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黑人灵歌合唱排演的思考与建议

2014-03-31李婷婷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10期
关键词:美国黑人排练和弦

李婷婷

(洛阳师范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2)

美国黑人灵歌合唱自19世纪30年代左右在“露营会”初露头角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第一支以专门演唱美国黑人灵歌合唱的团体“费斯克欢庆歌咏队”的出现,再到近现代大部分作曲家根据早期黑人灵歌所改编的合唱作品,美国黑人灵歌合唱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音乐家、演唱团体所关注。“露营会”上最初的美国黑人灵歌合唱大都是即兴的,并没有经过事先的编排,也没有一位严格意义上的指挥,仅仅是领唱者来引导大家完成合唱部分。而到了“费斯克欢庆歌咏队”时期真正意义上的多声部合唱才开始,合唱队员平日要接受排练、训练,演出时要受到指挥者的控制。而到了近现代,更多更复杂的美国黑人灵歌合唱作品出现,越来越多的专业合唱团体开始演唱这类合唱作品。关于美国黑人灵歌合唱如何排练,如何才能更好的演绎这一具有独特魅力的合唱作品,作者有以下一些看法。

一、 宏观上把握其内涵

(一)深刻理解其时代背景

排练美国黑人灵歌合唱首先还是要遵循合唱排练的一般规则,深刻理解其产生的时代背景。非洲黑奴的历史沉重而悲惨,但是在他们的歌声中更多的展示的是一种在面对残酷现实仍然坚韧不拔,对未来充满希望,令人为之动容的态度,美国黑人的历史不仅是一部血腥史,更是一部民族的奋斗史。在了解过黑人灵歌合唱整个历史大背景后,就要根据所选择的某一首合唱作品来具体分析。例如《Soon Ah Will Be Done》与《I’m Going Home》,虽然两首作品表达的内容相似,都是想要“回家”,想要见到耶稣或母亲,但是前一首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百折不挠的与命运作斗争的精神,第二首所表达的意愿是“在我死后请让我回家”,是一种极度忧伤与无奈的心情。所以在排练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其时代背景,正确把握作品的风格。

(二)尽可能使用源语言

在演唱美国黑人灵歌合唱时,应尽量使用源语言。在早期,黑人灵歌的旋律是为歌词服务的,演唱者是根据歌词即兴的创作或者改变歌曲旋律,因此在排练黑人灵歌合唱时歌词的主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如《Soon Ah Will Be Done》这首歌的歌词就是黑人方言英语,歌词“soon ah will be don’ awid de troubles ob de worl’”就是按照黑人方言英语所写,因此使用源语言能够更好的展现美国黑人灵歌合唱的原貌。在排练时可以让合唱队员先跟着节奏来读歌词,在排练不是自己母语的合唱作品时,语言的发音以及流利程度就成为排练该作品首要攻克的难点,跟着节奏读歌词不仅咬字准确,节奏的把握也更加精确,在此之后演唱作品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二、充分发挥美国黑人灵歌合唱的特性

美国黑人灵歌合唱作为一种由民歌改编而来的合唱作品,具有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黑人灵歌合唱大都节奏欢快,感情热烈,极易感染人;当然黑人灵歌合唱作品中也有一些非常安静深沉的、宗教赞美诗类型的作品。因此在排练的过程中正确把握其宗教性、民族性、群体性、舞蹈性以及无钢琴伴奏等一些特性,就能够更加完美的去阐释和演绎美国黑人灵歌合唱。

(一)宗教特色

从开始学习《圣经》到学唱赞美诗再到“露营会(宗教集会)”上的大合唱,黑人灵歌合唱始终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尽管后来的黑人奴隶已经把这些宗教经典改编得面目全非,近现代音乐家又把这些面目全非的黑人灵歌改编成为黑人灵歌合唱,但是黑人灵歌合唱不论是歌词的含义还是旋律特点都体现了强烈的宗教性,也正是因为如此,美国黑人灵歌合唱称为宗教合唱作品。

