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玉米褐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2014-04-01刘彦红
刘彦红
当前玉米褐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刘彦红
玉米褐斑病是近几年才发现的、严重危害玉米产量的一种真菌(属鞭毛菌亚门集壶菌属)性病害,我省及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近年来,由于玉米种植品种、种植结构和气候变化,玉米褐斑病正逐渐上升为玉米的一种主要病害。今年进入七月份以来,据我站在刘营、张虎庄、赵王固等实地调查,今年玉米褐斑病发生偏重。土壤肥力好的地块病害偏轻,土壤贫瘠地块发生偏重。严重地块病株率达到30%—46%,病叶率达到6.8%—7.2%;一般地块病株率3%—17%,病叶率0.52%—4.38%。如不及时防治玉米褐斑病必将对玉米产量造成很大影响。为防止此种病害带来的损失,将玉米褐斑病作一下介绍:
一、发病症状
主要发生在玉米叶片、叶鞘及茎秆上。先在顶部叶片的尖端发生,最初为浅黄色,逐渐变为黄褐色或深褐色小斑点,病斑呈圆形或椭圆形,严重时叶片上出现几段甚至全部布满病斑,在叶鞘上和叶脉上出现较大的褐色斑点,发病后期病斑的表面破裂,叶细胞组织呈坏死状,散出褐色粉末(病原菌的孢子囊),病叶局部散裂,叶脉和维管束残存如丝状,最后叶片退绿发黄、干枯,严重者造成植物枯死。茎上病斑多发生于节的附近,遇风易倒折。
二、发病规律
病菌以休眠孢子囊在病残体上或土壤中越冬,第二年产生孢子借风传播到叶片上侵入危害,每年从玉米小喇叭口期发生到大喇叭口期结束,7-8月随着降雨增加,温度升高,会导致该病在玉米田大面积流行。一般低洼地块、缺肥地块、密度大通风不畅的地块发生较重。
三、发病原因
1、土壤中及病残体组织中有褐斑病病原体菌。首先,高感品种连作时,土壤中菌量每年增加5-10倍;其次,施肥方面,用有病残体的秸秆还田,施用未腐熟的厩肥或带菌的农家肥使病菌随之传入田内,造成菌源数量相应的增加。
2、玉米5—8片叶期,土壤肥力不够,玉米叶色变黄,出现脱肥现象,玉米抗病性降低,是导致发生褐斑病的主要原因。
3、空气温度高、湿度大。
四、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
(1)施足底肥,适时追肥。一般在玉米4—5片叶期追施苗肥,即氮、磷、钾复合肥10—15公斤/亩,注意氮、磷、钾肥的搭配。在合理追肥的同时,适时浇水,并及时中耕除草,可促进玉米健壮生长,增强抗病能力,又能消灭寄主,减轻病害;(2)选用抗病品种,实行3年以上轮作;(3)栽植密度适当。栽植密度要适当,不要随意加大密度,要提高田间通透性;大力推广旱播与配方施肥技术,旱播可使玉米在苗期得到锻炼,根多、根深、苗壮。配方施肥,增施氮、磷、钾肥,使玉米植株发育健壮、快速,增强抗病能力。
2、药剂防治
(1)提早预防。在玉米4—5片叶期,每亩用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叶面喷雾,可预防玉米褐斑病的发生。(2)及时防治。玉米初发病时立即用58%甲霜灵·锰锌500倍液、或用72%霜脲·锰锌500倍液、或用55%烯酰·福美双500倍液等药剂进行喷洒。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可在药液中适当加些叶面宝、磷酸二氢钾、尿素等,结合追施速效肥料,即可控制病害的蔓延,且促进玉米健壮,提高玉米抗病能力。根据目前多雨的气候特点,喷杀菌药剂应2—3次,间隔7天,喷后6小时内如下雨应雨后补喷。最大限度地控制玉米褐斑病的发生。另外,施药时间应在上午10时以前、下午4时以后,避开高温时间施药。
(作者单位:永年县农牧局刘营区域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