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礼乐重建追根溯源

2014-03-31尚永娜

人民音乐 2014年1期
关键词:乐教雅乐乐舞

2013年10月9日至13日,第五届北京传统音乐节在中国音乐学院隆重举行。本届传统音乐节由北京市教委与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共同主办,中国音乐学院承办。此次传统音乐节的主题是“礼乐重建”,共分为三个板块的内容,包括七场传统雅乐音乐会、三场学术研讨会和三个传统音乐大师培训班,集观赏音乐、学术研究和教育传承三重功能为一体,构建了一届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传统音乐节。

一、“礼乐重建”主题鲜明,各国各朝雅乐云集

礼乐文化源于上古时期,是中华文化中十分重要的部分,是中国人内、外修养的浓缩,礼乐作为人格教育和人格完善的重要方式,从各个方面影响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正如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赵塔里木教授所说,北京传统音乐节“礼乐重建”所传达的是“礼乐精神”的重建,不但是要寻求那停留在纸上的痕迹、存于中华文明血液中的记忆,更是找寻那巍巍中华的“历史之声”,对天、地、祖先的敬畏和感恩。

音乐节期间,七场雅乐音乐会精彩纷呈,体现出音乐节的观赏与传播功能。开幕式是“燕国礼乐专场音乐会”,由周纯一教授执导的中国音乐学院雅乐团和台湾南华大学雅乐团表演,分为宗庙乐、宴飨乐、韶乐三个部分,呈现出周公制礼作乐的精神以及祭祀始祖的实况,以大型祭祀礼仪及雅乐舞的形式呈现出中华民族对天、地、祖先的崇敬。

“亚洲宫廷乐专场音乐会”由来自日本大学雅乐部、韩国汉阳大学、柬埔寨古典舞高棉艺术团、越南顺化音乐学院雅乐团和印尼日惹舞蹈团的艺术家们表演了亚洲各国的宫廷音乐,体现出音乐节的国际化特色,展现了东南亚各民族音乐艺术的异域风情。

平顶山学院雅乐团表演了具有中原古韵风格的西周应国礼乐,雅乐团采用中国传统乐器展现了千年雅乐的风貌,其中包括仿制的河南叶县出土的许公宁编钟、编磬及建鼓、瑟、古琴、骨笛、埙等,古乐器相和而鸣,雅声叠涌,共同演绎了一场高尚典雅的“古应风云”。内蒙古阿斯尔乐团则以潮尔歌曲《圣主成吉思汗》、宫舞《珠岚》、呼麦说唱《满者拉汗赞》、宫廷乐舞《大帐宴歌》展现了蒙古族宫廷乐舞的昔日风采。

“瞿小松乐坊——心心南管乐坊”的音乐会演出中,台湾艺术家王心心等表演的南管音乐让人们领略了其独特魅力。

在天坛公园举行的“神乐署清代雅乐专场音乐会”完整重现了清代宫廷音乐艺术的华美与雅致。《诗经·国风》之《关雎》悠扬动听的旋律折射出古人以诗言志、以乐载情的美好意境,《有瞽》则展示了钟鼓齐鸣、祝敌齐奏的宏大场面,还有清宫廷中的宴飨乐《踏摇娘》、《喜遇元宵》、《太平令》、《嘉平之章》等,再现了明清两朝举行祭祀、朝会及宴飨活动时所使用的音乐,这也是中国古代规模宏大、最具典型意义的宫廷音乐,体现了“金声玉振”的宫廷特质。

“台湾汉唐乐府专场音乐会”再现了汉唐乐府从静态古典音乐跨越到动态梨园舞蹈转型之作“艳歌行”,此场音乐会以南管古乐与梨园舞蹈为基础,在既成的传统架构中注入现代剧场元素,以旺盛的创作活力及编排手法,融合传统与当代的文化对话,体现了汉唐乐府深邃的文化精神、古典的艺术内涵和民族化的音乐特质。

多媒体音乐会“礼乐和鸣”构成了宏大的闭幕式演出,各朝雅乐云集,内容丰富多彩,包括歌颂周武王文德武功的周代雅乐《大武》,清代中和韶乐祭祀舞蹈《文德之舞》,金声乐团表演的唐代大曲《倾杯乐》、《水鼓子》、《夜半乐》,王苏芬古诗词吟唱团队表演的汉乐府诗歌《凤求凰》,歌唱家马金泉表演的将传统和声和现代对位技法相结合的《静夜思》j南管名家王心心则根据南管风格对《心经》谱曲填词,将《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演绎得静谧而幽远;新雅乐府哈辉团队带来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乐舞《淑归》;龚琳娜演唱了由老锣作曲的三首古诗词歌曲《静夜思》、《桃源行》和《山鬼》,将李白的五言诗、王维的七言乐府诗以及屈原的楚辞演绎出一种静雅清逸、清新脱俗的感受,独具一格的演出赢得了观众的阵阵喝彩。

二、学者参与、名家点评,打造高端学术品格

如果说七场音乐会给观众带来的是一场场饕餮的视听盛宴,那么音乐节期间召开的三场研讨会则体现出了北京传统音乐节高端的学术研究品质,众多学者云集对话,碰撞出多重智慧的火花。

