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美育视域中的阳江艺术嬗变

2014-04-01敖慧仙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阳江文艺美育

敖慧仙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阳江 529500)

严家炎以为,所谓现代性是指为“传统社会转变为现代社会过程中形成一系列新的知识理念与价值标准”提供有益的佐证。而后来的西方现代主义文艺,又在个体基础上发展了“现实对抗,面向内心,反对理性,重视创新,反抗庸俗势利的另一种‘现代意识’”[1]。总而言之,西方的人文学科和哲学科学家,如达尔文、赫胥黎、马克思等人的理论,不无包含着现代性的意识。

“求新声于异邦”的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人们在关注他文学、思想、战斗的巨大成就时,往往容易忽视——他还是伟大而卓有成就的教育家、美育家。

鲁迅爱自由爱艺术,对美有着惊人的迷恋。童年时期,鲁迅对于传统绘画的欣赏,表现了善于吸收和勇于持异的才能。如他对《山海经》的念念不忘,连家里不识字的佣人长妈妈也千方百计给他寻得。在三味书屋读书期间,偷偷在课堂上描摹古代名著的绣像画,是他艺术意识和实践的最初萌芽——当时他的同学曾经花钱买走他的描摹作品,可见其功底之厚重。留日期间,他弃医从文,“治文学和美术”。课余广泛地披览文艺书籍,研究过色彩、线条、主体与客体、和谐与统一之类的问题。他有意识地把文艺作为激励国人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吃人制度的战斗武器。1909年回国后,鲁迅直接参加教育工作。此后近三十年代的战斗,他主要以教育界与文艺界作为他战斗的阵地。他正式担任的唯一的社会职位就是教育工作,特别是美育方面,他不遗余力贡献自己的精力和经济。

纵观鲁迅的一生,他有很长时间从事教育工作,为此积累了丰富的从教经验。而美育是鲁迅教育思想和实践中最重要的部分,他曾对美育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革新主张和精辟的见解。他的美育经验和理念是他思想整体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是我国现当代教育思想的宝贵财富,对于我们的一线教育工作至今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为“传统社会转变为现代社会过程中”提供了“一系列新的知识理念与价值标准”。

在国难当头、民族危难之际,鲁迅的美育思想立足反抗,讲究动作,深入下层,关注民生,有深远重大的影响和意义,已经影响了整整一个世纪的中国人。阳江籍的著名诗人、书法家阮退之,国画大师关山月,著名画家苏天赐、陈略、林德宏等皆深受鲁迅先生的影响。阳江籍学者、作家兼诗人林贤治先生有85万字的传记《人间鲁迅》、《鲁迅的最后十年》,以传记的形式还原了“人间鲁迅”的世俗面目,展现了一个有七情六欲的真实鲁迅,拉近其与人们的心理距离,其专著数次再版、反响热烈、影响面搏击海内外。此外,林贤治还选编有《绝望的反抗》、《鲁迅语录新编》、《野百合花》、《鲁迅档案:人与神》等数十种书籍;评注本《鲁迅选集》(五卷),被文坛誉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鲁迅研究专家、学者。此外其散文、杂文、诗歌的风格也时时体现出了鲁迅的美育理念的影响。

尤为重要的是,鲁迅的美育理念也深深影响了阳江的文化艺术的发展。阳江文艺的发展在鲁迅的美育理念的关照下,树立了正确的理论方向和指导思想,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皆取得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在思想解放、社会转型、文化倍受重视的今天,将鲁迅美育理念与本地艺术发展流变结合起来研讨,不仅具有学术意义、历史意义,而且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地域文化意义。

从艺术起源到艺术特征,从本体论到创作论,从柏格森、厨川白村的生命哲学,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从魏晋风度到唐宋诗学,鲁迅皆有着惊人的深读与广度。而且作为管理过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的教育部职员,作为中国木刻艺术的开山人物与扛鼎人物,鲁迅对美育有着独特的见解。纵观鲁迅美育理论和实践,可将其美育理念概括为三个主要方面。

(一)美育理论与具体实践结合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鲁迅十分重视文学和美术的教化作用。对艺术的强烈兴趣和精准的审读,集中地表现了鲁迅的系统美育理论。不仅创作实践是研究作家美育理念的对象,他的美育理念反映的“非功利”的“无用之用”、“无关心”的“艺术上达”的纯美学观点的影子。

