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吹乳痈古代医籍的辨证分型、治疗探讨

2014-04-01李桃花李宝金祝东升赵立娜钟馨

环球中医药 2014年12期
关键词:内服人民卫生出版社乳汁

李桃花 李宝金 祝东升 赵立娜 钟馨

外吹乳痈,又名妒乳、吹乳等,是产妇在哺乳期发生的乳房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从中国古代医籍对哺乳期外吹乳痈的病名描述来看,中医对该病的认识最晚自晋代开始已非常清晰[1],对病因病机的辨析也较为丰富[2]。如从病变局部的乳汁蓄结生热化痈到情绪上的郁怒伤肝气滞,或饮食上的厚味生胃热、或阳明经热,或产后冲任不足、气血虚弱而感受风邪、寒邪,或荣卫缝结或营卫凝滞,或乳儿凉气或热气等外邪使乳汁蓄结生痈,对七情致病、饮食致病、产后气血虚弱致病、外感致病、乳儿致病等各种相关因素均有细致的观察与记录,并由此产生了相应的辨证分型。笔者曾对该病病名、病因病机的中医古代文献记载进行过初步探讨[1-2],现拟对该病的辨证分型及治疗再行梳理,希望可为临床诊疗提供较多参考。

1 辨证分型

1.1 乳汁内结型,搏血生热型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3]记载“乳汁不得泄,内结名妒乳”,根据此句原文对妒乳的辨证分型可归纳为乳汁内结型。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4]载有“此由新产后,儿未能饮之,及饮不泄;或断儿乳,捻其汁法不尽,皆令乳汁蓄结,与血气相搏,即壮热,大渴引饮,牢强掣痛、手不得近是也”,“足阳明之经脉,有从缺盆下于乳者……亦有因乳汁蓄结,与血相搏,蕴积生热,结聚而成乳痈者”,对妒乳的辨证在乳汁内结型的基础上成为搏血生热型。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5]“产后不自饮儿,并失儿无儿饮乳,乳蓄喜结痈,不饮儿令乳上肿者”,辨妒乳为乳汁蓄结型。唐代王焘《外台秘要》[6]“集验论疗妇人妒乳,乳痈,诸产生后,宜勤挤乳,不宜令汁蓄积不去,便不复出,恶汁于内引热,温壮结坚掣痛,大渴引饮,乳急痛,手不得近,成妒乳”,辨妒乳为乳汁蓄结引热型,与隋代巢元方总结的乳结搏血生热型类似。南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7]认为“婴幼未能吮乳,……或断乳之时捻出不尽,皆令乳汁停蓄其间,与血气搏,始而肿痛,继而结硬,至于手不能近,则乳痈之患成矣。乳痈一名妒乳”,辨妒乳乳痈仍以乳汁内结为基础证型。

1.2 风邪侵袭、气滞传热型

宋代《圣济总录》[8]记载“又有因乳子,汗出露风,邪气外客,入于乳内,气留不行,传而为热,则乳脉壅滞,气不疏通,蓄结成脓,疼痛不可忍,世谓之吹奶”,“新产之人,乳脉正行,若不自乳儿,乳汁蓄结,气血蕴积,即为乳痈”,辨妒乳为外感风邪袭乳传热型,乳结气血蕴积型。南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7]认为妇人“坐草以后,风邪袭虚,荣卫为之凝滞,则乳痈之患成矣”,辨妒乳乳痈为风邪袭虚、荣卫凝滞型。

1.3 乳儿呵吹、寒热相乘型

宋代东轩居士《卫济宝书》[9]认为该病“皆由气逆,寒热相乘,荣卫缝结,乳汁不行”,辨哺乳期乳痈为气逆寒热相乘乳结型。宋代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10]“夫产后吹奶者,因儿吃奶之次,儿忽自睡,呼气不通,乳不时泄,蓄积在内,遂成肿硬。壅闭乳道,津液不通,腐结疼痛;亦有不痒不痛,肿硬如石,名曰吹奶”,辨产后吹奶为乳儿呼气、乳汁内结型。南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7]认为妇人“或乳为儿辈所吹,饮而不泄”,辨妒乳乳痈为乳儿吹乳型。元代朱震亨《丹溪心法》[11]认为“亦有所乳之子,膈有滞痰,口气焮热,合乳而睡,热气所吹,遂生结核”,辨吹奶为乳儿热气所吹型。清代吴谦等《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12]认为“更兼子吮乳睡熟,鼻孔凉气,袭入乳房,与热乳凝结肿痛”。辨外吹乳痈为凉气袭乳、热乳凝结型。清代许克昌、毕法所著《外科证治全书》[13]辨吹乳是热气吹乳,气逆乳凝型。

