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4-04-01张曈光

关键词:生产性黑龙江省服务业

魏 婧,张曈光

(1.哈尔滨石油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2.黑龙江工业学院,黑龙江 鸡西 158100)

生产性服务业在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成为增长最快的经济行业。目前,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基本上为80%(世界平均水平约为66%),其中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达40%,部分国家和地区甚至超出了50%。[1]其对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的作用非常明显。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水平超出了服务业的平均水平,对我国经济的增长具有巨大贡献,其发展直接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根据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自1998年至2013年末,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在总量方面年均增长速度约为14%,从内部结构分析,运输仓储及通信业、金融保险业增速较快。但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仍存在较大差距。而黑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又相对落后于其他省份。因此,本文对黑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试图为加快黑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步伐提供解决方案。

一 生产性服务业概述

1. 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与特征。

生产性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s)的概念由美国经济学家-H.Greenfield于1966年首次提出。

Hubbard和Nutter(1982)、Daniels(1985)等人,认为服务业可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领域是消费性服务业以外的服务领域。

我国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将生产性服务业分为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等五大领域。

生产性服务业涉及到产业链的各个方面,是和资源的流动、产品和加工过程的创新、生产的组织与管理、生产本身以及产品的促销与分配相关的行业,主要集中于产业链前端和后端。具体包括管理咨询服务、产品研发、广告、产品设计、工程设计、金融、保险、法律、会计、产品维修、营销、运输、仓储和通讯服务等。[2]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生产过程中的中间投入,具有独特的特征:如要素密集(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技术资本)、地理聚集(大中城市)、价值增值、产业关联(与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有较强的前向或后向关联性)及产业融合(产业边界的交叉与部分重叠)等。

2.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趋势。

目前,生产性服务业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在工业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其发展表现出较明显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工业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联系日趋紧密;呈现出网络化、虚拟化和外包化的发展态势;完整的产业链条逐步形成,由单一的零部件装配向产品研发、零部件生产和售后服务等高利润环节延伸。[3]

另外,我国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种质资源开发创新步伐加快,将逐步形成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发展以统一的标识、采购、配送、核算、价格和服务为主的连锁经营配套服务;加快发展包括直销配送、电子商务、拍卖等农产品现代流通;发展以公益推广宣传为先导、以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企业的产学研联合发展为主体、以农民中介为补充的新型农业联合服务体系;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中介服务发展迅速;突出开发我国观光农业在文化、生态及科教方面具有的深层次功能,开发和完善广大农业观光休闲区、各种度假村和原生态农场;启动农业保险试点等。

二 黑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黑龙江省以10大产业项目建设为依托,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总量规模不断扩大,但产业比重仍然不高。2012年,全省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321.6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60%,占全省生产总值的24.3%。2014年第一季度黑龙江省GDP增幅为2.9%,服务业增幅为8.9%,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黑龙江省地处中、朝、俄的中心枢纽地带,东北亚的中心,区域优势明显;农业、矿产及旅游资源丰富;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充足;产业基础较雄厚,农业具有品牌优势,工业具有集群优势,市场具有特色优势,但这些潜在优势,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2013年全省道路运输工作完成公路客运量4.4亿人次、旅客周转量312亿人公里、货运量5亿吨、货物周转量987亿吨公里,同比分别增长5%、5.2%、6.1%和6.2%。当前黑龙江省运输市场主要依靠运力数量的增加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规模化、网络化、信息化发展严重滞后,总体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

黑龙江省现代物流业起步晚,发展慢。目前,多数企业仍采用传统生产运营模式,总体发展水平偏低,规模化、信息化、社会化程度不高。在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及大通关服务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弱势,需要进一步加强。在跨境物流方面,则需要加强与友好领邦的协调与沟通,提高现代物流业的效率和服务水平。

信息、咨询等新兴行业,近几年发展速度虽然加快,但增加值所占的比例偏低,缺乏专业化、品牌化经营,竞争能力不强。

近年来,伴随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本省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作为农畜产品生产大省,农产品加工业在本省县域经济中占很大的份额。但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层次仍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为初加工多,深加工少,附加值不高;市场份额较低,例如截止到2011年底全省年销售收入在10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只有2家;实力强的大龙头企业少,玉米产业没有过30亿元的企业,水稻除松散联合的北大荒米业外,其他水稻加工企业规模均较小,乳业没有超50亿元的企业。本省农业发展中最突出的矛盾则是广大农村家庭分散经营,缺乏统一指挥和领导,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迫切需要发展农业现代服务业。

