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曹植、李白《白马篇》中侠客异同点解析

2014-03-31姜喜平

关键词:游侠侠客曹植

姜喜平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体育系,广东 罗定 527200)

“侠”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战国韩非子《五蠹》中曾云:“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韩非子把当时的“侠客”看作危害国家安全的五害之一。西汉司马迁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在所著的《史记·游侠列传》中他肯定了“布衣之侠”。曹植和李白在各自的《白马篇》中描写了不同于前人的侠客形象。

一 曹植、李白《白马篇》中侠客形象相同点

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侧重游侠的人格修养,称赞他们“其言必信,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但弱化了侠客武艺,减少了侠客身上不为社会所接受的“鲁莽之气”。 曹植和李白笔下的侠客形象与之不同,他们在各自的《白马篇》中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保家卫国的英雄典范。

1.武艺精湛。

两首《白马篇》中的游侠少年都身怀绝技、武艺高超。曹植《白马篇》中的英雄少年身手敏捷、骑射精湛。其诗云:“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此八句对少年游侠超群的骑射技术和过人的胆识智慧进行了详细的描写,突出其武艺精绝、身手不凡。李白的《白马篇》中描写了一个豪荡不羁、武艺过人的五陵侠客,诗曰:“弓摧南山虎,手接太行猱。”

2.为国杀敌。

战国时期“群侠以私剑养”(韩非子《五蠹》)。当时的“侠客”被人收养,作为报仇杀人的“工具”。曹植和李白笔下的侠客不但武艺超群,而且怀有建功立业之志。曹植《白马篇》云:“边城多警急……左顾凌鲜卑。”描写少年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奋勇杀敌的英雄事迹,展示游侠精湛的武艺和精忠报国的英雄气概。李白《白马篇》曰:“发愤去函谷……匈奴尽奔逃。”突出豪侠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百战匈奴的飒爽英姿。

3.赋予寓意。

曹植、李白虽有济世之才,但有志难酬,经历诸多世事变化,喜欢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曹植《白马篇》中既蕴含自我写照,又凝聚着当时社会的历史使命,寄托诗人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憧憬。李白性情豪放,但他仕途颠簸,胸有大志而不被重用,常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不满和避世隐居的向往。

二 曹植、李白《白马篇》中侠客形象不同点

虽然两人才华横溢,写了著名的《白马篇》,但毕竟两人身份不同,环境不同,所写的侠客形象也有所不同。

1.武器不同。

曹植《白马篇》主要突出其骑射技术精湛:“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三国时期,社会动荡,在军事中射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李白《白马篇》除了弓箭外,还有“剑”和“刀”。春秋时期,楚、越等国士兵以剑为主要兵器,社会上习剑成风。在古代战争中,刀是将士奋勇杀敌的兵器。

2.“背景”不同。

曹植《白马篇》中的幽并游侠有着不平凡的生活经历,诗云:“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李白《白马篇》中的五陵豪侠乃一走马斗鸡、纵酒杀人之徒,诗曰:“斗鸡事万乘,轩盖一何高。”两位奔赴战场的原因也不同。曹植《白马篇》中的游侠接到军中征调文书才“厉马登高堤”;而李白《白马篇》中的侠客是发愤才去战场,“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

3.寓意不同。

“侠”的内涵因时而异,因人不同。曹植着重强调侠客忠心报国、视死如归,为了平息国难,不惜牺牲生命。李白《白马篇》中既希望豪侠建功立业,又能凯旋而归,且不拘于权贵。侠客功成名就后又如同从前,表现了一种不肯摧眉折腰的傲骨。李白《白马篇》中的这位主人公,从走马斗鸡、纵酒杀人到发奋从军,身经百战,成为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大将,最后却选择退隐山林,可能代表当时的一种社会思潮和人生价值取向。

三 曹植、李白《白马篇》中侠客形象不同的原因

曹植、李白各自的《白马篇》中,侠客形象存在不同之处的主要原因在于两人生活的社会环境和身份地位不同。

1.社会环境不同。

曹植生活在政局动荡、战乱频繁的三国时期。李白生活在经济发达、文化开放的盛唐王朝。

(1)曹植生活的社会环境。

曹植从小天资聪慧,深得曹操的宠爱,心怀建功立业、杀敌报国之志。与其兄曹丕有过立太子之争。因其桀骜不驯的性格,加上曹丕的陷害,导致失宠不得势。曹丕即位后对早期的太子之争心存芥蒂,对曹植进行严密监视和身心迫害。从此,曹植的处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一个衣食无忧的王家贵族,变成一个处处受限制打击的“阶下囚”。 前后不同的生活环境,使曹植的心情判若云泥,其作品风格也随之改变。

