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职称评审权下放与学术期刊的坚守
——兼论个性化办刊的路径

2014-03-31陶侃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办刊成果学术

陶侃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浙江 杭州 310030)

高校职称评审权下放与学术期刊的坚守
——兼论个性化办刊的路径

陶侃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浙江 杭州 310030)

高校期刊是学术的重要阵地与制高点,具有无形的影响力。在高校职称评审权下放的今天,期刊的这种服务与学术价值显得越来越重要。除了及时发现、加工、传播具有学术创新价值或应用价值的新观点、新方法、新成果、新应用等外,需要对高校中存在某些不合理的科研评审机制,通过期刊的编辑、出版寻找建设性、可操作的改进措施。必须坚持学术质量标准,杜绝“注水文章”的发表,通过打造学术品牌等探索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办刊路径。

高校;职称评审;学术期刊;个性化办刊

近年来,国内许多高校在重视“科研兴校”的同时,似乎也在重蹈经济领域之覆辙,即片面追求“学术GDP”。目前,几乎每一所高校都制定了相关的科研评价指标与论文发表的奖惩制度。虽然制定或完善这些科研考评机制,对推动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发展与繁荣,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对这种科研评价制度,人们一直存在着不同看法和争议。伴随着这种争议的,是高校期刊(本文主要是指高校主办的学报或专业期刊,下同)的一种微妙处境。因为,无论是高校职称申报、课题成果的评审,还是论文的发表或评奖等,许多科研活动及活动结果,都与高校期刊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多年来,这种关联性主要通过论文这一“中介”来实现,并以文章的发表来达成。正因为如此,一些高校期刊,尤其是那些进入核心的期刊成为香饽饽,被“附加”了许多不应有的功能,比如,学术成果的评定等级功能、论文的质量等级功能、有关课题及评奖的鉴定功能等。

随着教育体制与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系统的职称评审权正在逐步改革与下放中。比如,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联合出台相关政策,明确从今年起,把一些职称评审权下放高校,由有关高校自主评审与聘任。显然,高校职称评审权的下放,不仅会强化高校已有的科研评价体系与评价话语权,而且也给高校期刊带来更多直接与间接的影响与不确定因素。笔者以为,这种影响或因素,表层突出表现在现实需要性与可能性之间的矛盾,深层则表现在期刊的办刊质量与个性化发展能否顺利实现与持续。因此,作为高校期刊的办刊者与编辑人,有必要直面这一现实,对存在的各种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使得期刊与高校发展、改革的大环境相协调。

一、高校期刊如何服务学校与科研

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高校主办的期刊有两千多家,约占全国期刊总数的1/4。[1]长期以来,存在着一种普遍认可的观点,那就是高校期刊应该服务于学校与科研,这无可厚非。我国最早的学报东吴大学1906年创刊的《东吴月报》就开宗明义,其办刊宗旨就是为了服务本校教职工的学术探讨与交流。但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快速发展,学术探讨与交流日益全球化、综合化、专业化,所以,这种最初的服务所蕴涵的意义,在今天已发生着较大的变化。那么,高校期刊该如何服务?怎样才算服务?对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探究。

一般来说,作为学术观点与成果探讨、发表、传播的载体,高校期刊也必须为学校与科研服务,但这种服务不能简单与为本校教师发表多少文章划等号。笔者以为,所谓服务,是一个多层次、动态变化的概念,它包括硬服务与软服务两个范畴:硬服务是指期刊在一定时间内(比如一年)所发表的、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文章总量(包括本校与外单位),体现在期刊编辑部从文章收取、审阅/外审、与作者联系/交流、修改到编辑、排版、校对、出版这样整个工作过程及出版物(纸质与电子版)本身。软服务则是一个期刊在较长时期内所形成的学术特点、品牌等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力与辐射场,体现在期刊通过来稿要求、质量标准、选题指南、学术活动、培训等对校内外作者/读者的学术影响与引领,以及通过期刊编辑与出版活动对年轻教师/学者的培育等。通常,硬服务主要呈现为物质形态,大多是看得见,可量化的;而软服务呈现的是精神形态,大多是潜在的、无形的,具有更多的动态变化性。但就高校期刊而言,硬服务与软服务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能简单或人为地分割。

由此可见,我们在思考“高校期刊如何为高校与科研服务”这一命题时,必须要有一个辩证的整体观、动态观与发展观:要善于透过简单的表面物,认识到期刊的服务是“软硬结合”,需要“两手都要硬”,不能仅看发表的文章数量,更不能仅看发表了本校几篇文章,解决了几个教师的职称。必须具有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尤其需要我们放在如何引导学校的科研创新水平的提升与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等大视域下来看待。因为,期刊的许多服务是潜移默化的,精神传递与学术性影响一时是难以量化的,但恰恰是这种传递、影响,体现着期刊独特的服务与学术价值。

