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现当代文学》课程建设兼及教改

2014-04-01李乐平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文学课程

李乐平

(广东海洋大学 文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

作为原单位《现当代文学》省级精品课程实际负责人,我在调入新的教学单位后,于2007年将该课程向学校申报精品课程。学校组织相关专家审查我们学科组申报的材料,采用分类计分和匿名投票方式,结果为全校同批次申报者最高分数。此后,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采用匿名投票方式通过,最终由学校批准为校级立项的精品课程。这几年,我们课程组在课程建设方面,作了一些工作,受到学生欢迎。作为课程负责人,我受北京等多家相关教学研究单位邀请,先后在南京、张家界、海口和青岛等地,为来自国内相关高校的教学管理者或教学骨干,作《科学编制培养方案和精品课程建设》的专场讲座。2014年春季学期,学校又根据我的科研和教学情况的材料,批准为创新强校工程教学类省级教学名师培育项目。现将我们《现当代文学》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经验整理如下,敬请方家批评。

一 课程建设的主要特色

与同类课程比较,我们将该课程建设的特色归纳为以下内容:

(一)方法论特色

《现当代文学》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及其它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或学科基础课程,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综合运用社会学,文化学、思想内容分析、艺术特色分析等多种方法,主要讲授中国在20世纪现代政治制度变革发展的广阔背景下,中国作家和中国文学在传承古典文学优秀传统,和借鉴西方外来影响之发展变化的历程,通过碰撞与交融在形式方面所形成的白话新文学;同时又根据启蒙和救亡乃至政治的需要和发展变化,以及当前先进文化的需要,中国作家在文学观念,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以及文学欣赏等诸方面发展和变化的历程,乃至致用和审美的矛盾和统一。

(二)教学内容特色

根据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方法论特色,现当代文学课程的讲授特色表现为以史带篇,以点带面,全面打通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变化的脉络,从宏观上总结现当代文学发展变化的规律,从微观上梳理作家作品出现的背景及其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在讲授的过程中,既有对过去文学思潮的回顾分析,亦有对将来文学发展变化的前瞻预测。

(三)教学方法特色

努力实施五个结合,即:1.老师课堂讲授和课外辅导相结合;2.学生课堂听课和课外研讨相结合;3.学生课堂听课和课后思考及作业练习相结合;4.学生校内培养和和校外社会实践相结合;5.学生平时学习和课程论文相结合。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上狠下功夫,最终达到实现培养目标之目的,使之成为创新型人才。

二 课程解决的主要问题、采取的主要建设措施及效果

(一)使用最好的教材

我们始终采用的教材是朱栋霖等主编的《现代文学史》(上、下册)。该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属于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该教材着重从“文本”的角度,在编写方法上,注重宏观考察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在编写内容上,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作品作深入的讲述和评析。注重现当代文学的整体性和对现当代文学作品流变的动态把握,注重借鉴本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配套作品选(四卷)更保证了学生的一定阅读量。

该教材与学科界其他《现当代文学史》相比,更有着突出的优势,即作为一本文学史教材,它所触及的内容相当扎实、条理清晰、详略得当。尤其注重史和作品相结合,力争多角度、多维度、多侧面地向读者展示现代文学史丰富的内蕴。教材编写重点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阅读、写作和批判、审美能力。而当涉及文学史上容易引起争议的内容时,又收放自如、开明大度,能给教师和学生创造思维驰骋的空间。尤其教材编撰者新颖、独到的文学感悟,更能给学生带来审美的快感和沉思。

教材既好,老师根据教材体系所编写的教案以及所讲授的内容,因此就具有和教材内容相对应的先进性。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情况

1.学校的多媒体教室为该课程提供了现代化教学条件,我们课程组所有老师均使用多媒体教室和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从而使之教学的信息容量更大而且也更直观;2.讲授内容上网。教学大纲和讲授内容包括授课计划均上网。老师上课着重分析重点和难点,留出疑点,给学生留下思维的广阔空间;3.课程组老师所进行的专题讲座,更使用多媒体教室和课件。同时,亦将课件和讲授的相关内容,用邮件的形式发送给学生获得好评;4.课外播放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剧,作为补充教学的内容,更为老师们讲授该课程创造了极好的条件;5.无论老教师还是年轻教师,我们都制作出内容丰富而又风格迥异的课件,更形象化和更直观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从而更加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并达到最佳效果。

(三)教学改革情况

根据教学规律,课程组老师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包括课程体系构建、结构调整、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大纲编写,教学内容确定、授课计划实施、教学方法研究、实践性教学环节制定、试卷乃至作业布置、还有教学手段运用等,我们都进行过反复研究和认真落实,这就取得很好效果。

进行课程教学改革,首先要在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方面下功夫。其重点是更新人才培养质量关,教学观和办学观即:从单一的专业课程教育,转向综合素质教育;从传统的重视知识传授,转变为重视能力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全面贯彻并遵循以教研科研为先导,以教育教学为中心的原则。要求全体教师在教育思想上,由应试型转为育人型;在知识能力结构上,由单一型转为教学科研并重性。

我们将原来分设的“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两门课程打通合并为“现当代文学”,打破原来两门课程教学内容多独立、少联系的格局,根据学科特点,以史带篇,将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使之交融贯通。在教学内容组织上,强调“合”与“通”,分段而不生硬“断代”,强化整体感,让学生有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整体观。这实际就是课程组教研活动所取得的成果。

