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研究

2014-03-31陈福虽

关键词:中国梦载体政治

陈福虽

(闽江学院 管理学系,福建 福州 350108)

“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研究

陈福虽

(闽江学院 管理学系,福建 福州 350108)

“中国梦”既是学习十八大精神的必要内容,也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主题。“中国梦”在理想信念教育,大学生“三”观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通过探索“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创新——隐性载体:教育者“身教”载体、校园文化载体、微博新媒体、社会实践载体、非正式学生组织等, 以使“中国梦” 真正内化成学生心中的信仰和外在行动上的追求。

中国梦;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教育部近期下发了《关于教育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讲话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青年一代的希望和要求上来,用中国梦打牢青年师生的共同思想基础,用中国梦激发青年师生的历史责任感。[1]中国梦既是学习十八大精神的延续和深化,也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主题。对于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中国梦”不但内蕴多维度的内涵和时代价值,而且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把“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双重需求。“中国梦”不仅仅是个理论命题,更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实践命题。探索“中国梦” 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创新,是使“中国梦”大众化,深入青年学生,引导青年学生,凝聚青年学生的必然要求。

一、“中国梦”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文化和思想的引领,大学生的思想觉悟需要“中国梦”的激励和升华。

(一) “中国梦”推进理想信念教育话语体系创新

当今,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日益增强,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方式遇到了现实的困境,教育效果堪忧。有问卷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在积极健康的主流中还存在许多令人堪忧的地方,矛盾、功利、模糊、扭曲的现象不客忽视。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不经加工”地使用严肃沉重、晦涩难懂的理论术语,过分显露出“灌输”、“说教”倾向,因而不能入脑入心,无法真正得到大学生的内心认同。中国梦概念一经提出,极具亲和力和感召力,通俗易懂,深入人心,很快就成为街头巷尾人民大众热议的话题。每个人都能在“中国梦”里找到自己的梦想种子,一些迷茫的青年学子也在“中国梦”强大的感召下有了“敢做梦”、“能圆梦”、“拥抱梦”的勇气和信心。有学者指出“中国梦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打通了民间语言与官方话语、学理性话语与意识形态话语的藩篱,成为当今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气质和文化软实力。[2]“中国梦”的话语风格在推进理想信念教育话语体系创新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启示。

(二)“中国梦”内蕴大学生“三”观教育理念创新

中国梦提倡一种主流、健康、积极的社会意识,为大学生 “三”观教育树立新坐标,内蕴大学生“三”观教育观念创新。首先,中国梦倡导和谐的世界观。中国梦的和谐理念不但体现在共建人类和平发展的和谐世界,还体现在建设“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文明。“中国梦”倡导人类命运共同意识,对外不称霸,不转嫁危机,勇担建设和谐世界中大国应有的责任;对内不破坏环境,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其次,中国梦倡导社会理想和个人价值的高度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3]因此,中国梦引导广大青年把自己的个人价值与社会共同理想结合起来,在追求中国梦的进程中最大限度实现个人价值,内蕴大学生“三”观教育新理念,更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更加凸显了人文关怀。

(三)“中国梦”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观念的淡化、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渗透给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和党的十七大报告“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要求,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4]但是,一些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仍存在空乏、沉闷、肤浅、唱高调等问题,还停留在抽象化、理想化的层次上。“中国梦”关注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成才渴望,把大学梦与成功就业梦统一在一起,把成才梦与振兴中华梦统在一起,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激发大学生的理性爱国情。“中国梦”丰富的内涵能够激发自觉自发的爱国情感,由近至远,由表及里,层层递进,从爱亲人、爱故乡到爱集体、爱人民,再自觉上升为爱祖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制度,提高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二、“中国梦” 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载体

“中国梦”是意识形态范畴的文化“软实力”,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隐功效”,将“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将中国梦的时代价值和思想内涵真正内化成学生心中的信仰和外在行动上的追求。这就需要高校德育工作者优化教育方法,搭建“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多方位载体,特别是有效的隐性载体。90后的大学生有活力、个性突出、主体意识较强,隐性教育不易有被灌输和被强制感,不易引起逆反心理,有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一)不容忽视的教育者“身教”载体

课堂教育仍然是“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是教育者“身教”载体也不容忽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既是党中央的期待,也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重托,人民的期望”。高校教育者通过自己的个人梦经历、个人人格魅力、行为举止态度去感染激励学生。身教是言传的延伸和推动,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高校教育者不但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中国梦的弘扬者,是社会正能量的传承者,他们与青年学子分享自己的梦想,把“个人梦”融入“中国梦”,是青年学生的人生导师和榜样。因此,高校教育者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意识到自身就是“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生动的载体,应该注意自己的公众形象、提高自己的修养境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率先垂范,对大学生进行隐性教育。

