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纸质期刊媒介的外国文学经典传播——以《湖南科技学院学报》为例

2014-10-25杨增和王瑞华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外国文学女性主义论文

杨增和 王瑞华

(湖南科技学院 新闻传播系,湖南 永州 425199)

一 引 言

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表明,媒介是传播学的核心构成元素之一,而作为期刊媒介“不仅为传播学、新闻学、出版学等直接进行媒介研究的学科领域所关注,而且,也受到文学、历史学、社会学、信息管理学等学科研究者的重视”[1]。数字化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是基于纸质媒介发展的新的传播方式,传统纸质媒介虽受到网络的强力挤压,但在这种传统媒体能在有限的文字信息中促使读者理性思考,同时也在外国文学经典的传播过程中释放出独特的社会话语和符号权力。《湖南科技学院学报》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学报,开设的特色栏目主要有海外专稿、虞舜文化与四代文明研究、柳宗元研究、经学·国学研究、儿童文学研究、濂溪学·理学·儒学研究、本土·女性研究、女书研究等约10个专栏。该刊物作为传媒介质除了开设这些栏目外,还致力于传播外国文学经典,对外国文学经典这种异质文化的接受和传播方面也起到重要作用。

二 研究方法

本研究进行主题检索和查阅,选取了中国期刊网(CNKI)中《湖南科技学院学报》近5年(2008-2012)刊发的相关研究论文,用客观的数据来分析外国文学经典在地方性院校期刊媒介的传播状况。《湖南科技学院学报》1980年创刊,先后经历《零陵师专学报》、《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零陵学院学报》、《湖南科技学院学报》四个发展阶段,现为月刊,每年4期、8期、12期为自然科学版,其他期为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内容。本研究共搜集到外国文学研究论文166篇,研究立足于对文本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同时也进行理论阐释,主要从发表篇数、国别、作家、主题、理论资源、研究方法等方面分析。本研究以该学报为研究对象,试图探索外国文学经典在湖南纸质期刊媒介的传播状况。

三 统计分析

(一)对外国文学研究传播主体的分析

从作者职称或者学位的分析来看,限于篇幅,我们以2012年为例,这年共有43篇外国文学研究论文,其中有11篇论文的作者分别是教授、副教授或博士,具有高职称和高学历的人员占25.58%;32篇论文的作者分别是讲师及以下职称、硕士学位或学士学位,占所74.43%,这就说明了研究主体中既有科研和创新能力强的高职称和高学历人才,也有是年富力强的博士群体,更有大批中级职称研究人员,同时也说明,传播主体以讲师及以下职称或硕士以下学位为主要研究群体,刊物在外国文学经典的传播中更加注重对青年学者成果的传播。

作者的地区来源分析,做到了论文的广泛性与地域性的结合。作者来自湖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河南、湖北、福建、四川、广西、江西、陕西、贵州等地,说明了该刊物作者来源具有广泛性;湖南省高校作者数量最多,注重湖南省本地高校教师外国文学研究成果的传播,说明了刊物注重地域性,上海、浙江、江苏等发达地区高校教师的论文占一定比重、安徽、河南、四川和陕西等高校教师也有论文发表。从作者所在的学校看,湖南13篇论文的作者主要分布在高校,只有1篇是来自泠水滩区文化局,河南8篇论文、安徽4篇、浙江3篇、上海、江苏、四川分别为2篇、湖北、广西、江西、陕西、贵州、重庆、福建分别为1篇,各省学者发表论文数量不一。从传播主体所在高校看,传播主体主要来自二本院校外语系、也有其他学科和专业。本省高校一本,如在该刊发文的有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在该刊发文的本省二本院校作者,如有湖南科技学院、湖南工业大学、怀化学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另外,还有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外省的一本高校,如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苏州大学、华东交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河南大学;二本高校如河南省:有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工程学院、洛阳理工学院、信阳师范学院、中原工学院、新乡学院、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如,安徽省:有安徽农业大学、皖西学院。还有:上海电机学院、浙江师范大学、盐城工学院、渭南师范学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咸宁学院、重庆邮电大学、遵义师范学院、华侨大学的等。从作者所属学科专业看,43篇论文作者36篇论文均来自外国语言文学系或大学英语教学部,占83.72%,只有7篇论文来自文学院等,占16.27%。《湖南科技学院学报》的编辑思想是“立足高等院校,倡导探索精神,鼓励学术争鸣,扶持科研新秀,为本校发展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可见,传播主体体现了该学报的编辑思想。

