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新农村社区空间建设策略研究

2014-03-31贾东水李健王晓梅

关键词:原型社区建筑

贾东水,李健,,王晓梅

(1.河北工程大学 学工部,河北 邯郸 056038;2.河南理工大学,河南 焦作 454000)

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农村社区这个概念,要求把城乡社区建成为“有序管理、服务完善、社会和谐的共同体”,11月,国务院召开的第十二次国民管理会议进一步指出要建设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两个平台,整合社会资源,推进农村志愿者服务逐步建立农村主体管理系统、运行机制、服务系统与相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相适应。全面提升农村社区,设法建设富裕、文明、民主、和谐的新型农村社区。在这个背景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已经成为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农村社区研究的推动因素,也成为一个新的热点问题。但是就国内研究现状来看,社会学、经济学得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农民自身在时间、空间的转换问题上。城市学、建筑学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空间模式和土地利用上。该系统的理论真正能用于指导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建设的建设模式还没有成立。因国情各不相同,经济水平也不同,因此中国的新农村社区建设,应该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寻找理论方法建设新农村社区。

一、原型理论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

(一)原型理论的发展

原型理论在18世纪被植物学家C.Linnaeus提出,原型由生物种群间普遍性构成。原型是新物种的根,19世纪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和他的学生发展了原型概念,认为原型和本能是集体无意识的。本能是一种方式,它储存在人的大脑里有被唤醒激活的能力。原型是存储于人内心的一种无意识、历史性的“原始图像”。在20世纪50年代末来自荷兰的结构主义大师赫曼·赫茨伯格提出将原型理论放在城乡规划里。尝试建立有关于文化、地区、人文的系统来挽救恶化的城乡局面。通过分析后来意大利的建筑师将原型理论介绍到建筑学。他的观点是“类似型城市”强调人对于城市建筑的集体记忆。借助这种记忆将人的心里转化为实际的城市,他认为城市的本体是标志型和原型,二者缺一不可。

(二)新农村社区空间建设的二元性

对于新型农村社区来说,“相似性城市”的原理也是可以运用的。因此,把一定农村社区内的建筑分为两种,分别是原型建筑和标志型建筑。大体上来说,原型建筑较为表象、具体、直观。一般指人们通过经验的积累和继承,把大脑意识里出现的典型的意识放在建筑中的一种表达方式或建筑的组合方式。他的历史性特征总体上包括一般性、大量性、可遗传性,并且尊敬自己的新陈代谢规律。在中心村中各种各样的传统住宅都属于原型建筑。人类学家Bernard Rudofsky,认为它是一种代表着社会通用模式的建筑,被一群有着相同文化遗产和经验的人群,运用共同的经验自发而且可持续的活动所建造。因此原型建筑不但要显示出经验继承的历史性,还要代表科技创新的的现代性。更为重要的是要展示出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标志型建筑首先要具有建筑真实性的属性。其次,标志型建筑要具备文化性、纪念性、象征性、和标志性。因而。标志型建筑在新农村社区中应该是最具有特色和最容易被记忆的部分。

(三)原型建筑与标志型建筑之间的因果关系

建筑产生之前没有相似的原型,人们通过观察和模仿大自然中的物体,创造了不同于大自然的原型。简单、自然、而且粗糙的农舍是自然建筑也是体现出建筑美的原型建筑,拥有“像诗一样建筑风格”。原型建筑经历历史的筛选,在一定地区被广泛的采纳。成为组成聚落的一般性建筑,同时也成为了人们生存和习俗的沉淀,而且被赋予了长久的生命力和灵活的适应力。因此原型建筑是“原因”同时也是聚落的“根源”,而且能够直接反映一个地域的文化特征。标志型建筑作为结果,一定程度上是原型建筑的派生物。在原型建筑的繁育下,标志型建筑以一定的规模和标准发展着,同时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地标作用,人们把它当作一个地区的显著性标志。

二、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地区建设系统

迄今为止,农村社区发展已经有 5年了,由于和城市化、现代化缺少联系,显示出“城市的倾向性、和无根性”。一些地区甚至出现对新农村社区建设的焦虑性。一方面,是模仿城市社区的空间布局,所以原有的适宜的规模、广阔的空间被演化为有序的整齐的布局。另一方面,一些没有被重建的中心村子缺乏保护意识。导致其中很多能够体现当地习俗的聚落被瓦解。一些农村社区或者包裹着现代化的外衣,或者显示不出生机。大多数的社区根据农民的生活习惯做出修改。很多新建的农舍脱离了当地的人文特点,甚至一些有地域特点的建筑也被钢筋混凝土所替代。外墙、屋顶失去了当地的特点。如果这一问题不能被引起重视的话,在中国所有的村子将会一个样子。

(二)居住环境遭到破坏

在中国,自然村分布广泛但是发展不平衡,一些村庄小,分布密集的地区,两个或连个以上的自然村快速合并为新型农村社区,村民们开始居住在契约社区,居住的模式从单一的低密度发展到多层的高密度社区,大多数的村民被迫住进了很多城里人梦想的花园洋房,远离了自己的耕地。生产生活变得不方便。统一设计的居住模式既平凡又别墅化。别墅化的房屋既不节能又消费高。因此生态现在化发展在中国新农村社区建设中需要解决。

