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LTE规划中站高和下倾角的配置算法
2014-03-31姚柒零隋延峰马建辉李俨孟夏
姚柒零 隋延峰 马建辉 李俨 孟夏
【摘 要】中国移动TD-LTE通信网络目前处于建设初期,此时的网络规划、结构及组网架构尤为重要,如何规划合理的站高、站距及网络发射功率是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重要议题。从网络初期规划的角度,结合TD-LTE的网络特性及现网的测试数据,分析了站高、天线下倾角和站距三者之间的关系,并给出了在TD-LTE规划阶段,合理的配置和评估原则的建议。
【关键词】TD-LTE 站距 站高 下倾角 规划
中图分类号:TN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10(2014)-03-0026-04
1 概述
中国移动在2013年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站建设工作,预计在2014年将再完成20万个基站。深圳、广州和杭州三个城市目前均已实现了LTE网络覆盖,另外中移动还启动了香港LTE网络与内地4G网络的漫游测试。随着TD-LTE网络的大规模部署,运营商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新网络的规划和优化问题,如何使TD-LTE在四网协同中发挥优势,承载高速的数据业务,就成了当前运营商最关心的话题。
结合TD-SCDMA的网络建设经验,理想的站址布局就是基站呈等间距的蜂窝状分布。在实际网络的建设中,受各种因素影响,并不是每一个基站都能选到理想的位置,这就造成了基站布局稀疏不均,有的区域两个基站很近,有的很远。站距太近的区域,很容易导致两个小区覆盖交叠面积过大,甚至越区覆盖。站距太远的区域,往往没有主强信号,覆盖比较杂乱,甚至小区间重叠覆盖区域太小,导致弱覆盖。那么怎样才是合理的站高、站距和天线下倾角呢?
2 站高、下倾角分析
首先来研究一下小区覆盖,影响小区覆盖范围的因素主要有站高、下倾角及小区发射功率。发射功率一般在参数设置时是一恒定值,主要关注站高和下倾角。单站覆盖示意图如图1所示,其中,h是站高,θ是天线下倾角,d是覆盖距离。
2.1 站高研究
假定天线下倾角最大、满功率发射,在此条件下,分析站高和站距的关系,可得到基站高度与站间距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基站高度与站间距关系图
当然不同环境、不同站间距下,满足覆盖需求时可容忍的站点高度是不同的。但一般而言,满足室内要求且连续覆盖的网络站间距不会超过700m,即使穿透损耗最严重的市区环境,站高也不会超过50m的需求。
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TD-LTE网络中不同站高条件下信号随距离衰减的情况。从现网城区的测试情况来看,过低的站点损耗很快,传播距离不远,30~50m的站点传播特性比较接近,而超过50m的站点损耗变小,会覆盖更远,具体如图3所示,因此将高站定义为超过50m的站点。
同时通过测试发现,当站点高度增加一半,带来信号增益3dB;当站点高度增加一倍,带来信号增益6dB。可用公式(1)表示:
(1)
2.2 天线下倾角研究
对于TD-LTE网络,由于使用的是智能天线,天线能量集中在主瓣方向,除考虑加大下倾带来的增益外,还有一个与站高、距离相关的最小下倾要求。通过图1可知,天线下倾角的计算公式是:
θ=arctg(h/d)+α/2 (2)
当智能天线的垂直波瓣下倾θ度时,水平面波瓣偏离角度为Φ的地方并不是也跟着下倾θ度,而会变化较慢。即随着下倾角度逼近开槽口,水平面的波瓣会出现凹陷,增益更小,这对于控制过覆盖比较有利。天线水平与垂直波瓣图如图4所示。
因此下倾调整的合理角度要根据具体的天线型号而定,就是要接近槽口的角度。以常见的半功率角度为15度的规划天线为例,合适的下倾为13~17度。
当波瓣较宽时,即使调整下倾角如7度(一般通用天线的垂直半功率角的1/2),信号仅比主瓣最强信号降低3dB。但如果更换窄波瓣天线,同样调整7度,已经衰减12dB了。同时这种天线往往是高增益天线,既能快速达到开槽效应,又能弥补主瓣方向上功率下降过快的影响,对于下倾调整来控制覆盖的效果就会比较明显。所以,目前大部分天线都使用窄波瓣天线。
以摩比天线为例,发现天线下倾和增益并不是线性关系,合适的下倾角应该是7~10度。摩比天线垂直面增益如图5所示。
摩比天线垂直面角度与增益统计如表1所示。