从文章基金来源看,主要有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省社科基金项目、和学校项目资助。外国文学研究获得课题资助,从某种意义来讲,可以看作衡量期刊论文学术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所发的部分论文获得立项资助,我们以2012年刊载的43篇论文为例,获得的课题资助的总共15篇,占34.88%,其中,获国家课题资助的2篇,占4.65%,如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姚佩芝发表的《莫里森创作动因与文学存在之研究》,以及《〈论秀拉〉的生存伦理》,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资助的2篇,占4.65%,如,湖南科技学院博士司文会的《〈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荒诞主题》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课题,柳士军的《〈朗费罗诗选〉译本比较》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获省社科基金课题资助的3篇,占6.97%,如,《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隐忧——艾利斯·沃克〈日常用品〉解读》,获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胡克红的《从〈还乡〉看哈代的自然观》获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省教育厅课题资助的4篇,占9.3%。主要来自湖南省、贵州省教育厅科研课题、如,秦德娟等的《图画不朽、生命长青》,获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课题。获校级课题资助的4篇,占9.3%,主要来自华东交通大学、湖南科技学院、上海电机学院课题资助。

(二)外国文学研究论文数量的分布

笔者对2008-2012年刊发的外国文学研究论文数量及在各期的分布作统计,统计情况见下表:

1期 2期 3期 5期6期7期9期10期11期总篇数2008年 2 4 4 3 7 3 4 4 0 31 2009年 3 0 4 2 3 0 3 6 2 23 2010年 6 4 5 4 1 3 2 4 3 32 2011年 2 4 3 4 5 5 3 3 8 37 2012年 6 6 5 7 3 8 1 3 4 43

从统计表中看出,5年发表的外国文学研究论文共166篇,平均每年发表33.2篇,外国文学论文2009年最少,为23篇,2012年最多,为43篇,其余每年在30余篇。就每年各期而言,依次为,最多的有2012年第7期、2011年第11期发表8篇,最少的有2008年第11期、2009年第2期、第7期,均为0篇。从2008年到2012年的5年中,每年发表的总量从31、21、32、37、43篇,总体相当并略呈增加趋势。从各期论文所占比例而言,我们以2012年为例,全年发表哲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科论文的分别是第1、2、3、5、6、7、9、10、11期,共9期,这9期分别发表论文数为66篇、67篇、63篇、72篇、67篇、67篇、64篇、59篇、66篇,共591篇,平均每期65.66篇,外国文学论文共43篇,平均每期4.77篇,平均每期发表论文占7.27%篇。可见,期刊对外国文学论文发表占一定的比重。

(三)外国文学作家所在国家分布

我们以2012年发表的1至12期刊发的外国文学研究论文来看其分布的国家,见下表:

美国 英国 法国 俄国 丹麦 奥地利 希腊 阿根廷 日本 印度 其他19篇 9篇 1篇2篇 1篇2篇 1篇1篇 3篇 1篇 3篇

限于篇幅,我们仅以2012年发表的论文来看,美国文学19篇,英国文学为9篇,日本文学3篇,俄国和奥地利分别为2篇,法国、丹麦、印度、阿根廷和希腊各1篇,其他综合性研究3篇。可见,发表的论文以美国和英国文学为主,尤其是19篇美国文学中,涉及的作家有梭罗、福克纳、赖特、惠特曼、沃克、凯瑟、弗罗斯特、海勒、福克纳、O,Henry、奥尼尔、赫斯顿、朗费罗、贝娄、库珀。其中研究莫里森的有3篇,研究沃克的2篇,可见,对美国文学的介绍涉及的作家来源广泛,既有19世纪经典作家作品的介绍,也有20世纪和当代作家的介绍,并偏重于当代作家的介绍,从作家的流派看,偏重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和黑人女性文学。9篇英国文学,涉及的作家有笛福、劳伦斯、哈代、品特、狄更斯、奥威尔、乔伊斯、布朗宁,其中研究哈代的有2篇。可见,对英国文学的研究比较重视对19世纪和20世纪和当代作家的介绍。

