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南传统文化建筑恢复重建可行性研究*
2014-04-01徐保祥汪艳荣
彭 劲,徐保祥,张 俊,汪艳荣
(湖北科技学院 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 咸宁 437005)
传统文化建筑是中国历史悠久和地域特色的最精彩、最直观的传承载体和表现形式,传统文化建筑一般包括一个地方历史上曾有过的亭台楼阁、书院宗祠、寺庙道观、州府官署和典型民居,以及其他有纪念意义和标志作用的建筑。鄂南咸宁的传统文化建筑数量之多,堪称荆楚一绝,它从一定的角度体现了鄂南悠久的历史形态,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特点。笔者立足对鄂南传统文化建筑历史格局的调研与发掘,积极寻找咸宁市城市建设中结合地方传统文化的规划策略,探索具有新鄂南传统文化建筑的模式,使咸宁城区的淦河滨水景观、动向交通体系和建筑公共空间体系,形成具有传承历史文脉和促进旅游发展的双重使命。
一、鄂南传统文化建筑概况
1.鄂南传统文化建筑特征
鄂南地域的传统建筑的形成与其所在地的地理、气候、环境等因素息息相关,并受其他地域文化的影响,咸宁传统建筑呈现多样发展的复杂融合趋势,造成了建筑在选址方式、建筑形态以及建筑材料上的差异。
咸宁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传统建筑的审美特征,以三苗文化(瑶族文化)、荆楚文化(楚文化)、桂花文化(农耕文化)、移民文化(徽文化)、商贸文化(茶马文化)蕴涵深厚的历史建筑文化韵味,尤其是楚文化、徽文化在咸宁建筑形态上影响深刻。从鄂南传统文化建筑的内容与形式来看,涉及到神话传说、历史典故、阴阳五行等的哲学思想,它们在有限的平面空间里,采取象征、比喻、符号等手法,广泛运用吉祥装饰纹样,深刻的表达出人们的美好愿望。
2.鄂南传统文化建筑类型及其特点
鄂南传统文化建筑有居住建筑、礼制建筑、商业建筑、娱乐建筑、公益建筑、纪念建筑、防御建筑等类型,以民居、寺庙、祠堂、商铺、戏台、桥梁、牌坊屋、牌坊、石塔、关隘等建筑品类,产生了形式多样的艺术空间效果。鄂南咸宁地区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直接反映到建筑功能与特征上,建筑基本上采用木结构,土壁草篷,或砖墙瓦顶,建筑形制多为封闭式天井式小合院。
3.鄂南传统文化建筑的装饰种类及特征
以木雕、石雕、砖雕为常见装饰工艺手法,表现形式上采用了圆雕、透雕、浮雕等技法,雕刻内容主题突出,形神兼备。在建筑的图案、色彩等构成要素上,多以龙纹凤纹为主体纹饰,卷草类纹饰形态多变,线描图案的轮廓性强,许多曲线属楚文化装饰纹样。彩绘以暖色的使用则较多,用色以红、褐、黄等暖色调为主调,蓝、绿为小色,作为点缀,尤常使用黑白两色,以白色为底,区分花纹,以黑色勾边。建筑造型以马头墙(檐下局部楚图案彩绘)、天井(二层加凉棚遮荫)、大门(“退一步”入口)、柱子(“一柱双料”)、天斗与亮斗(特色建筑构件),形成鄂南地区传统文化建筑的典型特色。
二、恢复重建传统文化建筑是传承地域文化的需要
鄂南传统文化建筑类型与数量较多,但完整保存下来的就不多,就咸宁城区来说,遗存的就更少。据《咸宁县志》记载,明朝咸宁修筑土城,清朝补修文昌阁、后城和东、西城楼。据史载,清道光年间,县城设宾阳门、文治门、云稼门、承恩门等四门,城周建有关王庙、东岳观、城隍庙、东皋亭、相山书台、马王庙、咸宁驿、西河寺、永安楼等公共设施,城内外建有亭、台、楼、阁、寺庙、碑、坊等建设设施30余座,后因战乱这些建筑屡遭破坏。这些诸多景点中,除一部分描绘的自然山水景色,多数含人文内容的景点中都有建筑,它们都是古人对环境的审美追求,也是历史文化优良传统的重要表现。尽管咸宁诸多知名传统文化建筑大多有史无实,已成为历史的记忆,但仍然是城市历史和文化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市城市化进程和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彰显城市地域特色并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必须延续城市文脉,加强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今多元文化构成中的重要作用。
