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2014-03-31周道
周道
摘 要: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应该把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作为培养目标。文章针对一些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条件、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建议进行相应的模式创新。
关键词:高职院校 国际贸易 人才培养 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2-138-02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主要培养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从事国际贸易职业的应用型人才。我国市场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满足我国不断增长的人才需求。
一、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一般为:为外贸企业培养基本知识够、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好,适应一线工作岗位的单证员、报检员、外贸业务员、跟单员等{1}。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应该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为导向。
1.培养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在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上具有显著的区别。本科院校一般更加注重理论基础和研究能力,人才培养侧重对理论知识的掌握;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侧重对实践操作技能的掌握。对于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来说,往往希望招到的毕业生具备实际工作的能力,能够很快承担外贸业务,希望院校培养的人才熟悉外贸流程、具有外贸经验。因此,高职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往往在就业中具有一定优势,更容易找到工作。
2.培养复合型国际贸易人才。我国的外贸企业处在快速成长和加速转型的过程中{2},对人才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外贸企业不光要求员工具有过硬的实践能力,还要求员工能够熟练使用外语沟通联络和熟练操作计算机等工具。由于外贸企业需要与国外客户进行沟通,从业人员必须能够熟练使用外语进行听说读写,使用外语开展业务工作{3}。此外,企业的业务需求往往在快速变化、不断发展,国际贸易的从业人员不能只精通一个狭窄的业务方向,必须具有承担多项外贸业务的能力。因此,培养复合型的国际贸易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一。
3.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贸易人才。国际贸易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行业,各种新的贸易现象和贸易方式层出不穷,相应的贸易规则和贸易流程等也经常发生变化。这对从事国际贸易的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很强的自学能力,能够根据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学习{4}。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不能只注重学生初次就业需要的知识技能,还要为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贸易人才。
二、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践教学条件受限。高职院校对实践环节一般比较重视,课程设置上也为实践课程预留了很多课时。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还是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目前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一般采取两种形式,一是安排学生到外贸企业实习,二是校内建设模拟实验室。但是,由于外贸企业希望直接招收熟练开展业务的人员,不愿意承担人员培养的责任,同时外贸业务保密程度高,企业不愿意临时人员参与业务过程,学生到企业实习具有一定困难。一些院校模拟实验室的设施条件不很完备,实践教学队伍数量少、层次不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受限。
2.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必须根据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精心设置,合理安排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既传授学生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也培养学生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直接套用重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或只做很小程度的修改,没有紧密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一些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不当,课程内容脱离实际,课程衔接不紧密,课程先后顺序安排不合理等情况还比较突出,不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和将来的就业需要。
3.师资素质不能胜任人才培养需求。国际上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学术型和实务型的比例大约为1:1{5}。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是从院校毕业之后直接进入教学岗位,没有经过外贸工作实践,基本上还是以学术型为主,在指导学生的外贸实践上经验不足。尽管近年来高职院校强调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鼓励教师进入企业实习锻炼,但是由于教师的教学任务重和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实务型教师的培养往往流于形式。一些教师队伍对外贸企业的业务不熟悉,只停留在书本理论上,没有真正经过实战检验,影响了培养出满足外贸企业实际需要的毕业生。
4.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一部分高职院校过分强调实践能力的重要性,理论课程强调不够,造成学生片面注重职业技能学习,只考虑初次就业需要,忽视自身全面素质提高,发展后劲儿不足,可持续发展能力受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将来工作中会直接用到的课程,如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单证实务、跟单员操作实务等学习积极性比较高。而对理论性较强,比较基础的课程,如经济学、管理学、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谈判等只满足通过考试,重视程度不够。
三、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结合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可持续发展型人才的目标,针对目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笔者建议在实践能力培养、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方面进行模式创新,增强学生的竞争力。
1.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创新。国际贸易是一种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经济活动,学生仅掌握国际贸易理论知识是不可能做好外贸业务的,必须不断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在国际贸易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着重以下方面:
(1)建立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模拟的外贸环境。实训基地可以采用“进出口贸易模拟实训系统”、“外贸实习平台”、“国际贸易单证管理”等软件模拟仿真外贸业务流程,使学生通过在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践锻炼熟悉各个业务环节,掌握外贸业务的主要操作技能。校内实训基地与课堂授课相比,更加注重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高职院校应该积极筹措资金,完善校内实训基地的软硬件设施,并且抽调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学生的实习过程。
(2)积极鼓励学生到校外企业实习。学生进入外贸企业实习,能够接触真实的外贸业务,通过实际操作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学生在外贸企业经过实习锻炼,可以掌握工作岗位需要的基本技能,为将来就业创造条件。高职院校在学生校外实习中要积极发挥作用,一方面与外贸企业加强合作,为学生进入企业实习铺路子;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实习过程中的指导、帮带,指定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实习中碰到的问题。
(3)完善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估方法。科学的考核评估方法可以引导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论课程可以采取考试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实践教学由于教学更加注重过程,形式更加多样,考核评估也就更加复杂。高职院校应当不断完善适合学生实践模式的考核评估方法,既要涵盖学生课堂上进行的实践练习,也要将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企业进行的实习过程纳入考核范围,激励学生高质量完成实践教学环节。
2.课程体系设置创新。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实施人才培养的关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需要精心设计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提高学生能力素质。课程体系设置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设置各类课程比例。课程体系中既有英语、计算机等基础技能课程,也有国际商务谈判、外贸函电与写作、国际商务单证制作、海关报关实务、国际结算实务等职业技能课程,还要有相当比例的实践课程。每类课程都很重要,都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总课时是一定的,这要求课程体系设置一定要合理,科学安排各类课程的课时比例,不能顾此失彼。
(2)课程学习与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职业资格证书是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从事外贸工作的前提条件和敲门砖。国际贸易中常用的资格证书有:国际贸易单证员证书、外销员从业资格证书、报关员资格证书、报检员资格证书等。将课程的设置与职业资格考试对应起来,教学内容与考证内容相一致,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顺利通过职业资格考试。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学生学习效果,也可以为学生就业增加竞争力。
(3)增加外语、计算机等课程的应用性。外语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学生的外语能力,尤其是口语和写作能力。采取开展双语教学等方式,提高学生在国际贸易中应用商务英语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采取外文和中文混合型的教材,讲课过程中使用外语和汉语交错讲授。外贸企业的业务工作基本都是在计算机上通过网络完成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是国际贸易从业人员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能。加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非常重要。
(4)开设特色课程增加学生竞争力。每一所高职院校都应该具有自己的办学特色,提高学生的独特竞争力。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所处地域的外贸特点增加相应的国际贸易课程。例如,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以来,本地区对东盟的外贸增长迅速,可以相应地增加与东盟相关的贸易课程,提高课程学习的针对性。
3.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创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主要依靠一支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必须对师资队伍的建设进行模式创新。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模式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1)高职院校应该努力提高现有教师能力素质。高职院校应该为教师提供便利条件,鼓励教师通过业务培训、进修、学术会议、访问学者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学识和教学水平。同时,鼓励教师进入企业带薪实习一定时间,培养教师实际操作能力,努力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
(2)扩充教师引进渠道。高职院校的教师一般都是从相关专业毕业后直接进入院校任教,理论研究能力强,实践经验较弱。高职院校应该解放思想,扩充教师引进渠道,邀请在外贸企业工作、经验丰富的外贸从业者进入师资队伍,提高师资队伍实践水平。
(3)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很多高职院校在教师评定职称和考核中没有结合院校职业教育的特点,片面注重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关注教师发表论文的数量和完成科研项目的多少,忽视教师实践能力的评定。高职院校应该完善教师考核机制,既注重教师科研能力,又注重教师实践能力,激励教师走“双师型”发展道路。
4.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学生初次就业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国际贸易行业千变万化、日新月异,如果学生只盯着当前需要的职业技能,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无法适应业务的发展变化。高职院校应该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增强学生自我提高、自我进步的能力,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本文系湖南外贸职业学院院级课题“国际贸易专业对接产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12YB06)阶段性成果之一。]
注释:
{1}徐琴.基于创新视角的安徽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7):185-187
{2}王淑云,刘学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国成人教育,149-152
{3}徐磊,邱晗光.外语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27):60-62
{4}陈艳玲.独立学院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现代商贸工业,2012(19):58-59
{5}唐娅娇,李晓燕.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探析.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34-235.
(作者单位:湖南外贸职业学院国际商务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0)(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