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综述
2014-04-01石维富
石维富
(攀枝花学院,四川 攀枝花 617000)
诚信缺失既是个社会问题,也存在于高校大学生之中,涉及到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等方方面面。因此高校大学生诚信问题是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在CNKI中输入“大学生诚信”索引从2010-2013年间发表在各种期刊文章,平均每年都有300多篇,可见研究者之众。本文对2010-2013年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近200篇文献进行分析和综述,以推进对大学生诚信问题的研究,为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提供理论参考。
一 关于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一)理论分析
从发表的理论分析文献看,研究者们主要是从诚信认知和诚信行为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王建州提出诚信缺失是整个社会问题,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廉洁修身文化建设,使大学生成为一个廉洁自律、诚实守信、道德高尚的人;[1]石秀杰、宁丽新认为儒家的诚信观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在现代社会具有重要价值,大力发扬具有价值的传统诚信精神内涵,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先秦儒家诚信文化在高校政治理论教育中的作用;[2]张鸿燕从道德层面上提出,通过大学生社会道德期待的自我意识,发挥亚文化的暗示与模仿功能,促进大学生道德荣誉的印象整饰,形成诚信的社会风气,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
除了对国内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外,一些研究者还介绍了国外高校诚信机制的体系。马莉介绍了美国高校诚信教育的特点及做法,并结合我国国情和英语专业大学生诚信的现状,分析了我国在诚信体系实际运作中的效用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王沫、常飒飒认为应从落实理论教育、规范制度建设和渲染诚信氛围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李志峰,欧阳凌紫认为中美大学生学术诚信制度既有共同特征,也有不同点:从制度变迁理论视角来看,美国制度变迁主体是高等院校,而我国是政府主导;美国的制度变迁动因是由其制度多样化导致的,而我国则是由制度供给短缺引起;美国的制度变迁方式属于诱致性制度变迁,而我国则是强制性制度变迁。推动我国的大学生学术诚信制度创新要针对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一步完善学术诚信制度,实行学生荣誉制度与学术诚信惩处制度相结合,强化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将学术诚信制度内化为大学生自觉的行为意识;[4]崔明认为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当前我国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起步较晚,对大学生诚信档案的概念、范畴、管理方法及建设模式存在诸多问题。[5]
(二)实证研究
实证研究也是近年来学者们对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采用的一种常见方法,其主要是采用调查问卷和访谈法相结合。
高春波引入灰色关联分析模型,运用灰色相关分析原理,对黑龙江省10所不同高校1000名在校大学生的学术诚信表现与相关因素进行了关联实证分析。[6]王广飞对盐城师范学院大学生诚信进行了调查研究;[7]王起友,王莹对河北省十所高校30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调查内容涵盖了大学生学习、生活、择业及经济信用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诚信意识问题;[8]章瑛、熊琼、岑峨课题调查组对上海众多知名高校,如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院校的理科、工科、文科等多个不同的知识领域的大学生就诚信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9]
(三)研究内容
从内容上看,研究者既有对整个高校大学生诚信问题的宏观论述,如杨素华,黄俊官等对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缺失进行了全面地分析。也有从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某一具体方面进行研究,吴善添指出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存在的诚信缺失问题;章中林介绍了大学生助学贷款还款的情况;杨东明、沈红、高海生对江西省学生助学贷款还款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陈海华、常佩艳、周玫对大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所表现出来的诚信缺失现象进行了分析。
二 关于大学生诚信缺乏的表现
(一)在心里认知上的表现
陈国敏指出目前大学生对诚信认知不足,他认为大学生的诚信认同存在矛盾心理,诚信认知和诚信价值相背离,诚信评价根据不同的情况存在着双重标准,对非诚信行为容忍度较高,诚信表现功利性倾向明显等;[10]郑晓燕,姜英华通过对高校大学生的实证调查研究得出结论,认为目前高校学生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不强,片面注重个人利益,言行不一致,对诚信认同度存在矛盾心理,即从心里上对诚信的认同度较高,但实施起来却出现两面性问题。[11]
(二)在日常行为上的表现
研究者们对大学生诚信缺失行为表现进行了归纳,黄俊官、彭荣等都对大学生诚信缺失行为的表现进行了描述。
1.学习诚信缺失方面。研究者认为大学生学习不诚信现象已较为普遍,一些学生上课迟到、早退,旷课,睡觉或上课请他人代签到,不按时完成功课,平时抄袭作业和实验报告,在撰写课程论文或毕业论文时东拼西凑,到考试时找枪手代考,花高价购买试题答案,佩戴无线接收作弊等。而大学生对这种现象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不诚信问题的严重性。即使不作弊的学生对这种做法也采取默认态度或模仿,更有大学生认为作弊成功是聪明的表现,不作弊是傻瓜,作弊被抓是笨蛋。