(四)外国文学研究主题分布

笔者对外国文学研究主题作统计,论文篇数见下表:

研究主题 论文篇数 研究主题人与自然 6 种族人性 8 后殖民战争 3 拜金主义人物形象 12 生存意识现代悲剧意识 3 翻译理论论文篇数 研究主题 论文篇数儿童 10荒诞意识 2存在主义 4女性主义 24比较文学 20 5 4 2 8 3

从表中可以看出,所论的主题或试图解决的问题主要在下面这些方面,人与自然、种族问题、儿童主题、人性问题、后殖民主义、荒诞意识、战争问题、拜金主义、存在主义、人物形象、生存意识、女性主义、现代悲剧意识、翻译理论、比较文学。本文为了论述的方便,直接从期刊中选择过来,没做重要程度的排列,在这里所涉问题有些存在交叉重叠现象。限于篇幅,我们选择基本几个相对集中的问题,如,女性主义主题和对女性作家的研究所占比例最多,如,从女性主义角度,研究奥地利女作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的两部剧作,《娜拉离开丈夫以后》与《克拉拉·S的音乐悲剧》中的女主人公。《歧视下的反抗与新生:〈紫颜色〉中索菲亚形象分析》(2012),揭示了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双重压迫下的黑人妇女的悲惨生活以及她们的觉醒和反抗。《达理厄塞克〈母猪女郎〉的女性之思》(2011),达理厄塞克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重新解读。美国现代作家理查德·耶茨的处女作《徒劳的革命——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革命之路〉》(2010)。

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研究,着重在美国文学和英国文学。如《从〈还乡〉看哈代的自然观》,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关系的赞美,体现了哈代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和意识。《瓦尔登湖》中人与自然中心地位的对立统一,论述了兼具作品生态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薇拉·凯瑟拓荒小说中的自然生态思想》,薇拉·凯瑟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描写美国西部拓荒时代的女作家,她的内布拉斯加系列拓荒小说中,展现出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荒野图景。《小说中第一个真正的美国主人公形象——纳蒂·邦波》,纳蒂·邦波是美国西部开发的英雄,在他身上体现了美国早期文学在生态批评上的主张。

对种族问题的研究。《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隐忧——艾利斯·沃克〈日常用品〉解读》(2012),文本叙述了在消费时代主流社会对黑人族群种族问题的隐性意识形态表达,具有挑战中心、解构殖民神话的颠覆性反话语。《后殖民语境下的〈好人难寻〉解读》(2011),弗兰纳里·奥康纳短篇小说,展示暴力救赎宗教主题、中心与边缘文化对话的失衡、荒诞的艺术特色。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京华教授等所做的从越南看中国的系列研究,从比较文学自身独特的视角建构起的全新批评空间。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越南汉喃研究院合编《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越南所藏编)》,近年难得的整套文献,为“从越南看湖南”专题系统提供了一个佳例。《从越南看湖南——〈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湖南诗提要》(2011),《越南使者咏柳宗元诗》(2011),越南使者咏柳宗元,《从异国眼光看柳宗元》(2011),《黎贵惇〈潇湘百咏〉校读》(2011),《越南使者咏屈原诗三十首校读》(2011),18世纪越南使者黎贵惇所作咏《潇湘百咏》绝句一百首,以诗歌的形式对潇湘文化给予整体描述。

(五)外国文学研究运用的理论资源分布

笔者对外国文学研究运用的理论资源分布作的统计,见下表:

理论资源 次数 理论资源 次数 理论资源 次数生态批评 6 结构主义 8 后殖民主义 4社会历史批评 23 女性主义 22 后现代主义 4阐释学 3 存在主义 2 原型批评 3比较文学 20

从表中可见,对理论资源的运用,主要体现在社会历史批评、生态批评、结构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存在主义、阐释学、原型批评、比较文学等。限于篇幅,我们选择其中的几个方面来分析。如,社会历史批评方法从社会历史角度观察、分析和评价外国文学现象,通过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历史批评话语,重视对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和政治倾向的评判。文化因素的渗入使社会历史批评得以深化,它从宏观和整体的视野把文学现象对文学现象中的各种文化因素做整体的观照。如《拷问生存困境——对黑塞小说的一种整体解读》(2010)、《解读〈纳尼亚王国传奇〉中的生死观》(2010)、《海明威短篇小说中生命与死亡主题》(2009)、《论简·奥斯丁的保守性》(2011)、《难以摆脱的困境——苔丝悲剧根源辨析》(2012)、《爱欲情结的萌动与死亡情结的迸发——简析安娜悲剧的内因》(2009)、《狄更斯小说闪现的人道主义精神》(2012)、《异化与拯救——从马克思异化理论看〈红与黑〉、〈高老头〉、〈漂亮朋友〉》(2010)、《〈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中布里克的人格异化》(2011)、《〈国王理查三世史〉中暴君形象的文化表征》(2011)等论文。