1.4 肝郁气滞型、厚味所酿型、阳明血热型

元代朱震亨《丹溪心法》[11]认为“乳痈,乳房阳明所经,乳头厥阴所属。乳子之母,不知调养,怒忿所逆,郁闷所遏,厚味所酿,以致厥阴之气不行,故窍不得通而汁不得出;阳明之血沸腾,故热甚而化脓”。辨吹奶为肝郁气滞型,厚味所酿气滞型,阳明血热型种。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14]“夫乳病者,乳房阳明胃经所司,乳头厥阴肝经所属,乳子之母,不能调养,以致胃汁浊而壅滞为脓。又有忧郁伤肝,肝气滞而结肿”,也记述了外吹乳痈的胃浊壅脓型和肝郁结肿型。清代吴谦等《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12]认为“外吹者,由乳母肝、胃气浊”,辨外吹乳痈为肝胃气浊型。

此外,明代朱棣《普济方》[15]汇集前人之言,对妒乳的主要证型记述比较全面,包括气逆乳结型,小儿呵吹型,风邪袭虚、荣卫凝滞型,乳结血气相搏型,邪热乘虚、气滞血瘀型等五种类型。清代祁坤《外科大成》[16]、顾世澄《疡医大全》[17]、高秉钧《疡科心得集》[18]等汇集前人文献,主要证型可归纳为肝郁气滞型、小儿呵吹型、肝胃湿热凝聚型、风邪客热型等。

2 治疗

2.1 外治

首次记载外吹乳痈的《针灸甲乙经》[19]以针灸法进行治疗,取穴原则为远端取穴法,“妒乳,太渊主之”。《肘后备急方》[3]主要以热熨法治疗乳痈,所取药材不过柳根皮一味,或家用器具,极其简单。如“削柳根皮熟捣,火温,帛囊贮,熨之,冷更易,大良。又方,取研米槌煮令沸,絮中覆乳,以熨上,当用二枚,牙熨之,数十回止,姚云神效”。南北朝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20]外敷药膏为燥湿祛痰、散结止痛、生肌敛疮法(雌黄膏方)。如“治妇人妒乳生疮,雌黄膏方雌黄 白蔹 雄黄 漆头芦茹(各一两) 乱发(一团,如鸡子大)右五味各研捣筛,以不中水猪脂二升,先煎乱发令尽,下诸药,再微火煎,候膏成,放凝,涂疮上,日三四。”《诸病源候论》[4]首载手法排乳和吸吮法治疗妒乳,初起时“便以手助捻其汁,并令傍人助嗍引之”,使积乳排出,以通法为治疗原则。

《备急千金要方》[5]在使用外敷法治疗时,以清热利湿、解毒排脓法为主,“以鸡子白和小豆散敷乳房,令消结也”;以按摩手法、吸吮法排乳时,尤其注意避免吸吮者口中温度过热,可算是清热凉润法,“数捻去之,亦可令大孩子含水使口中冷,为嗍取滞乳汁吐去之,不含水漱去热,喜令乳头作疮,乳孔塞也”;也记录了《肘后备急方》[3]的热熨法。在针灸治疗方面,记录了“大泉 主妒乳,膺胸痛”,与《针灸甲乙经》[19]同(大泉即太渊穴)。《外台秘要》[6]除收录《备急千金要方》[5]诸法外,尚集有他书治则治法。如“卷第三十四妒乳疮痛方一十四首录”下首先记载“集验论 疗妇人妒乳乳痈,诸产生后,宜勤挤乳,不宜令汁蓄积不去”,认为产后应勤挤乳汁使其通畅,采取预防性的治疗,则不易患妒乳病。首次明确指出应用灸法治疗妒乳亦载于该书,如妒乳初起时“急灸两手鱼际各二七壮,断痈脉也”。外用涂敷药录解毒消肿法,方剂有三,“又疗妒乳生疮方。蜂房猪甲中土车辙中土各等分,末,苦酒和涂之,良。(千金同一方又有车毂上脂一味)”,“柳白皮,酒煮令热,以熨上即消”,“苦酒磨升麻,若青木香,或紫檀香,以摩上并良,一味即得佳”。另外,“必效疗妇人妒乳痈疮迟愈,五物雄黄茹膏方”,与《刘涓子鬼遗方》[20]雌黄膏方相似。《针灸资生经》[21]同《外台秘要》[6]“集验论”,以通乳为治疗法则,所不同者又加以灸法,“又以绳横度口。以度从乳上行。灸度头二七壮(千翼)”。

