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瘀”论治系统性红斑狼疮

2014-04-01

河北中医 2014年5期
关键词:狼疮红斑狼疮瘀血

夏 嘉 苏 晓

(上海市中医医院风湿科,上海 200030)

从“瘀”论治系统性红斑狼疮

夏 嘉 苏 晓△

(上海市中医医院风湿科,上海 200030)

红斑狼疮,系统性;免疫系统疾病;血瘀;综述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由自身免疫介导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其主要病理改变为炎症反应和血管异常,中小血管可因免疫复合物的沉积或抗体直接侵袭而出现血管壁的炎症和坏死,继发血栓使管腔变窄,导致局部组织缺血和功能障碍[1]。中医学中并无SLE之名,但古籍中有其类似症状的描述,如红蝴蝶疮、蝴蝶斑、赤丹、茱萸丹、日晒疮、痹证、周痹等,国家中药管理局将其定名为阴阳毒,与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的称谓一致[2]。目前SLE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并未完全统一,医家多从瘀血立论,以活血化瘀为主论治,并在临床和实验研究方面深入探讨其疗效和作用机制。现我们将近几年的研究成果总结概述如下。

1 “瘀”之病因病机概述

SLE患者多为先天禀赋不足,阴阳失调,加之情志内伤,劳倦过度,六淫侵袭,致肝肾阴虚,津血虚少,或热毒煎熬,津液亏损,血行艰涩迟滞,或气机不畅,血行受阻,或气虚不运,血行无力,均可导致瘀血阻滞,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病。诸多因素之中“瘀”是关键,可因瘀致病,亦可因病致瘀[3]。病程中热、湿、毒邪易耗血、动血、滞血,致瘀血停滞,阻于脉中,从而出现瘀血证,瘀血是贯穿始终的病理因素,瘀血不散,血不归经,进一步损伤脉络,而造成病情反复不愈,故瘀血阻滞是导致本病久治不愈反复发作的关键因素之一[4]。

现代研究表明,SLE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中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红细胞电泳时间及红细胞沉降率均比正常人高,表明SLE患者体内血液存在浓、黏、凝聚状态,甲襞微循环表现为异形管襻增多、流速减慢、红细胞聚集、乳头下静脉丛增多、渗出及出血等微循环明显障碍,证实了SLE血瘀证候的微观特征[5]。此外,研究还显示SLE活动期患者血浆血栓素B2(TXB2)、红细胞流动系数、血小板聚集及凝血因子Ⅷ相关抗原(ⅧR∶Ag)异常升高,提示TXB2的合成释放增加,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血管收缩作用增强,血管炎症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ⅧR∶Ag 增加,血液呈现高凝状态,血栓形成,即瘀血的形成[6]。

2 活血化瘀辨证论治SLE

2.1 活血养阴法 张之蕙等[7]观察活血养阴方(药物组成:生地黄15 g,茜草10 g,赤芍药10 g,青蒿10 g,牡丹皮10 g,玄参10 g,丹参12 g,川芎9 g,白花蛇舌草30 g,蛇莓30 g,半枝莲30 g)联合醋酸泼尼松对红斑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清、尿液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水平及狼疮活动指数的影响,并与健康组对照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前血清、尿液MIF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MIF水平改善不明显(P>0.05),但尿液MIF水平及狼疮活动指数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说明活血养阴方联合醋酸泼尼松治疗可以明显降低红斑狼疮性肾炎患者尿液MIF水平及狼疮活动指数,从而发挥治疗作用。苏晓等[8]观察养阴清热、活血利水为法治疗红斑狼疮性肾炎40例的临床疗效。药物组成:生地黄30 g,生石膏30 g,忍冬藤30 g,黄芩30 g,苦参30 g,炙龟版12 g,六月雪30 g,积雪草30 g,接骨木30 g,赤小豆30 g,猪苓15 g,茯苓15 g,泽泻12 g,佛手6 g,甘草3 g,大枣5枚。结果:完全缓解4例,显效17例,有效1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8.5%,患者临床症状及免疫功能均有明显改善。

