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研活动 打造高效课堂
2014-04-01张轶群
张轶群
摘 要:课堂教学是实施“减负增效”的主要阵地,所谓“高效课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打造高效课堂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培养学生的能力。校本教研是让教师通过积极有效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切实提升课程实施和教学实践的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实效性途径。
关键词:创新形式;建立梯队;构建共同体;提升实效性
课堂教学是实施“减负增效”的主要阵地,所谓“高效课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教师应该不断学习,给自己充电,吸取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手段,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为高效的教学创造条件。
一、创新研修形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学习研修是学校可持续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加强研训结合,努力推进学习化学校的建设,能够进一步有效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认知和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促进教师学而有得,学而会用,把学到的理论和专业技能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
学校不断地创新研修形式,优化研修载体,开展研读教材活动,以切实有效提升教师的研修水平。聘请专家对“我读教材”特色校本教研工作作全程、具体、高度指导,明确进一步研究的思路,优化现有研究方式和途径,提高研究水平,深化研究成果。引领教师由研读教材到研读教育专著发展,拓展“我读教材”特色校本教研宽度。积极实施教师的读书计划,开展“研读教育专著,播种教育思想”教师读书活动,有计划地组织教师研读,定期开展研读交流活动,丰富理论积累,拓展研究视野,提高研读水平,形成了研训一体的“读—写、读—论、读—引、读—制、读—展”校本教研模式。
二、建立发展梯队,提升课例研讨水平
学校立足于“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平台,实施“三大工程”:“希望工程”“青蓝工程”“名师工程”,不断优化教研效果。学校已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教师成长发展梯队,每一个层次有每一个层次的发展目标,每一个层次有每一个层次的评比标准。新进校的年轻教师与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结对,要研读新课标,锤炼教学基本功,要参与教学基本功的考核,成为教学新秀,即“希望工程”;进校五年之内的教师与学校已取得“教学能手”“教坛新星”的名师结对,要过教学技能关,积极参与各级教学技能大比武,成为教学能手,即“青蓝工程”;学校为在各级教学评比中获奖的教师聘请区、市的名师、学科带头人、教研员等担任师傅,引领他们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成为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
三、构建多元化共同体,优化课堂教学
教师共同体建设已成为当前学校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抓好教师共同体建设,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于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有利于复杂的教学问题的解决处理和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1.新青蓝共同体:在传统的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的校本教研活动中,学校精心安排的官方“师徒”以及同伴间的学习大多流于形式,而感情相投的教师自发组成的共同体却产生了很大的效应:合作研读教材、合作备课、合作探讨教学中随机生成的新问题等,为了促使这种学习共同体持续、稳定地发展,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效,将原有的“青蓝工程”加以革新:一是工作未满3年的新教师可自主选择“师傅”;二是工作5年以上的青年教师可自主选择合作搭档;三是共同体成员学校的骨干教师可自主牵手结对教师。这一改革,创新了原有的师徒结对,一来强调教师的内需,二来突出教师的自主,三来由校内拓展到校际,改变了由以往的重点打造到人人发展,由行政安排到自主搭配,由一节课的环节结对到全程合作,由校内合作到校际联动,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新青蓝共同体”。
2.科研共同体:利用课题研究促进科研共同体成长。每一项课题的研究都由一批智能型教师所承担,他们目标一致,共同研究和实践教育教学的新思想、共同探讨灵活先进的教学策略;每一项课题的研究推进都凝聚着一个研究团队的集体智慧和努力。在这些团队中,各学科共同体不分家,课题一起研,成果共同享,继而形成了“小课题大研究”的氛围。
3.互助合作共同体:教师基于专业发展的需求、着眼于课堂教学实际而构建的解决常态教学问题的共同体。在各互助合作共同体中,其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有的侧重于“有效备课”;有的侧重于“有效课堂”;有的侧重于“有效作业设计与评改”;有的侧重于“有效复习”;有的侧重于评价策略研究;有的侧重于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还有的侧重于班主任工作研究。此外,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共同体两校教师自主构建的跨校互助合作(备课)共同体,通过网络平台,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开展交流、研讨,实现了“共研、共享、共创”,有效地促进了共同体成员学校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4.自主发展共同体:在逐步形成的互帮互助、团队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下,一些兴趣相同的教师自发组建了“经典小诗社”“丹青社”“教育专著鉴赏社”等自主发展共同体,他们自主开展培养兴趣、陶冶情操、发展特长的活动,随着活动的开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队伍日渐壮大。
所有的这些共同体打破了传统的学科、年级教研组、备课组的基本架构,将教师重新洗牌,以团队为单位构建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合作共同体”。
通过骨干教师、教学能手与结对教师“共读教材”“同上一课”“反思交流”等系列活动,充分发挥了团队互助作用及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提高了教师群体的教科研水平。
四、实施课题研究,提升课堂效率
教师要想提高自身素质,搞教育科研绝对是一条“终南捷径”,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当前,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教师不仅要学会分析、钻研和思考,而且必须要会实验、会写教育研究论文。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教师必须完成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依托多项课题,将课题研究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促进教科研工作有效开展,探索出一条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师自主开展校本研修的模式,从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通过研究实验,探讨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有效做法,优化了课堂效益。
五、开展网络教研,提升教研实效性
网络空间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研讨平台,利用网络平台交流教育信息和共享教育资源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教研形式。学校创设平台,为教师的网络研讨构建了丰富的渠道。如,数学组在教育局网上论坛专区建立了“苹果树下的思考”交流专区,语文组建立了“同在一片蓝天下”等论坛专区等,并做到每次集中研讨有教研专题,引领教师开展网络教研,促进教师成长,也进一步提升了教研的实效性。
总之,学校“优化”教研活动,能够让教师牢固生成“以教促研,以研促教”的思想,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构建有效平台,扎实开展活动,使校本教研有助于教师风格的形成,有助于有效教学的提升,最终使校本教研服务于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进一步打造高效课堂。
(作者单位 合肥市永红路小学)
编辑 刘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