首先举办的是“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论坛”,此次论坛的主题为“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院校的发展”。台湾南华大学校长林聪明、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叶小纲、星海音乐学院院长唐永葆、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周星、内蒙古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李玉林、天津音乐学院副院长方建军、武汉音乐学院副院长刘永平、密歇根大学孔子学院院长林翠青、新疆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张欢、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院长马达等全国十多所音乐院校的领导参加了会议。中国音乐学院赵塔里木院长对各位同仁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倡导共同关注和重视中国传统音乐的教育和传承,加强合作,为中国传统音乐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传播做出贡献。

在10日至12日举行的“第二届雅乐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来自中国、韩国、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等研究雅乐的专家学者们就“各国雅乐”、“雅乐理论”、“雅乐‘重建”三个板块的议题进行了研讨。赵塔里木认为,“雅乐的研究,对于提高思想,构建社会的和谐,促进人类的进步,有着积极而又深远的意义”。来自日本的山口修教授和越南的潘顺草(Phan Thuan Thao)研究员分别做了关于日本、越南雅乐的报告,着重介绍了当地的雅乐历史与现状,为重建雅乐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案例。在雅乐理论方面,赵为民、赵维平、田耀农等分别就古乐复原问题、礼乐认知的误区、南宋《中兴礼书》的雅乐乐谱问题、先秦雅乐观、古瑟审美取向在雅乐中的运用、民国年间婺源祀孔仪式,以及《中和韶乐》传承中华礼乐文化的历史价值等问题进行了学术研讨,深入剖析了雅乐的乐律、音阶、乐器、技艺等关于建构雅乐体系的问题。在雅乐重建方面,周纯一、方建军、蔡璨煌、陈文革、王玲、李幼平、王任亚等分别对台湾文艺复兴运动的礼乐重建经验、高校中的雅乐团建设、天坛神乐署的传承和发展、宋代大晟雅乐编钟复原等问题进行了研讨总结。endprint

“首届乐教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0月13日举行,会议包括主题发言和三个分论坛。主题发言包括清华大学彭林《诗教与乐教》、北京大学龚鹏程《中华乐教百年回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姚中秋《文教与乐教》、西安音乐学院罗艺峰《大乐与天地同和——谈古代乐教的教育理念与特色》、中国艺术研究院项阳《周代国家礼乐教育相关问题辨析及启示》等。分论坛围绕“中华古代乐教文化讨论”、“中国乐教活态现状考察”和“新乐教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三个论题进行了研讨。此次“乐教”研讨会是我国首次举行如此规模较大的“乐教”文化大讨论,为“乐教”文化在我国的进一步传承和发扬开辟了道路。

三、大师亲授、传承文化,体现音乐节的教育特质

三场传统音乐大师培训1班体现了北京传统音乐节的教育传承功能。

清华大学彭林教授进行了《先秦时代的乐器、乐理与乐教》的讲座。彭教授认为,中华民族在先秦时期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开始应用十二平均律和七声音阶,证明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乐理以及乐器文化的博大精深,他还通过对《论语》、《孟子》、《礼记》等传统著作有关段落的解读,讲解了儒家对于礼乐的认知以及当今社会礼乐重建的必要性。

台北阳明山中国文化大学教授陈玉秀女士进行了《雅乐舞动态结构初阶段的应用——身心自我觉察》的讲座。陈教授从1972年开始追踪汉字文化圈雅乐舞的踪迹,并将古代华夏民族传承于韩国、日本雅乐舞中的动态原理,转化为现代人类易理解的课程单元。她认为身心自我察觉是雅乐舞动态的基本。传统汉字文化圈的动态虽然风格有所差异,但是传统动态艺术的基本动态结构具有高度的同实性,雅乐舞应该有中心轴和张力。陈教授现场讲解、示范身心自我觉察的诸多动作要领,并给予听众们亲身指导与规范。

来自印度尼西亚玛达大学的音乐家TriyonoBramantyo主要研究东亚和东南亚的音乐文化,他做了《印度尼西亚宫廷音乐》的讲座,介绍了印度尼西亚的甘美兰音乐,其中包括爪哇甘美兰、巴厘岛甘美兰、客隆钟音乐等,展示了来自东南亚民族的音乐艺术魅力。

结语

据北京传统音乐节的执行艺术总监谢嘉幸教授介绍,“北京传统音乐节”之“北京”有三层涵义,即“北京之北京”、“中国之北京”与“世界之北京”。“传统”亦有两层涵义,我们说传统是“根”,传统是“河”。“根”者,大树仰其扎实深厚而挺拔屹立,甚或高耸入云;“河”者,大江仗其海纳百川而长流不息,甚或波澜壮阔。“节”于此处,则不仅是一种时段的划分,更是一种对国人重新认识传统的期盼和希冀。

本届音乐节以“礼乐重建”为主题,志在“寻根溯源,回归本土文化”。“礼乐”是中国传统音乐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重建礼乐文化,对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尚永娜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讲师,中国音乐学院2013级博士生

(责任编辑 张宁)endprint

猜你喜欢

乐教雅乐乐舞
《朱载堉<六代小舞谱>学术复原与“乐教”》(插图)
明嘉靖时期张鹗及其雅乐改制
龟兹乐舞
中古荆州雅乐中心地位的形成与贡献
朝鲜李朝时期宫廷雅乐的传承与发展
唐雅乐大曲存辞考略
浅谈孔子的乐教思想对当今音乐教育的意义
邹城汉画像中的乐舞百戏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孔子乐教思想研究述评
韶乐· 乐教与美育——《韶乐》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