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门诊护患沟通不良因素分析与对策
2014-04-01张洪敬代修文宋庆霞
张洪敬 代修文 宋庆霞
随着社会发展和医疗环境的改善,人们的健康观念不断转变,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家长对患儿的保护意识日益增强,对护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1],儿科护士面临工作压力大、强度大、风险大、被伤害可能性大的多种不良局面。良好的沟通可以密切护患关系,有利于取得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信任,从而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笔者对儿科8例护理投诉事件进行分析,找出发生原因制定改进措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1~12月儿科发生的8例投诉案例。其中因为护士沟通不良2例,未及时巡视1例,穿刺技术不良导致不满有1例,对患儿医疗费用不满而护士解释不到位1例,对医院就诊流程不满1例,因病程未清楚告知1例,护士服务态度差1例。
2 儿科门诊护患沟通不良主要因素
2.1 护士沟通技巧差 护士的知识层次、表达能力、工作年限和阅历等是沟通技巧的重要因素,在儿科门诊特别是遇到血管情况较差时,护士不能耐心解释取得家长的理解,不能巧妙地用共情护理服务化解矛盾。而患儿的病情变化很快,一旦有不良倾向,家属就会不满意护士的工作而造成纠纷。
2.2 护士评估能力不足 为开展优质护理工作,医院大量招聘年轻护士补充人力,但年轻护士工作经验不足,对患儿的病情评估不到位,对家长的心态、反应和要求不能正确评估和观察,不能及时发现不良事件先兆,不能及时解释和沟通,让家长的不满不断叠加。
2.3 护士穿刺技术差 儿科门诊治疗工作量大,头皮静脉穿刺技术至关重要,而年轻护士的穿刺技巧短期内难以提高,部分家长也不信任年轻护士为患儿穿刺,从而导致年轻护士惧怕穿刺,惧怕投诉的恶性循环。护士的穿刺技术不足,还会导致在抢救时惊慌失措、手忙脚乱,容易发生差错事故。
2.4 护士服务态度差 面对儿科病房中吵闹、嘈杂的环境,以及个别家属的过高要求,个别护士还是会出现冷着脸,不搭理人、不说话等不良表现,甚至会把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带到工作中等。
2.5 工作模式不利于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我院护士负责的治疗工作主要是用药和雾化治疗,以前采取的功能制护理模式,护士分片区工作,配液护士只管加药,穿刺护士只管穿刺,只为完成工作任务,没有考虑患儿和家长的归属感,家长不清楚工作流程,感觉茫然、不信任。
2.6 疾病知识宣教不到位 护士在健康教育时,不能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地告知患儿和家长相关疾病知识,或者专业术语使用过多,都会让家长遵医行为减弱。
3 对策
3.1 改变护理工作模式 将功能制护理改变为责任制护理,每天安排1名高年资护士担任沟通组长负责工作分配和巡查,下分4个责任小组,每个责任小组有4名护士,每个小组由1名沟通能力强的护士担任组长,组长负责制完成所分配患儿所有的治疗、用药、处置及健康宣教工作。家长来到护士站,由沟通组长根据情况分配给责任小组,责任组长与家长见面后立即带到自己分管区域,介绍治疗流程,进行护患沟通,让家长有归属感,知道自己的孩子需要做些什么、可以找谁帮助。
3.2 加强培训 利用传帮带的方法,高年资护士所担任的沟通组长承担培训和指导任务,每月举办1次“沟通小故事”分享会,每人分享自己遇到的特殊事件,让低年资护士从别人的经验和实践工作中提高沟通能力、评估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通过每月1次的分享和故事记录,总结出表达对患儿的喜爱、赞美可以获得家长的认可,在穿刺前用玩具或糖果可以分散患儿注意力减少哭闹,对年长儿以平等的态度进行解释和征求意见等。制定儿科护士面对突发状况的处理流程,如面对暴怒的家长发生争执甚至出手打人,应如何立即离开现场自保、如何寻求帮助、其他人员如何立即给予支持、如何报告等,均采用流程化培训,并进行现场模拟演练。
3.3 提高技术水平 我院建立专项奖励基金,培训门诊儿科穿刺能手。选拔意愿性强、悟性高的低年资护士,在责任组长带领下专门负责穿刺工作,通过半年培养出一批一针穿刺成功率高的护士担任穿刺能手。此外,还加强了专业知识和急救技能培训,面对突发情况做到沉着冷静、临危不乱,从而赢得家长信任,提升护士专业形象。
3.4 改善服务态度 当护士与家长沟通时多换位思考,尽量理解家长的心情,满足家长的合理需求[2],加强护士的专业精神培养。多从优质护理的理念以及对患儿的同理心和对护理专业的责任感等方面进行教育,及时观察和调节护士情绪,人力配置时选拔开朗、活泼、有童心的护士进入儿科。
3.5 主动服务 护理人员要做到勤巡视、勤观察,在观察液体是否通畅的同时与患儿及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从而了解患儿的饮食情况、睡眠质量、病情变化、心理变化等等[3]。为保证临床工作,除加强人力配备,改变工作模式,还采取弹性排班、中午加强和建立机动护士等方法,改善患儿输液时、换液高峰期护士不能及时巡视、主动换液的不足,加强对患儿的巡视和病情观察。
3.6 预见性沟通 为减少护理纠纷,对于性格急躁的家长,责任护士在各种操作前耐心讲明操作流程,克服交流方面的困难,降低家长的期望值以减少可能的纠纷发生。
3.7 采用语言和非语言性沟通技巧 由于儿科护理的对象是特殊的人群,不仅要求护士掌握其生理、病理知识及护理知识和技能,还要掌握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在与家长沟通时,要根据患儿及家长的年龄、文化、职业选择适当的称呼[4],拉近与患儿以及家长的距离。
3.8 健康知识宣教 采取个别交谈、集中演示、多媒体讲解等多种方式进行健康知识的宣教,指导正确喂养、服药等,对患儿不同时期应采取不同的喂养方式,有可能发生的各种疾病及预防措施等进行讲解,指导家属摒弃不良生活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提高防病能力[5]。
4 小结
做好护士与患儿、护士与家属之间的有效沟通,既能融洽护患关系,增加信任感,利于各项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又可消除彼此间的误解,预防和减少护理纠纷[1]。同时,加强培训学习,提高护士沟通技巧,提高护士穿刺技术和护理质量,根据不同的护理需求,为患儿提供优质、高效、安全的护理服务。
[1] 唐 静.护患沟通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重要性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8(8):99 -100.
[2] 李德兰,王 楠.儿科护患沟通技巧[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22):2808 -2809.
[3] 李 娟.护患沟通艺术在儿科静脉输液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2,18(28):128 -129.
[4] 李忠玲.儿科护理中的护患沟通技巧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24:181 -182.
[5] 李金荣.儿科护患沟通障碍原因分析及对策[J].医学信息,2011,24(11):3576 -3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