另外在工程实施时,一定要注意传统的机械下倾天线,一般超过5度即开始变形,超过10度变形严重,受天线支撑臂的限制,不少天线调整到最大也达不到这么大的角度,不同情况天线水平面波瓣图如图6所示。因此,规划时必须选择电调或者内置电调的天线。
3 规划中合理的站高、天线下倾角
根据TD-LTE信号的传播特性和实验网测试情况,LTE基站站高与天线最小下倾角配置建议如表2所示。
目前在评估规划站点的站高时,有两种统计方式:
(1)当站址的实际高度超过理想高度(根据小区站间距查询表2得到)1.5倍时,则它对周边基站的干扰难以控制,不建议在该站址建设LTE基站。
(2)当站址的实际高度未超过理想高度(根据小区站间距查询表2得到)1.5倍时,若现网TD/2G小区的下倾小于理想的最小下倾角3度以上,则该站址可以建设LTE基站,但建议新建独立天线。
4 总结
根据上述站高、天线下倾角和站距间的关系,在规划TD-LTE站点时,应该:
(1)优先控制站高
根据目标网的方式,确定城市连续覆盖时的合理站间距离是多少,根据站间距与站高的关系选择合适的选址高度。控制站高在20(一般为3层楼高)~50m(高站门限)之间,兼顾选址难度和优化门槛。
随着容量增加,小区逐步分裂,站间距必然越来越小,原来的站址就会显得过高,此时可以通过先调整下倾、不够再收缩功率的方式,来弥补站高带来的负面影响。
(2)合理设置天线下倾
不同型号天线可调整的范围不同,依具体的天线波瓣图特性而定,但需满足两个要求:
◆保证根据站高、覆盖半径、垂直半功率角度与最小倾角满足θ=arctg(h/d)+α/2;
◆保证在此基础上每下调1度时波瓣图特性是增益递减的。
以窄波瓣天线(垂直半功率角7度)为例,对于城区,经过计算已经需要调整到最大下倾。
参考文献:
[1]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 中国移动2013年LTE室外宏站规划审核方法V1.0[Z]. 2013.
[2] 京信通信. LTE天线简介(移动V2.0版)[Z].
[3] 3GPP TS36.306.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Radio Access Network Radio Resource Control Protocol specification(Release 10)[S].
[4] 王映民,孙韶辉,等. TD-LTE技术原理与系统设计[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0.
[5] 中国通信企业协会. 2012—2013中国通信业发展分析报告[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3.★endprint
【摘 要】中国移动TD-LTE通信网络目前处于建设初期,此时的网络规划、结构及组网架构尤为重要,如何规划合理的站高、站距及网络发射功率是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重要议题。从网络初期规划的角度,结合TD-LTE的网络特性及现网的测试数据,分析了站高、天线下倾角和站距三者之间的关系,并给出了在TD-LTE规划阶段,合理的配置和评估原则的建议。
【关键词】TD-LTE 站距 站高 下倾角 规划
中图分类号:TN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10(2014)-03-0026-04
1 概述
中国移动在2013年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站建设工作,预计在2014年将再完成20万个基站。深圳、广州和杭州三个城市目前均已实现了LTE网络覆盖,另外中移动还启动了香港LTE网络与内地4G网络的漫游测试。随着TD-LTE网络的大规模部署,运营商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新网络的规划和优化问题,如何使TD-LTE在四网协同中发挥优势,承载高速的数据业务,就成了当前运营商最关心的话题。
结合TD-SCDMA的网络建设经验,理想的站址布局就是基站呈等间距的蜂窝状分布。在实际网络的建设中,受各种因素影响,并不是每一个基站都能选到理想的位置,这就造成了基站布局稀疏不均,有的区域两个基站很近,有的很远。站距太近的区域,很容易导致两个小区覆盖交叠面积过大,甚至越区覆盖。站距太远的区域,往往没有主强信号,覆盖比较杂乱,甚至小区间重叠覆盖区域太小,导致弱覆盖。那么怎样才是合理的站高、站距和天线下倾角呢?