高校期刊是学术的重要阵地与制高点,具有无形的影响力。在高校职称评审权下放的今天,期刊的这种服务与学术价值显得越来越重要。它赋予了期刊一种新的使命或责任:一是对期刊学术价值的坚守与追求,即及时发现、加工、传播具有学术创新或应用价值的新观点、新方法、新成果、新应用等;二是要敢于对高校中存在的某些不合理的科研评审机制提出质疑,并通过期刊的编辑、出版为这种质疑寻找建设性、可操作的改进措施。具体可在以下三方面践行:

践行之一:以内容策划来矫正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科研考评是以1年为周期,这样做是否合理?这个“年”是千百年来人们生活、作息周期的计量单位,主要是依据天文与季节的变化而来,以此作为科研考评的时间计量单位并不合适。一方面,高校科研与一般的科学研究一样,具有自身的运作规律与时间投入,具有相对复杂的内外部条件,从选题、酝酿到实施,其过程有长有短,并不完全与“年”对应,不少研究的时间周期可能更长。另一方面,作为高校科研主体的教师或管理人员,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研究习惯,存在着类似于人体生物高潮与低谷。特别是一些高水平的研究,需要相当时间的积累,所谓“十年磨一剑”,就是真实的写照。这个过程因人而异,但一般都不会与“年”很好地对应。按照中国科学院杨乐院士的观点,希望优秀的数学家每过3-4年考核一次。[2]三年作为一个周期考评,是否比单纯的一年一评更为合理?对期刊来说,不妨通过有意识地策划,精心组合栏目等,对2-3年内取得的某些重要文章集中推出与刊发,可以视为对这种科研考评周期不合理的建设性矫正。

践行之二:以“代表作”来示范

目前,一些高校的科研管理机构为了便于操作或出“政绩”,过度迷信量化管理,量化手段存在着滥用倾向。比如,把著作/论文按出版单位分为不同级别进行打分,使得科研成果量化如同“养鸡场”一般:只比谁下的蛋多,而不问蛋的大小与质量。虽然量化有其一定合理性,但它不是普适的,对主要探究自然与物质规律的一些数理化、技术或医药工程等的科研成果可能适合量化,但对一些人文社科类的学术研究,就并非适用。因为人文社科研究更多属于一种精神范畴的思考、生产与产品加工,产出的数量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其质量。它依赖研究者较长时间的知识储备、信息整合与摸索创新,有时还需要辅之于灵感与激情。即积累很关键,这种积累如同蓄水池一般,需要一定时间的“蓄水”过程,厚积才能薄发,才能取得具有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一篇高质量论文的“代表作”,往往胜过十篇甚至百篇垃圾文章。在学术史上,一些著名学者,其成果并不多。所以,应尽快改变机械的、不分学科/内容的量化评价,实行按学科/内容区分不同的权重,评价标准要动态修正,实行定性与定量的结合。期刊在这方面大可作为,可以通过定期开辟专栏,加“编者按”或重点推出高质量的研究“代表作”,来起示范或隐喻作用。

践行之三:以多元并重来引导

一直以来,缘于认知习惯与考评制度的路径依赖,纸质出版物(期刊、报纸公开发表,书籍出版)成为衡量学术成果的唯一标准与“硬通货”。无论是科研考评、课题结题,还是评审职称,若没有纸质出版的成果,哪怕该项成果/文章的资料通过网络、数据库能搜索到,恐怕也不能算数。那么,高校的学术成果是否一定要以纸质发表为标准?这种“传统”的成果形式评判标准是否合理?笔者以为,判断一项成果是否具有价值,是否达到了相关学术要求,关键在于衡量该作者所呈现的研究成果是否具有学术性、真实性、原创性,这是质的、最根本的标准,而不论是纸质发表、电子发表或其他外在表现形式。换言之,成果的纸质发表、电子出版等在学术成果评价面前应该是平等的,我们不能重纸质成果而歧视其他形式。特别是在网络已成为我们学习、工作、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网络、电子形式的成果发表愈来愈普及的今天,学术成果形式的衡量完全也应该与时俱进,以客观、平等、包容的原则去对待、去评价。这样不仅符合“绿色”、低碳的社会发展需求,也有助于学术的繁荣与成果多元的涌现。就此而言,高校期刊可以作出表率,期刊的电子出版物与纸质出版物并重,文章的电子发表物(比如中国知网)与纸质发表物具有同等价值,以在成果形式的多元并重方面起引导作用。

