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数字原住民与网络文学审美的流变与走向
2014-04-01王晓英
王晓英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一、网络文学的审美主体:数字原住民
数字技术早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不仅改变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给我们的认知、思维方式、审美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正如麦克卢汉所说,一切技术都是肉体和神经系统增加力量和速度的延伸。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文学的主体人群等很多方面在这十多年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变化就是数字原住民成为网络文学创作传播的主体。根据CNNIC第32次互联网报告中网民年龄结构调查,10岁以下占1.3%,10岁至19岁占23.2%,20岁至29岁占29.5%,30岁到39岁占26.1%,40岁以上占19.8%[1]。而上网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70%的网民利用手机上网。通过有关机构对手机阅读受众年龄分布状况的调查发现,2012年在中国手机阅读用户中,学生最多,占比达到22.7%,工人和白领也是两大阅读主力军,占比分别为19.6%和18.4%[1]。可见,目前网络主体人群年龄在10岁至29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人群属于学者们所称的“数字原住民”。所谓数字原住民,就是特指出生以来就生活在数字化环境之下,对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具有较好领悟力和学习驾驭能力的一代人,数字化生存(包括数字化阅读、数字化社交等)是他们从小就已经熟悉的生存方式。而那些成长在网络时代之前,靠后天学习掌握数字文化和数字化生存的人则被称为数字移民。他们经历了影响人类生活的数字技术从无到有的进程,俨然是从无互联网或手机的世界迁入有互联网和手机的世界的新居民。
对数字移民而言,网络是工具。对数字原住民来说,网络就是世界。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来看,人类在劳动中创造了工具,并在不断制造工具、使用工具的过程中,不断开拓、完善自身的大脑。数字移民们的出生年代早于数字原住民,他们已经情愿或者不情愿地适应了这个数字世界,并且将各类数字工具运用到工作和生活当中,利用互联网进行查阅、搜索、娱乐、消遣、写作等。他们能够清楚地区别现实与网络虚拟世界。而数字原住民成长在这个超媒体时代,他们从小就开始数字化生存,不仅对新技术的应用得心应手,并且思维方式、交流方式,乃至于他们获取知识的方式都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中山大学研究网络心理学的学者程乐华在网络化生存的研究中,把实验对象定在“85后”到“00后”,根据持续实验的发现,这代人不认为网络和现实有任何区别,虚拟空间并不虚拟,网络世界就是现实世界。网络就是他们依赖的生存方式,甚至有时,网络比网络之外的现实生活更具意义[2]。
数字原住民的到来,在网络文学审美方面带来了一系列新变化。如果说,数字移民在网络文学创作与阅读审美上主要表现为一种传统取向,本质上还是一种传统文学的网络延伸,一种载体的变化,仍然重视文学作品的文学性、艺术性和现实性,仍然喜欢一种深阅读、经典阅读方式,仍然强调文学的社会责任担当,那么,数字原住民则表现出一种完全不同于数字移民的审美流变。
二、网络文学的审美流变:在现实与非现实之间徘徊
从现实世界到虚拟空间。每个时代的社会环境,决定了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审美和文化。网络文学最初源起于一批海外学子在互联网BBS上抒发怀乡情感的帖子。1991年留美作家少君在网上发表《奋斗与平等》。1998年台湾痞子蔡发表了第一篇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接后内地陆续推出《小妖的网》、《告别薇安》、《旧同居时代》、《智圣东方朔》、《点击1999》、《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等。网络文学发展的头20年,被称为网络文学理想时代,网络文学作品充满激情和灵感,以现实题材为主,主题主要是网恋的痛苦、爱情的迷惘、生活的困扰以及物质追求中人生价值的失落等。进入21世纪,网络文学的商业气息越来越浓,逃避现实的虚拟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呈现出从现实转向非现实的趋向。如流行甚广的《神墓》、《盘龙》、《星辰变》、《极品家丁》、《紫川》、《琴帝》、《冰火魔厨》、《诛仙》、《斗破苍穹》等等,绝大多数属玄幻、武侠、仙侠之类。