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地方课程中感悟美——陶之趣

2014-03-31程晖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教学反思教学评价教学目标

程晖

摘 要:泥塑制作是中小学美术课教学内容之一,属设计·应用类。通过课堂学习,让学生掌握泥塑制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激发学生热爱本土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动手制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

关键词:陶塑制作;教学目标;教学评价;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363-02

一、课时安排:二课时

二、教材分析:

陶塑艺术在甘肃境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不论是大地湾遗址还是马家窑文化等等,都给我们留下了仰为之观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如,出土的“半山类型陶瓶” 被称为神奇丰富的史前“中国画”。 平川是西北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素有西部陶都之誉,陶土储量达40亿吨以上,墙地砖年产量近2000万平方米,被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陶瓷产业转移示范基地”,每2年一次的陶瓷峰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产业文化。本课题为地方课程之一,也是笔者申报立项的甘肃省“十二五” 重点课题《中小学泥塑制作课题教学实践研究》的内容之一(示范课),在学习领域上属于“造型·表现”类。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陶艺产生的历史文化渊源,学习简单的泥塑制作方法,培养学生热爱民间艺术,传承和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教材以介绍陶艺的历史发展为起点,以欣赏陶瓷艺术的造型美和图案美为基准,进而把课题升华至赞美我国古代艺人聪明的才智和高超的技艺,通过视频和实地观摩,教学,让学生学习泥塑制作的过程和方法,为激发学生学习泥塑制作做好铺垫。同时,让学生通过欣赏、感悟、表达等活动方式,培养学生运用色彩的艺术语言进行彩塑创

作加入了“催化剂”,有力地对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和欣赏能力。

三、学情分析:

每2年一次的平川陶瓷峰会活动和沿街两边的陶艺作品对我校的学生已是耳濡目染,于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对陶艺文化的沉淀,特别是我校的一部分学生为陶瓷厂职工子弟,他对泥塑制作和陶艺鉴赏有一定的基础和知识技能。其次,学生通过对《拼泥板》(九年制义务教育试用教材《美术》(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0课)和《欢乐陶吧》(九年制义务教育试用教材《美术》(湘教版)五年级(下册)第4课)的学习,已经掌握了最简单的艺术表现方法和创作方法。因此,对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与表现,可以说是轻车熟路,达到事半功倍地达到良好的效果。

四、教学目标:

通过对陶瓷艺术辉煌历史的学习,了解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成就,感悟传承和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通过对陶瓷艺术的欣赏,了解陶瓷艺术作品所承载的艺术美和造型美,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潜能。

掌握简单的泥塑制作方法和基本的自作过程,了解泥塑制作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

从泥塑制作中感受陶艺创作的艰辛劳动,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增强学生的集体感和荣誉感,培养学生集体合作的团队精神。

五、教学重点:

▲通过对陶艺作品的欣赏与感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潜能。

▲通过对泥塑制作的学习,能够尝试制作简单的泥塑作品。

▲能够运用泥塑制作的艺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六、教学难点:

通过对陶艺制作的学习,感悟传承和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通过对泥塑作品探究性的制作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七、教学思路:

本课题拟用二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活动一):欣赏导入、了解历史—→观看视频、掌握方法—→尝试制作,探究方法—→自我评价、提高技能。

第二课时(活动二):进入工厂、欣赏陶艺(激趣)—→实地观摩、学习技法(点拨)—→自我尝试、探究方法(创作)—→技师指导、夯实基础(指导)—→再次尝试、掌握方法(探究)—→评价作品,通过水平(感悟)。完成本课题。

八、教具准备:

几件不同形态的泥塑、陶艺(彩陶)作品,制作材料工具。

九、学具准备:

陶泥、竹板条、木板、中国画颜料或水粉画颜料,调色盘等。

十、教学评价:

1、能否在感受、体会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泥塑制作的方法和技巧。

2、能否灵活地运用所掌握的泥塑技能制作一个简单的泥塑作品,并选择合适的材质进行装饰。

3、对自己和同学的作品给予恰当的评价,在表格中划“V”:

技法熟练 形体完美 设计新颖 装饰得体 造型准确 合作体现

十一、教学反思:

本课是笔者申报的甘肃省省级重点课题《中小学泥塑制作课题教学实践研究》的内容之一(示范课),也是对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之一。经过2课时示范性的教学运用,我得到以下的反思:

1、泥塑制作是同学们最为喜欢的课题之一。喜欢玩泥巴是小朋友们的天性,越是年级低这种天性就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教学中,教师要牢牢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稍加讲解和指导,同学们基本上就能够根据教学要求进行泥塑制作。令人兴奋的是相当一部分学生有创意的设计制作出了造型新颖的泥塑作品,如,胡斌斌同学设计制作了“歼——20战斗机”,何琳与常燕妮同学合作制作了“鲤鱼跃龙门”,党春晖与李洁设计制作了“荷塘一角”——一只青蛙妈妈坐在荷叶上面,小蝌蚪游荡在水波纹之间……进入陶瓷厂进行实地观摩学习,是课题的升华和难度的提升,在技师们的指导下,同学们巩固和加强了对泥塑制作的方技巧技能,掌握了上釉涂彩的方法和步骤,提高了同学们学习的激情和兴趣,学到了在课堂上无法学到的东西,达到了“请进来、走出去”之目的。

2、本课题也是对地方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实践利用之一。地方课程要有地方性特征,应体现当地特有的物质资源和文化遗产。地方课程要有针对性,它包括二个方面,一方面,每一个地方的课程资源是很丰富的,但不能一概而论、一哄而上地“走进”课堂,因此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方面进行开发和利用;另一方面要针对学生,在教学中所开发和利用的资源,必须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且容易理解的素材,并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课堂教学要有教育性。既通过一定素材的教育,能够让学生明白一个哲理,得到一定的启迪,使学生的思想意识得到一定的升华。

我之所以选择以泥塑制作作为课题研究的素材,一是:泥塑(瓷器)是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二是:我所在的学校周围分布着大量的陶瓷厂,丰厚的企业文化为课题的顺利开展与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与保障。三是:学校大部分学生为陶瓷厂职工子弟,他们对陶瓷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因此,以当地的“土特产”——陶艺作为课题,不但使学生感到亲近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与探究、思维与想象的学习精神,因而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同学们掌握了技法,提高了兴趣,迈进了“陶艺”之门后,往往伴随着强烈的表现欲。但是,如何利用这一有利契机将泥塑这门艺术课程持久性的进行下去,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成为我们思考和面对的问题之一,也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还仍需积累经验,还仍需去探索与发现,充分地利用课题研究带来的有力优势和资源,使其成为校本教学中的一个“闪光点”。

猜你喜欢

教学反思教学评价教学目标
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和看法
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课程多维度评价方式研究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