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式教学的优势及实施途径刍议
2014-03-31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专题式教学是指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的要求,打破传统的按教材章节体系、依次授课的教学方式,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梳理和整合,形成既有重点又有难点,前后理论知识相互联系同时又具有独立性的主题模块式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专题式教学往往主题鲜明,重点和难点突出,教学针对性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实践中,采用专题式教学已越来越成为教师的共识。但是,思政课具有不同于专业课的性质和特点,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如果专题设计、实施不当,则会直接影响到教学实效性的发挥。因此,为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达到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目的,应当充分发挥专题式教学的优势,精心设计,合理组织实施教学。
一 高校思政课实行专题式教学的优势
1.有利于缓解课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
“课时少,内容多”是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为例,“原理”是由“98方案”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及新增的“科学社会主义”整合而成,过去几乎是三门课的教学内容现在压缩成一门课,但教学时数却由过去的百余个减少到54个,而且在不少院校中,这一数字又一减再减。与课时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原理”的教学内容是相当丰富的, 2013年版教材包括“绪论”和七章内容,共有20节,25万字,横跨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领域,课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非常突出。针对这一问题,教材编写组的首席专家逄锦聚指出:“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根本的出路是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特点出发,按照邓小平‘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精神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1]“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精神应是教师在尊重教材基本原理的完整、准确和知识的系统性基础上,突出对其基本理论与方法的讲解,压缩教材的论证过程;突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实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掌握。专题式教学恰恰是这一精神的体现,一般来说,在一个组织好的专题之下,可以做到一方面通过整合教材内容,实现涵盖尽可能多的知识点;另一方面又以相对独立的理论主题为中心,突出重点和难点。
2.有助于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高校思政课教材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标志性成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权威性和针对性,是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是教材体系的作用和功能是潜在的,它本身并不能自发实现,必须要依靠教学体系才能发挥。教学体系是指由教学主体设计的使各种教学要素朝向实现教学目标的合理组合,它是统一的有机系统。[2]专题式教学以教材体系为依据,但又不是对教材体系的机械依靠,而是对教材内容有意识地挖掘、梳理与整合,因此,一个好的专题教学往往是教师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3.有助于实现师生间的互动。
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一个国家意识形态的传播过程。意识形态的传播是一个从认知到认同,从外化到内化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主体间的平等互动。与传统的授课方式不同,在专题式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构建教学内容的立体表达,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也从原来的被动接受现成的结论变成了主动的思考和体验,师生之间出现了良性互动,有利于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
不难看出,专题式教学具有不同于传统教学的优势,它可以有效缓解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专题式教学使教师不再完全受所使用教材的束缚,在一定程度上,讲什么、怎样讲完全掌握在教师手中,这有利于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但也会出现教师随意处理教学的现象,例如,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有的教师“掐头去尾”,不讲绪论和结语;有的教师则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随意取舍,熟悉的就多讲,不擅长的就略过;有的教师则讲到哪里算哪里,毫无教学计划性。更为严重的则会出现将思政课“迎合化”“中性化”和“边缘化”的现象,在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淡化了思政课的意识形态性,将其混同于一般的专业课程。
众所周知,思政课的教学不同于专业课的教学,它是“党和国家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是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人群形成共同理想基础的重要手段。”[3]这一特殊性质就要求思政课的专题式教学应当注意把握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必须坚持思政课教学的基本要求,即思政课的教学不是为了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为了让大学生产生思想共鸣和价值认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要坚持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即教师所设计的专题要在计划的时间内,让学生有效掌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 高校思政课专题式教学的实施途径
1.着力优化教学内容。
