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教学“规训”理念与学生道德意识提升践行思考

2014-03-31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8期
关键词:规训道德品质现行

滑 冰

高校体育教学“规训”理念与学生道德意识提升践行思考

滑 冰

(集宁师范学院 体育系,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

高校体育教学“道德意识”的缺失,给学生道德意识的培养带来一定的限制性因素,使得现行体育教学偏离正常的路径。通过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对现行体育教学存在的障碍性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拓展与提升现行体育教学的对策,通过借用“规训”的理念,来提高体育教学对学生道德培养实践性功用。

高校;体育教学;学生;道德

教育与教学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现代教育体系越加的完善。多元的教学理念充斥于教学课程内外。对于体育教学来说,也不断的接受着新兴的体育教学理念的碰撞,受到不同时期的体育教学思想的指导。对于教学人员来说,也进行着不断的调整与适应。然而,现行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的“娱乐”化的体育教学内容与形式更为宽泛,而体育教学的国家本位与社会本位思想越来越减少,甚至于消失。对个体体育教学所施加的道德品质教学接近于“空白”状态,这一现象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

一、高校体育教学的“社会性”体现

不管是否对这一意识形态给予正面的回应,它即是存在并且一直存在于体育教学过程中。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体现得更为明显。然而,现行过分的“娱乐化”体育教学形态,把国家意志的体现置于“边际化”状态。通过对学生身体与精神的“愉悦”成长意识的夸大,而失去了对学生道德意识的“规训”上的认知。从体育课程的本质来说,这一体育教学的认知是有悖于体育教学规律,与社会、国家背景下的体育课程需求是相背的。

从本质来说,体育教学是一种文化与教育的行为,是一种身心重新整合的过程。通过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也对接受体育教学的个体给予一定程度上的社会认识上的影响,对个体进行道德行为的规范,与社会行为的认知的了解,更好地为个体进入社会所服务。部分教学人员对新的教学理念沿用或者改革,都是对教学行为的促进与发展。从这一行为的认知层面上来说,是毫无问题的。然而,问题在于在针对体育课程学习者个体的身心解放与个性发展的同时,淡化了道德的教学,使得体育课程成为放纵个体身心自由发挥的空间状态,而缺少规范与管理机制,从而,使体育教学失去了“社会性”,而仅仅存在于“自然性”的一面。

二、现行高校体育课程“规训”意识与学生道德意识培养弱化

1.健康意识强化,而弱化“道德”造成体育课程失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意识已深入个体的思维并指导个体进行体育运动参与。体育观的形成与健康地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体育观的形成源于学校体育课程和社区体育活动。因此,体育课程的开设成为学者们所关注的重要话题。学校体育课程如何实施,才能促进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促进个体健康体育观的形成,成为当前学者们重要关注的话题。也成为体育教学人员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重点掌控的主体思想,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手段都强化于学生健康的促进与提高。然而,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道德品质的培养功能,则在体育教学中有所淡化,甚至为部分教学人员所忽视,体育教学“娱乐化”成为体育教学的主体色调。同时,加之原有的竞技体育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学人员也有着竞技训练化教学的思想作为教学参考,从而,使得体育教学课程困守于健康与竞技的徘徊中,而难以实施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众所周知,竞技训练组织是建立在一定选材的基础上,在外在负荷的不断变化下,进行的能力的最大程度挖掘,对成绩的单一性强化,难免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产生负面的影响,更加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道德品质的提高。

2.体育课程缺少道德意识评估与评价反馈

从现行体育课程开展范围来看,其范围可以说是基本上覆盖了所有各类大中小学校。然而,现行大多数体育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个共性问题。缺少反馈性的实质性评价,开展形式的关注大于开展的实效的判断,也就是说更多的学校或者教学人员更加注重体育课程的开展是否符合教学主导者的主体意识而对体育课程对学生身心的影响则淡漠。事实上,体育课程的开设,其最终的受益者应是体育课程的参与者,而体育教学人员与管理人员的主体理念仅作为组织或者进行体育竞赛展开的指导,而不能取代体育课程的评价与学生对体育课程的主体性期待。体育课程是否对学生身心发展起到实效性作用,有赖于体育课程适时性评价与适时性反馈。但是,在现行体育课程的教学中,除了体育教学人员的主观判断外,更多地是任体育教学课程的自由发展。其阶段性评价与进步性评价可以说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极少地进行应用。而以体育终结性评价,也就是最终成绩作为评价标准。体育教学人员采取此种方式,仅以结业的形式作为学生成绩的判断。对其身心发展促进,可以说起到毫无意义的作用。由于其判断评价后,反馈性调整则未能及时跟进,或者以更新教学内容或更换教学人员的原因,失去了评价的根本性作用。同时,缺少具体道德品质相关的评价方法,使得体育教学对道德品质培养的缺失成为可能。