三、恢复重建传统文化建筑的条件
鄂南传统文化建筑是代代延续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也是记录地域发展历程的重要物质形态,那些被毁的传统文化建筑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都恢复重建,应当根据我市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选择地根据下列条件进行恢复重建。
1.原建筑在地域发展历史上曾起过重大作用,或对景观布局形态产生过重大影响,而又具备一定的文献资料依据,或有残迹留存者,如“淦川八景”之一的“温泉沸波”景观。
2.原建筑在城市景观格局中曾具有标志性意义,虽原址的地形与环境特征有大的改变,但根据规划可以异地重建,如咸宁驿。
3.原建筑的社会功能以及文化地标意义在今日城市发展中仍然存在社会需求,而且基地现状具备重建条件者,如潜山寺属于此类。
四、如何恢复重建传统文化建筑
1.研究鄂南传统文化建筑的历史沿革与基地的现状环境。根据文献资料,梳理它在不同阶段的演变过程,剖析原布局的优劣,对比基地现有地形地貌和环境状况,结合咸宁当今社会需要与城市景观格局,确定建筑的合理规模和形态布局的最佳方案。
2.选用鄂南合宜的建筑时代形制。传统文化建筑既经历过多次重建,也就存在过多种规模与时代形制,因此,需要找到适应现代的传统文化建筑形式。
3.重视鄂南地域特色的表达。鄂南地域特色主要表现在建筑的风格造型、地方做法、工艺技术、细部形式与装饰色彩上。
4.注重鄂南传统文化建筑移地重建考察。鄂南传统文化建筑的重建最好选在原址,因为基址本身就具有历史地标价值,如遇到基地条件的制约, 也可考虑移地重建。
五、传统文化建筑及其环境在恢复重建中的再创造
1. 拓展功能,满足时代与社会的需求。时代和社会发展了,应增加文化展示、科普教育与游览服务设施的功能等,以适应大众文化时代的要求。
从目前咸宁市城区淦河两岸滨水景观带效果看,河道现有景观有效地改善了城市面貌。但河道滨水地带园林景观建筑缺乏,有少量的地域性不足,应在满足防洪排涝功能为前提下,借鉴鄂南现有的传统建筑(如戏台、厅亭)特征,增加亭、台、轩、榭、廊、舫等园林建筑,满足亲水性、地域性、休闲性的公共空间观光功能,展现淦河滨水园林历史文化景观。例如据《咸宁市地名志》记载,咸宁温泉宋代“温泉沸波”已入“淦川八景”,相传宋仁宗赵祯南游时曾到此(温泉镇)洗过温泉澡。现可根据历史典故,在淦河一九五医院一侧月亮湾河段原有天然涌泉池的基础上,借鉴通山县芭蕉湾村的焦家民居中拜厅,修建具有鄂南特色的水榭园林建筑,以四柱冠顶飞檐为建筑特征,突出其飞檐、雕梁、撑拱、瓶石础、石柱等造型特色,仿照厅拜的石台基础,在原有温泉池的基础上,石台中间留池,池外修前围道和栈道,再现“温泉沸波”的景观。
2. 基地环境的再创造。分析基地环境景观要素,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环境特质,营造符合时代要求的空间形态, 使重建的建筑巧妙地融入新环境之中,为城市景观增添色彩。
咸宁的桥数量之多,年代之久,堪称荆楚一绝。通过对咸宁古桥的历史文化格局尊重与发掘,恢复重建具有鄂南特色古桥,装饰已有现代桥梁,打造地域识别性强的交通景观。注重营造“千桥文化”的氛围促进旅游创新开发,规划设计新古桥要注重商业开发与集约土地利用的关系,在现存古桥的周边区域修建休闲观赏区聚集人气。以恢复重建古桥为契机,开展摄影采风、观水赏月、景区写生、电影晚会、诗文大赛等主题活动内容,打造各种如步行、自行车骑行的旅游线路,形成鄂南新古桥旅游文化核心区。
(1)以游客感知为视角挖掘咸宁桥文化遗产。重建鄂南古桥强调地域的独特性,避免千城一面的环境,突出城区古桥滨水生态性的重要性,增加古桥的景观和谐性,还原美学文化观念,注重“千桥之乡” 民俗文化的继承性,延续历史文脉价值。例如对龙潭古桥进行保护性修复建设。
(2)加强重建古桥的造型、地址等设计内容的选择论证。新建古桥的设计造型要充分考虑传承历史环境的生态性,规划新建古桥的地址需要考虑桥梁的地质状况和河流水文状况,新建古桥照明灯具等配套设施设计要合理完善,新建古桥的周边景观设计要充分考虑人文环境。例如在淦河月亮湾附近恢复重建具有云墙、重檐、拱跨等鄂南特点的多孔仿古石制廊桥。
