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颅内动脉瘤破裂栓塞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2014-03-31章春梅罗维嘉

护理与康复 2014年7期
关键词:栓塞肢体下肢

章 雁 ,章春梅,罗维嘉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浙江杭州 310016)

颅内动脉瘤是脑动脉局部的异常膨出,常发生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很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传统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风险大,治疗效果不理想,而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因其创伤小、安全性高,相对于开颅夹闭手术有其较大的优势性[1],成为颅内动脉瘤的一线治疗方法[2],但因其技术难度大,介入治疗后并发症的风险仍不可避免。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本院对13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进行介入栓塞治疗,治疗后出现并发症14例,现将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0例,男80例,女50例;年龄32~70岁,平均年龄(55.70±13.09)岁。所有患者均由siemens sensation 16型容积CT扫描机,先以常规headfast序列行颅脑平扫明确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行头颅CT血管造影(CTA),所得数据以容积重建成像法(volume rendering,VR)进行三维重建行早期筛查[3],对疑似病例结合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进一步诊断为颅内动脉瘤,其中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65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49例、后循环动脉瘤16例。按照Hunt-Hess分级[4],Ⅰ~Ⅲ级84例,Ⅳ~Ⅴ级46例。均在发现动脉瘤破裂3 d内行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

1.2 介入治疗方法 静脉吸入复合全身麻醉后,经股动脉置动脉鞘,再将造影导管放入颈内动脉。DSA发现颅内动脉瘤后,使用电解或水解脱微弹簧圈、球囊、自膨式血管内支架等介入材料闭塞动脉瘤,检测载瘤动脉通畅,退出导管及动脉鞘,根据病情和患者意愿使用Angioseal血管缝合器缝合,消毒敷料非加压包扎。

1.3 结果 13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介入栓塞治疗,住院10~21 d出院。治疗后发生穿刺部位出血6例、脑血管痉挛5例、脑梗死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均予对症处理,症状改善。

2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2.1 穿刺部位出血 穿刺部位出血是经股动脉介入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多发生在介入治疗后24 h内。栓塞治疗中反复穿刺造成血管损伤、全身肝素化、拔管后压迫不当、使用沙袋不当、栓塞治疗后穿刺侧肢体活动频繁等是使穿刺部位出血、形成血肿的原因[5]。临床表现为穿刺点有新鲜血液渗出、穿刺点周围可触及硬结且直径 >2 cm、CT扫描或B超探查发现腹膜后血肿或B超检测发现穿刺点周围假性动脉瘤等。拔管后使用Angioseal血管缝合器的患者,治疗后穿刺点无菌敷料覆盖,嘱患者绝对卧床24 h,穿刺侧下肢伸直制动6 h;未使用血管缝合器的患者,治疗后穿刺点压迫止血后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并使用沙袋压迫12 h,为限制活动,嘱患者绝对卧床24 h,穿刺侧下肢伸直制动12 h。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尤其是血压变化情况,注意穿刺部位敷料出血情况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如出现渗血或血肿形成及时报告医生,积极采取措施。向患者宣教避免增加腹内压力的动作,如咳嗽、屏气等,避免进产气食物和用力排便引起的腹压增高,指导患者在咳嗽或大小便时用手按压穿刺部位,制动期间,协助患者做好生活护理。穿刺侧下肢制动结束后,嘱患者床上活动,拆除弹力绷带后,嘱患者下床活动。本组6例患者出现穿刺部位出血,其中1例为未使用血管缝合器者,在介入手术室转至病房途中颠簸导致渗血,立即行穿刺点压迫止血处理,止血后重新加压包扎,治疗后第2天穿刺点周围出现淤血肿胀,予热敷理疗,2 d后局部肿胀消退,1周后淤血完全消退;1例使用血管缝合器患者,制动、绝对卧床结束后下床活动,在突然改变体位时,出现穿刺部位剧烈疼痛,穿刺部位迅速肿胀,立即嘱患者卧床,穿刺局部压迫止血,待局部止血、肿胀部位不再增大后行B超检查,发现局部假性动脉瘤形成,予腹股沟穿刺部位局部加压3 d后假性动脉瘤消失;4例为介入栓塞治疗后躁动导致穿刺处渗血,行穿刺侧下肢约束带约束,延长穿刺点加压包扎时间后未再发生穿刺点出血,局部轻度皮下血肿予硫酸镁湿敷,均于1周内消退。