2 站高、下倾角分析
首先来研究一下小区覆盖,影响小区覆盖范围的因素主要有站高、下倾角及小区发射功率。发射功率一般在参数设置时是一恒定值,主要关注站高和下倾角。单站覆盖示意图如图1所示,其中,h是站高,θ是天线下倾角,d是覆盖距离。
2.1 站高研究
假定天线下倾角最大、满功率发射,在此条件下,分析站高和站距的关系,可得到基站高度与站间距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基站高度与站间距关系图
当然不同环境、不同站间距下,满足覆盖需求时可容忍的站点高度是不同的。但一般而言,满足室内要求且连续覆盖的网络站间距不会超过700m,即使穿透损耗最严重的市区环境,站高也不会超过50m的需求。
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TD-LTE网络中不同站高条件下信号随距离衰减的情况。从现网城区的测试情况来看,过低的站点损耗很快,传播距离不远,30~50m的站点传播特性比较接近,而超过50m的站点损耗变小,会覆盖更远,具体如图3所示,因此将高站定义为超过50m的站点。
同时通过测试发现,当站点高度增加一半,带来信号增益3dB;当站点高度增加一倍,带来信号增益6dB。可用公式(1)表示:
(1)
2.2 天线下倾角研究
对于TD-LTE网络,由于使用的是智能天线,天线能量集中在主瓣方向,除考虑加大下倾带来的增益外,还有一个与站高、距离相关的最小下倾要求。通过图1可知,天线下倾角的计算公式是:
θ=arctg(h/d)+α/2 (2)
当智能天线的垂直波瓣下倾θ度时,水平面波瓣偏离角度为Φ的地方并不是也跟着下倾θ度,而会变化较慢。即随着下倾角度逼近开槽口,水平面的波瓣会出现凹陷,增益更小,这对于控制过覆盖比较有利。天线水平与垂直波瓣图如图4所示。
因此下倾调整的合理角度要根据具体的天线型号而定,就是要接近槽口的角度。以常见的半功率角度为15度的规划天线为例,合适的下倾为13~17度。
当波瓣较宽时,即使调整下倾角如7度(一般通用天线的垂直半功率角的1/2),信号仅比主瓣最强信号降低3dB。但如果更换窄波瓣天线,同样调整7度,已经衰减12dB了。同时这种天线往往是高增益天线,既能快速达到开槽效应,又能弥补主瓣方向上功率下降过快的影响,对于下倾调整来控制覆盖的效果就会比较明显。所以,目前大部分天线都使用窄波瓣天线。
以摩比天线为例,发现天线下倾和增益并不是线性关系,合适的下倾角应该是7~10度。摩比天线垂直面增益如图5所示。
摩比天线垂直面角度与增益统计如表1所示。
另外在工程实施时,一定要注意传统的机械下倾天线,一般超过5度即开始变形,超过10度变形严重,受天线支撑臂的限制,不少天线调整到最大也达不到这么大的角度,不同情况天线水平面波瓣图如图6所示。因此,规划时必须选择电调或者内置电调的天线。
3 规划中合理的站高、天线下倾角
根据TD-LTE信号的传播特性和实验网测试情况,LTE基站站高与天线最小下倾角配置建议如表2所示。
目前在评估规划站点的站高时,有两种统计方式:
(1)当站址的实际高度超过理想高度(根据小区站间距查询表2得到)1.5倍时,则它对周边基站的干扰难以控制,不建议在该站址建设LTE基站。
(2)当站址的实际高度未超过理想高度(根据小区站间距查询表2得到)1.5倍时,若现网TD/2G小区的下倾小于理想的最小下倾角3度以上,则该站址可以建设LTE基站,但建议新建独立天线。
4 总结
根据上述站高、天线下倾角和站距间的关系,在规划TD-LTE站点时,应该:
(1)优先控制站高
根据目标网的方式,确定城市连续覆盖时的合理站间距离是多少,根据站间距与站高的关系选择合适的选址高度。控制站高在20(一般为3层楼高)~50m(高站门限)之间,兼顾选址难度和优化门槛。
随着容量增加,小区逐步分裂,站间距必然越来越小,原来的站址就会显得过高,此时可以通过先调整下倾、不够再收缩功率的方式,来弥补站高带来的负面影响。
(2)合理设置天线下倾
不同型号天线可调整的范围不同,依具体的天线波瓣图特性而定,但需满足两个要求:
◆保证根据站高、覆盖半径、垂直半功率角度与最小倾角满足θ=arctg(h/d)+α/2;
◆保证在此基础上每下调1度时波瓣图特性是增益递减的。
以窄波瓣天线(垂直半功率角7度)为例,对于城区,经过计算已经需要调整到最大下倾。
参考文献:
[1]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 中国移动2013年LTE室外宏站规划审核方法V1.0[Z]. 2013.