《儒门事亲》[22]使用按揉法、祝由法治疗吹奶,“可用一法禁之。咒曰:谨请东方护司族,吹奶是灰奶子。右用之时,当先问病人曰:甚病。病人答曰:吹奶。若作法时,以左右二妇人,面病人立,于病乳上痛揉一、二百数,如此亦三次则愈”,此处祝由法的应用使患者知其所患疾病,具有解惑安神的心理治疗作用,再加上针对病乳的百次按揉法,故可治愈。《外科精要》[23]治疗哺乳期乳痈,亦明确指出以通为则,具体治疗方法包括吸吮法和按摩法,“若为儿口所吹,而发肿焮痛,须吮通探散”。

2.2 内治

《刘涓子鬼遗方》[20]首次记载内服汤药法,具体为祛风散寒通窍法(辛夷汤),如“治妇人妒乳,辛夷汤方 辛夷(一升,去毛) 大枣(三十枚) 桂(长一尺) 防风(二分)白术 甘草(一尺,炙) 生姜(二分) 泽兰(一升,切)右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备急千金要方》[5]内服汤药以清热消肿散结法为主,如连翘汤(连翘 芒硝(各二两) 芍药 射干 升麻 防已 杏仁 黄芩 大黄柴胡 甘草(各三两) 右十一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外台秘要》[6]内服汤药新录葵茎灰散,“取葵茎烧灰捣散,服方寸匕,日三即愈。(千金同)”。《圣济总录》[8]治吹奶以通乳散风热法,“速宜下其乳汁,导其壅塞,散其风热,则病可愈”,内服汤剂为连翘汤,与《备急千金要方》相似。明代汪机《外科理例》[24]根据病情制定不同的治法,如“暴怒或儿口气所吹痛肿者,疏肝行气;肿焮痛甚者,清肝消毒;焮痛发寒热者,发散表邪;未成脓者,疏肝行气;不作脓或不溃,托里为主;溃而不敛、或脓清者,大补气血。”《外科启玄》[25]认为治吹乳乳痈等应以散为法使毒舒肝气清,“宜急散之。毒舒肝气清。阳明胃气已溃则出脓矣”,主方为神效栝蒌散。

陈实功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在《外科正宗》[14]“卷之三 乳痈论第二十六 乳痈乳岩治法”中阐述了乳痈不同时期的具体治法,包括散法、清法、疏肝行气法、托里消毒法、开脓法、补托法、大补气血法、养血清肝法等。“初起发热恶寒,头眩体倦,六脉浮数,邪在表,宜散之。发热无寒,恶心呕吐,口干作渴,胸膈不利者,宜清之。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结肿坚硬微痛者,宜疏肝行气。已成焮肿发热,疼痛有时,已欲作脓者,宜托里消毒。脓已成而胀痛者,宜急开之。又脾胃虚弱,更兼补托。溃而不敛,脓水清稀,肿痛不消,疼痛不止,大补气血。结核不知疼痛,久而渐大,破后惟流污水,养血清肝。”清代陈士铎治疗外科病证十分重视经络辨证,故在《洞天奥旨》[26]“卷七 乳痈”中特别提出,治疗乳痈必须考虑到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可能存在气血不足的情况,应注意使用补气血之法,如“然补中散邪,实乃万全之道也……况生乳痈,则阳明之经未必能多气多血,厥阴之经未必不少气血也。不补二经之气血,乳痈断不能痊。不可谓是阳而非阴,一味止消火毒,致肌不能生,筋不能续耳”。

《疡科心得集》[18]按照哺乳期乳痈初起、成脓、溃后等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伴随症状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治法,初起当发表散邪、疏肝清胃、下乳导塞,未成脓时托里,成脓且脓水清稀时补脾胃,脓出反痛时调营卫,晡热焮肿痛则补阴血为法,食少则补胃气,切戒清凉解毒伤脾胃。“凡初起,当发表散邪、疏肝清胃,速下乳汁,导其壅塞,则自当消散;若不散成脓,宜用托里;若溃后肌肉不生,脓水清稀,宜补脾胃;若脓出反痛,恶寒发热,宜调营卫;若晡热焮肿作痛,宜补阴血;若食少作呕,宜补胃气,切戒清凉解毒,反伤脾胃也。况乳本血化,不能漏泄,遂结实肿,乳性清寒,又加凉药,则肿硬者难溃脓,溃脓者难收口矣。其药初起,如牛蒡子散、橘叶汤、逍遥散之类;溃后,则宜益气养营汤。又若半夏、贝母、栝蒌消胃中壅痰,青皮疏厥阴之滞,公英、木通、山甲解热毒、利关窍,当归、甘草补正和邪,一切清痰疏肝、和血解毒之品,随宜用之可也。”

