章结尾处有这样两句:“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从这两句话来看,包含了这样的内容:第一,父亲买橘子的事,虽然让朱自清感动,却并未当时就写成文章,而是在中年之后回忆起此事感触颇多,才写成此文。第二,从这两句话的字里行间可以揣测出,朱自清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很好,那是什么原因让朱自清最终理解了父亲,并在中年时写出如此一篇讴歌父亲的感人肺腑的文章呢?这一点是很耐人寻味的。

闲来无事,翻阅书籍,读到丁辉的文章《父亲背影困扰朱自清》,不禁恍然大悟,原来朱自清写《背影》有一个独特的背景: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在徐州榷运局长的任上,娶了两房姨太太。老家宝应的潘姓姨太太得知此事,跑到徐州大闹。这一闹,就把朱鸿钧的“差事”给闹得“交卸”了。朱鸿钧的母亲,也就是朱自清的祖母,因此一病不起。这也就是文章开头所说的,出于“为尊者讳”朱自清自是不便细说,但要更深刻地理解其中包含的沉重与感伤,这个背景不可不重视。朱自清与父亲关系的疏远,还有一个原因,大概是朱父对朱自清原配扬州名中医武威三的独生女武钟谦的态度。从朱自清所写《笑的历史》中可看出,朱父和朱母是极不喜欢她的。可是在写《背影》时朱自清却原谅了父亲,并写他的好,此时朱自清是在什么状态下写的呢?根据朱自清所写散文不难发现,朱自清不善操持生计,再加上子女众多,生活十分艰难。这似乎让他很少体会到儿女绕膝的天伦之乐,更多的是厌烦。当朱自清深悟到生活之艰辛时,开始对父亲谅解和感念,并在文章中艺术地表现了出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在这样的句子里,有对父亲深深的敬佩,也有对自己的愧疚、自责与叹息。可以说,《背影》并不是单纯地表现“父子之情”,它的厚重感,感人至深之处更来自于一个中年男人对生活的沧桑感和对人生的伤感。

对文章独特背景的了解,犹如醍醐灌顶,让人茅塞顿开。相似的境遇,让朱自清面对潦倒的父亲时多了一份同情与理解,感受到了年轻气盛、意气风发时感受不到的父爱。而这一切都源自生活的磨炼,人生经验的丰富。由此我想到,语文除了工具性之外,它还是人文气息特别浓厚的一门学科。人生经验的积累、视野的开阔、思维的变化,都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对文章的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一点。作为教师,我们自己有丰富的经验、阅历,却不把它们放在对文章的解读上,仅仅在教学中把参考书上别人告诉你的知识原封不动地照搬给学生,最终只能是一名合格的搬书匠,这种工作每个人都会做,包括学生本人。但若要使自己的思想和见解更深刻,并进一步影响学生,则必须勤于思考,提出问题,找到更有力的证据来支持自己对文章的解读,这其实也是一个汲取新知识的重要途径。如,顾颉刚先生在《怀疑与学问》中所论述的,因怀疑而问,因问而寻求解决的方法。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并言传身教于学生,那学生就真正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这会让他们终生受益,而我们也就“善莫大焉”了。有句俗语“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无心”细究起来怕是“有心”的最高境界。如果不“有心”地考察柳树生长的环境、气候、水土等,只怕再“无心”也插不活一棵柳,更遑论“柳成荫”了。

(作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市二十二中)

编辑 韩 晓

猜你喜欢

朱自清父爱背影
匆匆
清芬正气朱自清
[鸢]とんび父爱如山
两个背影
不要让父爱成为等待
你给我留下了背影
背影
父爱如山
老情书 朱自清致武钟谦
“心灵的感冒”:朱自清白璧微瑕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