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研究
2014-03-31郭春珍曾玲燕
郭春珍,曾玲燕
(1.龙岩学院 教务处,福建 龙岩 364000;2.龙岩学院 党政办,福建 龙岩 364000)
进入21世纪,随着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实施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质量发展和内涵提升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时代主旋律。鉴于导师制在培养创新型人才行之有效的作用,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高校开始尝试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高校已超过170所。这些高校对本科生导师制竞相引入、模仿和实施,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它在促进大学生个性化发展、创新能力培养以及综合素质提高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困难。本文从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发展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出发,探索应用型本科高校导师制的培养模式。
一、本科生导师制的作用
现阶段我国高校推行的学分制,是和选课制、学籍管理制度以及学生管理制度等进行有机结合的。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分制的全面启动,很多学生难以得到教师的个别指导和帮助,建立适合我国高校的本科生导师制已势在必行。
1.有利于构建创新型立体式培养模式
教书的本质在于“教书”和“育人”,如果人为地将专业教育和思想教育割裂开来,就会导致“教书”和“育人”相脱节。但是受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影响,国内很多高校的学生管理模式已偏离教书育人的本质。因为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学生管理实行以辅导员为主,与班主任共同管理的制度。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对于学业指导却难以胜任。本科生导师制的提出对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整合和重构,它能够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指导进行有机结合,不仅有利于弥补现行学生管理制度中对学生学业指导不足的缺陷,而且可以对学生的思想、生活和就业等方面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从而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突出个性
为顺应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当前我国高校主要采取班级授课制这一主要的课堂教学形式。班级授课制能充分发挥扩大单位教师教学能量的优势,但其往往陷入填鸭式的“教”和布道般的“讲”的困境,同时它忽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独立性,忽视师生的交流与沟通。而本科生导师制能弥补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3.有利于学分制的落实
目前我国高校大多实行学分制,完善的学分制是建立在自由选课的基础上的,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在学分制下,学生可以根据个性发展的需要,自由选择学科课程、学习年限以及任课教师等,它对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提高学习主动性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本科生导师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种外来品,在我国还是较新的制度,存在和发展的历史较短,目前还缺乏成熟和有效的实施模式,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1.师生比偏低
根据国际比较数据和抽样分析,师生比的合理区间为1∶14~1∶16,而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对高校导师数量的要求相对较高,一般来说要求师生比一般控制在1∶6以内。但是,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在校生数量的迅速膨胀而教师数量无法及时跟上,导致出现了我国目前平均约为1∶17的师生比,超过了国际认可的平均水平。由此可见,我国高校师生比的失衡影响了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导师资源的匮乏以及导师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使得全面发展本科生导师制难以为继。
2.定位不明确,职责不分明
对本科生导师的职责进行恰当的定位不仅是导师制成功的关键,同时也是本科生导师制的行动指南。在牛津大学,导师制作为一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育人模式,具有明确的教学高度和地位。但是在我国,却往往被众多高校视作学分制的重要补充手段,也有部分高校把本科生导师制视作发展学生个性化的培养机制,抑或是辅导员制度的一种延伸等等。总而言之,各高校对其定位不一。
3.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沟通
首先,目前高校学生选择导师的自由度较小,大部分学生的导师是由学校直接分配的,与导师缺乏一定的了解。因此,对学生的积极性造成了一定影响。其次,大部分导师身兼数职,空余时间较少,难以全身心顾及本科生,无法保证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与沟通,及时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解决和处理,缺乏合理高校解决问题的途径。再次,目前我国高校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未制定或出台相应的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在时间、地点以及方式等)的相应标准,因此,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往往表现出松散性与自由性,缺乏一定的约束性。
4.制度体系建设还不够健全
目前我国高校推行的导师制,制度体系建设还不够健全,导师的选聘、考核、监督和激励机制都不尽完善。第一,目前我国高校对于选聘导师并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导致本科生导师制入口这一关键步骤处理不到位,造成了指导学生效果不尽如人意的局面。第二,目前我国只有少数高校在制度上硬性规定导师的工作指标,而且这些少数实施的高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无法将其真正落实到实处,且一些激励和奖惩措施大多流于形式。因此,对导师的工作无法进行量化,难以同工作报酬、绩效考核、职称评聘等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导师工作积极性。
三、应用型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培养模式
应用型高校重在“应用”二字,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当地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其核心是实践教学。因此应用型高校应注重实践教学,建立实践教学导师制,使实践教学在“接地气”的基础上,促进高校与当地企业进行友好合作和办学。
1.建立实践教学导师制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体系中,专业实习活动是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内容,校内实训是重要的组成内容,这两者都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延伸。目前,我国高校的本科教育中大多采用“基础理论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实习”的教学模式。例如,有些高校采用“3+1”的教学模式,即前三年在校内进行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理论的学习以及参加校内实训即校内“小实践”,最后一年到一些企业、单位进行专业实习即校外“大实践”。
2.明确实践教学导师的工作职责
应用型本科高校强调学生的应用能力,强调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相结合。因此,实践教学导师应确实要从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出发,从时间和精力上保证将指导工作落实到实处。首先,无论是校内实训还是校外实习阶段,都要求导师将个别指导和集体指导相结合,以个别指导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在小组中学习,将实习的总体要求、学习内容、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进行详细说明,同时针对不同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问题给予个别指导,做到因材施教。其次,实践教学导师应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起来。
3.建立较为完整的选聘、考评和激励机制
第一,应严把导师入口关,按照导师任职的基本条件和素质要求,采取个人申报、工作领导小组进行资格审查的形式确定和聘任导师。第二,实践教学导师工作考核每学年进行一次,考核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层次。考核方式应从学生、导师个人、考核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多角度进行考评。主要对实践教学导师在校内实训阶段和校外实习阶段的教学成果进行分阶段考核,由考核工作领导小组最终确定年度考核结果。第三,为进一步激励实践教学导师的工作积极性,首先,在物质激励上,应该科学地计算导师的工作量,给予适当的补贴和报酬,支付合理的报酬是对导师工作的一种肯定和尊重;其次,在精神激励方面,对指导本科生工作业绩突出的导师给予一定的表彰和奖励,在职称晋升、岗位聘任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这样,才能让优秀的导师在指导本科生的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四、总结
实践结果表明,学校性质不同,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的运行模式、培养制度、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等都不尽相同,但是,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推进创新型人才建设机制的目标方面却是不同类型高校的共同追求。因此,应用型高校不应摒弃其他类型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的优势,只有不断汲取和借鉴国内外大学的先进经验,结合学校特色,探索和建立起应用型高校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国仓.应然与实然的距离:牛津大学导师制在我国的发展与困境[J].中国高教研究,2013,(8):55~59.
[2]陈剑.论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构建模式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13,(1):5~7.
[3]林源源,沈逸君.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研究[J].江苏高教,2013,(3):98~99.
[4]赵晓兰.尝试抑或捷径: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反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2):95~97.
[5]高馨.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发展历程与作用[J].国际高等教育研究,2009,(2):33~37.
[6]韦巧燕.学分制条件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意义[J].鸡西大学学报,2006,(4):3~4.
[7]丁林.本科导师制:意义、困境与出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5):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