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药效学在药学工作中的研究
2014-04-01陈华彪朱方建
陈华彪,刘 莉,李 杰,朱方建
心理药效学是近年来提出的药学新概念,它是医学科学中的一门新型的边缘学科,是集医学、心理学和药理学于一体的综合学科。其研究同一种药物在不同的心理诱导下产生不同药理效应的科学,要求药师,应配合专业知识并学习普通心理学知识,通过药学人员的良好心理诱导作用,充分调动患者抗御疾病的内在动力,以获取最佳的药物疗效。
1 心理药效学的溯源
早在90年代初就有人注意到药物与心理的相互关系问题,1993年有人提出了药理心理学的问题,并从护理角度列举了心理诱导后药物疗效提高的例子,但没有明确的定义。1994年《精神卫生通讯》也谈到过药物的心理效应问题,并指出安慰剂效应是心理作用的结果。同年,首次正式提出了心理药效学的概念,并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上发表。明确指出“心理药效学是研究同一种药物,在不同的心理诱导下产生不同药理效应的科学”。首先心理因素在先,通过医生、药师和护士良好的心理诱导作用,发挥药物最佳的临床效果。医务人员是心理药效学的主导动力因素,患者是心理药效发挥的内因基础,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1]。
2 不同患者用药心理及服务对策
2.1 儿童 儿童用药多表现为一种恐惧,这种情绪引起儿童的紧张,造成害怕与退缩。针对不同原因,采取不同对策。
2.1.1 由知觉或经历相联系的惧怕 如服用药物的口感不佳,这是一种与不愉快情绪或痛苦经验相联系而引起的恐惧反应。对此,药师要给予重视,没法帮助其消除恐惧心理。可通过温柔的语气、微笑和爱抚的动作,积极表达对其关心和爱护的情感,要特别耐心,给儿童带来鼓励和安慰,帮助提高用药的依从性[2]。
2.1.2 预测性的恐惧 这主要是针对儿童家长。儿童在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许多脏器和神经系统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对许多药物极为敏感。所以,很多家长特别注意儿童用药的不良反应,害怕用药不慎给儿童造成严重后果。任何药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只要注意其适应证及用法用量,一般还是可以避免的。当患儿家长在看到使用药物说明书而感到疑惑和不安时,药师不但要利用自身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来向儿童家长阐明医师的用药意图,而且还要理解其害怕用药后会发生不良反应的心理,耐心向其做好解释工作,使之放心地配合治疗,安心用药。
2.2 中年人 在用药治疗的过程中,中年人表现的情绪为烦恼、易激动、心情不安等。造成这些心理的原因有:
2.2.1 中年人生理和心理的变化 中年人在这一阶段要经历更年期,机体功能衰退,抗病能力下降;中年人处于社会、家庭和事业的多重压力之中,常常感到心力交瘁。如果这种心理疲劳持续时间过长,就会导致身体疾病,而身体上的疾病,又反过来影响着情绪的好坏。现在,有很多成年人患有高血压,其中有许多是刚刚被检查出来的,他们往往显得非常烦恼,求医心切,希望医师能给他们用上大剂量的强效降压药,力争药到病除。对这些患者,药师要根据其年龄了解其心理特征,除详细介绍药物作用以帮助医师执行治疗方案外,还要让患者了解任何疾病都需要自身调节,特别是在慢性病的治疗中,更需要有耐心和信心。
2.2.2 药物本身的原因 如一位患者在门诊用药咨询中,自述前段时间失眠、心情烦躁到医院就诊,医生给他开了阿普唑仑镇静催眠药,服用一段时间后效果不好,因此更加烦恼。经查看病历得知,其患有高血压,一直服用含有利血平的降压药,而这种降压药有引起早醒和情绪抑郁的副作用,所以患者的烦恼来自所服用降压药所产生的副作用,并非阿普唑仑的效果不好。由于药物原因所产生的不良情绪,药师要明确告知原因,并根据实际情况建议停药或换药治疗。
2.3 老龄人 老龄人在用药治疗的过程中,多表现为用药的不安全感强、求快求好、盲目用药等心理。造成这些现象的缘由有:
2.3.1 年龄 老年人身体各系统和器官逐渐发生器质性和机能性变化,对药物的吸收、排泄、代谢、分布及其作用与青壮年明显不同,加上同时患有多种疾病,用药种类较多,药品不良反应较青壮年多2~3 倍。所以,当这类患者在用药过程中一旦发现有不适感,很多会选择自行停药或要求换药[3]。
2.3.2 精神 老年人普遍存在孤独感,在发生疾病特别是慢性病时,这种感觉常常会让他们陷入一种郁闷和消沉的心境。当他们发现用药并不能很好或很快地控制病情时,在心理上往往会产生悲观和失望的情绪,在行动上表现为不按,严重者甚至放弃服药治疗。