女性主义的。对奥地利女作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的两部剧作《娜拉离开丈夫以后》(又名《社会支柱》)与《克拉拉·S的音乐悲剧》中所刻画女主人公的形象。《歧视下的反抗与新生:〈紫颜色〉中索菲亚形象分析》(2012)、揭示了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双重压迫下的黑人妇女的悲惨生活以及她们的觉醒和反抗。《〈我已故的公爵夫人〉中公爵夫人的死因新探》(2012)、《文化创伤视阈下的黑人女性主体性之构建——解读托妮·莫里森的〈慈悲〉》(2012),运用创伤理论,剖析作品中的黑人女性形象。《达理厄塞克〈母猪女郎〉的女性之思》(2011),达理厄塞克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重新解读,在荒诞的世界里一位遭遇变形的女性形象。《莫里森的女性主义观探析》(2010),表达她的黑人女性追求解放的民族主义女性主义观。《从〈红王妃〉看德拉布尔的女性主义思想》(2009),《论〈智血〉中萨巴斯·莉莉·霍克斯的悲剧命运》(2009)、《弗兰纳里·奥康纳的小说〈智血〉中挖掘出隐含的女性主义意识》、《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玩偶之家〉》(2009)、《奥康纳短篇小说中“忘恩负义”的儿子们》(2008)等,大都表达对男权文化颠覆和解构倾向。

接受美学方法的。读者不仅参与文本构建意义,而且成为文本意义的直接创造者。《从接受美学解读〈简·爱〉中疯女人形象的嬗》(2011)、从接受美学角度解释伯莎·梅森的形象的嬗变,由疯女人形象蜕变为男权文化压制和迫害的最有力的反抗者。《〈在路上〉的后现代审美特征解读》(2008),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中运用后现代的创作理念和美学思想。诗歌中的后现代特征,如《Anne Sexton〈小红帽〉诗中的后现代元素》(2008),Transformations是自白派女诗人Annie Sexton最著名的诗集,诗集以后现代角度重构了格林童话的17个故事。

结构主义的。结构主义弘扬的语言学模式,从根本上制约人们在其中活动的意义空间。文学意义的生成来自作品的结构模式和符号差别,要了解文本结构和符号的意义生成过程。《结构主义视角下〈小王子〉文本分析》(2011),法国作家圣埃克絮佩里塑造的天真无邪的儿童形象,用结构主义文论中的二元对立理论来解读文本《小王子》。《〈我母亲的自传〉的语言风格》(2011),美国作家牙买加·琴凯德(Jamaica Kincaid)的作品《我母亲的自传》,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从主位及主位推进模式的角度对的语言风格进行分析。从及物性的角度分析《鲁滨逊漂流记》的语篇结构和含义(2008)。《惠特曼〈草叶集〉的诗学语音学分析》(2012),从诗用语音、韵律、音响形象、修辞等方面解读《草叶集》。《谈关联理论对隐喻的阐释力——诗歌〈如果〉中隐喻的认知语用分析》(2010),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及物性和哈桑的语篇体裁结构为理论基础来分析。从解构主义角度来分析的,《“黑面纱”在追问中延异——霍桑的〈教长的黑面纱〉分析》(2009),从解构主义观点来分析“黑面纱”的不确定性和延异性。

比较文学的。文学经典作为一个历史化的进程,在外国文学本土化有一个从引入到传播、再到身份的确定的接受过程,注重文本在跨文化阐释中的接受与变异,有外国作家在中国的:《女性文学视角下的外部世界——杜拉斯的中国情缘》(2010)、《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康妮形象》(2010)、《现代与传统的较量:女性主义批评PK现实主义标准——〈简·爱〉》在中国的阐释(1986-1994)》(2008)、《试论武田泰淳的“中国情结”——与大正作家的“中国趣味”之比较》(2012),从大正作家的“中国趣味”的比较来探讨武田泰淳的“中国情结”。有从人类学方法分析的,《从原始祭祀仪式看〈廊桥遗梦〉女主人公情感历程》(2010),《劳伦斯〈儿子与情人〉中恋母情结神话的原型批评》。

