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负压引流装置在头颈外科引流管应用失效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2014-04-01陈冬华杨徐静

护士进修杂志 2014年18期
关键词:颌面漏气创口

陈冬华 杨徐静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 温州325000)

负压引流是一种封闭式引流方法,主要用于颌面部颈部较大手术的术后引流。主要是利用细塑料管或橡胶管在创口旁边另戳创引出,接吸引器、吸引球等,使创口内产生负压,达到引流的目的。其优点是引流作用强,有利于创口愈合,不易继发感染[1]。负压引流装置失效经常发生在口腔颌面外科术后第2~8天,提高负压引流装置在口腔颌面外科中的使用成功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现将本科室38例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后放置负压引流装置失效患者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我科2012年12月~2013年12月38例颌面外科手术后的患者,男性29例,女性9例,年龄21~86岁,平均年龄(56.12±3.23)岁。其中舌癌10例,腮腺肿瘤5例,颞合关节4例,颌面间隙感染3例,上下颌骨骨折10例,牙龈癌6例。

1.2 引流管放置方法 手术医生关腔前,彻底用生理盐水冲洗创口,止血后,手术医生将去除引流管前端带孔的前端约3~5cm,再扩大引流孔,置创面内。置入体内的长度约4~6cm,引流管放置体内约7~10d,引流液的总量24h小于10ml时,引流管可拔除。

1.3 引流装置失效的的表现 7例引流管堵塞,主要表现为挤压引流管有压力感,引流管内的液体没有波动,引流管可见成块或成团的分泌物。17例引流装置发生漏气,表现为负压引流球迅速膨胀,挤压引流管时,引流液有波动或流向引流球。2例血肿患者,引流装置在位,引流液排出速度慢,创面隆起,局部皮肤光亮,按压较硬,伴或不伴疼痛,颌面部两侧出现不对称。

1.4 处理和转归 3例引流管脱出患者,医生予重新放置。7例引流管堵塞的患者,予挤压、冲洗疏通,最后引流通畅。8例封闭不严,予重新缝合;2例发生血肿患者重返手术室行血肿清除术;5例营养不良,发生继发感染患者,引流管先出现堵塞后,持续漏气,予连续7d经引流管行创面冲洗并接中心负压吸引,并用抗生素治疗和营养支持,住院时间延长一个星期,治疗费平均增加3 000元。4例漏气的患者改接中心负压吸引器持续吸引。以上患者均痊愈出院。

2 引流管失效的原因分析

2.1 材料因素 我科采用的引流管有上海华夏医疗用品研究所制造的的海星一次性使用医用负压引流器,型号 YL 150/200C型分体管,直径6~7mm。还有一种是由上海诚义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负压引流装置,型号YY/T03103-1998,产品分为100ml和200ml两种。引流管的长度不低于780mm,主要部件材料采用医用硅橡胶材料制成。这两种材料没有固定患者身上的简易装置,患者不便携带,患者翻身或下床活动时,引流管容易发生折叠、扭曲和牵拉。本组有3例患者夜间翻身时牵拉而滑脱。型号YL 150/200C型分体管引流管直径较粗,术中缝合时,皮肤和管道粘合差,缝合口出现漏气的风险大。本组有3例采用此型号导管术后1h内引流球饱胀,失去负压效果。

2.2 营养因素 本组病例中有18例口内恶性肿瘤患者,术前由于口腔功能障碍,营养摄入不足,加上恶性肿瘤的消耗,术后根据营养风险筛查评分标准(NRS 2002)[2],NRS≥3表示存在营养风险。18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NRS≥3分,5例营养不良,发生继发感染,引流液内含有坏死成分和脓液,引流管反复出现堵塞。

2.3 引流液因素 我科口腔恶性肿瘤患者目前采用的手术方式是恶性肿瘤扩大切除加颈部淋巴结清扫加手臂游离皮瓣修复加腹部取皮术加气管切开术,手术部位大,手术创面大,术后采用低分子右旋糖苷500ml(qd)改善微循环。术后引流液相对较多,一次性负压引流球的最大负压仅5kPa,且容量较小,当负压球内储存量大于1/2体积时,引流球内的负压变小,创面内的液体得不到及时引流[3],创面表面向外隆起,形成血肿。本组有2例患者术后3h内发生血肿。颌面间隙感染的患者,炎性分泌物较多,术后创面感染严重,创面渗出物有大量蛋白质,胶体等粘稠液体,粘滞系数大。本组3例患者引流液反复堵塞。

2.4 手术部位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颌面部美容切口越来越受到推崇,手术切口常选在耳后、发迹、眼睑等部位,手术切口尽量小,选择引流管相对直径较小,留置体内长度较短,引流管入口处容易堵塞。另外这些部位皮肤皱褶、骨隆突等较多,创面周围皮肤黏附血迹、皮屑、毛发,导致皮肤和导管缝合欠严密,创口封闭不严。