2.3.3 社会 如今,很多老年人患有相似类型的疾病,如常见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他们在互相探讨病情的同时,往往也会相互介绍用药,结果造成某些老年患者来到医院,在未经医师诊断的情况下就指明使用某种药物。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妥当的。因为治疗用药不但受药物品种和疗效的限制,还受疾病种类、严重程度及不同人群的耐受性和感受性等因素影响,临床上对同种疾病的不同患者都有不同的治疗方案。如果未经医师的详细诊断,盲目用药,只会贻误病情甚至加重病情。
对于老年患者心理的变化,要适当引导,药师既要理解老年患者要比其他患者对治疗更易失去信心的原因,同时还要用良好的沟通来调动其心理积极因素,帮助其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只有让老年患者能以一种乐观豁达的心态来对待病情,才有利于药效的最好发挥,最终达到提高晚年生活质量。
2.4 部分特殊人群 用药片面求好求贵,在门诊,经常遇到一些患者对医师开具的国产药或传统药不满意,认为新药或进口药疗效更好,希望医师能多开这类药。对于这些患者,药师应利用专业的药学知识阐述医师选择药物是根据药物的药效学、毒副作用、患者的病情及药品的价格等因素作为选用依据,特别是一些需要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患者,更应遵循这种选药原则,否则患者往往会因药效不稳定、毒副作用过大、价格过高等原因,无法长久、规范、系统地用药,从而达不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药师规范的专业语言,能帮助患者产生对医师治疗方案和所选药物的信任心理;同时,这种心理还能加强药物的生理效应。
2.5 一些难言之隐患者 比如,一些性病、人工流产及有生理缺陷的患者,在他们使用的外用药中,有许多是需要药师为其作具体而详细说明的。但是,在以往的发药过程中,窗口药师往往因工作太忙或工作习惯不能做到这一点,以至有很多对用法不明白的患者不好意思再向药师详细询问,特别是一些年轻女性,如果遇上的是男性药师,更不好意思作进一步的用药咨询,认为自己是得了难以启齿的疾病,怕泄露隐私或受到嘲笑。对于这类患者,药师应以一种关怀的态度、和蔼的语气来安慰患者,对患者的隐私作好保密,并以专业的技术指导,为其作详细的用药解释,才能消除其顾虑以配合药物治疗,使药物能发挥良好的生理效应。
3 心理诱导技巧的运用
心理诱导技巧主要有四方面:顺藤摸瓜法、循循善诱法、虚张声势法及暗示疗法。
3.1 顺藤摸瓜法 在药物咨询中,一般通过患者的主诉、现病史以及必要的医学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判断患者的病情及患者急需解决的药学服务内容,药师可通过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结合患者的诉述,正确指导,消除患者的用药误区,解决患者的用药疑问。
3.2 循循善诱法 药师运用语言技巧,和善对待患者及家属,通过向患者家属了解或直接与患者交谈,深入了解患者病情,向患者宣传正确的服药方法和注意事项。通过由浅入深、循循善诱的方法,让患者说出用药的疑惑,便于药学服务。同时,通过药师的音容笑貌给患者留下良好的印象,使患者对药师建立起信任,提高用药的依从性。
3.3 虚张声势法 在端正服务、不以牟取钱财为目的的前提下,适当对病情的严重程度及用药剂量和时间的重要性进行反复强调。目的是进一步使患者加深对疾病治疗迫切性的认识,建立必胜的信心,安全合理的使用药物。
3.4 暗示疗法 在精神疾病患者中,经常对某些癔症性患者进行暗示治疗,治疗前取得患者对药师的绝对信任至关重要,采用的药物多为普通药品且往往把这种药物说成是“特效药”、“贵重药”之类。对施治的所谓的“特效药”多进美言,以获取患者对药品的绝对信赖和接受治疗的迫切性。这样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在药学服务中,药品服用的暗示疗法是心理药效学中最重要的环节[4]。
4 讨论
4.1 心理药效学的适应人群 凡到医院就医的患者,尤其是患心理疾病的患者,大概都有这样一种心理:愿意找一个服务态度好、药学知识广的药师咨询,愿意把自己的病情及用药疑问详细地诉说,以求得正确解答,合理用药。但也有的患者例外,如重症精神病、意识障碍患者等。在药学服务中,不是所有的患者都适合应用心理药效学。
4.1.1 主动求医型 这类患者能主动到药房咨询,愿意接受合理的建议。又可分以下四种类型。
4.1.2 神经症型 包括神经衰弱、强迫性神经症、癔症等。这类患者多为轻症,心理负担较重,对自身健康状态有着充分的认识能力,求医问药心情迫切,自制力良好。这类患者是心理药效学的主要群体。
4.1.3 悲观失望型 多见于精神科的抑郁症、身患绝症的患者以及部分抑郁性神经症或抑郁神经素质的人。这类患者的情绪极度悲观,对生活失去勇气,对前途失去信念,对治疗失去信心。这类患者也是心理药学效的主要群体。
4.1.4 羞怯型 多见于男子阳痿、早泄,女子久婚不育、未婚先孕、男子或女子手淫、性病以及有生理缺陷的患者。虽然患者病情未必严重,但心理负担、心理压抑明显,认为自己得了见不得人的疾病,想求医问药,但又羞于启齿,怕自己的隐私泄露,心理矛盾非常突出。这类患者也是心理药效学的主要群体。