三 加快发展黑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对策研究

服务业的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繁荣程度的重要标志,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则是本省实现服务业大发展的突破点。我们要从全局出发,充分认识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性,切实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本省应从各方面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优化企业内部结构,提高服务业人员专业水平和素质,强化市场竞争,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与改革。

1.优化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内部结构。

大力发展黑龙江省的交通运输业和商贸物流业,推动完善铁路网和公路网建设,改建扩建原有机场,建设新机场,增加热点地区航班和航线,提高空中运输能力等。同时利用区位优势和交通运输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

依托支柱产业和专业市场建设,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把本省建设成为区域性物流中心。一是加强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促进物流信息资源共享和网络互联互通;二是依托特色产业发展现代物流业。以将东北亚发展成国际物流发展核心区域为目标,把黑龙江省目前具有的独特地缘优势升级为产业优势,即大力发展“沿边产业物流带”,具体做法是根据不同国界区域,以绥芬河为节点,辐射东部沿边物流带,发展以木材、建材、机电和轻纺等产业为重点的产业物流和保税物流;以同江为节点,辐射周边的富锦、桦川等县(市),发展以矿产、冶金、木材、食品产业为重点的产业物流;以黑河为节点,辐射周边的呼玛、塔河等县,发展以石油、冶金、木材等产业为重点的产业物流。

大力发展黑龙江省的信息服务业,通过信息化带动产业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加大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健全电子商务服务体系。继续推进电子政务,整合网络资源,推动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健全金融服务体系,规范发展各类金融机构,加快四大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严格防范金融风险;积极鼓励金融创新,发展以银行卡为依托的电子商务、网上银行等新兴业务产品和融资、结算手段,不断开发和完善新型中间业务;加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设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2.建立健全服务业人才培训机制。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当前的失业人口中,不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普通劳动力占到60%以上。因此,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将普通劳动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以便更好地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在行业培训中的主导作用,注重培训内容与岗位能力要求相匹配,增强参训人员的基本素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加大奖励和培训资助,吸引和培养大量的高层次生产性服务业人才。

3.强化市场竞争,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与改革。

我国从事生产性服务业的大多数部门是计划体制下的行业管理部门或事业单位,其营业性质在传统上具有垄断性。因此,本省应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化改革,推进相关垄断行业在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等方面的改革,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增加竞争主体,鼓励民营企业以各种形式进入到生产性服务领域中来,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建立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环境。为黑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向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和民营化快速发展铺平道路。

以本省十大支柱产业和现代农业为依托,重点加强工业园区的配套设施建设,通过实施优惠政策,引导先进的生产性服务业入驻相关园区,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进行有效对接,形成规模型的产业联动、互动效应。

4.加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现代服务体系。

黑龙江省的农业产业化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起步的,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距发达国家的产业化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现代服务体系建设: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力度,据统计黑龙江省从2000年开始累计投入专项资金6亿多元,每年调动金融部门向省级龙头企业发放贷款近100亿元,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资金的投放力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十二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大力推进绿色食品产业等“十大产业”的战略部署,欲将本省的农业企业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预计到2015年,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收入将实现4500亿元,比2010年翻两番。具体需要在以下六个方面做大做强:(1)重点发展龙头企业,将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2500户;(2)加大重点项目建设,谋划和建设1000个、总投资1000亿元的起点高、规模大、盈利强、后劲足的重大项目;(3)提高基地建设标准:建设一批区域化、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基地标准化种植面积达到100%,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90%以上;(4)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以上,其中精深加工比重增加到55%;绿色食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达到1.8比1;(5)加强品牌建设:培育驰名商标20个以上,著名商标300个以上;(6)强化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带动能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万个,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到400万户,农户年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

四 结论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现代经济中的关键产业,成为各省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黑龙江省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方面由于起步较晚、重视程度不够等方面的影响,存在一系列有待解决的问题。根据黑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应进一步优化产业内部结构,以提升产业的内在水平进而拓宽产业的发展空间;生产性服务业中的人才市场处于稀缺中,企业和政府应加强人才技能培训和素质提升,人才的增加会使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会促进黑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现代服务体系建设则有利于充分发挥黑龙江省的地缘优势和产业资源。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2]王保伦,陆红艳.生产性服务业与地区产业竞争力的提升[J].经济问题探索,2007(7):11-15.

[3]马云泽,杜超.当前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特点与趋势[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1(12):28-29.

猜你喜欢

生产性黑龙江省服务业
中国服务业开新局
黑龙江省节能监测中心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黑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