2.2 化瘀解毒法 梁鸣等[9]探讨以活血祛瘀、清热解毒为法的狼疮方(主要由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紫草、丹参、全蝎等组成)对SLE模型小鼠外周血白细胞介素(IL)-6及IL-10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狼疮方可以抑制SLE模型小鼠淋巴T细胞和B细胞的活化,减少IL-6、IL-10的形成,抑制自身抗体产生。陈爱平等[10]观察解毒凉血中药狼疮静(药物组成:生地黄15 g,熟地黄15 g,白花蛇舌草30 g,青蒿30 g,益母草30 g,牡丹皮10 g,丹参10 g,蛇莓30 g,半枝莲30 g,山茱萸10 g)对红斑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清黏附分子、肾小球肾小管标志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α1微球蛋白及视黄醇蛋白)的影响。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血黏附分子、尿微量白蛋白、尿α1微球蛋白及视黄醇蛋白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提示狼疮静对红斑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清黏附分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肾小球、肾小管损伤具有保护与修复作用。朱方石等[11]探讨狼疮静颗粒(主要由生地黄、熟地黄、白花蛇舌草、青蒿、益母草、山茱萸等组成,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药剂科制备)对SLE模型小鼠肾狼疮样改变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狼疮静颗粒能有效控制并改善模型小鼠肾狼疮样发病及进程,并能调节模型小鼠细胞免疫功能(改善血浆CD4+CD8+细胞分布,抑制血清细胞黏附分子含量升高和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CD54的高表达),抑制过亢的免疫反应,抑制肾小球萎缩和系膜细胞的增殖。温成平等[12]观察解毒祛瘀滋阴中药狼疮定(药物组成:白花蛇舌草30 g,赤芍药12 g,生地黄18 g,水牛角30 g,紫草15 g,升麻9 g,炙鳖甲10 g)对SLE患者外周微循环的影响。结果显示,狼疮定能明显减轻SLE患者外周微循环障碍,改善患者甲襞管襻形态,促进血液流速加快,减少红细胞聚集及渗出,改善瘀血病理状态,从而增强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病情趋向稳定、好转。柯凌等[13]观察活血化瘀和清热解毒中药治疗SLE合并感染性溃疡患者的疗效。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牛黄解毒片与龙血竭研成粉末混合后用蜂蜜调成糊状外敷于溃疡创面,观察比较2组溃疡创面的愈合情况。结果:治疗组平均治愈时间(18.3±2.9)d,对照组平均治愈时间(25.5±1.5)d,2组平均治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能够明显缩短治疗时间。

2.3 补肾活血法 向彩春等[14]观察益肾活血方治疗SLE的临床疗效及对T细胞因子[IL-2、IL-6、IL-10及γ-干扰素(INF-γ)]的影响。对照组30例予单纯西药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肾活血方(药物组成:熟地黄15 g,枸杞子15 g,女贞子15 g,牡丹皮15 g,丹参15 g,三七5 g,金银花10 g,半枝莲10 g,白花蛇舌草15 g,黄芪10 g,白术10 g,甘草6 g)。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总有效率73.3%,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IL-6、IL-10及INF-γ与本组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IL-2明显升高(P<0.05),且2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T细胞因子的调节优于对照组。李树岗等[15]观察补肾活血汤(药物组成:黄芪30 g,山药30 g,熟地黄20 g,丹参20 g,山茱萸12 g,白花蛇舌草12 g,半枝莲10 g,菊花10 g,牡丹皮 g,女贞子15 g,枸杞子15 g,三七 5 g,红花5 g)联合来氟米特片治疗红斑狼疮性肾炎30例的临床疗效及临床指标[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变活动指数(SLEDAI)、24 h尿蛋白定量(24 hUP)、血清肌酐(Cr)、C-反应蛋白(CRP)及红细胞沉降率(ESR)]的变化,并与单纯来氟米特片治疗30例对照观察。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90.0%,治疗组总有效率93.3%,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疗效相当;治疗组治疗后SLEDAI、24 hUP、Cr、CRP及ESR水平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临床指标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屈毅文等[16]观察补肾活血方(药物组成:黄芪50 g,熟地黄20 g,山茱萸12 g,山药15 g,茯苓10 g,牡丹皮10 g,泽泻10 g,桃仁10 g,麦门冬15 g,当归10 g,赤芍药10 g,地龙6 g)联合醋酸泼尼松治疗SLE 35例的临床疗效,并与单纯醋酸泼尼松治疗32例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29%,对照组总有效率71.88%,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补肾活血方能够调节机体免疫异常,从而控制SLE病情发展。

2.4 益气活血法 姚建等[17]探讨益气活血方(药物组成:黄芪25 g,当归15 g,地龙20 g,丹参15 g,赤芍药15 g,牡丹皮15 g,制何首乌20 g,女贞子15 g,鸡血藤15 g,生地黄15 g,甘草10 g)对SLE患者血栓前状态的改善作用。结果:治疗后全血黏度(低切)、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均明显降低,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显著延长,益气活血方能明显改善SLE患者的血栓前状态。王骁等[18]观察益气破瘀小复方(主要成分:黄芪、莪术、白花蛇舌草,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制剂室制备)对SLE模型小鼠血清IL-10、、IFN-γ及肾脏病理的影响。结果显示,益气破瘀小复方能明显降低SLE模型小鼠血清IL-10及IFN-γ水平,抑制系膜细胞增生、系膜基质增宽,减少内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延缓肾脏病理损害。

2.5 疏肝活血法 张京玲等[19]探讨疏肝活血的中药狼疮2号(天津市长征医院制剂室提供)对SLE模型小鼠皮肤和脾脏淋巴细胞雌激素受体(ER)的作用。结果显示,与正常昆明小鼠比较,SLE模型小鼠ER在表皮组织中含量减低,在真皮与脾脏淋巴细胞中含量增高,而经狼疮2号治疗后ER在表皮组织中含量增高,而在真皮与脾脏淋巴细胞中含量减低。说明中药狼疮2号可以调整异常雌激素代谢,通过调节机体内ER的动态平衡而产生治疗作用。

