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竹林生态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4-04-01汪祖礼
汪祖礼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一、竹林生态旅游展望
生态旅游是以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各种自然生态景观为客体,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回归自然、认识自然、欣赏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强烈需求为目的的一项现代旅游活动,被旅游业界视为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首要与必然的选择。咸宁竹林生态旅游以本土优美的竹林生态环境为基础,不但极具绿色气息,而且具有韵味无穷的文化内涵。根据旅游学、生态学的原理,结合国内许多地方对竹林生态旅游的实践和探索,笔者认为,竹林生态旅游的内容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1.景观观赏
竹林生态旅游指的是以竹林业为主的自然环境或以较大面积竹林自然环境因素为构建基础的景观观赏。竹子归属于禾本科植物,其四季常青、姿态优美,枝杆挺拔秀丽,竹叶婀娜多姿,形成了其特有的景观:扬扬洒洒、柔而不娇、颀长凌云、清脆可餐。从观赏和审美而言,竹子有声、影、意、形“四趣”,竹林景观含蓄、柔美、淡雅。竹景最具磅礴气势的是竹海,漫山遍野,绿光闪烁,竹影婆娑,是一种生意盎然、令人陶醉的景象。
2.文化传承
竹子集刚毅、挺拔、坚贞、幽静于一身,因其不畏霜雪、有节、虚心等特点,象征君子品格内涵中高风亮节、谦和虚心、坚贞不屈的品行及其柔韧和孝义精神。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审美价值、道德伦理相吻合,竹子诗情画意般的美学价值与竹文化巧妙结合,广受国人喜爱。
3.生态养生
竹子具有较高的植物养分含量和空气负离子浓度,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空气负离子不亚于食物中的维生素,对人类生命活动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也被称为空气维生素,它可以促进人体的生长,防止各种疾病,有明显的抗高血压作用,可以改善心脏功能,激励、改善睡眠、增强人体抵抗力等等。竹林具有重要的保健功能,是未来生态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
可见,竹林生态旅游将竹林生态植物的观赏性和文化性进行有机整合,其独具一格的风范使其特色更加鲜明而独树一帜,对人们有很大的吸引力。
二、咸宁竹林生态旅游开发优势
咸宁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地跨东经113°32′-114°58′,北纬29°02′-30°19′,全市总面积为9861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52.3%。东邻赣北,南接潇湘,西望荆楚,北靠武汉,区位适中,交通便捷。近年来,咸宁竹林旅游已发展成了一定的规模,具有星星竹海、随阳竹海、洪下竹海、潜山森林公园等竹林旅游景区、景点十多处,为进一步开发竹林生态旅游打下了基础。
1.丰富的竹林资源
咸宁竹资源丰富,素有“楠竹之乡”的美称。全市现有竹类12属150余种,面积173万亩,其中楠竹160万亩,雷竹5万亩,慈竹1万亩,其它竹类7万亩。全市楠竹总立竹量2.2亿株,年产竹2200万支,面积、立竹量、产量均占湖北省80%以上。全市每年新建楠竹基地10万亩以上。竹林资源的不断增加为竹林生态旅游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
2.广阔的旅游客源市场
由于竹类植物对其生长条件有一定要求,只有在我国南方部分省份有大面积分布,而其他区域却难以见到,因此,国内有很多地区的人们往往对颀长秀美、青翠欲滴的原始生态竹林充满了无尽的向往;咸宁正好地处我国大面积竹林分布的北缘和武汉城市圈,有利于将广大北方及武汉城市圈的旅游客源引进咸宁竹林生态旅游提供了市场运作平台和广阔前景。
3.咸宁竹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迈入“十二五”规划以来,咸宁竹产业形成了一个由资源培育、加工利用到出口贸易的新兴产业,全市已经开发出竹集成板、竹工艺品、竹日用品、竹笋食用品、竹炭等5个系列600多个品种,其中有23个产品荣获全国林(竹)业博览会金奖。全市有31万人以竹为主要生计来源,有10万农业劳力主要从事竹业生产,林业收入的三分之二来源于竹子。咸宁已将竹产业纳入产业发展总体布局,确定了到2020年竹业年产值100亿元的目标,把竹产业建设成为富民产业和支柱产业。竹林生态旅游与竹林产业的有机结合是地区发展的需要,是广大人民的诉求,具有非常深远的现实意义。
4.强力政策支持
咸宁是三国赤壁故地、世界温泉之都、中部交通枢纽、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城市。近年来,为了进一步在国内外打响咸宁旅游品牌,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发展现代休闲度假旅游、资源禀赋契合现代旅游业发展方向,确立了旅游业的支柱地位,一系列政策措施为竹林生态旅游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三、咸宁竹林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咸宁竹林生态旅游具有一定基础,但是,由于诸多历史和现实原因,总体水平还处于一个过滤发展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认识不够,理解片面