2.3 内外合治

《备急千金要方》[5]首次将内服汤药法与按摩法结合应用以治疗妒乳,“又方 黄芩 白蔹 芍药(等分) 右三味,为末,以浆水饮服半钱匕,日三。若左乳汁结者,即捋去右乳汁,若右乳汁结者,可捋去左乳汁(小品云∶ 治妒乳)”。《外台秘要》[6]同时将灸法、按摩手法、内服汤药、外敷药散法等综合应用以使坏乳排出,促其通畅,“始妒乳,急灸两手鱼际各二七壮,断痈脉也,便可令小儿手助将之,则乳汁大出,皆如脓状,内服连翘汤汁自下,外以小豆散薄涂之痈处,当瘥。(千金同)”。《卫济宝书》[9]治疗哺乳期乳痈以药物内服、外洗加火罐法排乳,“栝蒌散 栝蒌(一两) 乳香(一钱)右为细末,每服一钱,温酒调下。如有乳者急以纸五寸阔一片,用火烧于三升许置瓶中,火欲过未过,便以瓶口掩乳,以手扶定。其乳吸在瓶中,觉飕飕乳在瓶,则便取去,急洗以药。”

《妇人大全良方》[10]“产后吹奶方论第十三”亦认为产后吹奶应急治,用内服药、外敷药和手法揉散积乳,以通为期。“速与服皂角散、栝蒌散,敷以天南星散,以手揉之则散矣。(出《指迷方》)”。“产后妒乳方论第十四”亦强调初起时便应以手法或吸吮法及时通乳治疗,“初觉便以手助捏去汁,更令旁人助吮引之。不尔或作疮有脓,其热势盛,必成痈也”。在该书中,首次提出“吹奶、妒乳、乳痈,其实则一,只分轻重而已。轻则为吹奶、妒乳,重则为痈”,可以认为是对哺乳期乳痈积乳、成痈期的分期论治,具有重大意义。具体治疗方法包括,治吹奶用葵茎及子捣散内服,鸡屎末内服,皂荚、硝石煎膏外敷;疗乳初结胀不消,用栝蒌大粉草生姜煎服。“疗产后吹奶作痈。葵茎及子 上捣筛为散,酒服方寸匕,即愈。又方皂荚十条,以酒一升,揉取汁,硝石半两,煎成膏敷之。又方鸡屎为末,酒服方寸匕,须臾三服愈。疗产妇乳初结胀不消,令败乳自退方。栝蒌(一个,半生半炒)大粉草(一寸,半生半炙)生姜(一块,半生半煨)上同锉,用酒一碗,煮取一盏,去滓服之。其痛一会不可忍,即搜去败乳。临卧再一服。顺所患处乳侧卧于床上,令其药行故也。”

《丹溪心法》[11]亦强调哺乳期乳痈初起即应以按摩手法、吸吮法使之通畅,若成痈疖可结合汤药或散剂内服或艾灸肿处法治之,具体包括疏厥阴滞、清阳明热、行污浊血、消肿导毒法。“于初起时,便须忍痛,揉令稍软,吮令汁透,自可消散。失此不治,必成痈疖。治法:疏厥阴之滞,以青皮;清阳明之热,细研石膏;行污浊之血,以生甘草之节;消肿导毒,以栝蒌子,或加没药、青橘叶、皂角刺、金银花、当归。或汤或散,或加减,随意消息,然须以少酒佐之。若加以艾火两三壮于肿处,其效尤捷。”

