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髋部骨折诊疗指南(NHMRC)2010》在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
2014-04-01王瑞敏
王瑞敏 张 静
(河北省保定市第三医院骨科,河北 保定 071000)
《老年髋部骨折诊疗指南(NHMRC)2010》在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
王瑞敏 张 静1
(河北省保定市第三医院骨科,河北 保定 071000)
髋骨折;围手术期护理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进展,老年人髋部骨折的发病率逐年增长。预计到2050年,全球髋部骨折患者将达到626万[1],而80%是65岁以上老年人。此类患者的病死率是正常人群的3倍[2],大约50%的骨折患者不能恢复到伤前的活动能力[2]。手术治疗是此类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可以减轻疼痛,尽早恢复活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避免非手术治疗长期卧床产生的各种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老年人生理功能逐渐减退,基础疾病多,围手术期合并症多,死亡率高,加强围手术期管理是临床护理的重要课题。
《老年髋部骨折诊疗指南(NHMRC)2010》(以下简称《指南》)是由澳大利亚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理事会(NHMRC)发布,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诊疗中涉及的20个问题提出了建议和证据。2011-05—2012-12,我们根据《指南》中的问题,收集整理了老年髋部骨折患者34例,回顾性分析围手术期的治疗、护理过程,与《指南》进行比较,结果如下。
1 资料与分析
1.1 一般资料 本组34例均为我院骨科住院患者,全部接受手术治疗。男15例,女19例;年龄65~89岁,平均(77.13±2.5)岁;股骨颈骨折2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3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16例,骨折内固定术18例;术前基础疾病:心血管疾病24例,慢性呼吸系统疾病9例,2型糖尿病7例,脑血管疾病6例,脑肿瘤1例,肱骨远端骨折1例,曾患牙龈癌1例。
1.2 资料分析 根据《指南》中的20项内容进行整理分析。
2 结 果
2.1 34例患者围手术期诊疗情况 手术时机(建议36~48 h内手术):入院至手术时间平均(5±3) d;术前牵引30例(88.2%);术前预防压疮、实施预防措施34例;吸氧:术前吸氧2例,术后吸氧34例;预防深静脉血形成:术后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34例,机械预防2例;弹力袜使用0例;麻醉方式:全身麻醉15例,区域阻滞麻醉19例;止痛:药物止痛术前10例,术后30例;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术前30 min使用抗生素34例,术后平均使用(5.0±1.0) d;手术方式:人工髋关节置换术16例,骨折内固定术18例;伤口引流:放置引流管12例,均在48 h内拔除;伤口缝合:缝线缝合34例,金属缝合钉0例;术后输血15例,其中血红蛋白<80 g/L 5例;导尿:手术均采用留置导管,术后拔除尿管平均时间(3.0±0.3) d,3例患者持续保留;营养状态:医师根据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营养状态评估;术后出现精神症状4例,其中谵妄2例,给予对症治疗和精神药物控制,其他患者未预防性使用氟哌啶醇;活动:床边站立平均时间为术后(7.0±1.0) d;围手术期进行骨质疏松治疗12例;均未使用髋部保护器。
2.2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本组34例中,出现并发症14例(41.2%),2种以上并发症患者10例(29.4%)。多器官功能衰竭致死亡1例;心血管系统并发症(高血压、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冠心病加重)5例;电解质紊乱5例;谵妄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4例;肺部感染2例,呼吸衰竭1例;贫血2例;低蛋白血症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压疮3例;腹泻1例;伤口不愈合1例。
3 讨 论
通过病例的回顾整理发现,《指南》已被临床医师了解和应用。临床医师根据老年患者的特点和个体差异对手术时机、手术方式、麻醉方式、伤口缝合及引流等问题进行决策,与《指南》中的建议相符。但是在术前牵引、止痛、呼吸功能的评价与吸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营养状态的评价与术后输血、谵妄的预防、术后活动等方面与《指南》有差异,上述问题与围手术期并发症有着密切的关系。
