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理化训练体系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2014-03-31鄢先友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合理化体育训练过量

鄢先友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1)

合理化训练体系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鄢先友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1)

大量实践表明,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合理化训练体系能大大提高体育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对发挥体育运动的良好健身效果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论文分析过量运动和运动不足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认识合理化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对怎样开展合理化训练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合理化训练;体育教学;过量运动;运动不足;合理化训练体系三主项

一 合理化训练的重要性

(一)过量运动的危害

青少年,还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过量运动造成的危害性会更佳明显。首先,学生的身体就像个弹簧,而体育训练的强度就像作用在弹簧上的力,过度的用力会造成弹簧的损坏。过量运动也一样,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如,过量的运动会影响女生的生理周期,过量的运动会造成学生的贫血、眩晕、嗜睡,无法坚持正常的学习等不良情况的发生。例如:蒋某同学,因担心自己肥胖,每天坚持大量的运动,后经常感觉腹痛、头痛、浑身乏力。经检查被确诊为缺铁性贫血。其次,过量的运动会造成学生的心理疾病。一方面,过量的运动容易使学生形成运动依赖,一旦不运动就会浑身不舒服,急躁、易怒、易情绪化,不利于学生健康心态的形成。另一方面,过量的运动会造成学生的心理压抑感,长期下去会导致抑郁症、孤僻症等,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再次,过量运动容易使学生受伤。第一,过量的运动会使肌体长期处于一种疲劳状态下,疲劳的积累会使肌体受损,易对学生造成一些疾病、伤痛。第二,过量的运动会使学生的反应能力、判断能力等下降,增加了跌倒、撞伤等意外的发生几率。例如:姚某某,特别喜欢踢足球,在一次课外活动中,他持续在场上剧烈活动一个多小时也不愿下场,后体力不支被一个摔倒,造成左腿骨折。总之,过量的运动会造成学生的身心疲惫,而且增加了运动意外发生的几率,在体育教学中,训练一定不能安排过量,不安全、不健康的体育运动就会失去运动的意义,是体育教学的效果难以保障。

(二)运动不足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随着社会对体育运动的重视,体育训练在促进身心健康方面的意义已得到广泛的关注,青少年学生作为我国的未来,其身心素质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运动的不足势必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首先,不爱运动的学生爱生病,身体素质差,抵抗力较弱。一方面,现代学生的营养供给都较好,运动量不足容易导致学生肥胖,引发一些疾病。如糖尿病等中老年疾病,现在已经逐渐地在学生群体中出现。另一方面,运动量的不足会导致学生无精打采、不思饮食,容易患上感冒等疾病。还会是学生的身体羸弱,经受不起挫折、困难。其次,运动量不足不易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不运动、少运动,使学生运动能力下降、懒惰、懒散,不利于学生心理情绪的释放,滋生了学生心中不良情绪的发展,易导致学生抑郁、烦躁等心理现象。

(三)体育教学中合理化训练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过量的运动和运动的不足都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易导致一些身体或心理上的疾病。由此可见,第一,合理化训练科学的满足了学生的运动需求,增强了学生的身心素质,提高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使学生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减少了疾病等对学生的侵袭。同时,又避免了运动过量给学生带来的危害,使学生的身体状态能保持在最佳状况。其次,合理化训练确保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在适当的运动中,学生的不良情绪得到释放,避免了不良情绪的积累和发展,减少了学生患抑郁症、烦躁症等心理疾病的几率,确保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再次,合理的体育运动不但有助于学生身心素质的提高,还能有效避免了体育运动对学生有可能造成的伤害,增强了体育教学的安全性。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敏捷度、反应能力、判断能力等,使学生面对突发状况能够及时地、合理地处理,避免了一些运动中跌倒、碰撞等意外的发生。

二 合理化训练体系的三主项

(一)运动负荷的合理化

要发挥运动训练合理化,最重要的就是确保学生运动负荷的合理化。运动负荷的不合理会造成训练合理化成为空谈的结局。首先,深入认识运动不足和运动过量对学生造成的身心影响,避免学生疲劳运动和懒惰性,使学生的运动量始终保持在学生肌体能承受的范围内。其次,在体育教学中,应充分结合学生身体特征,设计适合学生锻炼和运动发展的教学计划。充分发挥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确保学生运动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一切以“为了学生”为基本出发点,科学的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再次,体育运动在于持续、坚持,才能达到最佳的运动效果。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体育训练的合理安排,科学的调整体育运动的时间和强度,不要用一个标准来衡量每一节体育课。如寒暑假后,学生长时间未进行体育活动,肌体僵硬,缺乏运动条件。在体育教学要适当地调整训练负荷量,合理安排学生的素质恢复期,使其逐渐过渡到运动的最佳状态。

(二)训练项目设计的合理化

合理化训练体系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不但要注意运动负荷的合理化,还有确保运动项目设计的合理化。例如,在教学中,运动负荷并未超出学生负荷,但学生却表现出过度的疲惫、精神萎靡等。这与体育训练项目的设计有很大关系。一方面,训练项目设计的过于单调、枯燥,容易引起学生体育感受疲劳,在心理因素的影响下,学生的运动能力就会下降,就会表现出过度的疲劳。另一方面,训练项目也不易安排的太过激烈,会使学生在“忘情”中超越运动承受范围,造成运动的过量。在体育教学中,第一,确保训练项目的多样性,从走、跑、跳等多方面满足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体验需求,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兴趣。其二,确保训练项目的新颖性,如训练跑步,不能只安排学生跑。应和其他的运动方式结合起来,激发学生运动的兴趣,使学生在快乐中享受体育。再次,多样化运动器材。除常规的跳绳、球类等,还可以增加学生经常玩的沙包、呼啦圈等,增强体育运动的多样性、趣味性。

