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校生态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

2014-03-31胡水

经济师 2014年2期
关键词:人类理念生态

●胡水

对高校生态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

●胡水

面对日益突出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教育应运而生。这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目前,在我国高校生态教育实践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大致的梳理,并就此提出生态教育应该遵循的原则,以及其内在的价值取向,对于从整体上提升高校生态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大学生生态意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文章就这些方面内容进行探索,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起到一定铺垫作用。

高校生态教育 原则 理念 环境保护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高校承担着生态教育的重要任务,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强化他们的生态观念,对他们进行有效、有力的生态教育,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合格建设者具有重要意义。

一、目前高校生态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

生态教育是目前高校教育热点之一。最近若干年,我国高校生态教育已取得一定成果,但还存在若干问题,主要体现在教育方式和理念上,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1.教育的非系统性。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一样,生态教育也应是一门系统性、综合性,涉及到多学科的门类。但现实情况是,生态教育分布在生态学、地理学、系统科学和哲学等不同学科内部,各学科都从不同角度进行教育。例如,生态学主要是从物种层次介绍地球上的生物化学过程;地理学是从地质构造和土壤水文等层次介绍资源分布,以及人类合理使用能源等问题;而系统科学主要是从生物岩石圈,整个地球生物系统循环,乃至环境保护等角度进行生态教育;哲学则是从自然观角度,我国高校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角度介绍可持续发展,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问题。

而实际上,生态教育应该具有体系性和层次性。它应该包括具体学科、实践学科和生态哲学这三个层次。但现实问题是,生态专业类的学生只是在学习专业课时接触生态教育内容,非生态类专业的学生只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类相关课程教学过程中,接触有关环境保护,生态教育的内容。因此学生对“生态教育”这个宏观问题都是管窥蠡测,不能从全面系统的高度认识环境问题,认识环境保护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来讲,这种非全面系统的生态教育不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生态教育流于形式,而无法达到其深层次,使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并付诸于实践的目的。

2.教育的非针对性。生态环境问题全球具有共性特征,但不同国家和地区又具有个性化特点。因此,高校在进行生态教育的过程中,更应针对不同地区的现实特点,突出问题意识。我国地质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南北东西各有特点。属于不同地区的高等院校,更应从区域的实际情况出发,介绍与本地区相关的一系列生态、环保和可持续等问题。但遗憾的是,高校普遍更重视从学理层次对大学生进行通识性教育,其结果必然是“只见森林、不见树木”,而且这种教育很容易流于形式,起不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生态观和环保意识的目的。

其次,高校生态教育更应善于抓主要矛盾。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这个问题能否顺利解决,直接影响到能否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问题。很多高校对这个问题只是粗略提及,而不是结合我国历史文化和现状,对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探究和分析,这必然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能形成一种宏观、纵向审视问题的视角和立场,从而失去生态教育最本质的意义。

再次,生态教育也应注意大学生人文素养与情怀的培育,而这也是目前高校生态教育的不足之处。自工业文明开始,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疏离与异化,这也导致了人类对自然的漠视与破坏。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高校生态教育更应强调地域文化和特色,并整理出本土文化中对自然尊重和保护的智慧,普遍形成一种“共荣、共生、共发展”的理念,这样才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并接受,使这种教育深入人心并落到实处。

3.教育的非实践性。生态教育应该关注实践,其意义也在于从不同层次引领学生分析、思考并解决现实生态及环境保护等问题。马克思也认为,以往一切哲学都在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这也是生态教育的初衷和本质。但实际情况是,高校只是在理论层次讲授与“生态”相关的某些内容,而没有生态教育实践类课程,而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无法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当代大学生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主体,只有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生态保护理念,生态教育才是成功的。从长远发展讲,应该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要求高校在教育过程中必须使学生意识到生态危机和环境恶化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威胁。值得参考的方法是,带领学生参观某些污染严重的地域,使他们身临其境感受到环境恶化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这必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然而,很多高校仅仅利用课堂进行生态教育,学生缺乏感性认识与体会,只是机械地学习书本内容,而无法达到知行统一,最终改造世界的目的。

二、高校生态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高校生态教育是在人类面临一系列“全球问题”背景下兴起的,进行这种通识性教育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危机意识教育原则。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人类不断向自然的索取和掠夺,水土流失和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也不期而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威胁和挑战,生态危机不可避免地发生并扩大。实质上,生态危机是人类主客二分思维方式的必然结果。“向自然开战”离我们虽然越来越遥远,但人类依然深深地陶醉于工业文明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利益中。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但人类依然坚信科技的力量无所不能,相信危机会被科技克服,这种思想是极为可怕的。一旦自然系统发展到非可逆的地步,人类的一切努力都会变得毫无用处。

因此,生态教育必须融入危机意识,这需要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需要从交互主体式的视角去看待人和自然的关系,把环境看做人类有机体的一部分,树立“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念,在和自然的交互过程中,既要学会如何索取,也要学会如何给予,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这种观念是高校生态教育刻不容缓的,也是必须首要坚持的原则。