二、评审权下放后如何杜绝“注水文章”

这些年来,在盲目追求“学术GDP”的驱使下,在各种名目的科研考评机制“激励”下,学术逐步变味,甚至“异化”为追逐名利的工具,一些高校似乎丧失了对真知与学术应有的敬畏。教师被无奈地逼上了“多出活、快出活”的“学术战车”而欲罢不能。对他们来说,发表文章、申报课题、成果评奖才是晋升职称的硬指标,如果没有发表多少篇文章或承担相应级别课题,就无法评上职称。这就逼得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写文章、报课题、评奖上。至于教学本身则成为应付,使得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颠倒,本末倒置。原本比较神圣或严谨的学术研究变得越来越“廉价”与低俗,出现了许多研究意义不大或干脆是低水平重复乃至抄袭的所谓论文。笔者称之为“注水文章”,即从选题价值、内容论述、观点呈现、方法应用到格式规范与参考文献等都存在很多问题的文章。大致可分为三类:

1.应景式文章

这类文章之所以被称为应景,是因为它从撰写动机到过程,都是纯粹为了评职称、考评、结题的需要而写,如同居室美化需要摆设一些花卉与盆景应景一般。由于功利性太明显,必然带来文章缺乏酝酿与思考,所以,应景文章选题价值通常很一般,要么题目老套陈旧,要么大而空泛。内容大多缺乏新意与看点,没有什么自己的观点,基本上是人云亦云的东西。还有一些应景文章的作者是“如梦初醒”者,突然发觉评职称还缺文章,于是“临时抱佛脚”,希望期刊就像路边等待游客的黑车一样,来了就发。为了赶时间,文章的前期准备、资料阅读整合等都被省略,文章总体粗糙、质量平平,经不起推敲。这类应景文章就像候鸟一样,具有一定的活动周期性,在每年特定时间(比如评职称前几个月)会大量出笼,给高校期刊带来不少困扰。

2.拼凑式文章

这类文章根本没有自己的观点或想法,也缺乏相关的学术熏陶与积累,即作者的学术能力与水平还无法驾驭学术文章的撰写,但为了外在的功利,只好赶鸭子上架。于是文章基本上是东拼西凑、东拉西扯,从选题到内容,从字句到逻辑,从观点到方法,都存在着很多硬伤与漏洞。严格地说,这类文章基本谈不上学术价值与学术规范,严谨的期刊编辑部都不会采用。笔者发现,拼凑式文章还与学术不端有很大的关联,一些学风不正,没有学术修为的作者,为了达到目的,要么请人代劳(如网络写手),要么干脆就改头换面,大量抄袭。如今,借助于网络搜索引擎、数据库等,也给抄袭、拼凑文章带来极大的便利。这类文章没有特定的周期,常年都有,耗费了期刊编辑部的大量时间、成本与精力。

3.半成品文章

这类文章的特点是文章选题、内容或方法、观点等某些方面虽然具有一定可取之处,但文章总体上“缺胳膊少腿”,要么论述的逻辑性、因果关系不够严谨,要么研究方法或数据分析存在问题,要么观点或结论缺乏材料的支持,要么参考文献的引用不规范,等等。总之,文章属于一种“半成品”,需要从框架到内容作进一步修改、完善。半成品文章的作者通常以年轻教师/研究生居多,他们有一定的进取心与学术基础,但要么缺乏规范的学术熏陶,要么撰写论文的“火候”欠缺,为了应付考评,造就了大量不成熟的半成品。这类文章常年都有,选题、内容五花八门,也是编辑部主要加工、修改与服务的对象。

上述三种“注水文章”虽然具体表现不同,但都属于学术泡沫。随着职称评审权的下放,高校中待发表的各种论文数量日益增多,而刊物数量/容量则相对匮乏,僧多粥少愈来愈突出。即现有期刊的可供版面已无法满足高校评审职称、课题成果等文章发表的需求。而大量注水文章不断涌现,人为加剧着“供需矛盾”。这样,高校期刊面临着一个现实问题:如何最大程度地遴选优质稿件,杜绝“注水文章”,以保证刊物的学术质量与声誉。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环节着手:

