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10年中国矿山铜供应能力分析
2014-04-01羊建波柳群义陈其慎
羊建波,柳群义,陈其慎,李 颖
(1.中南大学有色金属成矿预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南 长沙 410083;2.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3.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037)
我国是铜资源严重不足的国家,据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显示,中国铜储量仅占全球总储量的4%,铜资源相对稀缺。面对严峻的资源形势,竭力挖掘国内铜资源潜力,合理有序开发国内铜资源,寻找新的国内供应来源,是保障铜资源供应的重要策略[1-5]。
1 中国铜资源现状
中国铜资源相对稀缺,分布广泛且极不均衡。2012年,我国铜基础储量2734万t,主要分布在西南三江、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秦祁昆成矿带以及辽吉黑东部、西冈底斯成矿带。江西、内蒙古、云南三省区铜基础储量占全国总量的半数左右,其中江西位居首位,占全国总量的24%(图1)。
图1 2012年各省区铜基础储量(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
2 中国铜矿生产现状
2.1 中国矿山铜产能历史及现状
21世纪以来,中国矿山铜采矿和选矿能力增长较快,且基本保持同步增长。 2012年,中国矿山铜采矿能力达148万t(金属量),选矿能力达167万t,较2000年增长幅度均在2倍左右(图2)。
图2 1998~2012年我国矿山铜采矿和选矿能力 (数据来源: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目前,我国矿山铜产能主要集中分布在江西、内蒙、云南、安徽、湖北等地,采矿能力合计占全国70%,选矿能力合计占全国比例达66%。其中,江西、内蒙、云南矿山铜产能均超过20万t/a,占全国比例均在15%以上(图3)。
2.2 中国矿山铜和精炼铜生产历史
解放初期我国铜产品生产水平极低,1949年矿山铜和精炼铜产量仅为0.08万t、0.19万t。经过30余年的曲折发展,改革开发初期的1978年,矿山铜产量和精炼铜产量分别达到21.35万t和29.89万t。改革开发以后,我国经济稳步发展,铜产品产量也开始稳步增长,经过20余年的发展,到2000年产量分别达到59.26万t和137.11万t(图4)。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铜产品产量也进入高速增长阶段。2001~2012年,矿山铜产量(含铜量)从58.7万t增长到155万t,年均增长9.5%;精炼铜产量从152.3万t增长到588万t,年均增长13.0。从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矿山铜与精炼铜产量差距逐步扩大,矿山铜产量远不能满足下游行业需求。
图3 2012年主要省份矿山铜采选能力(数据来源: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2.3 中国矿山铜和精炼铜生产区域分布
1980年以来,我国矿山铜生产一直以江西、内蒙、云南、安徽、甘肃、湖北等地区为主。其中,内蒙古地区在我国矿山铜生产中的地位明升高,2012年矿山铜产量27.86万t,占全国比例高达18%,成为我国第一大矿山铜生产省份;其次为江西和云南,产量占全国比例保持相对稳定,2012年产量分别为27.17万t和24.58万t,占全国比例分别达17%和16%,是我国传统主要矿山铜生产地区;湖北地区矿山铜由于部分矿山停产,产量占比下降明显(图5)。
图4 1952~2012年我国矿山铜和精炼铜产量(数据来源: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统计资料汇编)
图5 1980年、1990年、2001年和2012年我国主要省份矿山铜产量(数据来源: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统计资料汇编)
目前,我国精炼铜生产主要集中在江西、山东、甘肃、安徽等地。其中,山东地区由于近年来铜冶炼厂项目大规模投产,精炼铜产量增长明显,2012年精炼铜产量达91.5万t,仅次于江西,占全国总产量的15%。江西是我国精炼铜生产第一大省,精炼铜产量基本保持较为稳定增长,2012年产量占全国比例达20%。甘肃、安徽地区产量增长相对较快,近十年来,产量分别增长了2.2倍和5.1倍,2012年产量占全国比例分别达12%和10%(图6)。
图6 1980年、1990年、2001年和2012年我国主要省份精炼铜产量(数据来源: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统计资料汇编)
从矿山铜与精炼铜的生产区域分布可以看出,我国铜矿矿石一般多在本行政区内的选矿厂内进行选矿和冶炼,例如,甘肃、广东、广西、黑龙江、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山西、陕西、浙江、云南等。也有一些省份由于自己本省内冶炼技术较弱或者考虑到生产成本等原因,矿产资源多销售到国内其他省份,例如,福建、吉林、安徽、青海、新疆、西藏、浙江等。还有一些省份,铜下游产业规模较大,对铜需求较高,本省内铜矿资源处于供不应求的情况,需从省外引进,例如,贵州、山东、河南。尤其是河南省,铜加工能力较强,技术水平较高,产品种类繁多,铜加工各类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省内铜资源远不能满足需求,大部分需外购。
3 中国未来矿山铜供应能力分析
3.1 未来西藏地区矿山铜供应能力分析
