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淡中医治未病理论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三级预防※

2014-04-01谭国英国桂云于向东高艳新陈泉旭

河北中医 2014年5期
关键词:医治情志功能障碍

谭国英 国桂云 于向东 高艳新 陈泉旭

(河北省承德市中医院急诊科,河北 承德 067000)

经验交流

浅淡中医治未病理论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三级预防※

谭国英 国桂云 于向东 高艳新 陈泉旭

(河北省承德市中医院急诊科,河北 承德 067000)

未病;认知障碍;中医疗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学模式的迅速转变,预防为主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1],养生保健也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话题,人们的生活目标也开始转向为预防疾病,维持和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这就打开了中医治未病的广阔空间。把中医治未病理论与西医的预防医学结合起来就显得尤为重要。

治未病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大精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强调了“未病先防,防重于治”的养生保健思想。商庆新[2]认为治未病的基本含义包括,当人体处于未病状态时应科学养生,防止疾病发生;当人体处于受邪而未发病状态时,应及时调治,祛邪防病;当人体处于疾病状态时,应合理治疗祛邪除病,防止病变。治未病就是运用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而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cognitiveimpairment,MCI)是介于正常老化与轻度老年痴呆之间的一种临床状态,指老年人出现轻度记忆障碍或某项认知功能障碍尚不足以诊断痴呆的临床现象,日后有可能发展为痴呆。最近研究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MCI发病率达12.7%,目前中国约有500万老年痴呆患者,20年后将增加1倍,而老年痴呆伴发的病理变化难以逆转,中晚期治疗效果不佳,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3]。对MCI患者进行早期的干预可改变老年痴呆的进程,延缓症状的进展,减少老年痴呆的发生。将中医学治未病理论应用到MCI的三级预防中具有重要意义,其内容如下。

1 未病先防与MCI的一级预防

中医的未病先防相当于西医的一级预防,中医称未病养生,防病于先,主要针对整个人群和高危人群而言,在MCI发生的各种危险因素中,血管性危险因素最多见,也是可以被发现和控制的,凡是有原发性高血压、脑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病、糖尿病及冠心病的患者,均应进行记忆及智能的测查[4],采取非药物治疗的方法进行有效的中医护理,降低危险因素的出现,预防疾病的发生。故从中西医预防学角度来看,预防MCI应调摄情志、规律生活、饮食有节及动静结合。

1.1 调摄情志 情志活动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是人体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反应。和调的情志活动有益于人体健康,不正常的情志活动可使人体气机逆乱、气血消损,导致脏腑阴阳失调而引起疾病。《灵枢·口问》中记载:“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府皆摇”,老年人脏腑虚惊,七情过度,往往会加速脏腑衰老的速度,从而引起记忆能力过度下降或障碍,说明心情怡悦,神志安定,良好的心理环境有益健康,因此应该加强情志护理,强调情志的中和,提高思想修养,培养健康的心理,保持心态平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1.2 起居有常,饮食有节 规律生活,饮食有节在治未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故应顺应四时、昼夜变换的节律,有规律的起居,保持体内的生理代谢和自然界的变化的平衡,调养中要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的原则。饮食是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以濡养的源泉,要与五脏及自然气候变化相适应。早在2000多年前,《素问·脏气法时论》就为人们设计了一张食谱,“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因此饮食物应种类多、品种全,谷类、薯类为主,多吃鱼类、精瘦肉、豆制品、时令的蔬菜及水果以增加不饱和脂肪酸、抗氧化剂和B族维生素的摄入,少吃肥肉、大荤等肥甘之食,要少量多餐,保持适宜的体质量。另外,老年人五脏衰弱,消化功能差,食物应软硬恰当,冷热适宜,性味不可过重,以清淡为宜。孔子《论语·乡党》曾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说明细软的食物有利于消化吸收,不会损伤肠胃,而坚硬之食,不利于消化,易停滞伤胃。进食也应从容缓和,细嚼慢咽,心情愉快,以免呑噎、呛逆现象发生。

1.3 动静结合、勤用脑 中医学认为,运动能增强体魄,柔韧筋骨,和气血脉,以畅郁积,可调节脏腑功能,使体内五脏六腑阴阳气血平衡协调,以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目的。孙思邈认为,人体经常小劳则有益于健康,可经常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根据体力选择适当的运动形式,注意循序渐进,以不疲劳为度,不但可以增强体质,活血通脉,而且能够提高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灵活性和平衡性。于此同时也应勤用脑,多动脑,指导老年人经常看看新闻、听听音乐、有意识的记一些东西。步入社区或老年人活动中心,参与进去,多与人沟通交流,提高大脑思维的活跃性。也可以指导老年人经常做一些增加手指灵活性的活动,如剪纸打字、手工编制、弹钢琴等,有意识的锻炼自己使用左手,如用左手吃饭、接听电话、做一些简单的家务等,坚持手指操,以达到增强大脑皮质神经的刺激,加速血液循环,增进脑力灵活性,延缓脑神经细胞老化的进程。

2 既病防变与MCI的二、三级预防

二级预防是指对已患病的个体或群体采取措施以防止疾病发展,三级预防是指积极治疗原发病,防止疾病恶化及预防并发症和病残的发生。类似于中医学中所谓的既病防变,对已发生MCI患者尽早明确诊断,及时干预,防止疾病的发展和转变。由于MCI病情表现较轻,其病程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渐进加重,早期可无明显的自觉症状,或阴阳稍失平衡而症状轻微,不易发现,常被人忽视,人们普遍认为随着年龄增长脑老化过程是自然现象。绝大多数MCI老人不会主动就诊,而到就诊时多数已进入痴呆阶段,病情难以逆转,这就需要我们护理人员及时干预,防止或延缓老年痴呆的发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治疗。

