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红斑狼疮5例的护理
2014-03-31诸纪华徐红贞周莲娟
诸纪华,徐红贞,周莲娟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浙江杭州 310003)
新生儿红斑狼疮(neonatallupus erythematosus,NLE)为新生儿罕见病,是由于母亲抗核抗体(ANA)、抗干燥综合征A抗体(抗Ro/ss-A)和/或B抗体(抗La/ss-B)经胎盘传递至胎儿,导致被动型获得性免疫性疾病[1-2],主要累及皮肤和心脏,亦可引起肝脏、血液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损害[1],病情复杂,有猝死危险[3]。因此,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严密观察病情,切实加强护理,显得至关重要。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本院收治5例NLE患儿,经治疗和护理,好转出院,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例,男3例,女2例;年龄3 h~26 d;出生体重3.6~4.1 kg。5例患儿均有狼疮性皮疹,其中2例生后即发现皮疹、3例生后7~12 d出现皮疹;皮疹以颜面部、头皮为主,颈部、躯干、四肢伸侧和手足掌亦可见;3例表现为红色斑疹,2例为咖啡色凹陷性皮疹,渐增大呈环形、半环形或弧形,直径0.5~1.0 cm,边缘略高出皮肤表面,部分皮疹融合成片;3例皮疹破损、糜烂渗出,1例有鳞屑,1例皮疹消退后局部有色素沉着。2例血小板计数(50.0~70.0)×109/L,伴肝、脾肿大,皮肤淤点,采血处止血困难,其中1例头颅B超显示颅内出血,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90 s,血红蛋白(Hb)86 g/L,并出现心力衰竭,心脏B超显示房间隔缺损;1例白细胞计数3.4×109/L,心脏B超房间隔缺损。ANA谱测定:5例ANA阳性,抗Ro/ss-A阳性,其中4例伴抗La/ss-B阳性。心电图:1例患儿T波改变,无传导阻滞,另4患儿无异常。患儿母亲血清中ANA、Ro/ss-A抗体、La/ss-B抗体阳性4例,ANA、Ro/ss-A抗体阳性1例。
1.2 治疗与转归 加强皮肤护理,3例皮疹破损糜烂的患儿予置保温箱中全身暴露,局部涂擦红霉素软膏。2例血小板计数低的患儿予输血浆和输血小板,并予静脉用免疫球蛋白(IVIG)、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维生素K1等治疗,同时使用果糖二磷酸钠注射液营养心肌,其中1例心力衰竭患儿予吸氧、镇静,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呋塞米注射液等抗心力衰竭治疗。经上述处理后,患儿皮疹均明显好转;血小板计数异常患儿,1例出院时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121~148)×109/L,Hb上升至140 g/L,心力衰竭得到控制,1例血小板计数1月后复查正常,白细胞计数出院时仍偏低为3.4×109/L,1年后随访恢复至4.2×109/L。5例患儿住院7~21 d,均好转出院。
2 护 理
2.1 心脏损害的护理 因Ro/ss-A和La/ss-B与18~24周胎儿的心脏(尤其是传导系统的细胞)等组织有相同抗原性,当这两种多肽抗体进入胎儿体内时,即引起宫内的炎症反应,造成传导系统纤维化和钙化,引起永久性、不可逆的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CHB)[4],并可引起先天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病、猝死等[3,5]。心脏损害是NLE突出表现,也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6]。常规进行心电图和心脏B超检查,并持续心电监护,密切观察心率、心律变化,观察有无心动过缓等传导阻滞的表现,以及心率增快、肝脏肿大等充血性心力衰竭表现;准备好抢救物品和药物,以备急救之用。本组2例患儿心脏B超显示房间隔缺损,其中1例T波改变,1例出现心力衰竭(心率达200次/min,伴肝脏肿大、烦躁、气促、脉搏氧饱和度(SpO2)85%,予鼻导管吸氧,果糖二磷酸钠注射液1~2 ml/(kg·d)静脉泵注,1周后改口服,同时对心力衰竭患儿予静脉注射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0.03 mg/kg,首次用总量的1/2,余量分2次用,6 h 1次,静脉注射时间>10 min/次,观察去乙酰毛花苷副作用,尤其警惕心动过缓,并予静脉注射呋塞米注射液0.5 mg/(kg·次),控制液体输入量60~80 ml/(kg·d),输液速度<5 ml/(kg·h),保持安静,予10%水合氯醛溶液0.5 ml/(kg·次)灌肠镇静,正确记录出入量等处理,24 h后患儿心力衰竭控制;1例T波改变患儿出院时复查心电图仍有T波轻度改变,嘱定期随访。
2.2 血液系统损害的护理 NLE患儿体内的抗Ro/ss-A抗体和血液学损害密切相关[6],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和贫血等。密切监测血小板计数,观察皮肤淤点、淤斑有无增加,有无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症状,尤其注意观察患儿有无意识改变、瞳孔大小变化、前囟饱满、呕吐、抽搐等颅内出血表现,及时发现出血情况,避免严重出血而危及生命;床上挂防止出血的警示标识,注意保持患儿安静,操作尽量集中,动作轻柔,避免给患儿肌内和皮下注射,尽量减少穿刺次数,避免腹股沟等大血管处采血;遵医嘱予应用止血药、输注血小板,同时予口服激素治疗以抗炎、免疫抑制,激素应用时,监测血压、血糖、血电解质,密切观察患儿有无鹅口疮、高血压、高血糖、电解质紊乱等副作用;对白细胞低患儿,特别注意预防感染,接触患儿戴手套,严格无菌操作。本组2例患儿血小板计数低,其中1例头颅B超显示颅内出血,贫血,另1例伴有白细胞计数低,2例患儿即予维生素K15 mg静脉注射,1次/d,连用3 d,IVIG 1 g/(kg·次)静脉泵注1次/d,连用2 d,同时遵医嘱服用醋酸泼尼松片1~2 mg/(kg·次)1次/d晨服,服用2周后复查血小板计数,上升至100×109/L左右,予减少至1/3量,连续服用2月,期间定期复查血小板计数,观察恢复情况,同时输注血小板1 U和血浆10 ml/kg,经上述治疗及护理,1例患儿出院时血小板恢复正常,1例出院时血小板78×109/L,未出现新的出血情况;1例白细胞低患儿复查白细胞仍偏低(3.4×109/L),未发生感染,定期随访; 2例服用激素期间未发生高血压等药物副作用。
