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探析
2014-04-01李建明
李建明
(河北农业大学思政部,河北保定 071001)
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不断发展及观念深入人心,对年轻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极大冲击和严峻考验[1],使得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任务更加重要。因此,在大学生中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的价值判断与行为方式选择。而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正是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任务。本文着重探讨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方式问题,以期使形势与政策课更好地发挥宣传国家大政方针和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教育作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形势与政策课的题中之义
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国家大政方针宣传的主渠道、主阵地,是高校5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形势与政策课以更宽、更广和更新的视角对学生知识的猎取和思维的锻炼,尤其是思想素质的提升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当代社会的迅猛发展,国内国际形势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整个世界的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近些年,全球经济方面遭遇了世界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严重影响,政治方面区域性动荡持续升温,各种发展矛盾集体迸发、文化相互碰撞、各种社会思潮相继涌现并相互影响。当今世界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呈现了矛盾大迸发、思潮大碰撞和文化大融合的具体时代特征,这些已经对人们的思想和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可忽略的因素,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本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形势与政策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实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目标。借助国内国际宽广的教学视角和特定的案例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借助课程帮助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树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共同理想,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并培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最后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道德底线。如:以中国当下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包括发展的成绩和不足教育学生正确看待中国发展,如何实现理性爱国,帮助学生树立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以“嫦娥三号”着月和“玉兔”的突破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为例,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社会正反两面的鲜活实例和改革开放的波澜壮阔教育学生知荣辱,继承民族精神和树立时代精神的重要性。总之,要在形势与政策课中不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其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达到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目的。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分析
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动态发展过程。这就使大学生思想观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要通过不断地教育和自我学习逐步实现。形势与政策课在此过程中担当着向学生介绍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内外前沿的思想动态和社会事态,以此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以及思维行为能力,最终能够使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重任。但是,目前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中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课程存在“思想重视、实际轻视”的现象,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际效果。现在,许多高校形势与政策课面临“教师少,学生多,专业性不强”的局面,而且在高校整个教学体系当中存在着“思想重视但实际轻视”的现象。由此导致了某些时候教师积极性下降,备课不充分,由于某些知识点不准确和案例不恰当导致不能很好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教学效果生硬,学生逐渐产生厌学心理,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多放视频,对学生作业要求不够严格,形成了教学效果逐渐下降的恶性循环,没能真正起到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育人功能。
其次,缺少稳定的教学体系和实践环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不足。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要具备时效性,做到紧跟时代和国家发展,授课中要做到时时更新,紧密联系实际。因此,形势与政策课多以专题和报告形式进行授课,教学内容虽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但过于零散,缺少必要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这就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教育增加了难度。加之在此过程中实践环节的缺失,使学生对于形势政策的掌握没有实践载体,不能很好地内化为价值判断和行为标准。
总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存在上述问题和不足,虽在有意识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但效果差强人意。因此,如何在形势与政策课讲授中面对并改进上述不足,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和教师的责任,应该通过改进教育观念、完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内容、方法来实现。
三、基于现存问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创新
(一)以“三贴近”为原则选定课程专题
“当前的形势政策课经常出现价值不在场的状况,远离学生的心理意愿和实际需要,从而难以得到学生的心理认可,教育目的显然难以达到[2]”。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进行走访调查不难发现,由于学生受到思想能力和关注点不同的影响,对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社会政策和部分国际形势不太关注,而对于就业形势、大学生前途分析、所在或者将来要闯荡的城市变化发展等关系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兴趣比较浓厚。因此,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选题上应该在坚持教育部每年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的基础上以“三贴近”为原则,即贴近理论、贴近学生、贴近实用。及时关注教育主体的知识诉求,在保证国家大政方针传达的前提下选择与大学生思想、生活和未来发展紧密联系的专题作为教学内容,而且要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内容指导,并将这种观念和行为模式融入到所有教学内容当中,避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假大空”,做到真实、具体、实用。
(二)改进授课观念,创新授课方式,丰富教学内容