(三)当地文化难以继承

当地文化包括宗教、习俗,已经影响了农村近千年,现在仍旧影响着很多地区。血缘社区表现在地理上。宗教组织对于居住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改变特别敏感。由于原始的居住模式被创造性的分离,现有的居住模式不能与居民的生活生产习惯相适应,当地的文化没有了继承人。居民们的适应性不能被改善。

三、新农村社区空间建设的策略

(一)可持续性策略

新农村社区的空间发展需要遵循着可持续性和绿色发展道路,一方面原型建筑和标志型建筑可以相互转化另一方面,村民们的原型概念已经与空间建设可持续性的结合起来。很多村庄具有很好的自然生态基础,自然资源捐赠和民俗文化沉淀。社区形成的前、中、后期废弃物会经常产生,如果他们被处理作为能量传递的纽带,对自然环境不会造成破坏。对这些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提升新型劳动空间原型的产生,使得人们可以更好的自我适应。所以,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一个很稳固、持久的发展。新农村社区不可能一两年内建设起来,应该为子孙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空间模式。

(二)可选择策略

目前新农村社区建设的规划、设计等全部依靠设计院,而设计院人力、精力都有限只能简单地进行一些大众化的设计,而许多特殊的设计在高速发展的社区进程中没法做到。

农村社区很容易被误以为是城市化进程,导致很多“城市建筑”被植入。在原型理论中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是发展需要符合群体的意愿。在过去,原型农村建筑大多数是农民自己自己建设的,每一户会根据尺寸、位置、传统上的吉凶祸福和风俗进行建设导致了原型建筑的差异。随着农村空心现象的加剧,许多与地理地区肌理联系着的农舍消失。原因是年久失修、保护不当等原因。原型建筑已经失去。然而很多地标性建筑像寺庙、祖先的祠堂被妥善的保护。这是因为他们的规模大,聚落的形态完整,同时得到了长期的保护,以及持续的修缮。因此,对于原始村落里的原型建筑和地标型建筑进行样本收集是很有必要的。收集工作应在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由村民们来实施,然后村民和设计者将在一起进行设计,用这个方法村民们对于他们房屋的概念能够得到设计者和建筑师的尊敬。最大程度实现“没有建筑师参与的建筑设计”。

(三)转换战略

设计者应该对于采集的样本实施广阔的设计和建设,这这过程中,转变是一个关键。Jorge Cilveti认为转变是“一个对于现状的加工,这个加工从原始的、平常的、标准化中脱离出来。通过扭曲、重建或者改变使得原型和原始的状态有一定关系,并形成新的意义”。一方面,通过转型的农宅的变化程度是样本得以维持的条件。另一方面,对于有一定历史的中心农村而言,原型的农舍会占有一些比重,因此具有一些相似性展示出地区性的实质。然而当农舍原型发生极大的转变时,原有的顺序也被也被打破。农舍原型具有的历史继承性开始展现。由于历史元素的积累,一种新的顺序产生了。这个顺序对于新的住宅类型有提升作用,新的住宅类型因为历史底蕴的原因成为这个地域的精神象征,即新的标志性建筑。在新的标志性建筑的刺激下周边的农宅原型开始更新以便更好地维持这个顺序。例如吴良镛先生设计的Juer胡同吸收了中国南方的“里弄”特点和北京的“鱼骨式”胡同特点,打破了传统的四合院全封闭结构,在建筑形式上与北京老城有机的统一起来,保持了城市文化环境的延续性。因此设计新农村社区应该基于原型空间样本的采集和鉴定。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新农村社区空间建设中,应该从原型理论的视点出发平等对待原型建筑和标志型建筑。发展建筑形式的精神内涵,扎根传统文化,把设计现在建筑的区域化和地区建筑现代化原则不断地进行实践,有助于在新农村社区空间建设中避免空间内涵丧失,在混乱中建立秩序,在秩序中创造重要的理想环境。

[1]MA RS,CUI L.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农村两种形式的社会建设[J].安徽省农业科学期刊,2008,36(29):12941–12943.

[2]SI LB, MENG WD.在农村社区进程中被城市化现象和对策分析[J].城市研究,2011(4):35–39.

[3]YU L, TERRY MARSDEN, NA KP. 创新型农村的经济发展来协调解决城乡发展的可持续性:安吉案例[J].城市研究,2011(1):60–67.

[4]WANG J,ZHANG L,LIN WH. 山东省农村社区规划的困境与战略研究[J].山东建筑大学,2011(3):228–231.

[5]WANG J.建筑原型的回归[D].厦门大学,2006.

[6]BERNARD RUDOFSKY 被建筑史遗忘的建筑[M].大家出版社,1987.

[7]JIA BS 现代主义建筑学[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原型社区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社区大作战
包裹的一切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原型理论分析“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