在教学内容和方法方面,课程组老师在讲课时,都能将学科界某个时期对于作品及其人物的不同看法提供给学生,以让他们了解并甄别。在讲述文学史同时,注重史和作品相结合,力争多角度向学生展示现代文学史丰富的内蕴。课程设置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阅读、写作和批判、审美能力。在课堂上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对作品和人物、事件的兴趣,营造热烈的互动氛围。

为实现培养复合型人才为出发点的目标,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能努力做到如下几点:1.扎扎实实地开展双基教学;2.教师的主导作用落实到不断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上,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想象力;3.承认差别,因材施教,更注意启发教学方法的运用,多留问题,尤其要多留论证性作业,研究性作业,以使学有目标,教有针对性;4.充分调动学生研讨和相互交流的积极性并形成氛围,尤其是教师备课,讲课,作业批改,辅导,考查乃至考试等,都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和鉴赏文学作品以及写作的能力上狠下功夫。

与传统的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三中心”教学方式相比,《现当代文学》的课程教学,更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强调把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结合起来;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和学习质量监控,把注意力放在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而不是单纯传授知识,以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这些方法具体表现为:1.问题教学法。主要指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在讲授内容的基础上,把所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以系列问题的形式向学生讲授,激发学生对有关知识的思考和学习的积极性,然后,老师再通过提供问题的背景知识,带领学生一同思考,得出结论。实践证明,这样的授课方式提高了知识传播的趣味性,尤其是学生的学习效率;2.课堂讨论法。在课程教学中,该课程教学经常引入讨论,使学生观点纷呈,个性突现,并组织成一个辩论,对抗,修正的过程;3.研究式教学。任课教师根据预先设计的授课思路,先教给学生不同的研究题目,在参与课程教学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通过提交适当的课程论文或解决方案,来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程组老师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为依托,这样更能使抽象的授课内容变得形象直观,使课堂信息传达更为简捷。电子课件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不但使学生受到信息化的熏陶,而且形象直观,从声、光、色、形多角度刺激学生的感观知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这就极大扩充了课堂教学的信息含量,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向度,推动学生的创新能力。

由于《现当代文学》这门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因此,我们课程组老师的上课效果,尤其青年老师的上课效果,更得到很大提高。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情况

《现当代文学》课程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结合专业特点,我们分别给汉语言文学、编辑出版学和新闻学专业,以及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制定了实践教学的“6613”和“2613”工程计划。前者表现为:大一学生除正常作业外,于课外完成60篇题材或体裁不同的小文章,大二学生除正常作业外,还须完成6篇读书报告,前三年半内须任选背诵古今中外诗词300首,四年内阅读完教育部规定的100篇部中外名著;后者除四年内必须完成200篇报道外,其余相同。这虽然是专业培养方案中实践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其实也正是该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显著特点。

除此之外,课程教学还制定了学生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计划,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开展社会调查,进行社会实践;鼓励学生作业题和社会思考题相结合;鼓励学生提出新观点并开展讨论;这就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课程教学结合专业特点,强化基础理论训练,尤其突出所开课程的学术含量。要求学生在“6613”和“2613”训练基础上,在撰写课程读书报告过程中,拿出能够体现个人创新内容的研究成果。学院院刊和小报,为学生写作能力提高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所有这些,都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五)教学组织管理

《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组织管理严密,即有以下多种方式:1.坚持老师上课点名抽查和班长每次必报考勤相结合制度;2.坚持老师作业批改登记制度;3.坚持平时成绩和期末试卷成绩3/7分为课程总成绩制度;4.坚持考试命题共同研究和审批制度;5.坚持老师课外辅导答疑制度;6.坚持课程组教研活动和听课制度;7.坚持教学反馈制度;8.坚持考研辅导制度等。

教材是根本,科研是源泉,制度是保障,教师是关键。严格和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确保了该课程教学计划的进行,课程组老师的敬业精神和教书育人能力,确保该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这就使《现当代文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取得很大成绩。

(六)教学效果

该课程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七位教师中,其中三位教授职称,三位副教授职称。教学效果很好,受到校内外专家尤其学生的充分肯定:1.课程组全体教师敬业奉献,老教师模范带头,年轻教师谦虚谨慎。他们教书育人,平等对待学生,及时解决他们的疑难问题,受到学生爱戴,最高竟有获得班级学生评教99.8分者。2.该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取得很大成效:这并不仅因为学生该课程的考试成绩得到极大提高,也不在于毕业学生普遍喜欢找现代文学老师指导毕业论文,并取得很好成绩,更在于学生鉴赏分析能力获得普遍提高,发表了很多文章。

三 课程今后建设的思路

以上是我们《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一点经验,不足为道。今后,我们课程组在坚持以上教学特色和教学管理为最根本,立足本校学生特点的同时,向他校老师学习先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管理经验,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文学作品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努力提高其理论水平,扩大视野。要以前瞻性既关注时代的变化,也关注人的变化,尤其社会发展对人之精神的冲击。最大限度把文学问题与社会发展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关注中国人文精神的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猜你喜欢

现当代文学文学课程
我们需要文学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探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必要性与途径
我国现当代文学的民俗学意识初探
基于空间转向视阈下中国现当代文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