首先是生态旅游概念不清,对生态旅游,相当一部分人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如生态旅游就是到有自然风光的地方去旅游、生态旅游就是对未开发的自然资源进行开发以用于旅游,这些错误的认识都将给生态旅游的正确发展带来影响。其次是缺乏竹文化和竹林生态氛围,发展竹林生态旅游业应该打破原有的原始竹林大众旅游的发展模式,积极打造出游客、当地居民同竹林管理人员共同爱护,共同配合和参与的三方利益最大化,走真正的生态旅游发展之路。
2.资源雷同,形式单一
竹林生态旅游如何在众多森林生态旅游中独树一帜,激发游客观光兴致,挖掘出游客的内心需求和兴趣,是决定竹林生态旅游业成败的关键。首先是竹林旅游与森林旅游资源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与雷同性[1];其次是竹林生态旅游景区差异性不强、特色不明显,旅游活动大同小异;再次是景区(点)开发深度不够,各景区景点还处于浅层次开发状态,对提炼精、气、神的竹文化深度不够,不能充分地将生态旅游与竹文化实现完美对接;同时,旅游商品开发营销严重滞后,存在着设计单调、竹文化内涵不足等问题。因此如何组合竹林生态旅游资源、打造咸宁特色竹林生态旅游精品、提升市场竞争力是当前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3.生态极易破坏,无有力保障措施
竹林生态系统群落结构非常单一,当其生态系统内部环境稳定性遭受到破坏,则使其整个生态自我调控能力降低,种群呈退化的趋势。在当前我国旅客素质条件下,难以确保所有游客均按设计游道行走,造成对林地的任意践踏,形成一些线状或斑块状的裸露地,致使跳鞭增多,地力衰退,竹子生产减少、其高度和粗度下降[2];不免除有极少低素质的游客,在竹上乱刻乱画、敲击损伤嫩竹、偷挖竹笋等等恶习,对竹林的正常生长极具破坏性。因此,如何维护好竹林生态平衡发展,实现可持续利用旅游资源,已是当务之急。
4.资源开发投入费用难以满足发展,设施较为缺乏
想打造出理想的竹林生态旅游区,则应在基础设施建设、人员培训、配套资源开发等方面均需要注入大量资金。对于咸宁这一中小城市而言,对于竹林生态建设的经费投入存在较大困难,然而资金的不足引发出的将是基础旅游设施不够完善,在宣传上力度不够,远程知名度难以提高,竹林生态旅游区管理人员及服务人员缺乏培训,造成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影响到服务质量等一系列问题。
四、开发咸宁竹林生态旅游的对策思考
1.培养竹林生态旅游意识
在发展竹生态旅游的进程当中,要注意加强宣传,培养和强化人们的竹林生态旅游意识,要养成一种自觉性,自发地维护生态环境,并积极投身于生态旅游的发展;要充分认识到竹生态旅游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三大效益。这样,才能有利于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改善竹乡人民的生活环境,才能为当地群众带来收入,有助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2.制定系统的生态旅游开发规划
注重竹林生态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的开发规划,建立科学可行的开发程序,探索较为理想的开发模式,有序进行景观建设规划、服务功能建设规划、旅客流量和观展方式规划等等。科学的环境规划,主要含盖生态资源规划保护、降低环境影响评价和减少污染防治规划等等。以咸宁星星竹海竹林旅游景区为基础,逐步实现向生态旅游过渡,对暂未开发的景区采取谨慎规划,以保护为前提试探性推进。
3.发挥生态环境教育功能
咸宁各竹林景区现有的导游解说系统不健全或不成熟,未能发挥生态环境教育、引导管理游客等功能,需要构建竹林解译系统,通过健全竹林生态旅游环境导游解说系统让游客对竹类知识有一定了解、展示生态竹林的多样性及其文化内涵。全方位向游客展示有关景区的科普知识,充分发挥出竹林生态旅游的魅力。
4.建立竹林生态旅游产业链
竹林旅游区应充分利用自身生态优势,规划相应的休闲场所和保健设施,如开设负离子空气吸呼区、健康人行环道、视觉神经调节场、竹林生态疗养所等等,并对竹林生态进行深层次的开发,体现竹子各部分宝贵价值,设计制作精美的竹工艺品、竹炭环保系列产品的开发同时进行,完成竹林生态环境资源与竹类工艺品、休闲食品、保健品共同发展,升级生态旅游产业链,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调动竹乡居民参与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生态旅游业的热情。
5.建立生态保护体制
生态旅游的根本目的在于寓教于旅,积极唤醒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3]。因此,竹林生态区域管理人员要做好相应的引导工作,倡导游客文明旅游,在竹林区设置相关标识和标语,引导游客进入竹林生态区后积极采用步行观光,并增加竹林小径供游客行走;科学规划景区环境容量,实行预警机制、时段分流和门票限额等方式来保证,旅游设施风格与周围环境协调,尽量使用环保材料等[4]。此外,应当通过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及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加强对破坏生态景区环境行为的监管力度。
参考文献:
[1] 董文渊,等. 竹林生态旅游环境解译系统的构建研究[J]. 竹子研究汇刊,2004,(4).
[2] 迟莹莹,等. 南京城郊竹林生态旅游开发探究[J]. 江苏林业科技,2011,(6).
[3] 胡卫华. 竹林生态环境资源分析及旅游开发探讨[J]. 竹子研究汇刊,2010,(11).
[4] 赵敏燕,等. 中国竹林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及其思考[J]. 世界竹藤通讯,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