在推动文艺的发展过程中,他十分重视美育理论的奠基与指导作用。他说:“美术家固然须有精熟的技工,但尤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他的制作,表面上是一张画或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与人格的表现。令我们看了,不但欢喜赏玩,尤能发生感动,造成精神上的影响。”[2]可见他的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立足于“育人”基点上的“接地气”、“做实事”。

鲁迅在教育部期间担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长,负责文化教育和科学诸事宜。他利用职权的便利,不顾反对势力的阻挠,在宣传美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13年鲁迅发表了《拟播布美术意见书》,这是为教育部拟定的官方公文,通篇都表明了他对美育的见解和热情。他的意见对于我们保存和继承发扬祖国优秀文化艺术传统,普及美育有着重要作用。

此外,据笔者不完全统计。鲁迅谈“美术”(鲁迅“美术”的概念实际等同于“艺术”)的篇章共有91篇,附录两篇,书信46封,都集中体现了他的美育思想和主张。

1912年教育部举办“夏期美术讲习会”,鲁迅详细讲解了《美术略论》。1914年,教育部在北京举办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鲁迅从筹备工作到展览结束全程参与。1915年,鲁迅在《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纪要》中,撰写了《儿童艺术展览会旨趣书》,强调了美育的作用,认为“儿童之精神”应具有“德与智与美三者”。

此外,鲁迅还做了大量的收集并手描古代画像的工作,他不仅对碑文的文字和有关史实做了考订,且注意到古代石刻图像的史料价值和美育价值。

(二)立足现实的理性和艺术审美性结合

“早就该有一片崭新的文场,早就该有几个凶猛的闯将。”鲁迅的思想被誉为“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具有超前的眼光和与时俱进的勇气,体现在美育理念上,就是敢于用现实主义理性和艺术的审美性来洞照历史、透视历史、改造人生。

鲁迅童年时期家道中落,使他看透世间的冷暖和人性的善恶。留日期间,观看日俄战争幻灯片震撼了鲁迅的灵魂,使鲁迅由关注国人身体疾苦走向关注国民性的改造。“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3]因此鲁迅终生以文艺为探索国民劣根性的最佳途径,并致力于对国民进行美育教化。他以深刻的现实主义理性,超常的敏锐思想和贴近现实的丰富感受,深刻揭露和批判了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的特殊丑陋和罪恶。

但同时,鲁迅始终坚持着艺术的审美性。鲁迅说过,“一切文艺固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这正如一切花皆有色(我将白也算作色),而凡颜色未必都是花一样”[4]。即使是风沙扑面,狼烟遍地的革命时期,许多人举起革命的大旗,“左”而不“作”,把文学沦为政治的传声筒,以主流意识形态来规范创作,而鲁迅始终不违背现实主义精神和艺术的审美性。甚至是革命文学大行其道,鲁迅愈发强调艺术的审美性。他认为,“好的文艺作品,向来多是不受别人命令,不顾厉害,自然而然地从心中流露的东西”[5]。

因此鲁迅反对瞒和骗的文艺,提倡直面人生的文艺,立足现实主义的理性和艺术的审美性。鲁迅先生以自由独立的学术精神,为美育理念和实践提供了现代性的价值标准,让后人受益匪浅。

(三)“拿来主义”的舍取原则

鲁迅在美育倡导中,注重对国内外优秀文艺的借鉴吸收,可称为“拿来主义”。他主张:“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鲁迅的文艺作品,几乎都是中西结合、“拿来主义”的结晶,且是“洋为中用”的典范。

在小说和版画方面,他推崇唐代的佛画像和线画。留日期间,他和弟弟周作人翻译了《域外小说集》,借以向国人传播外国文艺和启发蒙昧。在美育教育方面,他也十分重视学习外国版画的长处,特别是当时苏联画家的独特风格,因为这些木刻“真挚”、“美丽”、“愉快”、“有力”、给人心灵的“震动”。