第一,注重对学术规范的引导。学术规范是写好学术论文的基础,也是提高学术造诣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学术规范需要有意识的训练,而这种训练的最好方式就是通过“文章”这个载体,贯穿在文章的修改、反思、再修改过程中,也体现在编辑与作者的不断交流、探讨中。比如,研究方法是论文写作的核心之一,也是国内学术研究中相对缺失的环节。教育学研究常常使用两种基本的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当两种方法共同使用时,有人称作混合法。到底使用哪种方法更合适?这要依赖于你所研究的问题。[3]无论是实证,还是思辨,都离不开方法与逻辑。这些都离不开编辑的引导。就此而言,注重对学术规范的引导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小事,它不仅是期刊服务于高校与科研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杜绝“注水文章”的一道屏障。编辑部应该定期(比如一年)把来稿文章题目、摘要、研究方法到参考文献引用等要求、细节,一一作出详尽的规定,通过多种方式广而告知,从而引导广大教师作者(尤其是青年教师)自觉遵守并做好。

第二,强化同行专家外审。对学术文章的质量审定,具有多种方式或标准。以往以编辑部“一锤定音”的审定方式,越来越被同行专家外审所替代。同行评审,是现代国际学术期刊出版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质量控制机制。同行评审,根据是否向作者和专家提供对方相关信息,可以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即单盲评审、双盲评审和公开评审。[4]但不管采用哪一种,都比单纯由编辑部定稿更为科学。高校期刊的文章相对比较专业,对一些文章的选题、观点、数据及方法等把握,尤其需要同行专家来协助进行,这样才能选优劣汰。所以,高校期刊需要建立自己的同行专家库,定期聘请一些外审专家并动态更新。

第三,规范流程与三审制。高校期刊由于身处学校之中,除了“注水文章”,还需要时时提防各种人情稿、关系稿的冲击。显然,处理这些稿件往往比“注水文章”难度系数更大,因为前者还可以通过学术规范、同行评审等将其拒之门外,而后者则需要一定的处理技巧,这就需要期刊建立一套规范可行的编辑流程,严格三审制。辅之于编辑部定稿评议会,对一些具有争议或需特殊处理的文章进行充分讨论。最后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就是对每期拟发文章进行学术不端检测,它如同登机前的“安检”。对每篇文章的检测结果还需要仔细甄别,对文章的文字重合度比例从严把关。只要严格执行这些制度性流程,基本上可杜绝“注水文章”,并把人情稿、关系稿对期刊质量影响降到最低。

三、高校期刊的坚守要诀——个性化办刊

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已经成为论文大国,论文产量居世界第二,但质量不尽如人意。以SCI论文为例,我国SCI论文增长明显,平均4.74年增长一倍。但单篇论文平均引文数却只有3.01次,居世界第124位。[5]枯燥的数据背后,显现了当前我国高校系统的学术生态正呈现一种尴尬、甚至日益恶化的境地:一方面是质量低劣的论文/成果越来越多。正如有关学者所指出的,目前国内一些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文章,约有40-50%发表以后没有任何引用与学术影响。而另一方面,高质量的论文则严重外流,呈现一种“斯蒂格利茨怪圈”。[6]原因在于一些高校盲目追求国际前沿,比如,只认可在国外的SCI、EI等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等,人为造成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成果大量外流。

在这样一种学术“生产”和评价大环境中,更显现出高校期刊坚守学术价值的珍贵。笔者认为,高校期刊的这种坚守,除了强化软服务,提升服务质量,最大程度地杜绝“注水文章”刊发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主动探索适合自己的办刊路径,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刊风格与学术影响场。

何为个性化办刊?所谓个性化办刊,就是一家刊物不同于另一家刊物的独特办刊思路、风格以及所显现的办刊影响力。我们知道,个性化、差异化是这个世界丰富多彩的源泉,期刊的发展也需要个性化与差异化。目前,国内现有相类期刊的“趋同化”和“同质化”情况越来越明显,不仅名称、内容大同小异,甚至连栏目、排版、装帧都趋同。这种状况不利于高校期刊的学术繁荣,无形中也制约了期刊的个性化发展。笔者以为,探索个性化的办刊路径,重点不在于形式的区别,而在于质的、内涵的不同与差异:

1.打造学术品牌

如同一个产品需要打造自己的品牌一样,期刊作为一种学术与精神产品,也同样需要打造自己的品牌。期刊品牌,主要体现在期刊的学术质量、眼界、品味、实力以及它所辐射到的影响力。学术品牌的形成是一个艰苦而又比较漫长的过程,是期刊个性的升华,一旦期刊形成了品牌,其实就拥有了独一无二的影响,会在广大读者中形成一个良好的传播效应与关注度,并形成良性循环:吸引更多的佳文与作者,期刊所发表的文章,所传递的发现、观点、理论及风气,也会得到更广泛的认同。学术品牌具有潜在的无形资产,很难物质化衡量。因此,打造并形成自己的学术品牌,既是个性化办刊的重要标志,也是办刊人孜孜不倦的一种理想与境界。