2.2 脑血管痉挛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常发生脑血管痉挛[6-7],而栓塞治疗过程中导管、导丝以及栓塞材料对血管壁的机械性刺激,也可导致或加重血管痉挛,这是介入治疗过程中最多见的并发症,多发生在治疗后3~8 d。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昏、呕吐、失语、意识障碍进行性加深、肢体活动障碍。治疗后及时全面评估患者,注意观察患者意识、肢体活动情况,在神经监护病房监护24~48 h,每隔30 min~1 h记录患者意识状况和瞳孔变化[8],回普通病房后,每2 h巡视患者,以便及早发现其前驱症状,如意识、生命体征等变化。一旦发生脑血管痉挛,按医嘱使用尼莫地平扩张血管,用药前做好宣教及准备,用药时注意避光及药物的配伍禁忌,正确给药,用药过程加强药物副作用的观察及护理,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9];做好腰池置管持续引流血性脑脊液及三高疗法(维持高血容量、维持适当血压、维持高血液稀释)护理,同时运用心理护理、知识宣教等进行护理干预,以缓解患者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本组5例出现脑血管痉挛后用尼莫地平注射液3~5 ml/h持续静脉注射10~14 d后,改为口服尼莫地平片60 mg 每6 h1次;实施三高疗法7~10 d,均恢复良好,顺利出院。

2.3 脑梗死 脑梗死是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过程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可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主要原因可能为动脉壁血栓斑块脱落、脑血管痉挛、弹簧圈选择及栓塞不当等。临床表现为偏瘫、失语或意识下降等。治疗后重点观察患者有无意识、语言、运动、感觉等功能障碍,多与患者沟通交流,让其简单活动肢体,警惕肢体无力及失语等发生,及时报告医生,根据病情给相应护理,并加强基础护理。本组2例出现脑梗死,其中1例男性患者治疗后逐渐出现左侧上、下肢肌力减退,呈进行性加重,最低降至I级,治疗后第4天行头颅MRI显示右侧大脑半球大面积脑梗死,予脱水、扩容、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营养神经及高压氧等治疗,辅以心理护理,鼓励患者参与康复锻炼,随访半年,左侧肢体轻瘫,肢体肌力IV级;1例女性患者,DSA检查发现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因瘤颈较宽,栓塞过程中弹簧圈从瘤体脱出(当时弹簧圈脱出后没办法取出),随血流冲入左侧大脑前动脉A 段远端,治疗结束复查头颅CT显示左额顶叶大面积脑梗死,予开颅去骨瓣减压术以及气管切开术等治疗,生命体征稳定后行康复治疗及高压氧治疗。

2.4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多由静脉血流淤滞、血液高凝状态、管壁损伤等因素所致。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导管导丝在血管内操作,导致血管内膜不同程度受损;治疗中肝素化不完全,抗凝药物用量不够;治疗上使用钙离子拮抗剂预防血管痉挛、脱水、止血药等可导致细小栓子脱落和血液黏稠度增加;介入治疗后穿刺侧肢体需长时间制动;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以及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小腿肌肉的泵作用,均可使静脉流速减慢,血液淤滞发生血栓。临床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皮肤紫绀等。治疗后密切观察患者肢体皮肤温度、皮肤颜色、足背动脉搏动、下肢疼痛、感觉等变化,按医嘱使用防下肢血栓仪辅助治疗,预防下肢血栓形成。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时,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患肢制动并抬高20~30°;遵医嘱早期使用抗凝、溶栓药物,同时注意药物副反应;注意肢体保暖,使下肢远端高于近端,尽量避免膝下垫枕,过度屈髋,影响静脉回流[10];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深静脉血栓发生的过程及治疗效果、抗凝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解除患者心理负担,从而更好的配合治疗和护理。本组1例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嘱患者卧床休息,制动并抬高患肢,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0.6 ml每12 h 1次,并监测部分凝血时间,使用5 d后改口服华法林2.5 mg每天1次,同时维持INR在1.5~2.5之间,患者痊愈出院。

3 小 结

颅内动脉瘤破裂行介入栓塞治疗与开颅动脉瘤夹闭相比,有损伤小,定位准确,疗效显著的特点,但也存在发生穿刺部位出血、脑血管痉挛、脑梗死、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危险。护理重点为严密监测病情变化,重视患者主诉,早期发现并处理并发症,使患者平稳安全地度过治疗后康复期。

参考文献:

[1] 蔡惠飞,马应君.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围手术期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2,11(4):271-272.

[2] Patsalides A,Bulsara KR,Hsu DP,et al.Standard of practice: embolization of ruptured and 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J].Neuro Intervent Surg,2013,5(4): 283-288.

[3] 王义荣,方兵,朱先理,等.CT血管造影指导颅内破裂动脉瘤超早期手术[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7,23(6):407-410.

[4] 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762.

[5] 刘扣英,尤锦,方红艳,等.水解脱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并发症的原因分析与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2,11(8):740-741.

[6] 张戈,马廉亭,秦尚振,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血管内栓塞治疗(附318例报告)[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2,17(12):722-724.

[7] 陈刚,李俊,秦尚振,等.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2,17(12):719—721.

[8] 王晓燕,叶小云.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观察与护理[J].护理与康复,2005,4(5):344—345.

[9] 方红珍,茅彦.尼莫地平注射液的给药护理[J].护理与康复,2009,8(9):804-805.

[10] 宿英英.神经系统急症危重症监护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52.

猜你喜欢

栓塞肢体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水蛭破血逐瘀,帮你清理血管栓塞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介入栓塞治疗肾上腺转移癌供血动脉的初步探讨
体外膜肺氧合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