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向性理论视域下的元话语特征研究*
2014-04-01何梦宇
何梦宇
(长江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人类所有语言中都有元话语的存在。Crismore于1989年提出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言语交际,话语都包括两种成分: 基本话语(primary discourse) 和元话语(meta-discourse) 。基本话语表达关于话题的命题信息,元话语引导读者去组织、理解、评述命题信息,并对命题内容做出反应。
元话语被提出以来,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人们从语用、修辞等多方面对元话语进行了研究。研究元话语的方法较多的是实证研究,学者将元话语理论利用于课堂教学,具体为口语、写作、翻译课程等。如刘川《元话语使用在大学英语议论文写作中的实证研究》,指导学生恰当的使用元话语,提高写作质量。元话语较多地应用于当前的语篇分析和语言教学研究,或者进行个案分析。由于元话语理论本身具有争议性,所以关于它的实际运用很模糊,对其理论考辩不足。本文就元话语的实质和特征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试图从哲学角度解释其理论界定。
一、元话语研究的哲学基础——意向性理论
1.心智哲学分析元话语的合理性
心智哲学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认知科学的建立而形成的。认知科学的其中一个来源是语言学。语言学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实用语言学时期”。实用语言学时期的研究对象不再仅仅局限于语言及其运用环境, 而是语言的产生、理解机制。(杨先明,2005:71)如何研究语言的产生、理解机制我们可以从语言的发出者—人着手。基于认知科学发展起来的认知语言学等学科,我们可以看出语言研究越来越重视人的因素在语言中的作用。(徐盛桓,2011:2)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我们耳熟能详的有这样一句话,人的一个显著的特征是他的主观能动性,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的活动。进而,我们可以从人的意识角度出发,去探寻语言产生的机制。心智哲学中的意向性理论详细讨论了人的意识和意向性,这为我们研究语言提供了新思路。那么心智哲学如何应用于语言研究呢?
对元话语的认识各持己见,但“元话语是用于组织话语、表达作者对话语的观点、涉及读者反应的一种方法这一观点是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徐赳赳,2006:345-353)在元话语的定义中,有两组对象,即作者与读者(说话者与受话者)。作者使用元话语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与读者交流,表达作者观点的一些元话语标记语蕴含作者自身的态度。意向性理论包括意向目的和意向态度。
2.意向性理论
意向性是意识的基本特征之一。语言活动是人类的一种认识活动。语言运用是一种意识活动。(徐盛桓,2012: 4)意向性与人类的认识活动直接相关。作为人类心灵的一个相对独立,较具体的特征,意向性较易把握。我们在纸上写的符号组成语言,或指称太阳、月亮、孔子等。尽管这些事物离我们几千万千米或出现在几千年前,在有如此大的时间和空间差距的情况下,是我们心灵的意向性施加在那些事物之上的事实,纸上的符号才能指称我们提到的事物。
来规定这些指称的就是意向状态。元话语可以通过意向性理论来分析,原因之一在于元话语标记语本身是关于意向状态的。在“我希望天会下雪”,“我害怕天会下雪”和“我相信天会下雪”三个句子中,“天会下雪”是相同的内容,但是它是通过不同的语言行为表达的。希望、害怕、信念、畏惧等就是不同类型的意向状态。
意向性的运作方式是意向状态。语言的使用总是直接体现意向性的,在执行言语行为时总有意向状态被表达出来。在元话语运用中有意无意的体现出意向性是不容争辩的。在Ifantidou对元话语的分类中,表证实的插入语I believe, we suggest, I think , I agree, we doubt 可能体现了一定的心理因素,但似乎缺少了意向性的解释。
二、意向性理论对元话语的启示
元话语的功能如下:(1)元话语能够有助于引导读者理解语篇的命题内容、体现作者对所写内容及对读者的态度;(2)元话语能够帮助读者组织、解读、评价语篇所提供的信息(徐海铭,潘海燕,2005:55)。通过元话语的功能,我们可以认识到元话语实际上也是一种作者和读者的交际。Gibbs(1999)认为交际意向(communicative intention)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说话者凭借所说的话具体要表达的意思,二是说话者凭借听话人对于其意图的识别而希望表达的意思。
例如下面《论语》中我们耳闻则诵的一句话: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选自《论语 学而篇第一 》
这里给出三种译本。
辜鸿铭 译:Confucius remarked,“It is indeed a pleasure to acquire knowledge and, as you go on acquiring, to put into practice what you have acquired. A greater pleasure still it is when friends of congenial minds come from afar to seek you because of your attainments. But he is truly a wise and good man who feels no discomposure even when he is not noticed of men.”
