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偏向及其与创伤后成长关系的研究进展
2014-04-01颜婷婷徐晓燕林颖超李颖郑真刘晓虹
颜婷婷 徐晓燕 林颖超 李颖 郑真 刘晓虹
(1.第二军医大学护理学院,上海200433;2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朝天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苏 南京210001;3.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止马营卫生服务中心,江苏 南京210001;4.解放军第454医院,江苏 南京210002)
意外创伤者的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PTG)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受到临床医护人员的关注。Calhoun和Tedeschi[1]在其创伤后成长模型中提出,认知加工是创伤个体理解周围环境的重要途径和产生创伤后成长的重要机制。既往研究发现,除反刍性沉思等外显认知加工,注意偏向等内隐认知加工也可对个体心理问题的发生、持续产生重要影响[2]。因此,探索个体的注意偏向与其创伤后成长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了解个体创伤后的认知加工特点,以便有针对性地引导其积极认知加工,促其更多地获得创伤后成长。笔者对注意偏向的概念、理论模型、研究范式及对象、与创伤后成长的关系等研究现状,就意外创伤者在创伤后成长中注意偏向的机制研究提出思考,以期为临床护士促进意外创伤者创伤后成长而开展心理干预提供有益启示。
1 注意偏向的概念和机制
1.1 注意偏向的概念 注意偏向(Attentional bias)指相对于中性刺激,个体对相应威胁或相关刺激表现出不同的注意分配[3],它有三种成分[3]:(1)注意增强(Facilitated attention),指个体注意力更容易或更快被某些信息吸引;(2)注意解除困难(Difficulty in disengaging),指当某些刺激吸引个体注意力后,其注意力便难以从该类刺激转移到其它刺激;(3)注意回避(Attentional avoidance),指个体倾向于将注意力转向某种与刺激相反或相对应的提示,如同时呈现威胁、中性的刺激,个体倾向于将其注意从威胁刺激转移到中性刺激。
2 注意偏向的理论模型
2.1 自我图式理论(Self schemata theory)Markus[4]1977年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个体对其在具体事件或情境中的行为进行组织、总结或解释,形成的关于自我的认知结构,亦称自我图式,可组织和指导个体加工其社会经历中与自我有关的信息。自我图式存储于记忆中,一经建立即发挥其选择性功能,决定个体是否注意信息、信息的重要程度以及怎样构建信息。当外界刺激与自我图式一致,其信息的认知加工更容易,整合于自我图式中的知识阈限较低,能被相关刺激轻易激活[5]。
2.2 认知负荷理论(Cognitive load theory)该理论1980年由澳大利亚认知心理学家Sweller[6]提出。该理论认为,人们进行控制性认知加工时,同一时间内只能有效地进行一种认知活动,多项认知任务只能分时进行,这主要是人在一定时间内用于完成认知活动的能量或资源有限。因此,人们进行认知活动时存在资源分配的问题。如抑郁患者在Garner任务中进行情绪面孔的性别判断时[7],受到面孔情绪信息的干扰,消耗了注意资源,不能很好地完成性别判断任务,表现为性别命名时间延长,继而出现负性注意偏向。
2.3 平行分布处理模型(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 model,PDP)该模型由 Cohen等[8]提出,它认为三个变量共同解释了注意偏向的产生,即通路的处理能力、输入单元在静息状态下的激活水平、对特定输入单元的神经通路控制能力。该模型与其他理论不同,其认为干扰的形成不依赖于注意分配,偏向只是一种“自动化”过程。
3 注意偏向的主要研究范式
已有研究除主要采用以下实验范式,新近研究还应用了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任务(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task)等其他范式[9]。
3.1 点探测范式(Dot probe paradigm) 该范式由Macleod与 Mathews等[7]于1986年使用,通过呈现一对情绪刺激后,以对其中一个刺激呈现位置的靶刺激进行按键反应观察个体的注意偏向,若个体对负性刺激后呈现的靶刺激反应时缩短,即表明其对负性刺激存在注意偏向。
3.2 情绪Stroop范式(Emotional Stroop task)该范式是观察注意偏向的经典范式,采用对情绪词或表情面孔进行颜色命名的方式。实验中,个体对非情绪词或中性面孔颜色命名的反应时与其对情绪词或情绪面孔颜色命名的反应时之差,即为个体对情绪刺激信息产生的注意偏向[8]。