(二)潜移默化的校园文化载体

实现中国梦,需要文化与思想的引领。然而,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发展,诸如新自由主义、道德相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传人校园,对校园精神文化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必须引起我们的警觉。“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5]校园文化建设这些现象的存在必将危害高校校园文化的先进性,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的积淀和营造是一个系统和长期的工程。首先,以优美的校园环境陶冶人。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是校园的有形文化,学生可以通过感性直觉感受伟大祖国发展的沧桑岁月,最终使自身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其次,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吸引人。如将中国梦的内涵融入学校团日活动、党日活动、文化节、艺术节、五四青年节等活动之中,凝练特色,打造精品,形成的独特的人文精神,影响着学生的思想理念和言行举止。再次、以人为本的校园制度文化凝聚人。校园制度文化以文化规范的形式约束着大学生的行为,并对价值观念进行隐性的文化渗透,将无形地影响到学生的行为举止。[6]

(三)自下而上的微博新媒体

当今,微博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接受发布信息的主要平台之一。许多思想政治工作者也能从微博中倾听青年学生的心声,捕捉舆论的热点导向,更好发挥服务育人的作用。采用了自下而上的组织动员方式,通过微博传播中国梦,是基于个体内在需求的自我教育方法。微博传播中国梦的话语方式更贴近青年学生,但同时由于新媒体还具有内容开放、传播迅速、身份隐蔽、不易控制等特点,也就是所谓的“双刃剑”问题。[7]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主动占领微博这一网络微阵地,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优势,建立一批有影响力的微博,保证网上有党、团组织的声音,实现网上互动、师生对话、同学交往等多位一体的交流活动,使学生在交流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主流价值观的教育。

(四)深化认同的社会实践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要勇于担负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深入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实现中国梦需要“实干兴邦、空谈误国”,“中国梦”教育也需要知行统一。通过开展“中国梦”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学生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发奋学习,让广大青年学生在实践中接地气、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传递青春好声音,凝聚梦想正能量,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五)自我教育的非正式学生组织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广泛存在于大学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及社会交往过程中,以个体兴趣、爱好、需要等为基础自发形成的群体。这类组织具有松散的结构,没有固定的组织系统和严格的组织形态,如学生社团、学生宿舍、同乡会、网络社群等。[8]这些组织在大学生自我教育和朋辈互助方面往往发挥着其他校园组织形态无法比拟的优势。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大部分为独生子女,他们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兴趣需要多样化,对利用显性教育载体所进行的传统教育模式有天生的逆反心理。而非正式组织中的朋辈群体具有更强的亲和力,能促使大学生产生群体认同感和归属感。但是由于非正式组织形式多样,流动性大,应该进行必要的进行监控,掌握其发展方向,才能扬长避短,更好地发挥其自助和互助功能。

[1]中共教育部党组.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教育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EB/OL](发布时间2013-05-09) [下载时间2013-06-15].http://dangji an.gmw.cn/2013-05/09/content_7576225.htm.

[2]孙兰英.拓展“中国梦”教育普及的方法[N].光明日报,2013-07-11(07).

[3]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01).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2004-08-26.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3.

[6]蒋玄,阳德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隐性教育载体探析[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4(3):32.

[7]董晓蕾,王秀丽.中国梦开创理想信念教育新篇章.(发布时间2013-07-04) [下载时间2013-07-05].http://th eory.people.com.cn/n/2013/0704/c168825-22081420.h tml.

[8]王德华,陈妮娜.基于自我教育功能的大学生非正式组织探究[J].理论界,2009(11):191.

[责任编辑王云江]

On innovative carriers of "China dream" entering into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HEN Fu-sui
(Department of Management, Minjiang University, Fuzhou 350108, China)

Learning "Chinese dream" is not only the essential content of the spirit of the Eighteenth Congress, but also an important topic of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hina dream" has great value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such as the education of ideal and belief, “Three views" and patriotic education. This paper aims to make "Chinese dream" truly come into the hearts of students and become the students actual actions by exploring the Carrier of "China Dream" entering into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re effectively ,such as exploring the educator "teaching" carrier, campus culture, micro-blog, social practice carrier and informal student organization carrier.

Chinese drea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rrier

10.3969/j.issn.1673-9477.2014.01.017

G641

A

1673-9477(2014)01-056-03

[投稿日期]2013-12-16

陈福虽(1985-),男,福建莆田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权利保护。

猜你喜欢

中国梦载体政治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