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知识分子与社会稳定的关系

2014-03-31黄骏彪

关键词:中产阶级生产力知识分子

黄骏彪

(上海政法学院 研究生部,上海 青浦 201701)

古希腊时期政治思想史上的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年)在其著作《政治学》中,曾说道:“就一个城邦各种成分的自然配合说,惟有以中产阶级为基础才能组成最好的政体。中产阶级(小康之家)比任何其他阶级都较为稳定。”[1]而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中认为,中产阶级的主要构成将变为以知识与科技见长的知识分子、科学家,他们将成为主宰后工业社会或者说是中产阶级社会的主力军。[2]可见,尽管中产阶级是一个动态的流动的阶级,但知识分子始终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其中重要的一股力量。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知识分子群体作为中产阶层的主要群体和主干力量,这已是一个共识。在西方中产阶级理论的研究中,其社会政治功能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传统认为,中产阶级是“稳定器”“平衡轮”“缓冲器”,这也有着充分理论依据。但是,当下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在市场社会多元化促发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构成的中产阶层的流动性和复杂社会环境的变数,使其对社会秩序稳定和发展的关系也成了一个变量。知识分子与社会稳定的相互之间的关系,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 社会稳定的中西方多元理论

维护社会稳定,是中国和全球化的世界的一个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和首要条件。对于当代中国的改革发展,邓小平曾严肃地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中国的最高利益就是稳定,只要有利于中国稳定的就是好事”。[3]李培林认为“学者们一向将社会中间层称为社会的‘稳定器’,认为庞大的中间阶层可以在社会高层与社会底层之间起到‘缓冲层’的作用,使社会矛盾和冲突得到缓解”。[4]在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要发生变化,容易带来不稳定的因素,而这其中,知识分子、中间阶层,对维护社会稳定是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的,是“稳定器”“平衡轮”“缓冲器”,因为两头大、中间小的社会结构是不稳定的,而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阶层分布,是稳定的象征。

法国学者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以美国中产阶级为例阐述了其“稳定器”的功能,认为由于中产阶级对财产的关心、对物质的享乐、对宗教的信仰等因素,强化了其保守性,使其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坚定力量。[5]

意大利学者莫斯卡则认为,中产阶级(知识分子)高水平的素养和阶级文化使其成为公共意识与独立精神的“最大储存库”,中产阶级(知识分子)是测量社会稳定与平衡的标准。[6]

德国学者齐美尔认为处于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之间的中间等级是保持社会流动的弹性机制,“中间等级起着缓冲地带或者防震垫的作用,缓冲地带和防震垫不知不觉地接受、缓和和分散在事态迅速发展时不可避免地引起对整体的结构的种种震荡”。[7]

另外,美国学者李普塞特认为,中产阶级可以调和社会上、下层阶级的矛盾冲突,使下层阶级的政治态度趋于缓和,接受渐进改良道路;使上层阶级改变对下层的偏执并与之权力共享。因此中产阶级越多,其调节功能越强,社会也就越稳定。

可见,积极的、有活力的社会稳定是动态——多元发展型社会稳定,这是现代社会最佳运行方式。这正如恩格斯指出:“平衡与运动是分不开的。”[8]任何社会稳定,都是从旧态到新态的发展,都是旧态失稳的结果。稳态——失稳——新的稳态是一个连续交替的发展过程,这使系统不断更新,逐步由低级向高级、简单向复杂发展。因此,发展中的稳定是社会的良性运行状态。任何社会都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因而也就不可能是静止不变的社会。故从哲学上讲,社会稳定是具有相对性的,而社会不稳定则是绝对的。社会的稳定与不稳定也是相互转化、相互变化的,两者是辩证的统一。

从上述各个时期各个学者对于社会稳定概念的阐述中可以看到,最终的理论落脚点和着落点,还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构成的社会稳定观。马克思主义是全人类的科学,其唯物史观是之前其他主义的哲学所不具有的,它解释了社会科学领域历史观的唯物主义。其社会稳定理论、社会动态平衡理论,也可以落脚到这么一点: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作为经济基础的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上层建筑的变革。反过来,上层建筑要适应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要适应于生产力。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是我们观察社会历史问题的一把钥匙。因此,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三者能够相互协调、相互适应发展,整个社会系统就处于稳定状态——动态的稳定,如果三者之间不能相互适应发展,一者的形态制约着另一者的形态,那么,社会就处于不稳态,当三者重新回到互相适应的稳态时,社会处于重新的稳定态。而知识分子,作为中产阶级中的重要一员,作为知识经济时代最具有活力的一阶层,广泛活跃于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各要素中,对这三要素的协调适应的各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

二 知识分子的涵义与缺点

西方“知识分子”一词,最早出现在12世纪的欧洲城市学校,13世纪在大学中流行,指的是以思想或传授其思想为职业的人。他们曾被赋予令人尊敬的美好定义:“在理性背后有对正义的激情,在科学背后有对真理的渴望,在批判背后有对更美好的事物的憧憬。”[9]因而知识分子被认为是对整个社会负有责任的代表群体或阶层。近代西方认为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是理性、自由、公平等人类基本价值的维护者。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知识分子所从事的社会工作是以脑力劳动为特征的,他们大多数投身于科学、文化、艺术等方面。知识分子从事的这些活动具有社会劳动性质,这种社会劳动的特点是“开动脑筋”型的智慧劳动。

