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增加生命的能量
2014-04-01Article寇宝刚
文 Article_寇宝刚
手机具备了移动终端功能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一个小小的手机,联络了广阔的世界,手指在那几方寸的屏幕上轻盈地舞蹈着,各类信息汹涌而至,让人目不暇接。微信、微博、QQ上此起彼伏地闪烁着最新的讯息,刷屏的频率赶不上更新的速度,往往为遗漏有些你认为重要的信息而郁闷。忙碌的手指间,时间悄悄地流逝了。手机上看了半天,揉揉过度疲劳的眼睛,脑子里可能又是一片空白。娱乐化、碎片化的阅读只是一种消遣,你每天浏览了上万的文字量,很可能收获的只是一堆文字垃圾。
我们需要的是移动终端的便捷,而绝不是当它的奴隶。还是从手指的舞蹈中解脱出来,找点空闲,捧起久违的书本,在墨香的熏染中,为干枯的心灵注入一股清泉,为思想插上飞翔的翅膀。
这里说的读书不是业务书籍的钻研,不是临时抱佛脚的考试指南,更不是股市实战之类的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书。而实际情况是,要么不读书,若读,手不释卷的恰恰是这些为食禄垫底的术数之书。读这些书当然是必要的,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对技能类书籍的学习是生存的工具,是提升职业技能的必有过程,是获取生活资料的手段。这里说的读书,指的是读“无用之书”,是那些构筑人类精神高度的经典。
令人欣喜的是,在很多班组书屋的书架上,时常可以在成排的专业技术书籍的末端,看见几本称得上经典的书籍,虽然寥寥,却格外醒目,弥足珍贵。一家单位员工图书馆新近购置的图书中有《胡适文集》《王羲之墨迹本》《唐寅落花诗册》等诸多“闲书 ”,主事者可谓目光不凡。读那些文集、墨迹、诗册不能评定职称,不能带来财富,但它能充盈你的精神,增强生命的能量。
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给经典下了十多条定义,从那深刻的定义里,自然回答了为什么读的问题。他对经典的解说实在是太精彩了,转述大意不足以传递原意,好在下面这段很有理性的文字还不算枯燥:“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它们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但是对那些保留这个机会,等到享受它们的最佳状态来临时才阅读它们的人,它们也仍然是一种丰富的经验。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自己以遗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我们以前读过的东西的书。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从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一口气读完这段不含水分、容量密集的摘要文字,可能还要回过头重复一遍,才能慢慢消化它蕴含的丰富内容。
读书如牛吃草,如猪吃食儿,说不上是哪一口上的膘,更说不出哪一本书更有价值。人类思想的进程,常常躲藏在那些“无用之书”的字里行间,延伸了人们瞭望世界的目光,为我们的思想插上了翅膀。一个人的厚度,等于读书的高度,那都是一个字一个字的积累。
还是回到网络,这时代读书实在是便利无比,再不会为一本书去抄、去借,没有了费尽周折而不得的烦恼。网络上的书无所不有,阅读、下载皆随心意。在阅读几乎是零成本的今天,缺少的可能是翻动书页的清风吧。
福楼拜说:“阅读是为了活着。”想想这句话,颠倒过来说,我们活着却没有阅读,那该是多么空虚与乏味的人生。
宋人黄庭坚说:“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之,则俗尘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也。”尤其在讲究仪容姿态的现今,服饰脂粉不过是外在装扮,你即便是粗衣乱发,只要心有文墨,自是“腹有诗书气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