3.3 视觉搜索范式(Visual search task) 该范式要求被试在负性面孔中间搜索中性面孔或在中性面孔中间搜索负性面孔,若个体在中性面孔中搜索愤怒表情的面孔比在中性面孔中搜索高兴表情面孔更快,表明其存在对负性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
3.4 线索—靶子范式(Cue-target paradigm) 是Poxetal基于Ponser研究注意资源的空间分配特点的经典模式[10],将其用于注意偏向的研究。该范式首先在屏幕上呈现提示线索,紧接着出现靶刺激,若提示线索与靶刺激相一致,称为有效线索,不一致则称为无效线索。实验中要求被试尽快对给出的靶刺激做出反应,被试对有效线索的反应优于无效线索,则可认为被试对刺激信息存在注意警觉。
3.5 研究范式的特点 上述范式都各有长短,点探测范式的优势在于[10]其可同时呈现消极、中性刺激,便于了解消极刺激是否更吸引被试的注意,能较好地观察被试注意的定向和保持、合理地解释其注意偏向的作用原理而被广泛应用;它的缺陷是其要求被试集中注意于屏幕,因此不能证明点探测对负面事物的指向是完全自动化。Stroop范式虽可很好地解决点探测范式的不足,却不能确定被试注意资源的空间分配、发生负面信息偏向是在注意阶段还是反应阶段。视觉搜索范式的优点,是可区分注意警觉和注意脱离困难[9]。线索-靶子范式则能较好地观察被试注意的定向和转移。研究范式的特点提示,可基于比较和分析既往研究,根据研究目的,酌情使用适宜的实验范式,或将其结合、互补,以获得更可靠结果。
4 注意偏向的研究对象
研究者已针对不同个体做了大量的注意偏向研究,发现焦虑障碍、情感障碍、摄食障碍、物质成瘾、暴力攻击、慢性疼痛等个体均对相应威胁或相关刺激显现注意偏向,尤以下列人群较受研究者关注。
4.1 神经症个体研究发现,焦虑症、强迫症患者均存在对威胁性或负性信息的注意偏向,如杨智辉[11]采用点探测范式研究一般、不确定性情境下广泛性焦虑个体的注意偏向,结果表明不确定性情境更易使广泛性焦虑个体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对消极情绪性刺激显现更多的注意偏向和直接的注意敏感性。强迫症个体则在认知行为实验中呈现威胁性刺激时皮肤电导反应明显增加,可从电生理方面说明强迫症个体存在对威胁性信息的注意偏向[12]。但强迫症个体并非对所有负性信息存在注意偏向,如伴洗手仪式的强迫症被试判断含污染词义的词时注意时间明显延长;无洗手仪式的强迫症被试则对一般的威胁性词或与相关的负性词显现注意偏向[13]。
4.2 抑郁个体大量研究表明,抑郁患者存在对负性刺激的注意偏向[7]。众多研究者[14]以情绪Stroop范式等得出“抑郁患者对抑郁词颜色命名的反应延迟,正常个体未见对此或积极词颜色命名的反应延迟”,证实抑郁患者存在对负性刺激的注意偏向。另有研究报告[15]抑郁患者不存在注意偏向,如 Macleod以点探测任务发现,焦虑症患者呈现了注意偏向,抑郁患者未出现注意偏向。经研究以上矛盾性结果认为[16],可能与研究的实验任务(不同范式)、刺激呈现时间(Stimulus onset asynchronies,SOA)、被试类型及实验材料等差异较大有关。
4.3 物质成瘾者个体物质使用的情境中,“注意偏向”指物质线索更易引起有经验的物质使用者的注意[17]。研究表明,对成瘾相关线索的注意偏向在个体成瘾的发生、发展、维持以及复发中具有重要作用[18]。研究成瘾行为者注意偏向的最常用范式是成瘾Stroop范式和视觉探测任务。刘光雄等[19]发现,在Stroop任务中,海洛因依赖组对海洛因相关图片的反应时长于对照组,提示海洛因依赖者存在对吸毒相关线索的注意偏向;Field等[20]发现,酒依赖患者因优先加工与酒相关的刺激导致其过度饮酒行为,说明注意偏向在物质成瘾形成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4.4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个体许多研究表明,经历危机事件的PTSD患者对负性情绪信息有更多的注意倾向,苟娜[21]研究PTSD初中生的注意偏向发现高PTSD者对负性、正性情绪词均存在注意偏向;低PTSD者仅对正性情绪词语显现注意偏向。王婷[22]等以点探测范式发现,汶川地震后罹患PTSD的老年人对恐惧的图片呈现显著的注意偏向,且该偏向更可能由其难以转移恐惧信息所致。
5 PTG与注意偏向的研究现状
既往注意偏向的研究多聚焦于情绪障碍或PTSD等个体与负性心理的关系。随着积极心理学兴起,学者开始关注个体的创伤后成长与其注意偏向的关系研究,主要探讨个体的注意偏向与其PTG关系及其对PTG的作用机制。