[2] 京信通信. LTE天线简介(移动V2.0版)[Z].
[3] 3GPP TS36.306.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Radio Access Network Radio Resource Control Protocol specification(Release 10)[S].
[4] 王映民,孙韶辉,等. TD-LTE技术原理与系统设计[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0.
[5] 中国通信企业协会. 2012—2013中国通信业发展分析报告[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3.★endprint
【摘 要】中国移动TD-LTE通信网络目前处于建设初期,此时的网络规划、结构及组网架构尤为重要,如何规划合理的站高、站距及网络发射功率是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重要议题。从网络初期规划的角度,结合TD-LTE的网络特性及现网的测试数据,分析了站高、天线下倾角和站距三者之间的关系,并给出了在TD-LTE规划阶段,合理的配置和评估原则的建议。
【关键词】TD-LTE 站距 站高 下倾角 规划
中图分类号:TN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10(2014)-03-0026-04
1 概述
中国移动在2013年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站建设工作,预计在2014年将再完成20万个基站。深圳、广州和杭州三个城市目前均已实现了LTE网络覆盖,另外中移动还启动了香港LTE网络与内地4G网络的漫游测试。随着TD-LTE网络的大规模部署,运营商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新网络的规划和优化问题,如何使TD-LTE在四网协同中发挥优势,承载高速的数据业务,就成了当前运营商最关心的话题。
结合TD-SCDMA的网络建设经验,理想的站址布局就是基站呈等间距的蜂窝状分布。在实际网络的建设中,受各种因素影响,并不是每一个基站都能选到理想的位置,这就造成了基站布局稀疏不均,有的区域两个基站很近,有的很远。站距太近的区域,很容易导致两个小区覆盖交叠面积过大,甚至越区覆盖。站距太远的区域,往往没有主强信号,覆盖比较杂乱,甚至小区间重叠覆盖区域太小,导致弱覆盖。那么怎样才是合理的站高、站距和天线下倾角呢?