《普济方》[15]汇编明代以前各家文献,所引录内容中对哺乳期乳痈的基本原则皆以通为治,所用方法包括综合应用按摩手法、吸吮法、药物内服或外敷法、艾灸法、祝由法等等,其所记按摩法、祝由法与《儒门事亲》相较,增加了内服中药、吮乳两项治疗方法。如使用菩萨散治奶痈肿痛,“以净盘子擎之。于佛前焚香。诵南无药王菩萨、南无药上菩萨圣号。各一百八遍。等分拌匀。至心祷告毕。抄三钱匕。一葱酒调下。食后稍空进之。服药顷间。度药力到患处。即令人以手揉摩之。更令人吮出乳汁尤佳。饮酒人。多饮之。令有力。不饮酒者。以葱汤冲酒。借气可也。得熟寐即释然脱去矣”。《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12]“卷六 胸乳部 内外吹乳”记载包括内服汤药法、外敷膏药法、隔蒜灸法等,“初宜服荆防牛蒡汤,外用隔蒜灸法;俟寒热退仍肿者,服橘叶栝蒌散,外敷冲和膏消之。其肿消之不应者,将欲作脓,即用透脓散。其余内服、外敷之法,俱按痈疽肿疡、溃疡门”。

3 结语

综上可见,历代中医典籍对外吹乳痈辨证的基本证型均为乳汁内结型。在此基础上,晋代至宋代医家根据对病因病机的不同认识,可将证型归纳为气血阻滞型、搏血生热型、外感风邪型、寒热相乘型、荣卫凝滞型和小儿吹乳型;自元代朱丹溪始加入了肝郁气滞型、厚味所酿气滞型、阳明血热型三种证型,明代以后医家陆续总结出邪热乘虚、气滞血瘀型;清代医家在汇集前人经验基础上增加了肝胃气浊型、热乳凝结型、肝胃湿热凝聚型、风邪客热型等,并将小儿吹乳型进一步细分为凉、热二种。

随着历代医家对妒乳乳痈病因病机、辨证分型认识的逐步深入,相应的治疗方法也逐渐丰富多样,但基本上均以通乳为基本治疗原则。治疗方法从晋代极为简单的针灸、热熨等外治法,南北朝的外敷药膏法和内服汤药法的单一运用,到隋代的按摩法、吸吮法,逐步发展成为唐宋时期外敷药膏法、按摩手法、吸吮法、热熨法、针灸法、火罐法和内服汤药法等各种方法的先后交叉综合使用,并提出了预防性挤乳疗法、妒乳初期宜急治的治疗法则和妒乳乳痈的分期治疗原则。金元时期开始出现了祝由法和按摩法的结合运用,朱丹溪根据乳痈初起、成痈疖的不同病情制定了内服汤剂疏厥阴滞、清阳明热、行污浊血、消肿导毒法,是对妒乳乳痈内服汤药具体治疗方法的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的汪机、陈实功等医家充分采用前人经验,将内服汤药治法继续加以丰富,具体可分为疏肝行气法、清肝消毒法、发散表邪法、托里为主法、大补气血法、托里消毒法、开脓法、补托法、养血清肝法等等。

[1]李桃花,李宝金,祝东升,等.外吹乳痈名实初考[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9(6):570-572,579.

[2]李桃花,李宝金,李曰庆,等.外吹乳痈病因病机的古代中医文献初考[J].环球中医药,2014,7(3):208-210.

[3]晋·葛洪.肘后备急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139-140.

[4]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856-857.

[5]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420-421,543.

[6]唐·王焘.外台秘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943-944.

[7]南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575-576.

[8]宋·圣济总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2157,2161.

[9]宋·东轩居士.卫济宝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61.

[10]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477-478.

[11]元·朱震亨.丹溪心法[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260.

[12]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204.

[13]清·许克昌,毕法.外科证治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1:65.

[14]明·陈实功.外科正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66-168.

[15]明·朱棣.普济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234-253.

[16]清·祁坤.外科大成[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130-133.

[17]清·顾世澄.疡医大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746-749.

[18]清·高秉钧.疡科心得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6-57.

[19]黄龙祥.针灸名著集成·针灸甲乙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140.

[20]南北朝·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36,88.

[21]黄龙祥.针灸名著集成·针灸资生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349.

[22]金·张从正.儒门事亲[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8:12.

[23]宋·陈自明.外科精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80.

[24]明·汪机.外科理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100.

[25]明·申斗垣.外科启玄[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37,110-111.

[26]清·陈士铎.洞天奥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63-64.

猜你喜欢

内服人民卫生出版社乳汁
按摩推拿护理缓解哺乳期乳汁淤积诸症的作用
乳汁点目需谨慎
内服外敷防疫情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内服外敷,治愈新生儿顽固性呕吐
妈妈的奶为何变色了
中药内服、外敷联合温针灸治疗脑卒中后便秘5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