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媒体架构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探讨
2014-03-31苏白茹
苏白茹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 泉州 362000 )
一、微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影响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互联网发展研究部发布的最新互联网调查显示,中国1700万在校大学生中,95%以上都是网民。在高校师生这一特定群体中,微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一)微媒体信息传播的广泛迅捷
当今高校,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很少有人不会使用或不使用网络通讯技术,笔记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iPad等网络通讯手段的多样性和现代化,微信、微博、QQ等应用软件都是人们个人终端上用于交流聊天的必备工具,加上移动通信和无线网络无处不在,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登录连接,使得现代微媒体的海量信息能够迅速快捷地上传和接收,而且受众面相当的广泛、遍及。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充分利用微媒体的这一特性,可以加快信息的传播和即时互动,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受众产生更好的影响,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
(二)微媒体信息传播的便利节省
门户网站和大型在线平台信息源丰富、信息量庞大,特别是图片、音像等素材多,图文并茂,容量特大,登录一个页面或是浏览一则资讯,往往要消耗1M甚至数M的流量,而且在无线局域或移动通讯连接的情况下不流畅,老“卡”,下载耗时长。相对来说,微媒体的信息从主题到内容都显得比较明确、专一,容量就小得多,小文章、小图片,一则信息大不了几十KB,无论是上传或者下载还是转发都很方便快速,还可以做到有取舍地选择信息资源。加上电讯公司人性化地推出各种流量不同的资费套餐,便于不同经济能力和使用情况的师生选择,不仅省时省力还省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还是人对人的工作,追求的是人的思想境界的升华,但是在追求人思想进步的过程中,我们也不能完全抛开教育成本的考虑。微媒体的出现,提高了网络的利用率,也就相对的节省了网络成本和时间成本,可以说,微媒体是高校实施思想政治工作的又一重要载体。
(三)微媒体使用者的参与性和自主性
年轻人喜欢“我的地盘我作主”。相对传统媒体和门户网站,微媒体是个体在线关系或局域信息平台,传播主体去中心化,所有微博、微信、微播的使用者都是主体,已不再明显划分谁是信息的发布者谁是受众,微博、微信、微播的主人可以凭借自己的知识阅历,自主创作信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信息,决定是否发布或者转播,“当家作主”让许多人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微媒体使用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针对年轻大学生的群体特征来进行,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青年大学生喜欢“我的地盘我作主”,在微媒体的使用中,他们的这种偏好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因而微媒体的使用在青年大学生中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充分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微媒体方式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加强与大学生的即时交流与互动,才能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四)微媒体使用者的交互性和随意性
微媒体的使用具有一定的局域范围,受众大多是“圈内人”,最初的对象是亲戚、朋友、同学、同事,然后才渐渐扩展。因为是圈内交流,改变了传统媒体单方传播信息的情况,成为微媒体使用者各方即时、双向的信息互动,微媒体使用者变成共同参与、相互影响的交互体。微媒体信息从主题到内容五花八门,异彩纷呈,微媒体大道义,适合当今快餐式阅读的人生诤言、励志故事、养生之道、文化资讯、社会百态等,多方面增长了微媒体使用者的知识和见识。通过微媒体,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和受众的互动方式,而微媒体的随意性也降低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抵触情绪。
二、微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负面影响
微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在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新的方式和途径,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产生积极作用、输出正能量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以及一些负面的影响。
(一) 微媒体传播的信息良莠不齐,副作用大
媒体的使命就是传递信息。网络媒体客观存在着信息传播相对自由、现实世界网络虚拟化、信息舆论的导向偏颇等一系列问题,微媒体也不例外,甚至因为它的相对局域、私密,这些问题有时显现得更为严重。微媒体的使用者多是“圈内人”,所传播的信息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和可信度,高校又是一个相对单纯、净化的小社会,加上师生各自的经历、阅历差距,他们的倾向性和判断力各个不同,当一条错误的、负面的信息在微媒体的一个群体、局域里发布传播,即使谈不上造谣惑众或够不上违纪犯法,但其影响力和副作用也是相当大的。这样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二)严重依赖网络通信个人终端,造成新“网瘾”