2 站高、下倾角分析
首先来研究一下小区覆盖,影响小区覆盖范围的因素主要有站高、下倾角及小区发射功率。发射功率一般在参数设置时是一恒定值,主要关注站高和下倾角。单站覆盖示意图如图1所示,其中,h是站高,θ是天线下倾角,d是覆盖距离。
2.1 站高研究
假定天线下倾角最大、满功率发射,在此条件下,分析站高和站距的关系,可得到基站高度与站间距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基站高度与站间距关系图
当然不同环境、不同站间距下,满足覆盖需求时可容忍的站点高度是不同的。但一般而言,满足室内要求且连续覆盖的网络站间距不会超过700m,即使穿透损耗最严重的市区环境,站高也不会超过50m的需求。
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TD-LTE网络中不同站高条件下信号随距离衰减的情况。从现网城区的测试情况来看,过低的站点损耗很快,传播距离不远,30~50m的站点传播特性比较接近,而超过50m的站点损耗变小,会覆盖更远,具体如图3所示,因此将高站定义为超过50m的站点。
同时通过测试发现,当站点高度增加一半,带来信号增益3dB;当站点高度增加一倍,带来信号增益6dB。可用公式(1)表示:
(1)
2.2 天线下倾角研究
对于TD-LTE网络,由于使用的是智能天线,天线能量集中在主瓣方向,除考虑加大下倾带来的增益外,还有一个与站高、距离相关的最小下倾要求。通过图1可知,天线下倾角的计算公式是:
θ=arctg(h/d)+α/2 (2)
当智能天线的垂直波瓣下倾θ度时,水平面波瓣偏离角度为Φ的地方并不是也跟着下倾θ度,而会变化较慢。即随着下倾角度逼近开槽口,水平面的波瓣会出现凹陷,增益更小,这对于控制过覆盖比较有利。天线水平与垂直波瓣图如图4所示。
因此下倾调整的合理角度要根据具体的天线型号而定,就是要接近槽口的角度。以常见的半功率角度为15度的规划天线为例,合适的下倾为13~17度。
当波瓣较宽时,即使调整下倾角如7度(一般通用天线的垂直半功率角的1/2),信号仅比主瓣最强信号降低3dB。但如果更换窄波瓣天线,同样调整7度,已经衰减12dB了。同时这种天线往往是高增益天线,既能快速达到开槽效应,又能弥补主瓣方向上功率下降过快的影响,对于下倾调整来控制覆盖的效果就会比较明显。所以,目前大部分天线都使用窄波瓣天线。
以摩比天线为例,发现天线下倾和增益并不是线性关系,合适的下倾角应该是7~10度。摩比天线垂直面增益如图5所示。
摩比天线垂直面角度与增益统计如表1所示。
另外在工程实施时,一定要注意传统的机械下倾天线,一般超过5度即开始变形,超过10度变形严重,受天线支撑臂的限制,不少天线调整到最大也达不到这么大的角度,不同情况天线水平面波瓣图如图6所示。因此,规划时必须选择电调或者内置电调的天线。
3 规划中合理的站高、天线下倾角
根据TD-LTE信号的传播特性和实验网测试情况,LTE基站站高与天线最小下倾角配置建议如表2所示。
目前在评估规划站点的站高时,有两种统计方式:
(1)当站址的实际高度超过理想高度(根据小区站间距查询表2得到)1.5倍时,则它对周边基站的干扰难以控制,不建议在该站址建设LTE基站。
(2)当站址的实际高度未超过理想高度(根据小区站间距查询表2得到)1.5倍时,若现网TD/2G小区的下倾小于理想的最小下倾角3度以上,则该站址可以建设LTE基站,但建议新建独立天线。
4 总结
根据上述站高、天线下倾角和站距间的关系,在规划TD-LTE站点时,应该:
(1)优先控制站高
根据目标网的方式,确定城市连续覆盖时的合理站间距离是多少,根据站间距与站高的关系选择合适的选址高度。控制站高在20(一般为3层楼高)~50m(高站门限)之间,兼顾选址难度和优化门槛。
随着容量增加,小区逐步分裂,站间距必然越来越小,原来的站址就会显得过高,此时可以通过先调整下倾、不够再收缩功率的方式,来弥补站高带来的负面影响。
(2)合理设置天线下倾
不同型号天线可调整的范围不同,依具体的天线波瓣图特性而定,但需满足两个要求:
◆保证根据站高、覆盖半径、垂直半功率角度与最小倾角满足θ=arctg(h/d)+α/2;
◆保证在此基础上每下调1度时波瓣图特性是增益递减的。
以窄波瓣天线(垂直半功率角7度)为例,对于城区,经过计算已经需要调整到最大下倾。
参考文献:
[1]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 中国移动2013年LTE室外宏站规划审核方法V1.0[Z]. 2013.
[2] 京信通信. LTE天线简介(移动V2.0版)[Z].
[3] 3GPP TS36.306.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Radio Access Network Radio Resource Control Protocol specification(Release 10)[S].
[4] 王映民,孙韶辉,等. TD-LTE技术原理与系统设计[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0.
[5] 中国通信企业协会. 2012—2013中国通信业发展分析报告[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