2.普及性教育原则。高校生态教育更应该注意普遍性和普及性。首先,从教育对象上来讲,这种教育应该面向高校全体学生,不分学科和专业。高校学生是中国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它们必须具有最起码的生态意识和环保理念。尤其对于理工类大学生而言,这种要求更为实际和迫切。其次,从教育过程来讲,生态教育应该始终贯穿大学四年学习。学生从刚入学就应接受生态基础教育,然后一步步加深并提高。从理论到实践,再到哲学上的反思,使学生具有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从教育主体来讲,高校教师无论何种学科背景,都应从自己本专业的角度,或多或少向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生态保护教育。这种教育应该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采取自己擅长的方式,有针对性地结合本校或本地区的实际,对学生进行生态知识的普及。

3.生态道德教育优先原则。理想信念是世界观的核心内容,是人们处理问题的指引和导向。传统道德过分追求社会需要,易于把自然割裂于人的视野之外。因此,高校生态教育应该更为强调生态道德,把包括人类在内的地球所有生物纳入道德考量的范畴。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在这一特殊时期,高校生态教育更应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使他们树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共同发展和繁荣的理念。曾几何时,高校学子伤害动物的事件屡见报端,这意味着高校生态教育的某种失误。高校是人力资源的加工厂,其加工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因此,高校在生态教育过程中,应该把生态德育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借鉴和吸收西方生态伦理某些观点或内容,让学生学会分析和辨别,并在思想的碰撞中形成正确的观点。这种教育才是深入人心并受学生欢迎的。

三、高校生态教育的价值取向

1.树立以实践为基础的环保观念。自然界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在工业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对自然界进行了巨大的掠夺,导致产生了很多灾难性的后果。在目前的状况下,人类已经意识到生态保护和节约能源的重大意义,高校生态教育担负着普及这种观念,并使之深入人心的任务。

高校生态教育应该注重“生态实践课”的开设,这类课程在不同学科、不同专业都可以展开。应该使学生更多地深入农村、工厂和医院等场所,获得与环境和生态相关的一手资料,并鼓励他们参与或进行这方面的科学研究。同时,高校还应通过加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在校园开辟更多的公共绿地,种植更多的花草树木,使学生受到更多生态文化的熏陶,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环保的理念。最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本学校、本地区和本专业的特点,使学生了解他们身边的一些环保和生态问题,这样更能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不断地提升学生生态实践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树立对科技辩证批判的扬弃理念。科学技术发展给人类带来了无尽的利益,同时,其负效应也不断产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给人类带来了局部性的灾难。在目前生态教育中存在的一般性问题是,一些教师容易过多强调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甚至把生态危机问题归咎于科技发展,这绝对不是历史的和辩证的态度。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科技只是其附属品,它既能给人类带来进步,也能给人类制造灾难,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利用它。

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在生态教育的过程中,对科学技术应该持积极肯定的态度。要肯定其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巨大推动作用,否则,就会陷入历史虚无主义。当然,也要适当讲授其负面影响,而且这种负面效应并非科技本身带来的,而是科技不断异化,被人类错误或者滥用的结果。科技发展与环境保护是一对矛盾。在高校生态教学中,既不能回避问题,也不能过分夸大问题,甚至有很多问题,教师也无法直接给出答案,可行的做法是,应该从世界观的高度讲清楚科技、生态以及环保大系统之间的辩证关系,让他们对科学技术有一个辩证批判,借鉴吸收的态度。

3.树立以人为本、和谐共生的兼容理念。非人类中心主义观点认为,人类中心主义是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之源,因此其中有的激进派别甚至提出停止人类发展这一主题。对于这样的观点,我们首先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其次,我们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主张在人和自然的相互作用中,任何时候都要把人的利益置于首要地位,使人的能力不断得以释放,使人的价值不断得以实现,而这必然和生态以及环境保护等问题产生冲突。因此,人类的发展也必须坚持可持续性,这是主要和本质的,与此同时也要兼顾环境的代价。

因此,高校生态教育要给学生树立“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即一种共同进步,共荣共生的理念。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把生态和环境作为自己有机体的一部分,时刻注意其是否健康,而且还要适当地进行“反哺”,加大生态改善和环保的力度。人类要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地球的生态环境是我们人类唯一的生存家园。生态教育必须使学生能够树立这种理念和价值。进一步来讲,也要使它们成为这种理念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1] 刘海霞.生态教育内容的立体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3(7)

[2] 梁仁君.高校生态教育的现状及体系构建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3)

[3] 赵秀芳,苏宝梅.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生态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4)

[4] 黄治东.论社会转型视阈下高校的生态教育[J].江苏高教,2011(6)

[5] 朱江.生态教育与高校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J].东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责编:吕尚)

G640

A

1004-4914(2014)02-063-03

猜你喜欢

人类理念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