最典型的是穿越类小说的盛行,如天下霸唱所写的盗墓超级惊悚小说《鬼吹灯》。这是一部糅合了盗墓和探险、现实和虚构的网络小说,情节在现实与虚幻之间穿越。这类小说之所以兴起,究其原因,在于最初以理工科为主的生于六七十年代的数字移民一代文学青年逐渐淡出,生于80年代以后的数字原住民一代文学青年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数字原住民是在物质丰富的年代成长起来的,作为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的呵护中长大,没有接受过磨难和挫折的考验,以自我为中心,往往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一旦进入社会,激烈的竞争和生存的压力之下,才发现自己脆弱又渺小,因此充满了挫折感。网络小说的写作与阅读就成为他们逃避现实的一个途径。比如玄幻小说。玄幻小说以汪洋恣肆的想象,构建一个诡异奇幻的虚拟世界,这个虚拟世界体现出的正义最终战胜邪恶、人对于真善美的追求等价值体系,正好与数字原住民深层的审美心理遇合,产生了独特的审美效果。接受美学认为读者的阅读是文学创作的重要环节,文学的意义需要在读者的创造性阅读中实现。数字原住民丰富的想象力正好在玄幻小说的阅读中得以展开,建立自己的想象世界体系,完成故事情节的虚拟建构,并将自身的意图嵌入想象中,以此来实现自己的欲望和理想。自身与幻象相统一,以便赋予其以生命不具有的东西,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欲望和理想[3]。再比如穿越类小说。穿越类小说的写手们随意虚构着历史事件,随意篡改历史人物的精神特征,由于小说的题材、人物、环境等有一定的历史依据,最终结局和我们的认识又达成共识,这样就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但是作者在情节的推进中,大多强调个人的因素可以改变历史不可逆转的假象,通过夸大主人公个人的作用,获得心理满足。无论是玄幻还是穿越,本质上创作者和阅读者都是为了逃避现实。劳伯特·费舍尔在《视觉的形式感》中,提出了文学作品欣赏过程中“移情作用”的概念。移情审美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基本特征就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其本质上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作为一种审美享受,移情审美体验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采用“移情”方式的欣赏者,潜意识地扮演者“分享者”的角色,把自己置于所关注的对象之中,设身处地地,分享对象(故事主角)的活动与生命,是一种“无我”的状态。在美学上这些作者或读者都是采用移情这一类审美方式的人。他们并非真正懂得艺术(文学),常会在写作或欣赏过程中混淆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界限,或者说在数字原住民那里,日常生活与审美生活在网络文学阅读审美中非常奇妙地融为一体[4]。这是当代审美的一个重要变化。这种感受恰恰是很多网络小说让人乐此不疲的原因。
从群体神圣到自我中心。网络文学的创作者和接受者大多都是平民阶层的普通人。与数字移民相比,数字原住民对于一切社会规范的东西具有反叛心理,在网络上写作,更是以游戏的态度对待严肃的说教,让自己处于一种自由、自在、自足的状态。费尔巴哈说过,自由不是别的,而只是给人以无限活动的范围。数字原住民从一开始就为了满足自身体验的表达和个体情感的宣泄,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按照自己独特的个性来表现人的精神自由和生命状态。在这个物欲化社会中,把对功利的诉求转化为超然轻松的游戏心境。从创作方面看,数字移民这一代作家基本上属于个人化写作。他们虽然不再像传统作家那样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创伤发出惊天的呐喊,但是他们以个人的生活经验看待宏大历史,通过个人的记忆书写时代的声音,虽然这种声音比较微弱,但在强调叙事回归自我生命内在状态、发掘创作主体自身的生命体验上,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与数字移民不同,数字原住民在写作过程中,过分关注创作主体自身的亲历性体验,陷入到一种自我经验的迷津之中。从这些人群创作的网络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人性和社会的反思、批判少了,价值判断基本丧失;相反地,对人物的率性行为过分褒扬,对青春自由过度发挥,成为普遍现象。