(3)以地域化理念装饰已有现代桥梁。对于横跨淦河两岸建筑质量较好、外观造型现代的温泉桥、金桂桥、银桂桥、丹桂桥等桥梁,在考虑桥梁的交通人流量以及道路的红绿灯视线等控制因素的基础上,应予以地域化改造,构建桥梁的栏杆、照明灯具等地域文化识别系统,并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声、光、电等科技手段的魅力,营造新建古桥的夜间视觉形象,打造景观新亮点,将淦河流域的每一座桥梁塑造为具有鄂南风格、个性鲜明、造型各异的建筑,充分展示香城泉都的形象交通公共空间。
(4)增设具有鄂南古桥外形典型特征的过街人行天桥。在咸宁城区交通主道路线的一些“堵点”,设置鄂南外形元素的过街人行天桥,以保证交通的通畅和行人的安全,增加多维空间层次的鄂南传统文化视觉体验。
3. 注重主体建筑体量的把握。历史上塔、楼、阁等传统文化建筑由于用材的制约,加上有限的游客量,体量一般有限,但是当今重建的传统文化建筑要满足新增加的功能和巨大游客量的需要,而周边的现代建筑尺度已比古代大许多,客观上要求恢复重建时增大空间容量与规模。因此,关键是把握好主体建筑的体量,特别是高度。传统文化建筑在结构选型与新技术应用的方面,可以采用新结构、新技术与新材料(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也可在局部如栏杆扶手或檐廊等辅以木结构,以改善细部观感。
(1)在咸宁城区不同的主要的城市景观轴点,可设置具有鄂南特征的石塔。石塔的选址要在丘陵山脊、城市干道入口、滨水高地、城市公园中心地段,石塔的造型考虑到现代建筑的变化,增加塔的层数,内部设置旋转扶梯,墙面贴石材,外墙多开观景窗,设置重檐,檐外安装铜铃,从而构建有历史价值和社会文化意义的标志性建筑,恢复历史上原来的面貌与功能,打造综合性的城市景观风貌带,提升我市城市文化品味。
(2)咸宁传统楼阁建筑,应根据挖掘咸宁县志、宗谱等文献资料中建筑的特点,融合武汉晴川阁、鄂州观音阁等具有浓郁楚文化气息的构造,借鉴江西滕王阁的层高,融合明、清殿宇建筑风格、形态,提炼出艺术造型,形成具有鄂南特点的楼阁建筑。传统院馆建筑其造型与风格,应发掘与借鉴、整合与提炼鄂南丰富的建筑特征(特别是鄂南祠堂、民居等建筑),使之乡土性形象加强,识别性突出。楼、阁、院、馆应选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形成柱梁、楼板承重,隔墙、窗门不承重,墙、窗、门等使用木材制作,体现传统建筑的古典特色。
4. 对位于重点景观地带的现代建筑外观应予以地域化再植与改良。咸宁市城区中淦河景观带(尤其是月亮湾景区)的许多现代建筑,其外观和城市整体的景观风格不一致,需要通过对建筑装饰修复,运用立面改良、形态再植、功能改良等修复整改手法,使之获得再生,彰显咸宁山水自然、人文相宜的生态旅游文化韵味。
(1)注重现代建筑形象及空间形态
注重体现传统文化建筑特点——点线面、黑白灰、墙檐彩绘、马头墙成组错落地组合在一起,通过对建筑体量和尺度以及细节的把握,再现层层叠叠,高低错落、曲折有致的天际线印象。以聚落的片断为原型,把建筑体量拆分,将天井、庭院、园林等元素运用进来,使建筑与景观相互渗透、交错展开,以景观围合建筑,以建筑立面体现鄂南文化特色。
(2)强化屋顶的第五立面设计
对现代建筑的屋顶,运用色彩设计、立面统一、屋面换瓦、维护结构改良、加建扩容、平改坡、屋顶及墙面装饰构架、建筑亮化等技术手法,使屋面被分割成几个有传统意蕴的造型组合,与传统文化建筑的肌理文脉取得协调。
(3)经典符号体现地域性的细部设计
用现代材料和建造技术对传统的粉墙黛瓦、马头墙、门饰、窗洞、彩绘、木格门窗等建筑元素进行且适当简化,在空调架、防盗窗套、地面铺地、阳台栏杆、入口大门等装饰的设计中运用,在对比中突出鄂南传统文化建筑历史感;同时,色彩依然采用传统淡雅的色调,使地域文化特征更为鲜明。
参考文献:
[1] 杜顺宝. 关于重建历史名胜建筑的思考[J].南方建筑,2009,(1):31~35.
[2] 李晓峰,李百浩.湖北建筑集粹:湖北传统民居[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61~165.
[3] 彭劲.咸宁古石桥的价值研究与开发保护对策[J].荆楚学刊, 2013,(5):16~19.
[4] 刘涛.新而徽与徽而新的建筑形式探讨——两个不同环境中的游客服务中心设计构思[J].中国勘察设计, 2008,(3):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