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国演义》中司马懿形象简析*

2014-04-01刘玉慧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司马懿三国演义诸葛亮

刘玉慧

(咸宁市教育局,湖北 咸宁 437100)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可以说是鲜明突出,如奸雄曹操、仁君刘备、智贤诸葛亮、义士关羽、勇将张飞等等。这些人物家喻户晓。然而,熟悉司马懿的却不多。这里写他不是想为他树碑立传,实因觉得这个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成功,可以说是一个鲜明突出的枭雄形象。

一、深谋远虑、善晓兵机的军事家

司马懿,字仲达,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出身于东汉官宦世家,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才干。司马懿早年为郡小吏,建安十三年被曹操辟为文学掾。建安二十二年,曹丕立为太子,司马懿任太子中庶子,是曹丕智囊团的主要人物。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代汉, 司马懿任丞相府长史,又为督军御史中丞。黄初七年(226年)曹睿继位,司马懿以顾命大臣迁抚军大将军,统领禁军。又任骠骑大将军,都督荆豫二州军事,坐镇宛城,主持荆州对吴攻战。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曹睿崩,太子曹芳继位,司马懿、曹爽辅政。嘉平元年(249年),司马懿诛杀曹爽及其党羽,夷三族。次年司马懿病逝,其子司马师、司马昭辅政。公元265年,其孙司马炎以晋代魏,追尊司马懿为“宣帝”。

在小说前期, 司马懿较少出场,但每次出现,都被设置在一定的关键时刻,发挥与众不同的独特作用,使他明显地区别于一般谋士人物。

小说的第六十七回中,曹操平定汉中,取得东川,担任军中主簿的司马懿就建议曹操进兵攻西川,他分析说:“刘备以诈力取刘璋,蜀人尚未归心。今主公已得汉中,益州动摇,可速进兵攻之,势必瓦解。”并提醒曹操:“智者贵于乘时,时不可失也。”然而曹操却说:“人若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耶?”按兵不动,以致后来刘备的势力在蜀得到巩固和发展以后,便乘机从曹操手中夺去了汉中和东川。如果曹操当时采纳了他的意见,乘时乘势灭蜀,然后可顺江而下直接吞吴,则历史要重写,不可能出现三国鼎立,而是魏承汉统。可惜曹操舍此而不取,匆忙北归,最后后悔莫及。司马懿的初次献计就充分体现了他过人的智谋,这里把本身具有卓越军事才能的曹操同司马懿相对照进行描写,更加突出了司马懿的远见卓识。

当曹操得知刘备自立汉中王而大怒,欲“尽起倾国之兵,赴两川与汉中王决雌雄”时;当关羽出兵伐魏,一举攻下襄阳,接着擒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包围了樊城,威震华夏,吓得曹操大惊,准备迁都以避开关羽的凌厉进攻时,司马懿分别进行了谏阻,司马懿凭着敏锐的政治眼光,见解精妙,充分分析了吴蜀的矛盾关系,并利用吴蜀的矛盾,挑起了吴蜀之间的战争。这里明显再次拿曹操与司马懿的智谋作了鲜明的对比。

当曹操得到关公的首级而认为能“夜眠贴席”之时,司马懿很快就洞察出这是东吴的移祸之计,他审时度势,反踢皮球,使吴蜀结下深仇大恨,并隔岸观火,让“刘备知之”而“深恨孙权,尽力南征”。这番妙论顷刻让魏国免于战祸,保存了魏国的实力。司马懿还认为“蜀胜则击吴,吴胜则击蜀。——二处若得一处,那一处亦不久”!好一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之计!好一个各个击破之计!

司马懿的深谋远虑还在小说的第九十七回中再次得到独特的表现:曹魏中了东吴陆逊的诱敌之计,去进攻东吴,曹休被陆逊大破于石亭。而协助曹休的司马懿却“引兵还”,他预见诸葛亮得知魏兵大败,必乘虚来取长安,不顾众人“皆以为惧怯,哂笑而退”而提前陈兵防蜀。其实,这正是他比众将智谋高明之处。

司马懿的军事才能,还通过诸葛亮等人之口,作了相应评价。诸葛亮在作者罗贯中的笔下可以说是智慧的象征, 但诸葛亮却“所患者司马懿一人”。早在曹睿即位之初,诸葛亮听到曹睿复司马懿官职,又封提督时,就“大惊”,诸葛亮对马谡说“所患者惟司马懿一人而已”。后来,曹睿中了马谡的离间之计而把司马懿削职回乡时,孔明闻之大喜认为无忧,次日,即上表伐魏。诸葛亮的大惊大喜,有力地反衬了司马懿的将才和谋略。