他具有世界性的眼光和广博的胸怀,对西方艺术采取“批判”地接纳的态度。他收藏了大批外国著名艺术家的版画,大力推进中国木刻运动的发展,甚至动用私人关系请来日本老师为广大美术爱好者讲习木刻的技巧,自己也参与指导和点评。他还亲自翻译《近代美术史潮论》,编选《新俄画选》,举办《德国作家版画展》。

从1913年发表《拟播布美术意见书》,提出服务社会与“不用之用”的有机结合。到1936年去世,23年间鲁迅先后翻译编辑印行了《近代美术史潮论》、《纽约的美术村》、《近代木刻选集》、《比亚兹莱画选》、《艺术论》(卢那卡尔斯基与普列汉诺夫各一种)几十种,购置西方画本、画集、画论艺术论如《世界美术全集》等上百种,可见鲁迅具有独特的艺术眼光和广博的美育视域,对中西方近百年的思想史和文化史也有着全面的认识,造就了他在文学、艺术、美育诸方面独树一帜的成就!

阳江文化源远流长,人才辈出。受历史文化的熏陶,阳江在诗词、楹联、书法、美术等方面,皆显示了丰厚的文化底蕴。而近现代文艺史上,阳江又是一个名家重镇,可谓英才辈出。章草大家、“南国诗人”阮退之,国画大师关山月,油画大师苏天赐,雕塑大师许章衡,书法家吕如雄,《新四军军歌》曲作者、人民音乐家何士德、著名美术评论家陈醉,作家郑莹、关振东,评论家林贤治等。

阳江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而近现代的文艺发展中,鲁迅“为人生”、“讲艺术”、“技巧上达”的美育理念于其中占据重要位置,指导着阳江文艺不断发展壮大。因此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探索期

鲁迅在《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中提到,播布美术(等同“艺术”)之方有建设事业、保存事业、研究事业,体现了鲁迅对美育实际开展的具体指导方案。例如建设事业,鲁迅提出建美术馆、办美术展览会、设立文艺会、建立国民文术研究会等措施,对美育进行集中开展。

秉承鲁迅的这一理念,抗日战争期间,阳江基于抗日救亡和美育教化等作用,建立了阳江县民众教育馆,“内设图书展览室,藏书1000多册,开展书刊报阅览、书画展览、文艺宣传、到学校视察等活动。如民国二十六年举办许高倬个人画展,民国三十六年举办中小学学生画展,民国三十七年举办关山月画展,同年2月7日至9日与新闻记者公会联合举办全国报纸展览等”[6]886。此外,抗日救亡团体“大中文化社”、青年群社、南天音乐社、丹枫文艺联合会等成立,开展多样的艺术形式进行美育活动的开展。

建国后,阳江成立了新闻新艺术工作者联合会、文化馆、乡镇文化站等,以“举办展览”、“文艺汇演”、“出版刊物”、“文艺竞赛”等形式,进一步贯彻了鲁迅关于美育开展和艺术播布的提议。为了丰富和开拓美育的视界,1961年县文化馆成立了摄影组,组织爱好者学习摄影技术和从事摄影报道。“1964年成立阳江摄影协会,举办摄影学习班,并多次邀请阳江籍摄影家、广东画报主编谭理光回来讲课,传授摄影经验。”[6]887这些都与鲁迅倡导的美育理念和实践有着惊人的相似。在特殊的社会历史时期,鲁迅的美育理念为阳江的艺术建设和美育事业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方向和可行的举措。

(二)转型期

鲁迅在他的创作生涯和美育倡导时期,一直积极提倡“大众文艺”。上世纪30年代,一些右翼文人极力反对文艺大众化,并将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贬低为“低级形式”,鲁迅写了相关的批驳文章,列举了大量群众通俗易懂爱看的作品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易于进行美育的宣扬教化等观点,展示出唯物辩证的眼光。而鲁迅的“民间文化重在搜集”的思想,同样贯穿于我市的实践历史当中。

阳江是个民俗风情浓厚的文化之城,阳江的山歌剧是建国后为了丰富大众文艺而新创的剧种。它由山歌对唱、跳禾楼等山歌表演形式发展而来,即编即演,深受大众喜爱。此外,阳江的渔歌剧如《三亲家》(冯峥)参加湛江地区比赛,获得创作奖。这些剧种都是阳江结合当地风俗民情,在鲁迅文艺大众化的美育理念指导下结出的文艺奇葩。