在排练过程中,首先要对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宗教人名、地名进行了解,知道这些人物都做过哪些事件,又对黑奴带来了怎样的启发和帮助,或者说这些地名对黑奴来说象征着什么。例如合唱作品《西奈山岩》中反复提到的“摩西”就是纪元前13世纪的犹太人先知,曾带领在埃及过着奴隶生活的以色列人,到达神为他们准备的光明、幸福、自由之地——迦南。因此“摩西”就成为了黑奴心中的英雄,黑奴们相信总有一天“摩西”也会带领着他们过上美好的生活。

经过改编的美国黑人灵歌合唱中虽参杂了世俗性、民族性的特点,但也有一些作品也还保留了宗教合唱的特点,排练这类宗教类合唱作品时,对声音的要求就要像是在教堂中听到的那种声音:干净、浑厚、饱满,声部之间对位整齐,声音交融,给人以神圣肃穆的感觉。这类歌曲的速度一般较为缓慢,例如合唱作品《I’m Going Home》表达的是黑人奴隶向上帝祷告心中的痛苦,祈祷能够过上自由幸福的生活,在演唱该作品时就要充分调动合唱队员内心的情感,使合唱队员深刻理解黑人奴隶迫切想要回家而又无法实现,只能恳求上帝在他们死后带他们回家的无奈情感。

(二) 民族特色

美国黑人灵歌合唱属于民歌改编类合唱作品,因此具备了该民族本土的文化特色,类似于我国那些由民歌改编而来的合唱作品,不论是从语言的发音还是从歌曲的曲调上都具备本民族所独有的特色。在排练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这些独特的、民族化的地方,要多听非洲本民族的音乐,然后进行学习和模仿。在黑人灵歌合唱中也出现了许多类似于我国民族合唱中的颤音、滑音、甩音,例如合唱作品《安静,仆人》中多次出现滑音,因此在排练的过程中就要非常注意这些地方,这是体现黑人灵歌合唱特点的所在。

(三)舞蹈与群体特色

音乐对于黑人奴隶来说,是与身体动作分不开的,这些动作可以是跳舞、劳作、拍手、顿足或是摇晃身体。1845年,《纽约荷兰人后裔报》这样描述道:“黑人们无师自通,发明了一种简易的歌剧形式,他们把诗歌和动作、音乐及道白融合在一起……他们的歌曲既可以用来唱,也可以用来表演。”在整个18世纪,以及到19世纪初,黑人奴隶的演唱场面都要比日后壮观得多,因为在这一时期,黑人奴隶常常有几百人或者几千人聚在一起,一面唱,一面围着圆圈跳着他们自己的传统舞蹈。在这种场合下的音乐表演是非常复杂的,不仅有歌声和拍手顿足声,还能听到大小不一的皮鼓、弦乐器还有木管、铜管以及各种不同式样的打击乐发出的声音。在“露营会”上还出现了一种“圆圈甩抖舞”,这是一种源自于非洲的宗教舞蹈,在“露营会”的宗教仪式结束后,黑人奴隶就围成圈子唱歌、拍手、顿足、抖动身体转圈。“甩抖舞”始终是与灵歌合唱相辅相成的,他们一般分为两组,一组唱歌、一组跳舞,跳舞的人俗称“甩抖舞手”。第一组是由优秀的歌手和跳累的舞手组成,他们站在旁边,一面唱歌,一面拍手或者拍击膝部来给跳甩抖舞的人们伴奏。跳舞的人一般情况下是只跳不唱,只有在他们认为必要的时候或是副歌或叠句时开口演唱。把“甩抖舞”与一般意义上的舞蹈应区分开来,为“甩抖舞”伴奏的歌曲必须是宗教歌曲,因此在跳“甩抖舞”时人们长时间的唱着灵歌,有时可以演唱五、六个小时。也正是这样,黑人灵歌也被当时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和记载,使得现在研究美国黑人灵歌合唱变得有迹可循。