2.3 皮肤护理 抗Ro/ss-A、抗La/ss-B抗体作用于皮肤引发免疫反应造成皮疹[1]。由于NLE皮肤损害具有光敏性的特点,将患儿置于保温箱中,并外盖棉布遮光,避免日光或紫外线等直接照射;密切观察有无新的皮疹出现,注意其动态变化;修剪患儿指甲,避免抓挠;保持患儿安静,避免过度哭吵,必要时用镇静剂;皮疹局部不使用外用激素,以免引起皮肤萎缩[7];清洁皮肤选用温水,或用偏酸性或中性沐浴露,避免使用碱性过强的沐浴露和肥皂,并观察有无发热、皮疹化脓等继发感染的情况。本组5例均有皮疹,均给予上述处理,其中1例会阴部皮疹破损,予臀下垫尿片,避免包扎尿布,防止破损加剧,1例前胸、后背、四肢皮疹处均有脱屑,给予涂植物油,防止皮肤干燥开裂继发感染,出院时5例皮疹均好转,其中2例破损处愈合,未发生感染。
2.4 合理喂养 因母乳中催乳素及雌激素水平高而使NLE病情加重,故主张人工喂养[8]。根据患儿的体重、日龄决定喂养次数和浓度,少量多次,逐步增加奶量,同时密切观察患儿的喂养耐受情况,如出现腹胀、大便次数增多和性状改变等情况及时报告医生。本组3例按上述方式喂养后均未出现喂养不耐受情况;2例血小板计数低的患儿,予禁食,持续胃肠减压,中心静脉内高营养液泵入,72 h复查大便隐血试验阴性后开始首次试喂养,从低浓度、小剂量开始,奶量根据喂养耐受程度逐步增加[9]至正常所需,经密切观察未发现胃肠道出血症状。
2.5 出院宣教 合理喂养:告知家长勿给NLE患儿喂母乳,须采用人工喂养,以免加重病情;添加辅食时,注意避免食用芹菜、香菇等含补骨素高的感光食品,以免引起光敏感;忌食海鲜及辛辣食品。用药指导:告诉家长激素应用的必要性,服药方法,强调必须在医生指导下增加或减少药量,不可自行增减药量;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电解质,及时发现副反应;因患儿不能接受日光照射,生后2周起每天补充维生素D 400 U,防止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1年内避免预防接种;避免服用磺胺类、苯海拉明、中药补骨脂等光感药物。日常护理:给患儿更衣和沐浴等时注意动作轻柔,防止骨折发生;避免日光照射患儿裸露的皮肤,禁止日光浴,外出时打遮阳伞,戴遮阳帽,穿长袖衣裤;不宜在日光灯下过久,不宜烤火。定期随访:NLE患儿心脏损害多于孕期5~6月发生,但也有患儿在出生后数月才发现心脏损害[7],同时部分NLE患儿青春期可出现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故告知家长患儿需长期坚持随访,1岁内每1~2月随访1次,复查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抗Ro/ss-A和抗La/ss-B等,1岁后每年随访1~2次,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就诊。
3 小 结
NLE是新生儿较少见的一种疾病,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非常重要。护理重点为加强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心脏损害及血液系统损害;动态观察皮疹情况,尤其注意破损、渗出等情况,加强皮肤护理,防止再次感染;给予人工喂养,如存在血小板计数低情况,需做好肠外营养,以保证营养;重视喂养、用药、随访等出院指导,以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杨群,邵肖梅,曹云,等.新生儿红斑狼疮八例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1): 18-21.
[2] 李云峰,姚春海,陈少君,等.11例新生儿红斑狼疮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4):293-295.
[3] 汪秀华,宋立第,齐妍,等.重症新生儿红斑狼疮的观察与护理[J].医学信息,2010,23(3):185.
[4] 张金桃,李海翩,罗佩谊,等.新生儿红斑狼疮13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8(4):231-232.
[5] 胡谨,刘晓雁,马东来.新生儿红斑狼疮5例[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8,37(8):509-511.
[6] 李玲,董光富,韩凤珍,等.新生儿红斑狼疮7例报告并87例文献复习[J].中华儿科杂志,2011,49(2):146-150.
[7] 崔荣,李萍,李建红,等.新生儿红斑狼疮5例分析[J].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24(5):436-438.
[8] 焦玉清,姚福宝.新生儿红斑狼疮概述[J].中华儿科杂志,2007,45(1):39-41.
[9] 叶娟,朱海虹,程晓英,等.新生儿胃穿孔13例的围术期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4,13(3):227-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