此外,每逢春节或重大节日,阳江常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贴近现实生活的艺术活动。同时,在大众文艺的倡导下,县文化部门举办过多次美术创作班,培养了大批人才,如农民艺术家李宗广的版画《挤牛奶》入选全国美展,工人马文奇的漆画《瓜叶菊》获全国漆画优秀奖等。

鲁迅说:“中国没有肯下死工夫的人。无论什么事,如果继续搜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即如最简便而又微小的旧有花纸之搜集,也可以观测一时的风尚习惯。”本地艺术家正是鲁迅的“韧长”的艺术理念的践行者。

(三)跨越期

1988年阳江建立地级市,20多年来阳江的艺术发展进入飞速发展的历史阶段。而这一时期,阳江艺术在鲁迅美育理念的观照下,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阳江市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积极推进阳江市艺术的繁荣发展。

首先,遵循“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路线。阳江于1993年建立了阳江市文学艺术联合会(简称阳江市文联),目的为了提升我市的文化综合实力,提高人民的文化品味,推动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大繁荣和大发展。其次,鼓励艺术家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作出艺术的珍品。而“三贴近”原则,实际是鲁迅关于“现实的理性和艺术的审美性结合”的美育理念,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的体验和提炼。再次,实行文艺形式和内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由市文联编辑的《阳江文艺》,各县区文联和文艺家协会也创办了《阳江诗联》、《漠江评论》、《阳东文艺》等众多刊物,繁荣了阳江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这实际上是鲁迅“文艺大众化”路线的新时期的阐释。

20多年来,阳江的艺术在鲁迅美育理念的指导和关照下,有了突破和发展,文艺创作方面也结出丰硕的果实。阳江市先后荣获了“中国诗词之市”、“中国楹联文化城市”、“广东省音乐之乡”、“广东省山歌之乡”等称号。而鲁迅研究也成为阳江“大众文艺”的亮点。阳江市鲁迅研究协会以微薄的力量举办了国内首次鲁迅与书画摄影艺术专题研讨会和“鲁迅与书画摄影艺术展”,吸引了国内鲁迅研究的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探讨鲁迅研究的新发展新领域,具有较高的美育价值和较强的学术意义。作为鲁研会的成果,《鲁迅与书画摄影艺术》被评定为第三届“广东鲁迅研究论著奖”一等奖。

2005年,阳江市政府为响应“文化名城建设”的新使命,配合建设了冼夫人、冯盎将军纪念公园,出色地完成阳江民间工艺精品晋京展览和阳江漆艺等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这是鲁迅关于艺术“保存事业”的美育理念。为此,阳江市政府定下近期和远期目标,分阶段有计划地完成“五个十”的目标任务,为阳江文艺的大繁荣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市文联成立了阳江书画院、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阳江)东湖创作基地、“嘉吉·阳江市青少年文学教育试点学校”、漆艺文化研究基地和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创作基地、风筝艺术传承基地,各个协会也在全市各地建立了相应的文艺创作、研究、培训和活动基地,切实地落实鲁迅“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美育理念。

新的历史时期,鲁迅的美育理念视域中的阳江艺术应该有新的发展、新的突破。鲁迅以为美育有三大功用——表见文化、辅翼道德、救援经济。那么,我们可从鲁迅的美育理念三大功用,提出阳江艺术发展的新目标和方向。

(一)继承文化传统和创新艺术内涵

鲁迅说: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可容外族之研究,不容外族之探险;可容外族之赞叹,不容外族之觊觎也。(《集外集拾遗补编·中国地质略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秉承这一理念,我市有必要全方位多角度传播漠阳文化和高凉文化,把基础较好的刀剪博览会、南海开渔节、风筝节、阳江旅游文化节等文化会展活动一一推向全国与国际。

同时,结合传统与创新理念,积极推动文艺走向民间和市场,探索文艺发展的新路子。还应深入配合“文化名城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体系”的行政保障,为“文化名城建设”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坚强后盾。此外还需着力打造阳江艺术文化品牌,做大蛋糕,让驰名全国的好的品牌经常化、制度化。如一面把阳江的地域文化环境进一步优化,让大家看到干净整洁、空气清新的生活环境。一方面把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如漆画文化、书画、楹联、风筝、根雕、“南海I号”等推向全国与国际,发挥阳江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在激发本地居民历史荣誉感的同时,培养全社会的生态忧患意识、道德意识、责任意识和审美意识。