“强中尤惧强中手”,每当孔明闻知司马懿领兵对阵,总是感到吃惊,以致六出祁山无功而返。

作为一个卓越的军事家来说,除了要有过人的谋略外,对天文地理也应该精通,这样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无疑,司马懿在这方面有突出的表现。正因为他熟悉地理形势,所以在与诸葛亮对阵时,他能料敌先机。

诸葛亮第一次伐魏,司马懿料定他的用兵思路,认识到街亭、列柳城是汉中咽喉,是蜀汉粮道,取得它们就可逼诸葛亮“自退兵”。这一英明决策取得了预期的结果。如果不是诸葛亮兵行险着,料定司马懿会认为他“生平谨慎,必不弄险”的心理,则诸葛亮早已在西城被擒了。诸葛亮第二次伐魏,司马懿料定诸葛亮“必效韩信暗渡陈仓之计”,预先识人荐郝昭把守陈仓口,致使诸葛亮在陈仓口昼夜攻打二十余日而别无他计。

小说第一百回中,司马懿虽斗阵法输于诸葛亮,但他却用高超的政治手腕,运用离间计而迫使诸葛亮又无功而回。

最后诸葛亮耗尽心神而病死军中,司马懿作为其强大的对手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虽然司马懿在与诸葛亮的斗智、斗兵、斗阵法中总是略逊诸葛亮一筹,但《三国演义》中也只有他是诸葛亮的对手。

二、蓄华敛芳、忍待天时的政治家

俗语中有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有了司马懿在前面扫清障碍,司马昭当然无须隐藏他的野心,但司马懿所处的时代则绝然不同,在当时,司马懿惟有“忍”才能夺天下。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来说,他的忍耐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在曹操时期,司马懿始终得不到重用。他以忍为上策,毫不张扬,隐忍情感,而是等候时机,蓄势待发。

他由一个未涉足军事的大臣,凭着大智大慧,以忍为上策,取得了曹操的信任, 在曹操临死时成为四大顾命大臣之一。曹丕即位后亲自东征西讨,司马懿成了曹丕智囊团的主要人物之一,经常独留许昌,独断国政大事。这为忍待天时的野心家司马懿提供了驰骋朝政的机会,为日后的专揽朝政打下了基础。曹丕临死时成为两大顾命大臣之一。曹睿即位,精明的司马懿成了魏国无人替代的将帅。纵然曹操、曹睿猜疑,众臣排挤,终究未能掩盖司马懿的光芒。

在魏少帝曹芳时,司马懿已站到了权力的顶峰。但另一个顾命辅政大臣曹爽却害怕司马家族终有一天会垄断朝政。于是奏魏王曹芳:认为司马懿功高德重,可加为太傅。从那以后,兵权皆归曹爽,司马懿处空名而无实权,司马懿推病不出,两个儿子也退职闲居,一晃就是十年。在这十年里,他隐忍不发,装病作聋,以待时机。最终司马懿让曹爽放松警惕而重夺兵权,从此独揽朝政,为儿孙植晋根基。

在外争中,他的能屈能伸、忍待天时的特性主要体现在《三国演义》的后半部,即体现在他与诸葛亮争夺陇西的拉锯战中。在与诸葛亮的反复较量中,认识到:一是和诸葛亮斗智、斗兵、斗阵法,都是不明智的,应付不了诸葛亮五花八门的战略和战术;二是他在清醒分析蜀、魏各方面形势后,认为诸葛亮面对诸多不利因素,只能选择速战速决。针对其急于求战的心情司马懿采取避战坚守的策略, “善战不如善守”,成了他对付诸葛亮的唯一战略手段。

司马懿确定“忍”的方略,还是中过诸葛亮几回计。他终于认识到“小不忍则乱大谋,但坚守为上”。

后蜀将一再挑战,魏兵死守不出,诸葛亮于是取巾帼并妇人缟素之服,乘于大盒之内,修书一封,遣人送至魏寨。修书中写道:今遣人送巾帼素衣至,如不出战,可再拜而受之。司马懿生当大男子主义为时代风尚的封建时代,这女人衣服给予男子的侮辱,大概远胜于从男人的胯下爬过去。他不仅接受了这份赠礼,还隆重地款待来使,以表示感谢。他乘机向来人打听诸葛亮的饮食起居及工作情况,料定诸葛亮活不长了。于是假借天子诏令,压制众将不得出战,司马懿凭借他的“忍”,最终使诸葛亮无法取胜并病殁于军中。