2.形成核心竞争力

作为学术产品,高校期刊也具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笔者以为,期刊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1)从内容到外表、从栏目设置到文章组合、从选题到文章编排、从字体到装帧等所透逸出的独特学术价值、风格与魅力;(2)期刊的学术传播力与辐射力;(3)根据学术发展与前沿研究进展,主动进行选题/主题策划,进行动态式约稿等;(4)善于把活的创意与编辑的日常工作有机融合,围绕稿件内容或相关具体问题进行探讨与非正式学习,打造学习型编辑部。期刊的这种核心竞争力,类似于《学术月刊》总编辑田卫平所提出的期刊“附加值”。2012 年10 月,在中国人大等主办的“学术期刊与学术评价论坛暨‘复印报刊资料’品牌创建50 周年庆典”上,田卫平提出核心期刊可在学术研究、学术规范、学术评价、学术审美、学术人才、学术道德等六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引导学术界推出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它把这些内容称之期刊的“附加值”。[7]无论着眼核心竞争力,还是附加值,都是一种个性化办刊路径必不可缺的内容。

3.提升编辑学习力

无论是打造学术品牌,还是提升核心竞争力,都需要并依赖编辑的学习力。所谓编辑的学习力,是编辑所特有的一种动态、活化的认知结构,具有较强的信息/知识吸纳、梳理、整合、加工能力等。[8]今天,我们处在网络大数据、大连接、大交互时代,高校期刊的编辑工作所面对的,也是一种信息大数据(文章、数据分析、参考文献等),离不开网络联系与交互。所以,信息时代的编辑应该与时俱进,善于利用各种网络互动工具,邮件、微信、微博、QQ等,与外审专家、活跃的中青年学者及一般作者进行有效互动。这是编辑进行有效学习、拓展自己学习力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编辑还要善于走出编辑部,参与各种重要的学术会议/活动,敏锐地捕捉与整合前沿信息,与学者进行对话,这对提高编辑的学习力,拓展编辑的人际社交网络,具有很强的实际效果。通过这样的路径,还可以形成独特的选题与策划,有助于推进个性化办刊。

[1]惠国琴,邹学慧.高校学术期刊发展研究[J].编辑与出版,2011(7):111-113.

[2]王志坚.高校科研考核制度中的一些问题的探索[J].科技管理研究,2010(3):90-92.

[3]林曾.一叶落何以知天下秋?——浅析教育技术研究中的因果关系[J].远程教育杂志,2011(2):25-31.

[4]方卿.我国学术期刊同行评审现状分析[J].中国编辑,2006(6):57-61.

[5]高校评职称为何评不出好老师?[DB/OL].[2014-03-22]. http://roll.sohu.com/20120514/n343133189.shtml.

[6]曾伟明,黄志红.基于生态学视角下我国学术论文发表问题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6):949-951.

[7]熊春兰.创新:学术的灵魂——学术期刊与学术评价论坛综述[J].学术界,2012(12):223-227.

[8]陶侃. 学术期刊编辑的学习力:意蕴、活化与拓展[J].出版研究,2012(5):38-41.

DecentralizationoftheTechnicalTitleEvaluationinUniversitiesandAdheringtoAcademicJournals:OnthePersonalizedRunningoftheJournal

TAO Kan

(Zhejiang Radio & TV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30, China)

Academic journals in universities have an important position and high ground with invisible influence. As evaluation authority of technical title is decentralized in universities, the value of such services of academic journals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addition to timely finding, processing and disseminating those new ideas, new methods, new achievements and new applications with academic innovation or practical value, universities need, through journal editing and publishing, to find constructive, applicable measures to improve some irrational assessment mechanism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It must adhere to standards of academic quality and eliminate publishing inferior papers, exploring their own personalized running path by creating academic brands.

universities; technical title evaluation; academic journal; personalized running of the journal

2014-03-25

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第七届编辑学研究基金资助课题《高校科研考评机制对学术期刊的影响与对策研究》(2013ZC06)

陶侃(1962-),男,浙江湖州人,副研究员,《远程教育杂志》副主编、编辑部主任,主要从事游戏化学习与编辑学研究。

G216

A

1008-469X(2014)04-0091-05

猜你喜欢

办刊成果学术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验收成果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工大成果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论蒙古语内部期刊办刊难题及解决方法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坚持开门办刊,讲好行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