但是到了19世纪中后期这种壮观的场面已不再经常出现,但是黑人奴隶唱歌的根本方式并没有改变,只是歌手的数量减少了。到了20世纪后,那种大场面的黑人灵歌合唱表演形式已几乎见不到了,人们更多的是在舞台上去演唱黑人灵歌合唱。目前可以找到的美国黑人灵歌合唱谱大都是无伴奏合唱,因此在唱歌中加入拍手、顿足等一些动作,不仅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同样也可以起到打节奏的作用,这样演唱黑人灵歌合唱要比仅仅只是站在那里唱要富有生气得多。同时也可以引导台下的观众来为合唱团的演唱打节奏,观众们可以拍手、顿足,也可以附和着唱一些副歌或叠句,使全场观众都受到这种情绪的感染。

(四)声部复杂

在目前所见到的美国黑人灵歌合唱曲目中,大多都为6~8个声部,只有少部分歌曲是4个声部,歌曲中和弦的运用也很复杂,会经常出现一些不协和音程,所以在排练这些声部繁多、和弦构成复杂的歌曲时,音准的把握就变得比较困难,而且黑人灵歌合唱大多都是无伴奏歌曲,就算是专业团体来演唱,也有一定的难度。如果音准不够精确,形式再吸引人也是徒劳,所以在排练过程中要重点训练合唱团员的音准。可以先让两两声部交叉进行合唱(S-A,S-T,S-B,A-T,A-B,T-B),然后慢慢加多声部;或者是把整个合唱团分成两大组,每组先按照刚才的那种模式训练,然后两组合并到一起,例如有8个声部,那就可以把上面四个声部分成一组,下面四个声部分成一组,分别训练,然后再合并。当遇到某些特别难唱的乐句时,可放慢速度进行和弦连接,每个声部依次进入,然后使用循环呼吸再依次进入下个和弦,这组训练精确后,所有声部同时进入第一个和弦,稳定后再同时进入第二个和弦。在排练时还要注意一些比较有特色的和弦,和弦中哪个音最能够体现该和弦的特色,就要使这个音突出一些,这样它的和弦色彩才能够得以完美体现。

美国黑人灵歌合唱大部分是没有钢琴伴奏的,在早期更是这样,伴奏乐器多为打击乐或是管弦类乐器。目前所能见到的黑人灵歌合唱谱子中,有个别的谱子会要求使用一些打击乐器,例如《Keep Your Lamps》、《I’m Free At Last》就要求使用鼓类乐器,但大部分谱子都是没有任何乐器伴奏的,所以我们可以根据歌曲的需要,加入一些合适的乐器来进行伴奏。这些乐器伴奏不需要贯穿整个乐曲,可以只在个别地方加入,起到一定的装饰和点缀的作用,这样合唱作品就会更加富有色彩。

三、结语

美国黑人灵歌以其强烈的节奏感,独特的情感表达,简单而又具有原始美的旋律特点打动了众多的听众,成为美国民间音乐最具代表性的体裁之一。大量的原始灵歌被改编为适合音乐会表演的合唱艺术曲目,越来越多的团体开始演唱美国黑人灵歌合唱。相信在世界文化不断融合的背景下,美国黑人灵歌合唱会吸引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来进行研究与排演。

参考文献:

[1]陈铭道.黑皮肤的感觉[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

[2]徐武冠译配.美国黑人灵歌合唱曲精选[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8.

[3]嵇敏.《娇女》的“召唤-回应模式”及其黑人美学思想[J].外国文学研究,2008,(4).

[4]陈铭道,任也韵.“平等、自由”的社会宣言——美国黑人灵歌[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季刊),1996,(4).

[5]陈自明.非洲音乐和美洲—非洲音乐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J].中国音乐(季刊),2008,(3).

[6]郑婧.宗教与世俗的并存——美国黑人灵歌的发展及其特性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9.

猜你喜欢

美国黑人排练和弦
舞动未来
A quieter world during the lockdown
属七和弦解决在配和声中的应用研究
常用的六种九和弦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图表
20世纪前后美国黑人的真实处境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中的空间建构
THE JAZZ AGE
两个大忙人
苦练和弦勇闯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