(三)学生运动状态的合理化

学生运动强度的合理安排和学生自身的身体状况变化、心理变化等也有很大关系。如学生大病初愈的情况下就不适宜参加运动强度大的体育训练,应留给学生适当的缓解、休整时间。又如女生在生理周期应减少运动。此外,学生精神萎靡、情绪低落、睡眠不足的情况下也不适宜参与体育训练。在这些情况下,体育教学应密切关注学生状态,适当的调整训练项目,提高学生运动的效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此外,还应积极的关注体育教学环境的变化,确保训练场地、条件的合理性。如多雾、过冷的天气不适宜室外运动,应选择室内教学。

三 合理化训练体系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一)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合理化训练体系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避免了体育运动的盲目性,有效地防止了运动不足和运动过量的发生,规避了体育教学中的一些不科学训练方式,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如:合理的运动促进了学生血液的循环,增强了学生身体各器官的协调能力和运动功能,有效地预防了一些疾病的发生,促进了学生的身体健康。总之,合理化训练体系应用到体育教学中是确保学生有效、有益运动的基础,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积极的作用。

(二)减少了体育教学中的不安全因素

过度运动会造成学生运动中的不安全因素的增加,适当运动则可以解决这一难题。首先,适当运动不会使学生有疲劳感,还会使学生保持充沛的精力,增强了学生的活力。在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精神环境的影响下,学生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增强,避免了在体育教学中受伤情况的出现。其次,合理化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避免了学生因运动过量或运动不科学造成的肌肉损伤、骨折等危险,增强了体育教学的安全性。再次,合理化训练使学生对运动的科学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树立了学生的安全运动、科学运动的观念,提高了学生体育学习效果。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积极地体会到教师对于运动项目合理安排的理念,在教师教学态度的影响下,学生会逐渐形成科学的、主动的运动意识,提高了体育教学的效果。

(三)促进了素质型人才的培养

素质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而身心的健康发展是学生学习和持续学习的基础。要培养素质型人才就必须坚持科学的、合理化的体育教学理念。首先,合理化训练体系的应用对学生身心健康的积极意义是确保学生学习、生活良好身体状态的关键。如果学生三天两头生病或总是一种病怏怏的状态,又怎么能够搞好学习。其次,合理化训练提高了学生对体育运功的参与积极性。适当的、合理的运动使学生感到身心放松,提高了学生的健康水平和生活、学习质量。同时,学生又能在体育教学中感受到体育运动了乐趣和益处,使学生愿意主动的接受体育锻炼,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中,促进了学生终身运动意识的形成,为我国全民运动、全民健身打好了基础,对提高我国人民综合身体素质有积极的作用。总之,合理化训练体系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确保了学生体育运动的健康、快乐,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身心素质,使学生能够在安全、科学、健康的体育课堂感受体育运动的魅力,使他们爱上体育课、爱上体育运动。

(四)增进了师生情感的沟通

体育教学不同于体育专业训练,也不同于军队训练。体育教学的目的更多的偏向与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不是体育成绩的突破,运动极限的挑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多的民主性、趣味性。首先,合理化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使教师对体育训练强度的安排更为合理,满足学生运动需求的同时又不会使学生疲惫不堪,发扬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宗旨。其次,合理化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丰富了体育教学的内涵,使枯燥、乏味的体育运动变的活泼、有趣,增强了师生间的互动,培养了师生之间默契、和谐的感情,提高了教师榜样力量的发挥。同时,又表现出教师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增强了教师对学生行为的影响力,促进了学生不良习惯、不健康思想的纠正。再次,合理化训练体系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沟通机会,使学生愿意主动的和教师进行交流,对于学生体育运动、心理方面的一些疑惑教师也能及时地掌握,并结合学生状况给一些建议或积极的引导,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在这样的情感交流下,师生间形成了一种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和睦氛围,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社会影响力。促进了健康运功、快乐运动、和谐校园的发展。

现代社会对学习的“育人”职能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高智商、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在育人方面,体育教学要发扬“以人为本”精神,合理的、科学的安排体育运动,将合理化训练体系引入到体育教学中,逐渐实现体育教学改革的完善,培养全面发展的素质型人才。此外,要积极地发现具有特殊体质体育人才,对有体育潜能的学生必须重视对其的开发和培养,实现学校育人的“因材施教”。总之,在合理训练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和运动能力,使学生的身心素质达到更高的水平,提高学生生活、学习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优秀的素质型人才。

[1]顾坤.中学课余体育训练的研究——以开封市第二十五中学为例[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9):59-60.

[2]白海军,高云丽.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在高校体育训练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3,(3):105-107.

[3]陆泓.浅谈中学生体育训练中的运动损伤及预防[J].中国市场,2013,(13):60-61.

G807

A

1673-2219(2014)05-0219-03

2013-01-07

鄢先友(1982-),男,湖北荆州人,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运动训练。

(责任编校:张京华)

猜你喜欢

合理化体育训练过量
蒙住眼,因为剁手难——为什么清代不能建立合理化的央地财政分权
过量食水果会加速衰老
体育训练教学中的平衡发展
机械制造工艺的合理化机械设计
基于认知合理化的会计舞弊治理:研究基础与框架策略
营养健康与体育训练结合的思考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B3M4 Sandstorms in Asia Teaching Plan
请勿过量饮酒
吃糖过量也会“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