4.1.5 心身疾病型 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健康概念由过去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健康不仅躯体健康、不患疾病,而且心理也应健康[5]。心理问题、心理疾病、心身疾病越来越得到重视,心理问题可以说已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到目前为止,许多躯体疾病都与心理问题有关,有的为病因,有的互为影响。如高血压、冠心病、胃炎、急性应激性胃溃疡、癌症、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精神障碍、产后精神障碍等。这类患者也是心理药效学的主要群体。
4.1.6 被动求医型 多见于急性和重症精神疾病、急性脑外伤性精神障碍、各种疾病所致的意识障碍等。这类患者在心理药效学中不是主要群体。
4.2 增强药物心理效应的协同作用 疾病本身以及患者内在和外在的各种因素影响着其用药心理,而复杂的心理反应又对疾病本身产生积极或消极的作用,这就是药物心理效应的协同和偏离。所谓药物心理效应的协同,实际上是指安慰剂效应。安慰剂是指不具有药理活性,但对于多种身心疾病却能获得疗效的制剂,其作用借助于患者强烈盼望药物能产生其希望的治疗效果的心理效应。药师要明白这种效应,在工作中用语言或行动暗示,促进药物心理效应的协同。
4.3 提高专业综合技能 门诊药师要熟悉和掌握常见的基本用药知识,这对解释用药咨询有很大帮助。例如,中老年人由于年龄增大,体内各器官和组织功能日趋下降,对药物的适应能力差,所以应谨慎用药,以防用药不当引起体内蓄积而发生药物中毒。其中,中老年人应特别注意服药的时问和方式:滋补药宜早晨空腹服用;健脾胃药物宜饭前服用,以保持药物的有效浓度;高血压患者一定要注意在血压自然波动的2 个高峰期的30 min 前服药最佳(2 个高峰期:上午9~l1 点,下午3~6 点);孕妇患疾病用药治疗时应非常注意,必须到正规医院诊断后才可用药,并且要掌握妊娠用药的原则:单药有效的应避免联合用药;用疗效肯定的老药,避免用尚难确定对胎儿有无不良影响的新药;对常见的儿童发热,如何合理用药是窗口药师应宣传的工作。药师可告知家长,儿童普通发热不需要大量用药,因为发热是身体对病毒或细菌入侵的一种本能反应,可提高儿童自身的免疫力,有利于其正常发育;更不应随便使用抗菌药物,以免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6]。
4.4 心理效应的关键性三要素 尊重:尊重,应当体现在对患者的现状、价值观人格和权益的接纳、关注和爱护;尊重,应做到一视同仁、以礼相待、信任对方,并做好其隐私的保护;尊重,可以唤起患者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帮助开发其内心的潜能并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尊重患者,其意义在于可以给患者创造一个安全和温暖的氛围,使之感到被接纳,这对于那些长久被疾病折磨得失去信心的患者来说,更具有现实意义。
热情:在发药窗口和药物咨询处,经常碰到很多欲言又止的患者,他们既渴望得到药师的帮助和指点,但又怕受到药师的冷落和敷衍。这时,药师应表现出应有的热情,主动提供他们所需的帮助。药师的态度要热情大方,语调要温柔、富有同情心和感染力,以消除或减缓患者的紧张和不安,使其感到被接纳和受欢迎。沟通时应注意倾听,目光要注视患者,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都应传达出对患者的关心。
真诚:药师在患者面前应真诚,应将心比心,充分赢得患者的信任,从而提高其对药物的依从性。药师应给患者以支持、帮助、鼓励为导向,促使患者以乐观的态度、健康的心理来战胜身体的疾病。
[1]李会平,路俊青,许建志,等.心理药效学在全科医疗中的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2004,7(16):1184-1185.
[2]宋桂花,孙 艳.儿童眼外伤的心理干预[J].国际眼科杂志,2010,10(9):1839.
[3]张建英,覃文刚.老年病人安全服药管理与对策[J].中医药管理,2012,20(12):234-235.
[4]徐凤芹,王荣华.暗示疗法在临床上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3):1209-1211.
[5]傅 华,高俊岭,健康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资源——对WHO有关健康概念的认识和解读[J].中国健康育,2013,29(1);3-4.
[6]徐 虹,任晓明.特殊人群的用药与管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