5.1 PTG与注意偏向的关系研究注意偏向作为一种内隐认知加工,同样可视为创伤亲历者创伤后心理调适的重要机制,与个体PTG的发生发展有重要相关,故揭示其创伤后成长的注意偏向特点或许不失为提升其PTG水平的新视角。董超群[23]以点探测研究范式发现,不同PTG水平的意外创伤者对负性情绪图片的注意偏向不同,其所得“低PTG水平伤者对负性情绪图片存在‘负性注意偏向’、‘负性情绪图片脱离困难’”结果,可印证情绪一致性效应理论关于“个体处于某种情绪状态时,倾向于选择和加工与当前情绪一致的目标刺激的论述[24]。即低PTG水平的伤者因受其意外创伤后痛苦情绪的影响,会动用更多的注意资源对与其当下情绪一致的情绪表情图片进行认知加工,显现其优先注意负性情绪信息的倾向;高PTG水平的伤者则未显现其对负性情绪信息和积极情绪刺激的任一注意偏向。Cann等[25]研究也发现,积极的注意偏向可促进伤者PTG水平。相关研究未获一致结论,或与其研究对象、实验材料及范式等不同有关。
5.2 注意偏向对PTG的作用机制 反刍性沉思被视为促进个体PTG的核心认知加工过程,不同沉思类型直接影响个体的创伤后调适[23]。诸多研究表明,侵人性反刍性沉思与个体应激性症状正相关,目的性反刍性沉思与个体PTG正相关[23,25-26]。Chan[27]对乳腺癌患者的研究发现,注意偏向可影响个体的沉思类型,积极的注意偏向可使个体采取目的性反刍性沉思促其PTG产生,个体改变反刍性沉思又可影响其注意偏向。积极注意偏向的乳腺癌患者的反刍性沉思可使之倾向于分享其患病经验、将注意集中于其癌症相关的重要资源或积极方面,从不可控和不能解决的问题中解脱,更有益其PTG。消极的注意偏向则与个体PTG的精神维度有关。有研究表明[27],患者的消极注意偏向可能为其宗教信仰和精神生活的积极改变提供条件。
董超群[23]报告,积极情绪对个体的PTG水平具有正向预测作用;Fredickson的积极情绪扩展-构建理论[28]指出,积极情绪可扩展个体的认知范围和注意广度,构建持久的个人心理社会资源,有助于个体创伤后的积极应对。Noguchi等[29]研究发现,积极注意偏向可使个体产生积极情绪,较多地关注生活的积极方面;消极注意偏向则可使个体产生消极情绪和倾向关注生活的消极方面,提示注意偏向或可通过影响个体的情绪状态作用其PTG水平。
6 思考与展望
综上,与笔者查阅大量文献的结论一致,鲜见意外创伤者的注意偏向与其创伤后成长的关系研究,或许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临床医护人员据此为意外创伤者实施促其创伤后成长的心理干预及其效用。笔者特就此提出以下初步思考。
6.1 分析不同PTG水平伤者的注意偏向,探索其内隐认知加工特点探索创伤后不同PTG水平伤者的注意偏向,了解其创伤后的内隐认知加工特点,或可为揭示意外创伤者创伤后成长的认知加工机制提供新线索。伤者经历意外创伤事件后,其内隐、外显认知机制作为认知系统的重要组成,一定程度上相对独立地发挥各自作用,临床护士若利用注意偏向等不同认知加工机制的优势,并促成其协同作用或可纠正伤者的认知偏差,提升其PTG水平。虽有研究报告不同PTG水平伤者的注意偏向特点,但其认为“样本量较小,易致结果偏倚,结论尚待扩大样本进一步论证”[23]。后续研究需扩大样本,酌情采用不同的研究范式、实验材料、刺激呈现时间等进一步探索伤者的注意偏向特点。
6.2 动态关注伤者注意偏向的变化,拓展干预效用评价的客观指标鉴于既往研究多为横断面调查,未能较充分探索个体创伤后成长与其注意偏向的关系,若此类研究尝试动态观察伤者的注意偏向变化与其PTG水平的关系,基于不同PTG水平伤者注意偏向的特点、差异,或许有助于临床护士掌握伤者注意偏向对其创伤后成长的作用规律,为伤者制定、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案。还可将注意偏向作为伤者认知干预效用的评价指标,如可通过评估伤者在心理干预前后注意偏向、PTG等变化,亦可为临床实施心理干预后的效用评价提供客观依据,为完善心理干预方案提供客观佐证。后续研究尤需更多地就此拓展设计问卷、个别访谈、观察反应时等多方面指标,以综合性手段评估伤者注意偏向等认知干预的效用。
6.3 揭示注意偏向对伤者PTG的作用机制,丰富促进伤者PTG的干预策略注意偏向对PTG的作用机制研究,仅见Chan等[27]报告“注意偏向可通过个体的反刍性沉思影响其PTG水平”,未见进一步验证和分析Chan结论的其他研究。未来还可考虑将认知行为、神经生理的研究方法相结合,应用高时间分辨率的ERP技术、高空间分辨率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等,研究不同PTG水平伤者的注意偏向,精确分析其注意偏向的脑机制。深入剖析伤者的注意偏向对其PTG的作用机制,明了其注意偏向、反刍性沉思、创伤后成长的三者关系,或可指导临床护士尝试形成“改变或训练伤者注意偏向”的心理干预方案,矫正意外创伤者的负性注意偏向,引导伤者创伤后的积极“认知加工”,影响其反刍性沉思类型,促其更多地获得创伤后成长,最终达成其自身条件下的较完好身心康复。揭示并深入探索意外创伤者的注意偏向对其PTG的作用机制,可为其实施心理护理提供理论依据,丰富促进伤者创伤后成长的干预策略。
[1]Tedeschi,R.G,Calhoun,L.G.Posttraumatic Growth:Conceptual Foundations and Empirical E-vidence[J].Psychological Inquiry,2004,15(1):1-18.