2.1 早期诊断 2003年,MCI工作组更新了诊断标准是①认知功能已损害,但还达不到痴呆的诊断标准;②患者主诉或知情者报告存在进行性认知功能减退;③日常生活能力或仅复杂日常生活能力轻微受损。还可以通过认知功能损失筛查量表[5]及痴呆诊断MMSE量表[6]等对社区老年人进行定期筛查,评价认知功能下降的情况,建立社区健康档案,关注重点疑似对象进行专科诊断。

2.2 心理调适 MCI患者思维轻微迟钝,记忆力差,行动缓慢常会有自己是痴呆的想法,不愿见人,产生畏惧心理,不配合治疗。因此,护理人员应该了解老人们的心理,理解他们的需要,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多陪伴老人,多与他们沟通交流,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减少他们的孤独感和寂寞感,尊重和理解老人。《灵枢·师传篇》中提到 “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苦”,要视老人如亲人,进行健康宣教,讲解相关知识,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

2.3 适当运动 《吕氏春秋》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是说它们在不停的运动中抵抗了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的侵蚀。人也如此,在我国有许多传统的适合老年人的体育项目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指导MCI患者根据自身体质选择适当的运动形式,注意循序渐进,以不疲劳为度,持之以恒。日常的生活中也可以做一些叩齿、勤梳头、自我按摩等动作简单,易学易练,较适合MCI患者的一些运动。

2.4 辨证施治 现代医学者经过大量的临床研究,总结出针对MCI中医特色治疗。杨承芝等[7]提出肾气虚、痰浊、血瘀是MCI常见证候,正常老年人也可出现,这种伴随衰老出现的生理病理变化正是老年人易于发生MCI的基础,应本着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在仅出现中医证候表现而认知尚未受损阶段,就应积极治疗,同时保护脑功能,防止或延缓脑功能受损。安娜等[8]从中医气虚血瘀入手,把益气活血放在治疗首位,益气使心气充盛,充分发挥其推动、温煦、激发等功能,活血通络使血流舒畅,血脉调和。同时还应注意保护脾胃,做到标本兼顾。张伯礼在补肾填精、补益气血的基础上,配合活血祛瘀、化痰开窍、通腑泄浊诸法,辨证施治,随证加减,灵活运用。以补虚益损、解郁散结为治疗大法,采用养心、补肾、健脾、活血、化瘀、豁痰、开窍等具体治法,在用药上注重血肉有情之品的应用,诸法合用,使脑髓得充,神机得用[9]。此外,中医非药物疗法在MCI治疗康复中占重要地位。苏志伟等[10]采用益肾通督法针刺治疗MCI取得明显疗效。在辨证论治同时应注意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护理人员可以运用中医护理操作技术中的针灸、推拿、拔火罐、刮痧等自然疗法,达到疏通筋络、调节阴阳、调控腠理及舒畅情志的作用,改善其认知功能。也要进行一定的智能和生活能力的训练,根据具体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开展社会讲课,循序渐进,综合施治,体现中医治未病理念。

3 小 结

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虽然对各种痴呆也有了一定的治疗手段,但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如疗效不突出和费用昂贵等,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MCI将成为老年人的多发病。中医治未病思想虽然与MCI的三级预防来自中西医2种不同的理论体系,但对MCI预防和治疗的理念却不谋而合,由于现代医学尚未找到老年性痴呆的有效治疗方法,因此发挥中西医结合的护理优势就显得尤为重要。《内经》中提出的治未病理论,经历代医家弘扬和发挥,成为中医养生和防治疾病的重要原则,体现了中医在保健养生和防治疾病方面“防重于治”的理念。治未病是中医的特色,也是中医预防医学的核心,三级预防是西医的预防医学理念,其实质都是人人享有健康,为人类有效防范疾病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把中医治未病理论应用到现代预防医学的三级预防中,符合我国提出的保护中医、发展中医的理念,二者有效结合,既能把中医思想发扬光大,又能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病防病,维持和促进人类健康的优势,切实可行,值得推广。

[1] 黄永刚,李从进,胡文宽.浅谈中医治未病是新世纪的健康模式[J].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8,4(1):32-36.

[2] 商庆新.中医“治未病”理论索解[J].山东中医杂志,2008,27(4):226-228.

[3] 孙景贤,曾慧.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干预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5):1681-1683.

[4] 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专家组[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6,25(7):485-487.

[5] 刘东慧,张新卿,陈彪,等. 认知功能筛查量表在MCI和轻度AD患者中的应用[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8,16(3):223-226.

[6] 王化玲,魏永鸽,张卉.MMSE量表在老年痴呆筛选中的应用[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9,20(5):封4.

[7] 杨承芝,朱爱华,钟剑.轻度认知损害患者的中医证候规律探讨[J].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26(6):1-4.

[8] 安娜,郑卫莉,关继华.从中医气虚血瘀论治中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J].新疆中医药,2009,27(1):6-7.

[9] 杜武勋,柴山周乃,魏聪聪.张伯礼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和老年痴呆的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7):1225-1228.

[10] 苏志伟,刘焕荣.益肾通督法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 (8):1019-1020.

(本文编辑:董军杰)

※ 项目来源:2012年承德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编号:20122118)

谭国英(1979—),女,主管护师,学士。研究方向:急诊和社区护理。

R741.022;R745.702.2

A

1002-2619(2014)05-0685-03

2013-10-14)

猜你喜欢

医治情志功能障碍
中医治疫的历史拾遗和治疗新冠肺炎的理论思考
中医治癣,疗效更显
调畅情志 远离悲秋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勃起功能障碍四大误区
中医治疱疹性咽峡炎
高血压与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矮小症防治中的运用
移精变气法在情志病治疗中的运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