“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西藏规划重大矿产开发新建项目共有13个,其中包括6个铜矿项目、1个有色金属冶炼和深加工基地建设项目。青藏高原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以及甲玛铜矿、驱龙铜矿、雄村铜矿、厅宫铜矿、玉龙铜矿二期等重大矿山建设和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基地建设,为加快西藏地区铜、铅、锌、铬、金等优势矿产勘查开发,形成藏中和藏东地区有色金属产业基地,提供有力支撑。西藏自治区各级政府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矿业企业,鼓励矿业企业兼并重组,推进矿区整合,促进矿产资源规模勘查开发,对提高规划项目开发技术管理水平,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发挥重要作用。
据西藏自治区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年),西藏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向中重点开发的优势矿种主要为:铜、铬、铅、锌、岩金、富铁、盐湖锂硼、水泥灰岩等;重点开采中型以上规模的矿床。其中,铜矿开采总量控制由2008年的293.52万t矿石/a增加至2015年的7037万t矿石/a。规划期内,西藏将加强甲玛-巨龙铜多金属矿业经济区、玉龙-马拉松多铜钼矿业经济区、多龙铜金矿业经济区等7个矿业经济区的建设。
3.2 未来中国区域矿山铜供应能力分析
目前,以我国四个主要矿山铜产区江西、云南、内蒙和安徽为例,四省区合计占我国总产量的58.51%,但该四省区资源储量的保障程度较低,储采比分别为15、11、4和9,静态保障年限全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大幅提高供应能力的可能性很小。其他省区中,西藏地区铜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供应能力增长潜力较大。西藏铜矿保有资源储量占全国总量的19.29%,在各省区中居首位,而产量仅为全国的1.37%,静态保障年限高达541年,单就资源而言,供应能力增长潜力巨大,是未来我国铜矿资源供应的一个主要增长点。
3.3 未来中国矿山铜供应能力预测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试图对未来我国矿山铜的年供应能力(国内矿山产量或产能)进行预测。需要指出的是,对产能的预测并非易事,其准确性也很难令人满意,因此本文将其称为推测。产能推测的难点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影响未来矿山产能建设的客观因素众多,各因素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其最终结果很难把握;二是由于产能建设受决策者主观因素影响较大,有时可在一定程度上超赿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主观因素几乎不可能预测。为使供应量推测成为可能,本文从重多影响因素中抽取出一些决定性因素,并设定了一些假定条件。
3.3.1 供应量预测假设条件
1)资源储量保持现有增长态势。
2)矿山采、选技术进步稳步进行,不出现大的跳跃式发展。
3)矿山产能建设遵循客观规律进行,不出现不顾经济成本、违背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矿山建设。
4)国家现有资源政策不发生大的变动。
3.3.2 在上述假设的前提下,主要考虑下列因素,对未来供应能力进行推测
1)近10年实际产量变化趋势。近10年我国矿产资源大部分处于供不应求状态,矿产品价格节节攀升,是矿业投资的黄金时期。此时矿山产量的增长速度应接近极限速度,是判断未来产能或产量增长的重要参数。
2)保有资源储量的利用程度。未利用保有资源储量是新建矿山产能的物质基础。未利用保有资源储量越多,产能增长的潜力则赿大。但由于导致资源储量未利用的因素较多,有些因素使得资源储量暂时无法利用,因此考虑此因素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主产区和资源集中区资源储量与产量的匹配度。产量高于资源储量的保障能力,则产量不可持续;资源储量的保障能力高,则有增产的可能。
4)资源禀赋条件。资源禀赋条件优赿,生产成本低,产能可提高并得以维持。反之,产能即便短期内得到提高,也很难持续。
5)未来矿产资源需求量。需求是生产的前提,需求的上升和下降将带动产量的相应变化。
3.3.3 供应预测结果
预计到2020年,我国矿山铜产量仍将继续保持上升趋势,以现有产能为参考,到2020年我国矿山铜产能将增长至250万t左右,较2012年增长40%。此后,由于资源、环境、政策等因素,矿山铜产能增长受限,将在一段时期内保持稳定(图8)。各地区矿山铜产能预测见表1。
图8 我国未来矿山铜产能变化趋势(数据来源: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表1 2012~2025年各地区矿山铜产能分布预计/万t
地区2012201520202025内蒙26.6303535江西28303030云南22.1253035安徽16.4203035甘肃4.2152020新疆8.15152530湖北10.2101010青海4.7101520西藏2.751025其他25.75404530合计148.8200250270
4 结论
1)西藏矿山铜供应能力增长潜力巨大,是未来我国铜矿资源供应的一个主要增长点。
2)预计到2020年,我国矿山铜产量仍将继续保持上升趋势;此后,矿山铜产能增长受限,将在一段时期内保持稳定。
[1] 贺华.中国铜资源的供给安全[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
[2] 梁凯.我国矿产资源可供性系统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人学(北京),2005.
[3] 张苺,曹新元.中国铜矿资源的可供性研究[J].中国矿业,2003,12(2):15-20.
[4] 郑飞.过去十年铜精矿市场评述与展望[J].国外金属矿选矿,2003,40(11):7-11.
[5] 中国工程院.中国可持续发展矿产资源战略研究一有色金属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