日前在微信中流传一则“笑爆”——明年国庆游行微信方阵的解说词:“身穿睡衣,肩扛枕头,左手苹果,右手三星……他们目光呆滞,神情麻木……”这真是某些微媒体使用者的真实写照。微媒体自主、参与的优势,让使用者乐此不疲,一些人终日抱着智能手机,守在电脑前,“宅”在家里,不理会现实生活,不和人对面交谈……和当年玩网络游戏、聊天一样上瘾了,犯上性格自闭,失眠、焦虑、抑郁、神经衰弱等“网络心理综合症”。无疑,这一新“网瘾”会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产生不利影响。
三、微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路径
微媒体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在高校思想观念、工作环境、教育手段、思政队伍、学生管理以及网络应急处置机制等方面产生冲击与挑战。如何改变以往的传统做法及工作模式,应对新形势,在微媒体架构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探索和发挥微媒体的效用,是我们亟需研讨的课题。
(一)建立“学校——学院(系)——年级——班级”各层级微媒体群
主要借助微博,在“学校——学院——系——专业”层面建立官方微博账号,向每位师生公布,一方面要求师生人人知晓并定期访问,一方面加强信息的上传和更新,吸引师生“眼球”,促使师生访问学校各级官方微博成为自发自觉行为,成为师生校园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 ;再者是在“学院(系、专业)——年级”层面建立微信公众号,在班级建立微信群、飞信群或QQ群,作为信息通告的发布平台,同时也可作为一个无纸化的信息办公平台,及时发送有关教育教学活动的各种信息。
(二)整合积极的微媒体信息源并及时发布
相比门户网站和综合网页众多、齐全的频道栏目,微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页面简单明了,信息短小精悍、更新快捷,大到有关教育新闻,校园动态,招生、招聘资讯,师生心声;小到社团活动、逸闻趣事、文化快餐、“心灵鸡汤”、心理咨询、健康答疑。各层级微媒体的管理者要广泛收集、采录信息,根据信息源属性,针对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进行编辑和制作、分类推送,即时发布,及时传播。
(三)提升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驾驭微媒体的水平
要建设一支专门从事微媒体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由高校分管学生工作的校级领导牵头,协调学校中层各部门,由学工部长(学生处长)组织,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各专业政治辅导员、班主任、院系秘书、主要学生干部组成。不需要专门编制,但每个人都应该明确有这样一项工作承担,要有相应的运作体系和管理机制,微媒体的管理使用分工要具体,信息的制作、采编、发送等环节各司其职,抓落实,查成效。长期运作,还可以形成以班主任、辅导员、院(系)秘书为主力的政工队伍与大学生共成长的双赢格局。
(四)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和使用微媒体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是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到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深入了解师生动态,全面掌握现代资讯,高度认清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难点,例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网瘾、信息安全问题、网络应急处置等种种问题,这些问题都和民生、维稳工作紧密关联。绝不能简单的堵塞、压制,而是要耐心疏导,通过微媒体,根据当前的社会焦点和师生的心理热点,经常在微博和微信中解疑答惑,发布正确的舆论信息,传播正能量。
高校QQ群、微信群,德育微博平台、政工网公众微信号等微媒体建立的初衷就是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用,给师生提供一个相对思想开放、言论自由,能畅所欲言,甚至发牢骚、宣泄情绪的场地,除了加强管理和监控,针对个别涉及网络文明和信息安全的事件,从教育的原则出发,尽量不作严厉处置,否则大家就不愿说、不愿来了,微媒体开放、自主、参与、交互的优势就会削弱殆尽。
大学生既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又熟悉网络运用,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只有当大学生的网络技术、科研能力与社会生活的应用、实践完美结合时,才能碰撞出灵感的火花,设计、创造出各种新的APP,真正实现网络科技社会生活化。长远而论,大学生今天对微媒体的应用和实践可以说是今后参与APP科研创新以及IT创业的起点和契合点。
(五)利用微媒体实现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
在以学生为主体,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的“三位一体”教育体系中,家庭教育至关重要。以往大学生教育因为交通、通讯等种种局限,家庭教育的配合作用显现不大,如今利用现代通讯手段,搭建家校联系的微媒体平台,促进学生、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形成教育合力已能成为现实。家长通过微信、飞信、QQ可以了解孩子的大学生活和在校表现等情况,还可与班主任、辅导员进行在线交流互动;学校,主要是班主任和辅导员通过微博、微播发布公告、消息和发表有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政文章,播放学生的校园活动视频,指导家长有针对性、有效地教育和管理孩子,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四、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道德活儿、良心活儿。伴随着微媒体时代对现代生活显著而深远的影响,微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一次重大的变革和挑战。微媒体架构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做起来繁杂琐碎,做下去功德无量的事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政工队伍要不断加强学习,提升素养,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和创新工作,掌握社会资讯,把握时代脉搏,为微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探索出新领域、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