从实用优先到娱乐至上。当今社会,在现代化的生活条件下,物质利益追逐中的孤独、紧张和空虚感将是每个中国人都要面对的人生经验,解决这些精神痛苦的途径之一便是人们在空暇之余进行文化消费、休闲娱乐。互联网投射到手机上后,数字原住民大都利用手机进行阅读。对手机阅读受众的年龄分布状况调查发现,手机阅读的主流人群是16岁至27岁的年轻人,他们的思想和心理都还未成熟,没有深厚的人生阅历和丰富的知识积累,在阅读对象的选择中,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浅层情感的体验和感受上,追求强烈的娱乐刺激,快乐至上、娱乐至死,对深层内容则不太关注。数字原住民一代奉行的是快乐审美原则。在他们创作的很多网络小说中,极少有对现实社会的深层思考和剖析,更多的是青年人在随心所欲的外表下所折射出的内心焦虑,寻找和获得感官和直觉的快乐。这种快乐审美取向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类似于西方的工业革命时代。所不同的是,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与信息革命的进程几乎同步,物质的相对充裕与精神生活的相对贫乏失衡失重、信息传播的革命性变化与信息的过量过载交织在一起。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双重冲击给现代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人们追求物质的享受,精神生活却越来越空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衡、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人的内心的失衡,使人成为物化的存在和机械生活整体的一个碎片。也由此,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充斥着利益与功利,而精神活动和精神的追求则被忽视、被冷漠、被挤压、被驱赶。相当多的人感到郁闷、感到不平。生命机械化的运转,对于内心缺乏回味,缺乏内省。诗意的生活离我们越来越远。这就出现了很多写手与欲望、物欲的狂欢、共舞。他们对小说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已经不关注了,考虑的只是作品带来的快感、网上点击率和报酬,导致大多数作品主题思想苍白无力、故事情节单一、结构不严谨、人物描写的平面化和简单化,从而大大降低了作品的审美水平。
三、网络文学审美的未来走向:数字移动式审美
移动改变生活,也改变审美。互联网与手机媒体相结合后,据最新数据显示,手机上网用户已经大大超过了传统互联网用户。截止到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较2012年底增加437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78.5%。手机文学读者数为2.04亿,小说的搜索量已经达到手机搜索总量的35%[5]。腾讯最近发力移动文学阅读,目前腾讯文学涵盖腾讯网读书频道,基于QQ空间的社会化阅读平台QQ读书、WAP阅读平台、QQ书城等多个平台资源,高达5.5亿的月活跃用户将成为腾讯文学的潜在用户,既可以阅读,还可以通过手机QQ和自己的好友分享。毫无疑问,在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同时,我国正在进入手机阅读时代。手机文学阅读的移动性、便捷性、互动性、融合性、个性化等优势,使手机文学阅读呈现出以下审美新特征:
碎片化。现代生活是一种快节奏的生活,大多数人的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较大。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既无耐心也无条件集中大块时间来进行文学阅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分散的、碎片化时间进行移动阅读(主要是手机阅读)来娱乐生活、舒缓压力。碎片化阅读的基本特点一是随时性阅读。即利用手机的随身携带、随时随地使用的便捷特点,将阅读审美活动自由化、日常化。这是移动阅读在阅读审美文化上带来的一场革命性变革,前所未有地增加了人们阅读的空间。二是零散式阅读。这也是移动阅读给我们带来的另一种革命性变革。这种阅读一般都是在上下班途中,或是乘坐火车汽车飞机轮船在差旅途中,或是茶余饭后等零散时间,每次几分钟、半小时,见缝插针进行阅读。它前所未有地开发利用了人们的碎片时间价值,增加了人们的阅读时间。三是拼图式阅读。所谓拼图式阅读,就是将断断续续的审美体验拼接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或审美体验。即每次读一点点,内容不断续接,累积起来形成较大的阅读量。网络小说、手机小说动辄几百万字,许多手机阅读爱好者居然可以将其读完。这是数字移动阅读的独特魅力,它令人匪夷所思地解决了碎片内容的完整拼接难题。其文学审美不是消极被动的感知,而是读者通过创造性思维对作品要素进行重新组合而生成新的意象整体的过程。从上述可见,无论从空间维度、时间维度,还是内容维度,碎片化阅读都呈现出一种全新的特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场阅读革命,是文学审美的一种新样式。笔者预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方式的进一步转型,碎片化阅读也将成为现代阅读、现代审美的基本形式之一。