2.生活诚信缺失方面。在生活方面的诚信缺失表现主要体现在平时不信守承诺,养成说谎习惯,阳奉阴违,虚荣心强,功利思想严重,在入党、评优、竞选学生干部时动机不纯。无视社会公德、沉迷于网络,不遵守学校日常管理规定,对其周围的人缺乏应有的尊重等。
3.经济诚信缺失方面。在经济诚信缺失方面主要表现为借钱不还,有能力交学费而不交或故意拖欠学费,不愿及时偿还助学贷款及利息。以国家奖助学金的发放为例,近几年国家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力度已达到 40%,调查发现,能如实陈述家境情况的学生不到70%,而有超过30%家庭经济并不贫困的学生为了得到国家助学金,一些学生为了得到助学金大肆渲染或故意隐瞒自己的家境。
4.工作诚信缺失方面。工作诚信缺失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在就业求职自荐材料中注水现象严重,有些学生不惜一切手段造假,用假文凭、假证书、假奖状、假工作经历等欺骗用人单位。有些毕业生缺乏合同信用意识,在择业时更多地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乱签就业合同,不履行就业协议,毁约现象普遍存在。
从对上述问题的分析来看,大部分研究者对大学生诚信表现负面阐述较多,但也有为数不多的研究者对大学生诚信进行了积极的肯定,章中林根据2011的国家开发银行数据统计,2010年是大学生进入还款高峰期,学生还款率达到97%,还款情况良好。文章认为这一数据说明,当代大学生诚实守信始终是道德的主流,他们依然是国家未来可靠的栋梁。[12]
三 关于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一)社会政治环境因素
曾威、高磊、刘倩等分析认为,我国社会正处在社会转型之中,在急剧的社会变迁中,人们的功利思想严重,拜金主义思潮泛滥,目前一些官场中的腐败现象、商业中的假冒伪劣、不诚信经营、社会中的不公平竞争,这些必然对在校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同时由于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现实社会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或违法难究等得不到相应的惩罚和谴责,而守信者却得不到相应的收益或鼓励,这些都影响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
唐德斌、吴善添分析了目前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选聘体系,不切实际地要求毕业生在校的社会工作经历、获得的荣誉和各种等级证书,因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导致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弄虚作假,出现诚信缺失现象。
(二)家庭教育因素
在分析大学生诚信所受到的影响时,研究者们认为家庭环境对学生诚信有重要影响。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有些家长缺乏社会责任心,不能以身作则,对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没有正确的评判。有些家庭只注重孩子的智育教育,而忽略了对孩子基本道德和失信行为的矫正,甚至有的家长功利思想严重,致使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诚信品质。薛静华对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学生诚信度高于农村学生,调查结果显示,在无欺、信任、信用因素上,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存在显著差异(P<0.05),城市学生得分高于农村学生。在总得分上城市学生(172.95)高于农村学生(170.57),这种现象可能和父母文化水平、所受家庭教育、父母职业有较大的关系。[13]
(三)学校教育因素
李志锋、欧阳凌紫通过对中美教育制度的变迁历史比较分析,提出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学术诚信制度建设仍然比较滞后,在相关制度的制定方面,可以说相当不系统、不健全。在相关制度的实施方面,缺乏威慑力。同时我国高校将学生视为单方面的管理对象,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的大学诚信制度的创新。[14]高姗姗认为高校诚信教育方法不当,诚信教育内容匮乏、空洞,制度建设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约束力,教育者自身不诚信影响了大学生诚信品格的形成。沈晓燕、姜英华对山东三所高校诚信行为调查分析认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应该是知识和学术的双重示范,在社会发展大环境下,某些大学教师自身言行失范,备课不充分、上课迟到,甚至一些教师接受学生贿赂,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奖惩不公正;有些教师为了获得自身利益,学术腐败现象严重。有些教师心思不是用在科研和教学上,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拉关系、投领导所好上。高校和社会上一样,各种不正之风在高校也呈蔓延之势。
另外研究者认为高校在诚信道德教育中,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力,学校教师也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心思,但由于缺乏有效的诚信教育手段,使其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因为在教育过程中只强调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理想主义教育,却忽视了做人的基本教育、人的品质的教育,导致大学生在高校诚信教育这一环节的缺失。
(四)大学生自身因素
沈剑从大学生思想认知上对大学生诚信缺乏进行了论述,他认为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思想认知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大学生认知上存在偏差,二是大学生认知与行为相悖,三是大学生在诚信认知上存在矛盾性和情境性。[15]唐德斌、王孝红认为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了女,他们通常生活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涉世不深,受其年龄、经历等条件的限制,其思想行为不够稳定。因此由于大学生社会阅历欠缺,道德心理还不够成熟,辨别能力有限,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文化和风气的影响,表现为心理脆弱、意志薄弱、自我道德约束较差、责任意识淡薄,利己主义思想严重。[16]