由上可见,司马懿的忍,是一种谋略,不是畏缩软弱的表现。

三、鹰视狼顾、击必扼喉的野心家

“鹰视狼顾”主要是说司马懿的强横凶残、奸猾而野心勃勃。

曹操在世,司马懿一直没有得到重用,这是因为老奸巨猾的曹操早就看出司马懿非平常之辈,一直压着他不让他出头。在曹操眼中,司马懿是一个“鹰视狼顾”的野心家,虽然曹操了解司马懿,甚至梦到三马同槽而食,可惜最终没有怀疑到司马懿父子,以致于在他临死之时,司马懿还是成了顾命辅政大臣。从此,魏国大权逐步落入司马家族。

“鹰视狼顾”,这是曹操对司马懿性格特征最形象而准确的概括。意思是说他像鹰一样眼光锐利,一旦发现猎物,他就会像饿鹰一样迅疾猛扑上去, 同时也像狼一样徘徊瞻顾,是因为他有自知之明,用他临死前的话来说:“人皆疑吾有异志,吾始终尝怀恐惧”。再加上他深明韬略,善晓兵机,因此连诸葛亮也对他十分畏惧。在司马懿之前,还没听说过诸葛亮畏惧谁。

平息孟达反叛事件,既体现了司马懿的深谋远虑的军事才能,也显示了司马懿的这一特性。

他当时被罢职闲住在宛城,但他锐利的目光一刻也没有离开政治形势。当他接到被起用的通知与孟达准备造反的情报,他精明果断,毫不迟疑地决定先破孟达,再赴长安。诸葛亮听到司马懿复出的消息,大为吃惊,认为孟达不是司马懿的对手,立即连夜修书孟达,令其小心提防,并勿视司马懿为等闲之辈,然而,诸葛亮的提醒并未引起孟达的重视,他回信诸葛亮,认为其“心多”,“司马懿之事,不必惧也,……往复一月间事,达城池已固,诸将与三军皆在深险之地。司马懿即来,达何惧哉”。孟达没有想到司马懿在得到孟达谋反的密报之后,率大军日夜兼程,命“一日要行两日之路,如迟立斩”,这一命令既体现了他的军事才能,也可见其强横凶残。事情的发展果然如诸葛亮所料,不到十日,便赶到新城城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城斩将,击必扼喉,平定孟达的叛乱。这个过程,酷似于一只饿鹰扑向一只小鸡。

在从曹爽手中复夺兵权一事中,再次体现了司马懿的“鹰视狼顾”的特性。247年,当曹爽夺去兵权后,司马懿虽诈病不出,但实际上他一刻也没有停止鹰一样锐利眼光窥视朝廷的一举一动,他以退为进,暗中布置,伺机而动。得知曹爽的心腹荆州刺史李胜来探消息,老谋深算的司马懿,装聋诈病,神智不清,颠三倒四,行为笨拙,喝水食粥,水泼米撒,制造出自己已经老迈无用、命在旦夕的假象。李胜、曹爽以为他已神形离散了,遂放松警惕,岂知司马懿抓住曹爽兄弟伙同亲信随曹芳出城参拜高平陵、围猎的时机,发动往日心腹,带领两个儿子,欲谋杀曹爽,令司徒高柔占据曹营,令太朴王观占据曹羲营,自引大军占领武库,与儿子司马昭引兵出城,屯于洛河,守住浮桥,截断曹爽回城之路。同时奏太后、天子,指控曹爽背先帝托孤之恩,奸邪乱国;并接连派人赴曹爽处游说司马懿只不过是要削其兵权,别无他意,只要交出印绶,不会伤其性命。待曹爽兄弟回家后,对宦官张当、何晏予以严刑拷打,使其屈打成招,供认曹爽即将谋反。司马懿的奸猾狡诈之性可见一斑。事后,司马懿灭曹爽三族,并不漏掉曹爽的亲族——守备雍州等处的夏侯玄,斩草除根,以绝后患。这里足以体现他像狼一样徘徊瞻顾,也完全暴露了他的凶残的本性。这样一来,朝中再也没有了后顾之忧,司马懿从此专权朝政,司马懿的野心得以实现。

从这几件事中,我们不难看出司马懿的强横凶残、奸猾而有野心的特性。

从罗贯中塑造司马懿形象的三个方面来看,司马懿不愧为三国时代可与诸葛亮匹敌的一个成熟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对推动历史的转折起了重要作用,是从魏过渡到晋的一个关键人物,堪称一代枭雄。

参考文献:

[1]房玄龄.晋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

[2]白寿彝.中国通史[M].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13.

[3]成龙.三国乱弹[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3.

[4]司马光.资治通鉴[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2.

[5]董志新.毛泽东读《三国演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司马懿三国演义诸葛亮
败而不伤才能笑到最后
《三国演义》骗了你多少年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司马懿何以能绝处逢生
老谋子司马懿
三国演义
诸葛亮坦然报家产
三国演义
司马懿晒书露马脚
诸葛亮“七擒孟获”说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