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乐观而自信地宣称,“二十世纪之中国,学生之中国也,其兴也惟学生兴之,其亡也惟学生亡之”。[10]在中国近代著名革命宣传家邹容看来,中国若真亡,“不亡于顽固政府,不亡于婪毒疆吏,不亡于列强之瓜分,不亡于各级社会之无知识,吾敢一言以断之曰:中国之亡,亡于学生”。[11]由此看来,自辛亥革命、“五四”运动至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中国知识分子为国家兴亡而四处奔波、投身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始终是社会改革与革命、爱国与救国的先进分子,“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12]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政治分层所定的“两个阶级和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机构一直延续到“文化大革命”结束。1978年,中央领导人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当代中国社会语境下的知识分子,一般指具有大学学历、从事脑力劳动的群体。这一群体主要从事的职业为教师、学者、科学家、工程师、作家、律师、记者、编辑、医生、文艺工作者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知识分子是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力军,不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且是思想文化领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建设中的主体,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是建构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力量。诚然,在中西方传统学者看来,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必须具备下列四个基本特征:

第一,有社会良知的人。

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责任良心所在,是人类的基本价值(如理性、自由、公平等)的维护者。根据这些基本价值来评判社会现象,并努力推动这些价值的充分实现。

第二,有专业技能的人。

知识分子是以某种知识技能为专业的人。如医生、律师、教师、文学家、科学家等脑力工作者。但是,他们的兴趣不应只限于职业范围,除了专业工作以外,同时还必须深切关注着社会与国家,乃致世界一切公共利害之事,而且这种关注又必须是超越于个人(包括个人所属的小团体)的私利之上的。这样,他才能具备“知识分子”的充足条件。

第三,有社会责任的人。

知识分子把传播文明和知识、消除愚昧和落后的现象当做自己的神圣职责,并且孜孜不倦地创立新思想、新观念,把新鲜“血液”注入自己已有的知识系统中。

第四,有社会理性的人。

知识分子的特点是以符号系统、价值评判系统把握世界,而并非以权力控制世界。但这并不意味着知识分子游离于政治之外,与政治毫不相干。恰恰相反,真正的知识分子总是保持着对政治的热忱,并时时为政治家们贡献治理社会、促进国家发展等方面的真知灼见。

当然,就像一个硬币有正反两面一样,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也不免有其缺点与不足:

第一,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般来说,知识分子的心理是自尊、自负的。但在受到挫折后,又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在历次政治运动中,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有一些知识分子承受不了政治压力而自杀,这与一些知识分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有关。

第二,攀附权贵。有一些专家、学者有要求垂青的心理,以获得当权者的青睐为荣,时刻在观察风向,揣摸当权者的意图,按照当权者的意图写文章,提建议;当权者提出一种理论或者政策时,他们就进行“科学”论证,把当权者的意思“说圆了”。如果当权者所提出的理论和政策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的,对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是有好处的,专家和学者帮助当权者做论证,也是应该的。我们反对的是那种不分是非、围着当权者转、惟当权者马首是瞻的人。

第三,文人相轻。这是旧社会文人的一种毛病,现在还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在评定职称时,“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抬高自己,贬低别人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同一个单位里工作,互不服气,争名夺利,甚至闹到互不来往的地步,也屡见不鲜。有些知识分子自视清高、孤芳自赏,以致于言语刻薄,伤人感情,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知识分子应该改掉文人相轻的毛病,努力做到文人互勉和文人相亲。

也正是因为有这些不足,社会舆论和知识分子群体本身也要对个体知识分子进行一定的引导,使个体知识分子在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社会生产力中,能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三 知识分子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

正如第一部分末处所说,依据唯物史观,在一个社会形态中,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三者之间互相协调一致,彼此间相互适应,社会是一个稳定状态。反之,如果生产关系不能包容生产力的发挥,上层建筑不能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那么这个社会的变革,势在必行。知识分子这一特殊的阶层,分布于社会各行各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生产力各要素中,都有其活动的身影。如果知识分子能使三者随时代进步而变化的程度相适宜,就能对社会稳定起到积极作用。反之,就是消极作用。

从生产力这个点来观察,从发挥积极的、正面的社会历史作用的角度来看,知识分子力求成为先进社会生产力的推动者,应争做推动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急先锋。江泽民曾说过:“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我国工人阶级,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这从唯物史观强调了知识分子在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知识分子如果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学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进一步合理有效地推动生产力发展,使现存生产关系发挥出最大的效率,就能促进社会发展、和谐稳定。反之,如果知识分子不按科学规律办事,肆意地不讲科学规律地提升生产力,使现存生产关系还没发挥出其最大效能时、还能包容现存生产力水平时,就被肆意打破,那就引起社会动荡,对社会发展起到消极作用。

从上层建筑这个点来观察“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相互间的互动关系,如果知识分子在政治上层建筑中构建了符合经济基础的社会政治结构,在思想上层建筑中所提倡宣传的是与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社会文化形态,那么社会是稳定和谐的,知识分子在其中体现了自身的价值,发挥了积极作用。反之,则是消极作用。

总之,在社会发展的变迁与转型中,知识分子群体肩负着“用思想来守护民族”的使命。知识分子群体的思想稳定必然关系到社会秩序稳定,社会和执政政府要对知识分子加以引导,使其发挥积极作用,避免消极作用。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209.

[2][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M].高铦,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391.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4,313.

[4]李培林.阶级冲突与阶级意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60.

[5][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57—800.

[6][意]加塔诺·莫斯卡.统治阶级:政治科学原理[M].贾鹤鹏,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15—507.

[7][德]盖奥尔格·齐美尔.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M].林荣远,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33—458.

[8][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589.

[9][法]雅克·勒戈夫.中世纪的知识分子[M].张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3.

[10]李书城.学生之竞争[J].湖北学生界,1903(2).

[11]邹容.论中国学生同盟会之发起[N].苏报,1903-05-30.

[12]毛泽东.大量吸收知识分子[A].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41.

猜你喜欢

中产阶级生产力知识分子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为例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