2.5 与患者活动度的相关性 头颈部的引流管受颈部活动和咳嗽影响大,患者颈部过伸,切口的张力大,颈部过屈,致引流管部分扭曲。患者剧烈咳嗽,胸腔内压力增大,导致切口局部张力过大。术后第2天,患者下床活动,引流球的重量加上引流液的重量,整个引流球会加重。由于引流球没有支撑面,引流球常由患者用手托着或自由悬挂,随着患者走动或摆动,引流管与皮肤不断摩擦用力,致缝线脱落,整个创口不再封闭。有3例患者是因为咳嗽而脱出的。

3 护理

3.1 引流管护理 对引流管短者,利用引流管固定器妥善固定引流管。卧床患者,用橡皮筋将引流管缠绕后,再用别针将其固定在床单上[4]。患者下床活动后,指导其将引流球放置于病人服的口袋,减轻重力或用引流管固定器固定引流管,避免引流球甩动、下垂。严密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和量。术后3h内每小时要对引流液进行倾倒、记录。如果术后12h引流量大于100ml,要立即通知医生,检查是否创面有出血。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引流管堵塞,排查堵塞的原因。如果是引流液多、负压不足引起的,就要接中心负压。如果分泌物太粘滞了,就要不定时挤压,保持引流管通畅,必要时可用0.9%NaCl溶液10~20ml反复冲洗至通畅。如果是患者活动造成引流管折叠,要告知患者引流管要保持通畅,勿扭曲折叠,还要告知患者勿用力咳嗽,以防引流管脱出,

3.2 保持有效的负压 创面施于负压后,可以依靠毛细虹吸作用和外在的动力持续对创面进行有效引流,及时将坏死的组织、有害的组织因子排出体外,以防止死腔和血肿形成,以免发生感染,当发现有漏气现象,负压引流装置要使用中心负压吸引,压力维持在125~450mmHg[5]。临床护理过程中应注意观察负压吸引的效果,负压吸引失效时,创面的敷料隆起,创面潮湿,有液体聚集,引流球隆起;负压吸引有效时,引流球塌陷,创面敷料塌陷,紧贴创面,引流通畅,可吸出血性液。负压吸引的调节应该根据创口的引流液情况决定,对于引流液较多者,如术后12h大于70ml,暂时予负压250~400mmHg吸引,不易堵管;24h后调节负压至125~300mmHg吸引。Morykwas等[5]比较了不同负压下创面肉芽组织生长的情况,认为<125mmHg负压吸引的治疗效果最好。笔者对术后引流2~7d后的患者,如引流量减少、色清后,将负压吸引调节至<125mmHg,亦取得了较好治疗效果。

3.3 营养支持 口腔颌面外科的病人如下颌骨骨折、颧骨颧弓骨折等患者,由于咬合关系紊乱,张口受限;舌癌,颌面间隙感染等,由于肿瘤的消耗,手术的创伤,病人不同程度地出现营养不良。术后及时判定患者住院期间的营养风险,根据医嘱,选择合适的营养支持方式及内容,营养支持方式主要包括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

3.4 健康教育 向患者和家属宣教引流管放置的原理、目的和注意事项。患者翻身、颈部活动、下床活动等,要做到引流管处在最佳的引流位置,避免自由悬挂、扭曲、牵拉。术后时刻注意引流球是否成干瘪状态,引流球出现饱胀,引流液超过引流球体积的1/2,要及时通知医护人员及时倾倒,恢复引流球为负压状态。

4 小结

负压引流装置应用于口腔颌面外科术后引流,引流作用强,有利于创口愈合,不易继发感染。但使用中常发生引流管漏气、堵塞、脱出等问题。通过连接中心负压,加强对患者引流管的宣教,补充患者的营养,加强巡视等,可以减少负压引流装置的失效,提高负压引流装置在口腔颌面外科的使用成功率,从而促进患者创口愈合,减少感染。

[1]谢洪.口腔颌面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2-23.

[2]Kondrul J,Rasmussen HH,Hamberg O,et al.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a new method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J].Clin Nutr,2003,22(3):321-336.

[3]陈叶俊,樊丽,刘道慧,等.颈淋巴清扫术后持续负压引流与引流球比较和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4):11-12.

[4]张惠玉,李荷琴.VSD负压引流失效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吉林医学,2013,34(29):6156-6157.

[5]冯建霞.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难治性感染创面24例护理体会[J].福建医药杂志,2013,35(4):168-169.

[6]Morykwas MJ,Argenta LC,Shehon-Brown EI,et al.Vac-uumassisted closure:a new method for wound control and treatment:animal studies and basic foundation[J].Ann Piast Surg,1997,38(6):553-562.

猜你喜欢

颌面漏气创口
比缝合更好的创口封闭方法
心灵创口贴
改良型创口贴
你可真淘气
小伤口都能用创口贴 ?
一起220kV GIS漏气缺陷的处理和原因分析
郑建金:颌面外科专家的日常
颌面软组织创伤160例急诊整形修复的护理观察
坚固内固定术联合牵引在颌面骨多发性骨折中的应用
CNG加气母站压缩机漏气回收系统改造方案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