专题式教学作为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载体,如何整合教材内容,优化专题设计,是发挥专题式教学优势,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首先,专题设计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作为一种心理状态,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当对某个认知对象经过深入思考后仍然感到疑惑不解时所产生的一种继续探索以彻底解决该问题的冲动。一般来说,带着问题意识去进行研究往往更具有主动性,它能使研究行为更加积极和深刻。思政课教学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解读中国重大的现实问题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因此,以问题设定教学的起点和着力点,通过讲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是专题式教学的重点。在进行专题设计时,教师应善于选择和设计那些针对性强、符合社会生活和大学生思想和学习实际、容易产生共鸣的问题,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进行分析,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对主流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和行为规范的认同,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其次,专题设计应注重整体性,有机整合交叉及重复内容。
思政课“05方案”规定的大学生必修的课程有四门,分别是“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四门课程教学内容既各有侧重,又共同构成一个教学整体。但四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着一些交叉部分,如在“原理”、“概论”和“纲要”中都涉及到有关社会主义的理论问题,虽然角度不同,但知识点是一致的。再如,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问题,在“基础”和“概论”中也有重复之处。一般来说,这些交叉重复的内容,往往也是各门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如果因其重复就略过不讲,则会破坏整门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如果按部就班、面面俱到地讲,则会导致学生因内容重复而心生厌倦,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在专题设计时,应当树立思政课四门课程一体化的整体意识,有机整合交叉及重复内容,做到既有分工又相互协调,使每门课程的专题设计一方面要自成系列,另一方面又要与其他三门课程有效衔接。
2.善于挖掘教学深度。
教育学的理论认为教学深度是指教学不要只停留在知识传授的层面上,而要让知识转化为智慧,让教学真正成为思维训练的手段。对于思政课而言,教学深度则是与其学术性联系在一起。长期以来,对于思政课的定位往往强调其政治性方面多一些,学术性方面少一些,再加上不少教师存在着科研意识不强、教学的科研含量不足等问题,久而久之,在学生的眼里,思政课的教学往往被视为一种政治说教。对于崇尚学术自由和精神自由的大学生来说,这种缺乏学术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只能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这样的思政课教师则只会给他们留下照本宣科的印象。因此,专题式教学必须要在教学深度上下功夫,要使思政课讲出学术性,要激发起大学生对其思考、评判和辨析的兴趣。当然,使思政课讲出学术性,其目的是要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作为科学体系使学生接受和信服,而不是要淡化甚至掩盖其政治性。
首先,思政课教师要掌握扎实丰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及时关注学科前沿的发展动向,要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领域。只有这样,教师在进行专题设计时,才能将学科前沿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及时吸收并融入专题教学中,并通过理性分析与逻辑论证的方式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不仅“知其何所然”更“知其何所用”。尤其在对中学政治课与大学思政课重复内容的处理上,更要强调教学深度。
其次,思政课教师应注重对形形色色、庞杂混乱的思潮、观点进行梳理、分析和批判。思政课的教学对象是处在思想和心理成长、成熟时期的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他们善于接受新事物,但也存在着思想不成熟,对事物辨别能力差的不足。思政课的教学要使学生“入脑入心”,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成为正确理论的宣讲者,而且还要善于分析和批判错误理论,让学生在理论的交锋与碰撞中,接受正确的理论。
3.延伸教学的时间与空间。
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的,这就需要课堂外教学的协同与配合。因此,还应注重延伸专题式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充分利用网络课堂、实践教学等形式,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结合。
首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专题式教学的优势是重点突出,但这势必要省略一些内容。对于这些省略的内容以及用于扩展性学习的内容,如学术前沿问题、典型案例等,可以充分利用课程网站等平台来满足学生系统学习的需求。
其次,要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社会实践是思政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在专题式教学中,可以通过课外实践和课内实践两条途径,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对于课堂教学的补充作用。在课外实践方面,可以组织学生围绕专题进行调查研究,通过撰写调查手记和课业论文,学会用理论分析和说明生活中的问题。在课内实践方面,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活动,让学生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总之,在思政课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所为,有所不为,利用专题式教学的优势,通过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挖掘教学深度、延伸教学时间与空间等途径,达到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目的。
[1]逄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体会和讲授建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5):20.
[2]陈秉公.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规律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9):42.
[3]张卫良.把握意识形态性,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4):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