四 结 论

通过《湖南科技学院学报》期刊的166篇外国文学论文的分析,本研究认为《湖南科技学院学报》对外国文学经典的传播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湖南科技学院学报》承担外国文学经典传承的重要职能。在传统媒介虽受到网络的强力挤压的环境下,“文字体现了语言的指物性和概括性,承载文字的纸质媒介就包容了内容高度的凝固性和丰富性,又由于其阅读的随意、直接、方便,适应于个人阅读,以及阅读时的静观、沉思状态,有利于阅读时由内语言的引导进入思维,由此调动大脑中存储的信息,展开想象的翅膀,促进再造性想象或创造性想象”[2]。我们认为,文学经典从异质文化移入过程也是经典重构过程,文学经典是以文字等符号形式存在的文本,体现了作者的生命体验和社会文化价值规范,在文化多元化的全球语境中,文学经典既要给本民族提供文化记忆和想象,也要在跨文化场域传播和沟通。其二、《湖南科技学院学报》注重研究外国文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期刊媒介“不只反映着每个时代的社会、政治与经济状况,也是时代动向的最好测量器”[3]。期刊作为社会传媒体系中的部分,也是国家时代发展的重要表征,是文学和文化变革的重要基础。外国文学研究的热点反映了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可以了解学科的基本发展趋势,“使之成为有效的参照坐标”[4]。从该刊所发文章可以看出如女性主义、生态批评、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社会历史批评等问题的研究成为该刊编辑的兴趣点。其三、注重运用新的理论来阐释外国文学作品。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在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中占有主导地位,20世纪以来的形成了以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为主的西方文学批评理论,这种理论与19世纪批评理论不同,具有鲜明反传统当代特性,“运用西方文学理论与批评方法,如心理分析、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批评、比较文学、接受美学等,都是我国文学批评中常用的理论与方法”[5]。《湖南科技学院学报》中所载外国文学研究论文大多运用生态批评、结构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存在主义、阐释学、原型批评、比较文学、形象学等理论资源来研究外国文学作品。其四,研究主体来源体现了以英美文学为中心,辐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作家,刊载的论文以美国文学和英国文学为主,也涉及其他各国,作家类型丰富,有获诺贝尔奖的作家、女作家尤其是黑人女作家、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作家。其五,注重对外国文学与地方文化的结合,外国文学经典的接受和传播呈现出地域性,如越南人看中国系列论文。近几年,国内兴起对周边国家燕行文献研究的热潮,越南与中国自古深受中国文化的熏染,在文学方面就是大量越南使节汉文诗。[6]张京华等人以《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越南所藏编)》为研究对象发表的系列论文,我们可以了解越南使者眼中的潇湘文化,如《从越南看湖南》,着重提及越南燕行文献与湖南之间的关系,并在《集成》中对所有越使吟咏潇湘的汉文诗作了提要。还有《越南使者咏柳宗元诗》、《从异国眼光看柳宗元》、《黎贵惇〈潇湘百咏〉校读》、《越南使者咏屈原诗三十首校读》等。

[1]吴赟.中国期刊媒介研究的学术脉络与拓展进路[J].河南大学学报,2011,(1).

[2]黄荔.论纸质媒介的无终结[J].当代传播,2008,(2).

[3]余也鲁.杂志编辑学[M].香港:海天书楼,1980:34.

[4]江宁康,邓三鸿.我国近年来外国文学研究热点[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5).

[5]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批评方法新探索[J].外国文学研究,2004,(5).

[6]彭茜.试论国内学界对越南来华使节及其汉诗的研究[J].东南亚纵横,2013,(8).

猜你喜欢

外国文学女性主义论文
阿来对外国文学的择取与接受
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热点问题与发展趋势:首届中国外国文学研究高峰论坛暨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会议报道
外国文学研究“认知转向”评述
新媒体语境下外国文学经典的传播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女性主义视阈下小说《红字》多维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