3 小结与展望

中医学认为,瘀血是指离经之血未能及时消散,血液瘀滞,循行不畅,以致局部脏器和组织气血阻滞。瘀血包含3种含义:①污秽非生理的有毒之血;②病理代谢产物;③久病必瘀。这3种含义的瘀血可相伴或相继出现在SLE病程的不同阶段,即SLE患者必有瘀。活血化瘀治疗SLE的中药品种繁多,但在所有文献中以丹参应用最多。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丹参除能改善微循环和肾功能、抗凝及抗血小板凝聚外,还可以降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C)黏附分子CD11a/CD18、CD11b/CD18表达,抑制PMNC与内皮细胞黏附[20],抑制白细胞游走、溶酶体释放、中性粒细胞趋化性,降低血中前列腺素F2α(PGF2α)和前列腺素E1(PGE1)含量,减少炎症渗出,具有抗炎作用[21],还能明显抑制SLE患者PMNC释放超氧阴离子及合成一氧化氮,对SLE患者PMNC凋亡及产生的活性介质具有调节作用[22]。从瘀论治SLE的临床疗效已得到广泛证实,中药组方药味较多,相关的作用机制以及药味间的相互作用尚不明确,这有待拆方后进一步研究。将来我们若能对以活血化瘀为治则的各种药方进行筛选,具体药味和剂量有所统一,开展临床随机、对照、平行的大样本研究,将有助于SLE中药新药的开发,从而为发展中医中药做出贡献。

[1] 熊琼春.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临证体会[J].河北中医,2006,26(2):32-33.

[2] 眭书魁,马秀清,董燕平,等.红斑狼疮的中医病名研究[J].河北中医,2002,24(1):66-67.

[3] 黄仰模.《金匮要略》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治体会[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10):2171-2172.

[4] 翟文生,高旭光.从“热毒瘀”论治狼疮性肾炎[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10):1921-1922.

[5] 鲍晓辉,叶诚焯,赵明三,等.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瘀血病理探讨[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0(7):660-661.

[6] 赵会芳,钟嘉熙,彭胜权,等.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瘀血病机的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1998,25(1):7-8.

[7] 张之蕙,熊佩华,陈爱平,等.活血养阴方配合西药治疗红斑狼疮性肾炎及对细胞移动因子的影响[J].陕西中医,2012,33(4):404-407.

[8] 苏晓,沈丕安,夏菁,等.养阴清热、活血利水为主治疗狼疮性肾炎40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1):9-11.

[9] 梁鸣,李幼姬,阳晓,等.中药狼疮方对狼疮样小鼠外周血IL-6和IL-10水平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1,2(9):502-504.

[10] 陈爱平,熊佩华,李福民,等.狼疮静加减对狼疮性肾炎患者血粘附分子、肾小球肾小管标志蛋白的影响[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17(23):3555-3557.

[11] 朱方石,金实,汪悦,等.狼疮静颗粒对自发性狼疮小鼠肾狼疮样改变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4):343-347.

[12] 温成平,范永升,黄永凯,等.中药狼疮定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外周微循环影响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2,3(12):704-706.

[13] 柯凌,邓鹤秋.活血化瘀加清热解毒中药内外兼治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皮肤细菌性溃疡[J].广东医学,2008,29(3):513-514.

[14] 向彩春,王起航.益肾活血方对狼疮性肾炎患者Th1/Th2细胞因子的影响[J].四川中医,2010,28(2):98-100.

[15] 李树岗,宋远瑛.补肾活血汤联合来氟米特治疗狼疮性肾炎临床疗效分析[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8,27(6):17-20.

[16] 屈毅文,罗文辉.补肾活血方合激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11(3):246-247.

[17] 姚建,赵晓刚.益气活血方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栓前状态改善作用的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7,14(4):238-239.

[18] 王骁,苏励,曲环汝,等.益气破瘀法对狼疮鼠血清IL-10与IFN-γ及肾脏病理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1(6):51-53.

[19] 张京玲,倪春生,陈宏.疏肝活血法对SLE小鼠皮肤雌激素受体的作用[J].天津医药,2006,34(9):631-632.

[20] 赵燕,尹毅,田劲,等.丹参对兔内毒素血症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4):33-34.

[21] 何根云.丹参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1(2):124-125.

[22] 史建强,吴志华,黎兆军,等.丹参对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凋亡及O2-和NO产生的调节作用[J].广东医学,2008,29(7):1222-1223.

(本文编辑:石 康)

△ 通讯作者:上海市中医医院风湿科,上海 200030

夏嘉(1981—),女,主治医师,硕士。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免疫病诊治工作。

R593.241;R-5

A

1002-2619(2014)05-0791-03

2013-04-15)

猜你喜欢

狼疮红斑狼疮瘀血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特点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卒被损瘀血候”导引法
中国骄傲,一起致敬!
18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妊娠的回顾性分析
有一种口渴和瘀血有关
初诊狼疮肾炎患者左心室肥厚的相关因素
抗核抗体荧光核型与狼疮肾炎病理类型的相关性分析
狼疮脑病患者脑脊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及其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