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路径

2014-03-31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10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经济

李 航

(莆田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福建 莆田 351100)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不断发展,我国科技水平不断进步,但是伴随而来的是生态环境的不断污染,因此,践行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具有它本身特有的时代意义,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对于促进生态文明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直接作用,即表现为高校为促进生态文明经济的发展提供理想理念、科学技术、实践模式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是间接作用,即表现为人才培养方面,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经济的意识,掌握发展生态文明经济素质,不仅关系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整个社会未来的发展。

一、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对促进生态文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党的十八大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党和国家强调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就是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走以科技创新为支撑、集约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高校作为我国未来人才培养与科技传承的主要阵地,也是我国集教育、科研为一体的人才培养基地,对于引导当代大学生遵循生态文明的自身规律,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高校在研究支撑生态文明经济发展的科学技术上有基础和条件,可以探究出适合生态文明经济发展的模式,以提高生态生产力水平;高校可以通过教育青年学生掌握符合生态文明经济形态发展的科学技能,应用科学技术寻求解决制约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方法和途径,从而缓解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环境的尖锐矛盾,实现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走出一条符合可持续发展规律的新型的经济发展道路。

(二)培养当代大学生适应当今社会生态文明经济发展的自身素养

“生态文明经济形态主要有创新经济(知识经济)、体验经济、生态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传统经济的改造提升以及生态文明消费主导型经济。[2]”这些经济形态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是在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性,最少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以减少环境污染,促进人类及社会全面健康地发展。随着我国近来生态文明经济的不断发展,对高校培养当代大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要求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和谐相处。而在高校强化关于生态文明的物质教育,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从思想上促进了个人建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也促进了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从而促进个体社会生态文明经济发展意识的形成;在专业领域方面,使学生掌握符合生态文明经济发展趋势的科学文化和技能,培养学生从人类的整体利益出发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能力。这些品德和能力的培养,不仅促进了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为将来大学生踏入社会,适应生态文明经济这样的新兴的经济发展要求做好准备。

二、高校促进我国生态文明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

(一)创造和谐校园氛围,为高校发展生态文明经济奠定文化基础

创造和谐的高校校园氛围,是对我国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同时也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和谐的校园氛围,不仅有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对鼓励和激发老师和学生的创新性也有重要的意义。创新性是生态文明经济技术的特征及优势,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在和谐、友善的环境下,更能激发人的创造性和做事的热情,促进人与人的友好相处。创造和谐校园氛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道之以德”。即用道德来教化人们,提高师生员工的生态文明思想道德素质,是创造和谐校园氛围的根本。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理想信念,没有良好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3]”创造和谐校园氛围,要求全校师生要有共同的生态文明理想信念和共同的经济价值取向,才能创造一个统一的思想氛围,共建校园文化。

其次,引入正确的生态伦理基本原则及规范。生态伦理的基本原则及其规范指的是人们在生物圈中,要遵守的有关道德方面的规则以及详细的关于道德行为的规范,以此为基本的标准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生态伦理观的基本原则主要表现在科学、公平、平等几方面,而要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经济文化素养,就应该从根本上使大学生群体懂得生态伦理的基本原则及其规范,而且要提高大学生的自身认识水平,让学生个体懂得要遵守生态系统的科学发展规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并且保护好社会良性循环的协调发展,此外,还必须践行大学生绿色消费的观念,养成对消费的适度进行控制,科学消费,形成节俭、节能,反对奢侈浪费的消费观念。

再次,培育绿色人文精神。绿色人文精神是指,结合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良传统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营造一种和谐相处、欣欣向荣、勤奋上进、富有创造性的人文氛围,构建绿色世界,为人类创造一个适应生存的良好环境。绿色人文精神是综合的文化素养,为大学生在进行生态文明经济的建设过程中,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基础和重要的思想保证,大学里的生态科学知识传授、各类生态文明经济的实践活动,对绿色人文精神培育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加深对绿色人文精神的理解、接受,从而身体力行地践行。

(二)培养生态化科技素养,为高校发展生态文明经济提供科技基础

生态文明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有坚实的科技基础的支撑,高校是社会科技技术进步的主力军,是高素质人才的集散地。另一方面,高校能提供富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大学生资源,也能为现代的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新鲜的血液,高校是高新技术发展的源泉,必能推动整个高技术产业的稳步向前。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高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重要,大学的发展理念和模式会间接地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创办高校创新产业,使得高校的科学研究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新技术的要求,使得大学能与社会发展需求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创新经济(知识经济)、体验经济、生态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在技术的支持和合理的规划下,都可以形成新型的高科技产业,不仅可以为社会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能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的相统一和最优化。

(三)落实产学研合作教育,为高校发展生态文明经济奠定实践基础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充分地发挥社会和学校教育和实践的环境,建立适应社会需要的理论课程和社会实践,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这正是高校在产学研建设过程中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这种教育模式相对于传统教育模式的突出优势在于教育更加注重与社会经济的联系,更加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的生态文明教育模式重在理论和思想的教育,但在与社会经济发展实践方面特别是与企业合作方面是比较薄弱的;对于增强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经济的思想教育,高校自身也要加强对生态文明经济新型技术方面的研究,终极目标还是为了践行生态文明经济。但是,高校常常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条件,不能对自己的研究技术成果进行大规模的实践转化,企业在这些方面是比较有条件的,而企业在自身的技术研究上则需要高校的支持,因此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是完全可行和可能的。

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可以实现三方面的结合:一是高校对学生在生态文明经济知识、理论、模式、理念上的教育,这是实现生态文明经济实践的理论、思想基础;二是高校要加强自身对生态文明经济新型技术方面的研究,这是从根本上实现生态文明经济实践的内在基础和源动力;三是高校与企业间形成持续、互惠的合作关系,这是实现大学生实现生态文明经济的基础。高校应该切实落实所述三方面的有机结合,才能逐渐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

(四)分析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为大学生生态文明经济行为养成奠定理论基础

大学生作为一个重要且特殊的群体,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大学生所受的教育和所处的环境也具有其特殊性,因此我们在这重点分析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为大学生生态文明经济意识的养成提供理论思路。当代大学生主要存在着几种不合理的消费心理,攀比、虚荣、放任等,我们针对当代大学生这些不合理的消费心理所引起的违背生态文明的消费行为,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首先,高校应该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教育为主要途径,把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从而塑造正确的生态文明经济行为结合到学校对学生道德教育建设之中,使学生从根本上贯彻“以艰苦朴素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并且以此来作为现时代校园主导生态文明消费观的核心内容,将这项教育的内容以高校为主要载体,潜移默化的传播到到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其次,高校应该教化大学生,使他们清楚生态文明消费是着眼于人们在消费过程中节约资源,尊重大自然,减少废弃物,并要求将废弃物最大限度的资源化。再次,高校要大力宣传符合生态文明经济的行为,大学生在日常消费过程中考虑个人需求的同时,还要考虑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相统一和最优化的要求,并且作为先进社会的高素质群体还应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对这个社会的生态文明经济行为的正确塑造尽到每个社会成员应尽的义务。

参考文献:

[1]廖福霖.生态生产力导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2] 廖福霖.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3] 潘玉腾.寻求高校教育的新方法体系——对高校间接渗透教育的探寻[J].社会科学,1996,(12).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