动态化。人类审美的原初形态,是那种热烈奔放,集歌、舞、乐为一体,全民参与式的原始艺术。后来人类审美进入职业化、专门化阶段后,审美才由活动转为静观,由积极参与转为被动接受。比如到电影院看电影、到美术馆看画展等就是典型的形式。手机阅读中,审美的重心不再是传统的对象化的静态观照,而是审美主体在积极动态的参与性活动中所得到的那份真切、独特的审美体验。手机的互动性比传统网络要大得多,表现在手机文学阅读方面,就是审美的开放性、交互性增强。人们的阅读方式从起点中文、红袖添香网站上的宁静阅读,转向手持一机,随时随地、左滑右滑的点击阅读。人们在阅读后甚至阅读过程中,可以即时在网站网页上对某信息或某部作品进行评论或发表意见,还能在第一时间获知别人的评论。读者既是受众,又是内容生产者。这种互动性不仅表现为写手与读者的互动,还表现为读者与读者之间以及读者与内容提供商、运营商之间的互动。与以前的网络阅读互动社区相比,移动互联网上的阅读互动更加及时、方便,网民上传下载参与讨论评论更加自由。“动态参与型审美改变了古典审美的惯常形式,它将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融为一体,恢复了原始审美的积极参与精神,使审美主体获得了更大的心理满足,激发了他们的积极创造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这种审美新形式似乎又复兴了古老的审美传统,让审美重新成为最世俗、最大众化的活动。
智能化。保尔·苏利约在《理性的美》中指出:美和实用应该吻合,实用物品能够拥有一种“理性的美”,实用物品的外观形式是其功能的明显表现[6]。技术美学的功能主义代表格罗庇乌斯也强调:“如果仅仅在产品的外观上加以装饰和美化,而不能更好地发挥产品的功能,那么,这种美化就有可能也导致产品的形式上的破坏。”根据技术美学的观点,产品的功能不仅要适应人的物质需求,而且要适应人的精神需求。适应人的物质需求的是产品的使用价值,适应人的精神需求的是产品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7]。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智慧城市智慧生活的日益推进,计算机技术在高度智能化方面的日益进步,使得我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期待。智能手机的发展绝不是一个通信工具的进步这么简单。智能技术的每一个进步,都将对我们的生活包括审美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据报道,未来的智能手机将使用可以折叠的柔性屏幕,从而将手机与平板电脑合二为一,这将使我们的手机阅读更为舒适。对于智能手机下一个发展大趋势——用户界面,智能手机将不再只关注硬件尺寸,而把重点放到更好的用户体验(UX)上。未来的手机将更加智能化,在人机交互方面将有突破性进展,可能不再需要手滑来滑去,而只需要语音控制甚至思维控制。而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飞跃发展,将使我们的文学写作、文学阅读和移动阅读服务变得更加精彩纷呈。它能深度挖掘匹配一切阅读兴趣,为读者参与式、沉浸式阅读提供最适合的内容和工具,满足阅读的各种需求。
未来,移动互联网将会朝着更加便捷、更加智能化的方向不断发展。移动终端设备、移动互联网的带宽及传输速度以及微信一类的新阅读应用将会继续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智能语音、智能图像、智能搜索以及体感控制技术、虚拟技术将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面前。相信在不久的未来,随着4G技术的广泛应用、免费WIFI的普及,将使我们的手机文学阅读体验和审美体验更加美妙、更富于未来性。
[1]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7/t20130717_40664.htm.
[2]张熙锦.国内外80后、90后“网络一代”对比研究[J].新闻知识,2011,(11).
[3]陈飞.《山海经》神话形象与当代中国网络玄幻小说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0.
[4]游杰.试论玄幻小说及其审美价值[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5]2012国内手机阅读市场报告:市场规模56亿 同比增长33.7%[EB/OL].http://www.leiphone.com/2012-mobile-phone-read.html.
[6]李宏.信息时代下户外新媒体广告的审美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2.
[7]大三下学期《美学原理》课件整理[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4bef5ce09b89680203d82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