理雅各 译:The Master said, 'Is it not pleasant to learn with a constant perseverance and application? 'Is it not delightful to have friends coming from distant quarters?' 'Is he not a man of complete virtue, who feels no discomposure though men may take no note of him?'
韦利 译:The Master said, To learn and at due times to repeat what one has learnt, is that not after all a pleasure? That friends should come to one from afar is this not after all delightful? To remain unsoured even though one's merits are unrecognised by others, is that not after all what is expected of a gentleman?
笔者参照Ifantidou;Hyland和Tse对元话语的具体分类,选定以上例子中出现的元话语语例,主句动词为:辜译Confucius remarked、理译the Master said、韦译the Master said。交际主体:辜译you; he、理译he、韦译one;others。表连接话语的词语:辜译and; as; but; when、理译and; though、韦译even though;after all。介词短语:辜译because of。情态动词:韦译may。符号式:辜译“ ”、理译' '。
三种译本都是同一句话的翻译,即有着相同的指向性,但是它们使用的元话语呈现不同。首先在主句动词中,辜译用Confucius remarked,理译和韦译用the Master said。“子曰”顾名思义,指孔子。不直呼其名,是孔子的弟子表示对孔子的尊称。辜译用Confucius,显然是点名了“子”是谁。“the Master”意思为“先师”, 理译和韦译使用其保留了原文的人际关系。在交际主体中,辜译使用you等大量代词,共计6处,这样更贴近英文句式。“you”与韦译“one”相比,听起来更亲切,接近读者。“人不知而不愠”中的“而”表转折,辜译用“but”,另外两者用“though”和“even though”。辜鸿铭译《论语》的序言中指出了他翻译目的是“以普通读者为阅读受众”, 他的句式和用词体现了这点。理雅各译本用情态词“may”,显出准确性。另外,在标点符号的使用上,辜译用汉语中的双引号,理译中用单引号,体现了作者身处的不同文化之中。
在意向性角度下,对于相同的指向,作者立足自身的意向状态,选择相应的语言表述,期待读者从中识别作者意图。由此,我们知道元话语是作者从其意向状态出发,在交际意向中引发读者产生共鸣,实现交际意图。元话语涉及了作者主体和读者对象客体,因而具有对话性。
无论是Crismore把元话语分为语篇元话语和人际元话语,还是Hyland的交际元话语和互动元话语,元话语始终体现概念、人际和语篇功能。Hyland&Tse提出元话语的三个原则:元话语不同于话语的命题意义;元话语指的是能体现作者-读者互动的语篇特征;元话语只指话语内在的关系。在写作过程中,意向内容就是作者想以什么为内容和如何用语言写出正确的命题内容。引导式元话语如表转换的词语but、and、thus...表证据的词according to X, X states...等都是属于意向内容,是作者为了达到期望的解释使用的语言表征。除了写出正确的命题,作者同时也表明个人立场,这属于意向态度。互动元话语中的态度标记如I agree、prefer、unfortunately等作者对命题情感态度的词,表述的是作者的相信(信念),一种心理状态。这说明表明作者心理状态的元话语具有内涵性(intensionality)的特点。我们可以根据莱布尼茨律(替代检验)来测试。内涵性句子不能通过这个测试[(a=b)&Fa] Fb。
(1)Plato is Socrates’ friend.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朋友)
(2)I believe Plato crossed the river. (我相信柏拉图渡过了河)
将(1)代入(2),我们不能有效推出:
(3)I believe Socrates’ student crossed the river. (我相信苏格拉底的朋友渡过了河)
因为(2)的真假不是由柏拉图渡过河来决定的,而是取决“我”是否相信这个事实。由于believe这个表态度的元话语标记语,句子(2)有内涵性。所以我们得出表作者态度的元话语具有内涵性。
三、结语
元话语是作者(说话者)传递命题内容和传递对读者(受话者)的重要手段。从意向性角度看,元话语表明了作者的意向内容和意向态度;帮助作者呈现命题内容,表达个人态度,引导读者更好地连接概念内容。文章指出元话语具有指向性、对话性和内涵性。对元话语的研究要借助哲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元话语的类别和特征都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元话语的重要性不容置疑,关于它的研究还任重道远,还有更多的特点值得我们去探索。
参考文献:
[1]徐赳赳. 关于元话语的范围和分类[J]. 当代语言学,2006,(4):345~353.
[2] 徐盛桓. 从“事件”到“用例事件”从意识的涌现看句子表达方式雏形的形成[J].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b: 4.
[3] 徐盛桓. 语言研究的心智哲学视角-“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之五[J].河南大学学报(社 科版),2011,(4): 2.
[4] 徐海铭,潘海燕. 元语篇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综述[J]. 外国语,2005,(6):54~61.
[5] 杨先明. 语言学发展历史回顾与趋势展望 [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6):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