三、体育课程对“健康”与“道德品质”双向侧重的本质功能厘清

从体育教学规律来看,体育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是实施体育课程的关键因素。唯有体育教学内容在一定范围内突破原有的结构与组织,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体育兴趣,参与配合体育教学人员的组织,而完成体育教学活动,促进个体自身身心的发展与增长,促进学生道德品质提高与改善。体育教学内容的陈旧或者教学组织相对呆板,对体育课程的组织与实施产生严重的障碍性影响,也难以实现体育课程对“健康”和“道德品质”的双重强化,体育课程本质问题一直处于不断的探讨与争议中。体育的生理形态与社会形态决定着体育本质内容的相互争论。体育的生理形态与社会形态之争,事实上,也是“个体本位”与“国家本位”的厘清。部分学者以体育课程促进个体身心发展为本质要求,来界定体育课程的形态。而也有学者以体育课程满足社会需求,对个体身心进行规训的思路来界定体育课程概念。无论如何界定体育课程的本质,对健康与品质二者共性寻求,都是体育课程开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本位”思想与“个体本位”思想的具体体现。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则能进行较好体育教学的实施,以体育课程的运动量与运动强度进行技能引导和体育健康知识的讲授,同时,以耐力性项目或者团队性项目对学生个体的道德品质进行锻炼与加强。诚然,在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运动训练的方式与方法也是实现体育课程教学的重要方法与手段,只是注意所应用训练手段是为了进行体育教学任务完成而使用,而不是要提高个体竞技能力而实施的,通过竞技训练的竞争精神来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提高的效果则与众不同的。

四、高校体育教学“本真”的探求与学生道德强化的突出

1.强化体育课程的道德评价与督导机制的构建

学科的实施也好,课程的构建也罢。单一的进行建设性执行,难免出现一系列地问题。对于现行体育课程所出现的障碍性因素,则部分原因来源于缺少督导性机制的存在。因此,建立督导机制在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进行,则极为必要。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实现个体身体文化的增长的重要过程,也是一个施教与受教的过程。而学生在接受体育教学过程中,心理上是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抵触情绪的。由于体育参与建设体能基础上,是需要个体的自身的参与与付出,人体的心理保护性意识会使个体惰于进行运动。除非,有一定情绪调动地基础上,运动情绪才能使得个体乐于参与体育课程的实现。在体育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体育课程的个体评价实现,对个体体育的参与也有着积极地影响。假设在体育教学中,个体获得体育教学的评估与反馈,个体受评者必然对个体自身的活动情况做出一系列的反馈性反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应该是合理的。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用进行道德意识评价机制地引入,否则,失去道德评价机制的督导机制的体育课程,其后果可想而知的。

2.体育课程对新兴体育项目的引入与辅助

体育课程为促进学生体育运动地参与,积极地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因此,体育课程并非一定要据泥于现有的体育教学大纲范围内。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体育游戏与休闲体育运动在现实生活中影响着学生个体对体育课程学习理念的改变。所以,适应时代需求,满足学生个体的新兴体育项目的需求,也应做为现行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思路。体育课程内除了各种规定的球类教学、田径教学等内容,可以适当的增加轮滑、街舞、攀岩等新兴体育运动项目,从而增加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观念,促进学生体育素养的形成。同时,新兴体育项目还能促进学生个体创新能力的提升,学生通过对新兴体育项目的学习与参与,可以增加体育健康知识,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提高和团队精神的培养。现行轻运动项目的参与,可以给学生后续的体育参与提供一种新路径,也可以给学生们对社会有新认知,对个体行为在现实生活中所处的位置有着更加清晰的认知,从而提高道德存在的意识。同时,可以从体育课程内学习结合体育课程外的体育运动内容参与过程中,获得体育运动参与的兴趣,提高学生对运动参与的动机,提高体育课程任务的完成率,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为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提供情绪地合理释放空间,促进身体各种机能一定范围内的提升与改善,尤其是对于长期参与体育课程的学生来说,身体的器官与系统改善是持续的,也为个体的意志品质与习惯的培养提供新的路径。

五、结束语

“规训”观念下道德意识加强的体育课程的开展,在未来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必然成为一种趋势。其体育课程所承担的个体本位也好,国家本位也罢,以健康为第一,以道德品质加强的体育学习观念,则体现了体育课程的人文关怀意识,也体现了现行体育教学对体育课程本质的把握。因此,以健康与道德提升为主导观念进行体育课程的拓展与改革,“健康”与“道德”培养则作为其改革与拓展体育课程的前提或者首要任务。

[1]丁林涛,邹海燕.知识观转型对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四川体育科学,2006,(1).

[2]李建刚,苏静.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5).

G641

A

2095-4654(2014)08-0149-02

2014-04-12

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大学体育教学中建构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模式重要性研究”(NJSY12253)

猜你喜欢

规训道德品质现行
规训与惩罚:雍正尊孔的帝王心术
抓现行
研究生师生关系的形成及失衡探析
——从学科规训视角出发
幼儿道德品质教育策略探究
浅谈我国现行的房产税
在解决“道德冲突”中升华小学生道德品质
关于实现规训的发展性价值的思考
被抓了现行
“好奇”的代价
现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