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误诊为糖尿病肾病1例
2014-04-01李红霞
李红霞
患者,男,38岁,主因发现血糖升高1年,尿蛋白阳性2个月于2010年11月23日入院。缘于1年前患者体检时发现血糖升高,空腹7.2 mmol/L,无明显多尿、多饮、多食及体重减轻,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糖尿病,间断口服二甲双胍0.5 g,1次/d,降糖,未严格控制饮食及运动,未规律监测血糖,后因血糖控制不佳改为格列吡嗪5 mg,1次/d、二甲双胍0.5 g,3次/d降糖,自诉血糖控制可。入院前2个月到某医院就诊,化验尿常规示:尿糖2+、蛋白质2+,为进一步诊治而来我院就诊,以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收入院,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10年,血压最高可达160/100 mm Hg(1 mm Hg=0.133 kPa),既往多次体检均未发现尿常规异常,仅在1年前发现血糖升高。入院后进行了一系列较详细的检查:血常规、血凝分析、便常规未见明显异常;尿常规:蛋白质2+,尿A/Cr 9.0 mg/mmol;24 h尿蛋白定量2.02 g/d;肌酐清除率164 ml/min;肾病四项:α1-微球蛋白22.781 μg/ml,尿免疫球蛋白G>32.000 μg/ml,尿微量白蛋白 >40.000 μg/ml;尿蛋白电泳:肾小球型蛋白尿;双肾超声提示:双肾结构未见明显异常。肝功能:总蛋白59.2 g/L,球蛋白17.50 g/L,血脂:胆固醇3.07 mmol/L,高密度脂蛋白0.63 mmol/L,低密度脂蛋白2.07 mmol/L,载脂蛋白A 10.78 g/L,葡萄糖7.56 mmol/L,肾功能未见异常;糖化血红蛋白7.9%;糖耐量试验:提示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胰岛功能受损。24 h动态血压提示:收缩压轻度升高,舒张压轻到中度升高;肾动态显像:GFR(ml/min):左61.02、右63.65,诊断意见:双肾血流灌注大致正常,双肾功能大致正常,双上尿路引流未见不畅。经给予降压、调脂、改善循环、口服药联合胰岛素降糖等综合治疗,血糖控制可,但尿蛋白无明显减少,之后,考虑患者糖尿病病程仅1年即出现大量蛋白尿,并发症的出现与糖尿病病程不符,遂建议患者转肾内科进一步行肾穿刺活检明确蛋白尿的原因,肾穿刺活检结果提示:电镜下考虑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于肾内科遂给予调节免疫、促进肾小球基底膜修复的药物治疗,尿蛋白迅速降低,治疗1个月后复查24 h尿蛋白定量由2.02 g/d降为0.39 g/d。
讨论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其肾脏的病理损害有别于其他免疫介导的肾脏疾病,而临床表现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在临床中不注意鉴别,极易误诊。
早在1836年,Richard Bright就已经认识到:尿蛋白增多是糖尿病肾脏损害的表现,直到1936年Kimmelstid和Wilson从糖尿病患者肾脏组织中发现肾小球结节样病变(K-W结节),才使糖尿病肾病有了从临床到病理比较完整的概念,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这一代谢疾病所致全身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一旦出现肾功能损害,其进展速度远快于非糖尿病肾病,临床观察还发现,糖尿病肾病发展至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时,无论是给予透析还是肾移植,患者的远期预后均比其他肾脏疾病者差[1]。而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是肾小球肾炎中病变较轻的一种类型,其特点是:临床表现轻,治疗效果好,一旦明确诊断、及时治疗很少进展为肾功能衰竭。由于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一旦糖尿病患者出现尿蛋白阳性,临床医生往往习惯性思维诊断为糖尿病肾病。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我们一旦遇见糖尿病患者尿中出现蛋白尿,在诊断过程中一定要排除非糖尿肾病,以下情况应考虑为非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病程短、不合并视网膜病变、尿蛋白排泄较多而肌酐清除率高于正常水平、突然出现水肿和大量蛋白尿而肾功能正常、显著肾小管功能减退、合并明显的异常管型,鉴别困难时可以通过肾穿刺病理检查进行鉴别[2]。以免造成误诊,进而导致治疗方案的偏差,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精神损害及经济负担。
1 陈家伦主编.临床内分泌学.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145.
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编.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