[2]Hamilton,J.P.Gotlib,I.H.Neural substrates of increased memory sensitivity for negative stimuli in major depression[J].Biol Psychiatry,2008,63(12):1155-1162.
[3]王曼,陶嵘,胡姝婧等.注意偏向训练:起源、效果与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1,19(3):390-397.
[4]Markus H.Self-schemata and processing information about the self[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77,35(2):63-78.
[5]高笑.消极身体意象者的注意偏向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3):272-274.
[6]Sweller J.Cognitive loads during problem solving:Efects on learning[J].Cognitive Science,1988,l2(2):257-285.
[7]戴琴.抑郁患者的注意偏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8,16(2):260-265.
[8]彭晓哲,周晓林.情绪信息与注意偏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4):488-496.
[9]高笑.胖负面身体自我图式女性对身体信息的注意偏向:理论模型及加工规律[D].西南大学,2010.
[10]武琦.非焦虑个体的负性情绪表情注意偏向的点侦测研究[D].2012.
[11]杨智辉.广泛性焦虑个体的注意偏向[J].心理学报,2011,43(2):164-174.
[12]Foa EB,McNallv RT.sensitivity to feared stimuli in obsess
ive-compulsives:A dichotic listening analysis[J].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1986,10(4):477-485.
[13]Moritz S,Jacobsen D,Kloss M,et a1.Examination of emotional stroop interference in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J].Behav Res Ther,2004,42(6):671-682.
[14]Perez M G,Banos Rivera R M,Fuster A B,et a1.Attentional Bias sand Vulnerability to Depression[J].Span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1999,2(1):11-19.
[15]朱熊兆,钟明天,蚁金瑶,等.临床抑郁症患者的注意偏倚特征[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3):234-250.
[16]Mogg K,Bradley B P.Attentional bias in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versus depressive disorder[J].Cogntherres,2005,29(1):29-45.
[17]Franken IH.Drug craving and addiction:integrating psychological and neuropsycho phar-macologieal approaches[J].Prog Neuro Psychopharmacol Biol Psychiatry,2003,27(4):563-579.
[18]李涵贵.物质成瘾的注意偏向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2,18(3):415-417.
[19]刘光雄,杨征,刘旭峰等.海洛因依赖者对吸毒相关图片线索的注意偏向[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9):677-679.
[20]Field M,Wiers RW,Christiansen P,et al.Acute alcohol effects on inhibitory control and implicit cognition:implications for loss of control over drinking[J].Alcohol Clin Exp Res,2010,34(8):1346-1352.
[21]苟娜.PTSD初中生注意偏向的实验研究[D].西南大学,2009.
[22]王婷.震后受灾老年人对恐惧刺激的注意偏向特点[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
[23]董超群.自我表露对意外创伤患者创伤后成长的干预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
[24]蒋军,陈雪飞,陈安涛等.积极情绪对视觉注意的调节及其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1,19(5):701-711.
[25]Cann,A,Calhoun,L.G,Tedeschi,R.G.et al.Assessing posttraumatic cognitive processes:The Event Related Rumination Inventory[J].Anxiety Stress Coping.2011.24(2):137-156.
[26]Stockton,H.,Hunt,N.,Joseph,S.Cognitive processing,rumination,and posttraumatic growth[J].J Trauma Stress.2011,24(1):85-92.
[27]Chan,M.W,Ho,S.M,Tedeschi,R.G.et al.The valence of attentional bias and cancer-related rumination in posttraumatic stress and posttraumatic growth among women with breast cancer[J].Psychooncology.2011,20(5):544-522.
[28]Fredrickson,B.L.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J].Am Psychol.2001,56(3):218-226.
[29]Noguchi K,Gohm CL,Dalsky DJ.Cognitive tendencies of focusing on positive and negative information[J].Res Pers 2006;40(6):89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