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81例临床诊疗分析
2014-04-01周美仙
周美仙
(云南省澜沧县竹塘乡中心卫生院,云南澜沧665600)
ICP是妊娠期特发性疾病,临床上以皮肤瘙痒和黄疸为特征,常发生于妊娠中、晚期,分娩后症状迅速消失,主要危害胎儿,易引起早产、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颅内出血及不能预测的胎儿突然死亡等,使围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对孕妇的危害可致凝血功能异常发生产后出血。本文对81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的诊疗情况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住院分娩1254例,合并肝内胆汁淤积症81例,发病率6.46%;年龄20~34岁,平均年龄25.6岁;初产妇61例,经产妇20例;孕周30+3~42+1周,平均35.5 周。
1.1.1 症状体征:①皮肤瘙痒是ICP的特发症状,多发生于妊娠32~34周,本组81例病例均出现瘙痒症状,最早出现18周,发生孕中期36例,首先出现下腹部瘙痒,严重者逐渐波及全身及四肢,夜间和清晨症状明显。检查皮肤有抓痕,妊娠结束后瘙痒很快消退;②黄疸可在瘙痒后或者数月出现,轻者仅见于巩膜,症状出现的愈早,黄疸及肝功能损害愈明显,该组病例合并轻度黄疸者41例。③肝区触诊部分患者可能触及轻度肿大的肝脏,无压痛;④多数无消化道症状,本组病例有24例出现不同程度恶心、厌油等症状。
1.1.2 实验室检查:①血清总胆红素升高,可达68~88.5 μmol/L(4 ~5 mg/dl),但很少超过 85.5 μmol/L;②血清胆汁酸升高为本病的特征,可超过正常的10倍,本组病例中,有24例在孕期检查肝功时发现胆汁酸升高,之后才出现瘙痒的症状,胆汁酸最高达 101 μmol/L,平均38.25 μmol/L;③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④转氨酶可轻、中度升高。本组病例出现转氨酶异常者49例。
1.1.3 诊断:ICP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学》第7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诊断标准进行诊断[1]。临床上根据上述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即可明确诊断。
1.2 治疗措施
1.2.1 休息,进行高危妊娠管理,系统监护,积极对症保肝治疗和适时终止妊娠。
1.2.2 药物治疗:应用疏肝、安胎和利胆中药治疗;消胆胺,8 ~12 g/d,分2 ~3 次口服;苯巴比妥0.03 g,口服,3 次/d;维生素C、维生素B6及维生素K1,加入葡萄糖液中静滴。防止产时、产后出血。肝太乐等保肝药物治疗;应用地塞米松每日12 mg,连用7天,以便促进肺成熟,避免早产儿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可使瘙瘁症状缓解甚至消失。
1.2.3 产科处理:加强产前检查和孕期监护,NST监护胎儿,早期发现隐性胎儿宫内窘迫,改善ICP围生儿预后;对于在32周内发病伴有黄疸、妊娠高血压疾病或既往不良孕产史者,给予每日吸氧2次,每次30~60 min;适时终止妊娠:孕37周后给予终止妊娠,轻型ICP患者在密切监护下阴道试产。重型根据生化指标及胎儿情况及孕妇自觉症状在36~38周择期剖宫产终止妊娠。
2 结果
轻型患者64例,其中,剖宫产21例,占32.81%,产科出血2例,占3.12%;早产3例。占4.67%,新生儿窒息1例,占1.56%,无围生儿死亡。重型患者17例,剖宫产16例,占94.12%,产科出血4 例,占23.53%;早产3 例。占17.65%,新生儿窒息3例,占17.65%,围生儿死亡1例,占5.88%。由上可知,两组间的剖宫率、产后出血率、新生儿窒息率及早产发生率比较,轻型母婴结局明显好于重型。
3 讨论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是妊娠中、晚期特有的并发症,不仅可导致产后出血,剖宫产的发生率增加,更严重的是导致围生儿发病率明显升高,可发生胎膜早破,胎儿宫内窘迫,早产或孕期羊水胎粪污染。此外,还有胎儿生长受限,不能预测的胎儿突然死亡,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神经系统后遗症等并发症。临床上表现为皮肤瘙痒、黄疸等症状,使妊娠妇女生活质量下降,所以,在临床工作中应做到:①早期发现、诊断。根据妊娠中、晚期出现皮肤瘙痒或伴有黄疸、母血清总胆汁酸(TBA)升高>20 μmol/L;除外其妊娠以为的原因;妊娠终止后症状消失,生化指标恢复正常可进行诊断。②合理有效的药物治疗。以减轻胆汁酸在母体的淤积,缓解症状,改善胎儿预后。③产时监测及处理:加强产前检查和孕期监护,早期发现隐性胎儿宫内窘迫,适时终止妊娠是改善ICP围产儿预后的重要手段。对于在32周内发病伴有黄疸、妊娠高血压疾病或既往有死胎、死产等不良孕产史者,每日吸氧2次,每次30~60 min。适当增加休息时间,取左侧卧位。同时遵医嘱给予能量药物,以保肝、提高胎儿对缺氧的耐受性。适时终止妊娠,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以确保胎儿的安全性。如果孕35周以上,胎心异常,及时通知医师,并做好剖宫产术前准备,防止胎死宫内。严密观察产程,了解破膜及羊水情况,加强胎心监测,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防止发生胎儿窘迫,做好新生儿抢救准备工作;分娩前预防性应用维生素K1,10~20 mg/L,注意缩短第二产程,胎儿娩出后立即按医嘱应用缩宫素以加强宫缩,防止产后出血的发生。
总之,ICP是一种严重妊娠期特发性疾病,对妊娠结局尤其是对围生儿影响很大,若处理不及时围生儿死亡率和新生儿并发症均增加;对产妇而言,主要是产后出血发生率增加。医务人员对ICP患者应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做好孕期保健、产前胎儿监护,加强高危管理,严密观察病情,积极采取相应防范措施,以减少围生儿死亡率和产后出血发生率,保证母婴安全。
[1] 乐杰.妇产科学[M].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01-103.
[2] 王德智,张淑兰.妇产科急症手册[M].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223-228.
[3] 林安平.1340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回顾性分析[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0(2):1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