形势与政策课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不明显跟教师的教育观念、授课方式和教学内容有很大关系。究其原因,是教师授课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着课堂灌输的陈旧模式,授课形式单一且内容分化极端,不是理论性过强就是太过随意。因此,现在形势与政策课面临着两难境地。一方面,如果只宣传国家大政方针,则有呆板灌输之嫌;另一方面,如果过分灵活,讲故事,又会使课程沦为“酱油课”。所以,这就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很好地处理观念、方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达到三者有机统一,相互促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1.改进教育观念 第一,打破中学传统的授课观念和方式,体现大学校园和教育的“开放性、争鸣性”特点。灌输教学是应试教育的必然产物,而大学思想开放且相互碰撞,与社会联系紧密。大学教育一定要体现其“开放性、争鸣性”的特点。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环节当中来,为学生提供发挥思维能力的空间,提高学习积极性,使其掌握知识,提高修养,同时又不忘加强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运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第二,教学中做到“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作为个体的成长规律,进行成功引导。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要通过改进教学观念,充分调动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主动性,积累知识、发散思维和锻炼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第三,改变以前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打破考试的“权威性”。人才的培养最终落脚点应该在服务社会上。因此,学生学习的社会价值的体现应该成为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的重要尺度。所以,在教学效果评估上,不仅要看教得如何、学得如何,更要看知识用得如何,怎么用。
2.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 第一,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努力营造有效的第二课堂。课内教学是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课堂,是教师直接阐述国内外形势和国家大政方针以及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但当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存在着课内教学时间短,课时不足的问题,使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更多的思想沟通缺乏时间和空间保障[3]。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内教育,必须积极扩展教学的第二课堂,作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补充,如:在课外发挥网络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各种社会思潮涌入并激烈碰撞,大学生面临着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西方宗教势力和其他不良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信仰真空和价值观扭曲等消极现象。这就要求形势与政策课不能简单对国内外事件进行粗略评析,而更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帮助树立正确三观和行为准则。这种现象对于教师的要求就是在课内和课外都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并能够做到和学生之间及时沟通,网络联系正好可以满足这种及时性的要求,是课内教学的有益补充。教师可以依托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技术,实现教学资源的激活共享,建立空间、讨论吧和教学补充网站,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联系的各种条文、政策和正反两方面的新鲜社会案例及时放到网络上由学生学习、讨论。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学生价值观现状及存在问题,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对正确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觉醒,实现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不断渗透,最终实现价值认同和内化。
第二,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心理和位置双向互换,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师虽然是课堂教学的主导,但一定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方式创新上可以暂时将讲台交给学生,让学生围绕特定主题登讲台做老师,尝试由学生自己组织教学活动的授课方式。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其组织能力、协作精神,同时更容易使学生以师生平等的心态参与课堂教学,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形势与政策”课中的植入[3]。比如在每年“两会”期间,形势与政策课可以组织“大学生看两会”专题讨论课,让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两会专题或热点进行讨论、辩论、发表演讲或制作课件进行讲解;还有,当国内外突发重大事件的时候,比如近期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日本极右翼势力欲购钓鱼岛事件等,可以及时组织学生就事件本身及影响进行专题讨论。当然,这个过程绝不能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对专题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引导学生讨论,锻炼其思维,成熟其思想,使大学生逐渐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最终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理论教学必须服务社会实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实践教学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最终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成熟及内化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根本途径。
因此,要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但是,对实践教学要进行科学设计,发挥马克思主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三观的指导作用,比如开展主题教育。形势与政策课要充分利用重大节日和纪念日,组织开展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如:在学校建校的周年日,可以利用校史对学生进行教育,将老一辈教育家的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和为国家教育工作一辈子的奉献精神呈现在学生面前,真切地对其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再如:组织形势政策专业性较强的学生社团或研究会,通过教师或邀请校外专家、学者和著名社会人士与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对国内外重大问题进行解析,宣传国家新政策,以这种方式增强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渗透力。
(三)修订新的评价考核体系
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估,要重新考察教与学二维考查方式,更加注重从教和学的第三维度进行考察,即社会价值角度,体现教学的社会性。因此,在教学考核体系的设计中,需增加社会实践环节的相关分数,而且要占到一定比例,彰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正确性。在考核中将学生考试成绩与社会实践结果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通过此种方式的创新达到在教学中传授知识,培养思维能力,在实践中实现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知识,检验并扩展思维能力的目的。要求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实践,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做人底线,自觉去社会实践中培养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在实践中可以组织学生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在人与人的相互帮助中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存在,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寻求社会价值的同时激发更加强烈的求知欲望,更好地促进教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效果。
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各种不确定因素对大学生形成了“突袭”之势。不论是学生自身成长还是高校教育,都面临着巨大挑战。如何有效应对这种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形势政策课必须承担起这个重任。文章分析了当下形势政策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在形势政策课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希望借此达到在形势政策课中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的,最终实现高校育人的德育目标和促进学生成才的目的。
[1]南大伟:新时期大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创新性研究[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0(2):245-247.
[2]苏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高校形势政策课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教育探索,2010(3):142-143.
[3]张小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高校形势政策课中的实施[J].南方论刊,2011(6):102-103.
(编辑:王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