(2)李白生活的社会环境。

公元702年武则天首创武举制,打开了“以武入仕”的先例,为“侠”文化的推广奠定了基础。李白就生活在这个尚武重义、积极进取的盛唐王朝。当时许多文人渴望建功立业,李白也曾立下宏伟志向,“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2.身份地位不同。

曹植字子建,魏武帝曹操之子。他天资聪颖,“年十岁余,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深得曹操宠爱,几次想立他为世子。曹植曾多次随父出征,有着丰富的军事经验,生前被封为陈王。但他豪放不羁,不拘礼法,屡犯法禁,嗜酒成性,引起曹操的震怒。陈寿在《三国志》中这样评价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曹植在诗歌艺术上造诣很深,他是建安文学之集大成者。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这样评价曹植:“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

李白乃一介文人,喜欢周游名山大川,寻访名胜古迹。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他有很深的游侠思想。李白自称“十五学剑术”(李白《与韩荆州书》),喜欢借酒消愁,自称:“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李白《赠内》)公元726年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广泛的漫游和艰难的求仕路。几经波折,公元742年,在道士吴筠的推荐下,李白被皇帝征赴长安。唐玄宗赏识他的才华,却不予重用,只赐任供奉翰林。这使李白大失所望,感觉政治抱负的遥不可及,加上其狂放不羁的性格,得罪了当朝权臣,遭到冷落和排挤,最后离开长安。

四 侠客意象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曹植对李白的诗歌创作有很深的影响,在李白作品中有许多直接或间接引用曹植的诗作。除了《白马篇》外,曹植在《名都篇》中也描写了一位走马斗鸡、骑射过人的游侠少年。曹植在《白马篇》《名都篇》两首诗中塑造了两个风格不同的侠客形象,其实并行不悖。在他们各自的形象中,诗人分别寄寓了不同情况下的志趣:国家无事,则遨游快意,放浪形骸;国家有事,则奋不顾身,视死如归。[1]《白马篇》是当时曹植理想主义的写意,而《名都篇》则是其现实主义的写真。李白《白马篇》中的五陵侠客在走马斗鸡、恣情任性方面与曹植《名都篇》中的京洛少年极为相似;在为国从军,叱咤沙场上又与曹植《白马篇》中的游侠少年如出一辙。

曹植和李白《白马篇》中的侠客意象对传统的侠义伦理、侠的人生价值取向进行了改造和规范,树立了一个经典化的侠意象,为封建社会中的不遇文人找到了一种新的情感宣泄模式。[2]此后,许多文人志士,也借用游侠形象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对精神世界的向往。诗中所提到的白马宝刀、重仁重义、保家卫国等,丰富和扩充了侠客文学,成为文人笔下一个不朽的话题,对以后武侠小说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近代中国涌现出许多武侠小说家,如古龙、金庸等,创作了许多有影响力的作品,如《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等。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别具一格,故事以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为背景,引入儒、道、释三教中的哲学原理,演绎沧桑岁月中主人翁的侠客经历。

[1]吴晟.中国意象诗的探索[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4):119.

[2]陈文华. 诗酒李太白[M].中华书局,1991(12):62.

[3]陈飞之.三曹诗论集[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81.

[4]谭华. 体育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49.

[5]陈新璋.唐诗宋词概说[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7):67、69.

[6]李宗为. 建安风骨〔M〕.中华书局,1991(8):127.

[7]张笑菊.李白与曹植比较研究——以女性诗歌和游仙诗歌为例〔D〕.硕士毕业论文,河北:河北大学,2010.

猜你喜欢

游侠侠客曹植
挂羊头卖狗肉
侠客
护鹿小侠客
侠客李白
论曹植对于形式美的追求
小米游侠记:虎头将军
黑暗游侠 STEPHEN JACKSON
小米游侠记:看戏
小米游侠记:腌咸菜
曹植《白马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