四 关于加强大学生诚信的对策
(一)用中国传统文化树立学生的诚信品质
刘天杰、宁丽新提出用传统的儒家思想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朱海龙、胡文涛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寻找诚信根基,提出应加强学生的道德自律,文章从道德层面提出了树立大学生诚信品质的途径:既道德自律和道德他律融合,诚信教育与诚信实践相融合,隐性教育与显性评价相融合,自我、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想融合。[17]魏伟提出以《弟子规》、《格言联壁》培养大学生处世能力。陈锡敏认为,诚信不仅是优良道德的表现,也是良好心理素质的体现和对法律原则的坚守,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需从心理、道德和法律三个维度展开。[18]
(二)从高校内部自身建设上加强对学生诚信的培养
王建州提出高校自身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有利于大学生抵御腐败文化、培养诚信品质和提高大学生诚信行为习惯的养成。杨志群认为虽然高校对诚信教育一贯非常重视,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时期,各种社会思潮对高校学生产生了深刻地影响,高校诚信教育面临许多新形势和新问题,而目前高校诚信教育观念陈旧、对理论研究不够、诚信教育机制尚未完善。文章提出为了更好地强化学生的自主诚信意识,应遵循主体性原则,充分运用激励理论,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帮助学生把外在的诚信教育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需要,激发学生塑造诚信品格。[19]
(三)构建社会诚信体系,加强诚信制度建设
李志峰,欧阳凌紫提出通过法律或者法规创造更为宽松的制度环境,允许高校在学术诚信制定方面采取自上而下的范式,使各个高校自主进行大学学术诚信制度创新,而不是简单机械地接受和推行政府的制度安排。危玉妹认为提升道德自觉,制度更为根本,制度安排需要有顶层设计,才能在全国范围内促进道德水平的提升。提升道德自觉的制度安排还需要公平价值观引领、需要公平正义的引领,把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与公民的现实利益的主张和诉求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提升整个民族的道德自觉。[20]郑晓燕、姜英华提出把诚信教育贯穿于高校的奖、助、免以及贫困生的资助等整个工作过程中,构建针对性强、易操作的高校诚信体系,建立诚信档案制度、诚信测评制度、诚信奖惩制度和诚信监督制度。
结 语
纵观近年来对大学生诚信问题的研究,可以看出大学生诚信问题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从研究方法上看,有理论研究、也有实证调查;从研究的角度来看,研究者研究的角度有宏观有微观、从研究范围来看,从国内到国外;从研究内容来看,有从心里认知方面有从行为表现方面进行探究的。可以说对大学生目前诚信问题的研究较为具体、全面。但在这些研究中也存在不足:首先,虽然近年来研究文章众多,但重复论述的较多,创新性观点较少;其次对大学生诚信缺乏现象描述较多,提出对策、措施仅限于理论性,缺乏具体操作性,切合实际可操作性的不多;再次,研究的深度和高度不够,缺乏顶层设计,因此对大学生诚信问题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从深度和高度方面拓展。
[1]王建州.论高校廉洁修身文化在大学生诚信建设中的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1).
[2]石秀杰,宁丽新.先秦儒家诚信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代价值[J].中国成人教育,2012,(13).
[3]张鸿燕.强化社会道德因素对大学生诚信品格形成的作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4]李志峰,欧阳凌紫.中美大学生学术诚信制度的比较:制度变迁的视角[J].中国成人教育,2010,(9).
[5]崔明.国外诚信档案建设的成功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档案,2010,(5).
[6]高春波.大学生学术诚信缺失的实证分析及对策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3,(7).
[7]王广飞.“90后”大学生诚信观教育现状与应对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0).
[8]王起友,王莹.大学生诚信意识缺失问题实证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6).
[9]章瑛,熊琼,岑峨.后金融危机时代上海大学生信用价值观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4).
[10]陈国敏.大学生诚信认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6).
[11]郑晓燕,姜英华.从诚信认知及诚信行为的角度审视高校诚信体系建设[J].东岳论丛,2013,(5).
[12]章中林.97%助学贷款还款率彰显大学生诚信[J].教育与职业,2012,(4).
[13]薛静华.当代大学生诚信心理状况性别、城乡差异调查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1,(9).
[14]李志锋,欧阳凌紫.中美大学生学术诚信制度比较:制度变迁的视角[J].湖北社会科学,2013,(7).
[15]沈剑.高校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与人文素养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9).
[16]唐德斌,王孝红.当代大学生诚信危机与对策的理性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3,(14).
[17]朱海龙,胡文涛.多元融合: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必然之路[J].教育探索,2011,(11).
[18]陈锡敏.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三个维度[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
[19]杨志群.借鉴激励理论提高大学生诚信教育实效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9).
[20]危玉妹.提升道德自觉的制度安排:从生源地助学贷款解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