3.1 重视术前准备与评估 全面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及基础疾病情况,医师会调整患者全身情况达到可以耐受手术的标准[3]。护理人员应重点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饮食习惯、精神状态和认知水平,用药情况,了解各项实验室检查数据,根据情况制订术后护理计划。围手术期给予充分止痛,疼痛会影响患者床上活动、翻身和功能锻炼,导致压疮、便秘和血栓形成。《指南》中指出,没有证据支持术前应用牵引。本次统计术前牵引病例达到88.2%,目的是固定患肢,减轻疼痛。因此,不应持续牵引而影响肢体活动和翻身。患者的营养状况和饮食习惯个体差异较大,由于手术禁食、水,术中创伤出血和麻醉期体液再分布,使患者处于低血容量状态,血压降低,组织器官灌注不足,水电解质紊乱,这也是老年患者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4]。血液浓缩可加重血栓风险。护士应掌握血液生化检查的正常值和危机值及临床表现,做好术前宣教,指导患者禁食的时间和方法,必要时静脉补充液体及营养。
3.2 术后病情观察与护理 根据患者的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术中出血、有无引流等情况进行病情观察、补液和功能锻炼。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精神状态、饮食情况,做好液体治疗,及时补充血容量,提供营养支持和药物治疗。不能监测中心静脉压,应重点观察尿量和动脉压,以判断液体治疗不足或过量,避免快速补液引起心力衰竭和肺水肿。术后定时复查血常规、血生化等指标,及时发现水电解质紊乱、贫血、低蛋白血症等情况。关于输血问题,《指南》中建议血红蛋白>80 g/L无症状患者可不予输血。但据临床观察,老年人小量多次输血可预防贫血,明显改善精神状况,维持血红蛋白>100 g/L,提高组织修复能力。麻醉方式,《指南》中建议选择区域阻滞麻醉。区域阻滞麻醉(连续硬膜外麻醉和腰麻)可避免全身麻醉插管所引发的气道、肺损伤及一系列呼吸系统相关并发症。慢性肺部疾病是老年人常见病,术前对患者进行呼吸功能的监测,呼吸、咳嗽的训练,上肢有氧运动可增加患者对氧的适应能力。全身麻醉复苏后,尽早给予半卧位,常规给予雾化吸入,吹气球训练肺功能。术后活动和功能锻炼可以减轻下肢水肿,促进下肢血液回流,防止血栓形成,增强下肢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尽早恢复伤前功能。康复计划因手术方式不同而有所差异,还要根据骨折类型、骨质疏松情况和患者配合程度,与医师决定开始负重时间,原则是早活动、晚负重。
3.3 谵妄等精神症状的护理 围手术期谵妄状态是与髋部骨折相关的最常见的并发症。它是一种急性精神错乱状态,不同地区不同研究发病率波动在5%~61%[5]。在术后2~5 d发生,表现为精神萎靡、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白天嗜睡和夜间烦躁,也有出现幻觉和错觉、多语,攻击行为。此类患者围手术期谵妄最常见的原因有感染、心肺功能衰竭、代谢紊乱、水电解质紊乱等。通过治疗原发疾病、吸氧、补充营养及纠正水电解质失调等对症处理后得到改善。目前常用的谵妄风险评估模型(RD-model)[5]和诊断标准[5]可以帮助我们早期发现和预防谵妄的发生。
3.4 并发症的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压疮也是老年患者常见的护理合并症,与疼痛、脑血栓后遗症、低蛋白血症、多器官衰竭等因素有关,患者全身状况差,活动能力低下。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应药物与机械措施联合使用,本组病例显示肢体活动不足,弹力袜、肢体气压治疗使用不足。营养状况低下、皮牵引制动和疼痛也是压疮发生的客观因素,压疮的预防应改善患者的全身营养状况,间断牵引,有效止痛,加强心理指导,提高患者的主动活动能力。
髋部骨折中高龄患者的比例越来越大,手术风险高,术后并发症是影响治疗效果和存活的重要因素,对老年患者的髋部骨折治疗模式由以“骨折”为中心转变为以“高龄患者”为中心,需要护理人员掌握《指南》和老年病学知识,提高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水平,使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1] 张长青.关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当代观点[J].中华骨科杂志,2012,32(7):611-613.
[2] 纪泉,张良,申剑,等.80岁以上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院内死亡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2,27(12):1072-1074.
[3] 李纯志,胡佰文,李重茂,等.生物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90岁以上股骨颈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0,25 (10):921-922.
[4] 曹宪尚,余世明,刘建华,等.90岁以上老人髋部骨折围手术期液体治疗[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0,25(10):904-905.
[5] Duppils GS,Wikblad K.Cognitive function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fter delirium in connection with hip surgery.A six-month follow-up[J].Orthop Nurs,2004,23(3):195-203.
(本文编辑:习 沙)
1 河北省保定市第三医院康复科,河北 保定 071000
王瑞敏(1973—),女,副主任护师。从事骨外科、神经外科临床护理工作。
R683.3;R248.2
A
1002-2619(2014)03-0458-03
2013-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