(二)贴近现实生活和人生

鲁迅早在1925年就说过:“世界日日改变,我们的作家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时候早到了。”[6]

虽然过了近90年,我们文艺的发展还要贴近现实生活,弘扬时代精神的原则并没有变。非但没有变,而且与时下之“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主旨丝丝入扣。

文艺创作在关注历史的同时,更应当俯下身子、接住地气、扎下硬寨,做出成果。因此,注重现实本土题材,反映当下现实的生活、时代人物的精神风貌、人民群众的真情实感至关重要。还应继续开展“阳江作家看阳江”工程,推出“阳江作家写阳江、阳江画家绘阳江、阳江摄影家摄阳江、阳江音乐家唱响阳江”等系列,创作出与时俱进、彰显时代风貌的现实主义和审美相结合的作品。

此外可以利用艺术展演、文学评奖、专题演讲等方法,把贴近大众的文学艺术之风大力弘扬,推动我市的艺术创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积极提供硬件支持

鲁迅先生办展览、编丛书、办杂志,提挈青年作家,常常是自己掏腰包。为了展览会或者杂志的木刻插图,先生上穷碧落下黄泉,下了许多的功夫。我市也是文化遗产集中的文化大市,理当在硬件建设方面加大投入。

2010年7月21日,广东省文化厅提交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草案)》中提到:政府设立的专项资金将重点用于濒危项目的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所以,对于本地的文化建设项目和创新工程,要通过政府对文化单位与文化活动的专项资金进行扶持,提高相关人员的待遇水平,改善生活环境。政府设立专项资金,为相关人员提供到更多的学习、进修的机会,并联合社会力量,积极筹建阳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基金会。

(四)利用现代化传媒建立资源库

鲁迅先生参与编辑《新青年》、《中国新闻学大系》,孜孜不倦地从事“小说旧闻钞”的工作,目的之一在于“资料库”的建设。他说如果有时间,他会做一部有资料而有观点的中国文学史而不仅仅的郑振铎一样的“资料长编”。

当地的古典文献集成工作,正可以利用现代化的传媒与高校的优势,开展深入一步的工作。例如可以借助电视媒体,为文化发展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展示平台。在本地开播相关节目,对于本地文化名人与文化成果录制视频,由专家进行评说。可以设置名人访谈类节目,访问艺术名家,半月或一月一期。

同时,对现有的文献资源如地方文献、地方县志等,要进行及时的更新,以便于人们了解本地文化的最新动态,为爱好者提供交流和研究的平台。此外,针对现代年轻人热爱的媒介作为载体,承载本地文化的传播。而动画卡通,是现代年轻人热爱追求的一种文化。目前有很多节目都被制作成动画在电视上传播,例如赵本山的小品,还有2008奥运年出现的吉祥物《福娃》的卡通片,都受到大众的关注。因此,本地的文化经典能被制作成动画卡通,将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综上所述,鲁迅的美育理念,为阳江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传统社会转变为现代社会过程中一系列新的知识理念与价值标准”,具有现代性的启示和意义。鲁迅美育理念视域下的阳江艺术嬗变,呈现了继承文化传统基础上的求新求变、与时俱进的整体发展趋势,并以蓄势待发的热情迎接新的历史时期的新机遇新挑战。

[1]严家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特征[N].中国艺术报,2010-07-05.

[2]鲁迅.热风·随感录四十三[A].鲁迅全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46.

[3]鲁迅.呐喊·自序[A].鲁迅全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39.

[4]鲁迅.三闲集·文艺与革命[A].鲁迅全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85.

[5]鲁迅.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A].鲁迅全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37.

[6]阳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阳江县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7]鲁迅.坟·论睁了眼看[A].鲁迅全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55.

猜你喜欢

阳江文艺美育
1942,文艺之春
阳江十八子集团有限公司
阳江开放大学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阳江十八子集团有限公司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文艺范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