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第二人称代词的权势与同等研究

2014-03-31张荣萍

关键词:第二人称权势英汉

张荣萍,陆 阳

(淮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一 权势与同等关系

1960年,Brown 和 Gileman首次提出“权势”与“同等”两个术语,用以概况人际交往中复杂的人际关系,表述言语交际双方不平等的人际关系。Fasold将“权势”定义为:“一个人对别人拥有一定程度的权势以至于能够控制那个人的行为”。(2000: 4)权势指的是如果一个人能控制另一个人的行动,他对后者便拥有权势。(祝畹瑾,1992:143)权势关系集中表现为权势拥有者在社会地位、年龄、财富、职业、教育程度等方面有一定的地位优势,从而能控制听话人的言语行为。权势指的至少是两个人之间的人际关系,两个人不可能同时对对方拥有权势,因此权势关系是非相互的,反映的是非对称性的社交关系。而同等关系是一种相互的关系,指的是交际双方有共同点,如兴趣、爱好、年龄、职业等方面相近。单数第二人称代词有通称(T表示亲近随和)和尊称(V表示礼貌客气)两种形式,用以表明交流双方的关系。当权势占主导地位时,权势高者对权势低者使用T,反之称V;当同等关系占主导地位时,无论权势强弱,双方互用相同的第二人称代词。

二 英汉第二人称代词相关研究

汉语从中国最早的语法学专著《马氏文通》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现代语法著作《中国文法要略》,再到现代的每一部语法学专著,无一例外地都论述汉语人称代词的指称和替代问题。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话语分析和社会语言学等学科的影响下,对代词的关注才回到研究言语情景、讲话人和听话人上面。即将代词置于社会的语境之中,研究人称代词在实际运用中所体现的权势和等同关系进行研究,即人称代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1960年,Brown 和 Gileman将“权势”与“同等”概念引入社会语言学,并系统地研究法、意、德和西班牙语等语言中第二人称代词,在《表示权势与同等关系的代词》一文中,指出身份差距和亲疏程度等人际关系与语言选择、尤其是与代词选择相呼应。随着社会语言学的兴起,第二人称代词已经引起语言学家的广泛关注。Carter(1997)指出人称代词具有实现话语人际意义的功能;朱永生、严世清(2001)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考察代词使用与人际关系亲疏;崔希亮(2002)考察第二人称代词使用的势位原则等。

人称代词是语言交流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脱离了人称代词,人际交流与书面表达都将变得复杂累赘,效率低下。权势与同等关系影响到言语交际双方在不同交际场合中的称呼,但关于权势与等同关系对英汉第二人称代词对比研究比较匮乏。因此,以社会语言学为理论基础,探讨权势和同等关系对英汉第二人称代词的不同影响,可以为避免交际中的误解、选择合适的人称代词、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提供一些参考。

三 英汉第二人称代词中权势与同等关系的体现

韩礼德认为,语言具有表达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对事物的推断等功能。人们通过语言和其他人交往,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用语言来影响别人的行为。因此建立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权势关系是其重要内容之一。话语中的第二人称代词作为语言交际中不可或缺的组成成分,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是在言语交际中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信息。说话人通过变换第二人称代词的所指向听话人或读者表明自己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他对事物的推断等。任何一种语言都是与一定的语境联系在一起,不同的语境决定了交谈中第二人称的不同用法。

作为由社会集体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语言本质上是文化的社会产物,要了解语言,必须从文化角度入手。人们在日常交际中,对T/V形式的选择体现了交际双方彼此的社会关系、地位等。在中国社会语境中,权势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主要关系。中国是一个经历了数千年封建等级制度的国家,中国人重视集体主义、亲属关系、联合家庭以及高权力距离;其中,社会地位、年龄和辈分是导致权势产生的显著因素。中国是一个高权势距离的国家,在交际过程中,中国人习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距离,因此更倾向于选择非对等的第二人称称呼方式。权势低的一方往往采用V(您)来指称对方,以示尊敬;而权势高的一方则用T(你)来回称。如,

——“王老,您好!您快请坐啊!”

——“小王呀!你好!”

这就是不对称的社会地位在实际语言使用中的体现。

——“我今天感冒了,头痛,你下班回来时帮我买点药吧。”

——“好的,你注意休息,多喝点开水”。

从该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双方拥有同等的权势,二者关系密切,所以双方拥有了同等关系。

而在西方社会语境中,同等关系超越权势关系成为主要的人际关系。由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个人主义在西方盛行;另外,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与发展,大规模生产模式影响了西方人的家庭结构以及家庭观念,因而,在辈分方面,权势关系表现不显著。西方人重视个人主义、核心家庭以及低权力距离,强调个性、独立和相互平等,因此,西方人重视低权势距离,“同等”关系是人们言语交际的价值导向,因此T(you)被广泛应用。

A:I want to read. I can’t get bolls from the library. I wonder if you’d let me use your card?

B:You are not trying to get me into trouble, are you, boy?

College English (6), 2011: 51

尽管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两人身份、地位、职业差距悬殊,然而,从该对话中,我们无法从第二人称代词上区分交谈双方的社会地位、权势高低。

当然,“thou”和“you”形式对立的消失并不意味着权势的消失。英语称谓系统弥补了代词系统权势与同等对立的消失。比如用头衔加姓氏(President Obama)来称呼对方,而对方的回称则是直呼其名。这种非对称式的称谓形式与英语中代词系统T(thou)/V(you)的对立形式异曲同工。权势是绝对的,平等是相对的。代词系统对立形式的消失表示人们试图消除社会地位差异的强烈愿望,并不是意味权势与同等语义对立的消失。Brown 和 Gileman还认为一般只有权力较大的一方才有权使代词称谓系统发生改变。而且一旦T行为双方采用,就不可能再回到原来的T/V的非对称性形式,除非双方社会地位发生改变。(Wardhaugh, R. 2004)

四 英汉第二人称代词的发展变化

英汉两种语言系统,作为开放的、运动的、与外界密切联系、与人的交际需要密切结合的系统,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代词系统,既是特定文化的产物也是人际关系的文化符号。英汉语中的人称代词系统都经历了一定的发展阶段,英汉语代词系统最明显的差别就是在第二人称代词的使用上。英语语言第二人称代词系统中T/V的对立也经历了从无到有,后又脱落一端,最终发展成为现代英语第二人称代词对立体系消失的过程。(李红英,王倩,2006)英语第二人称代词没有尊称、非尊称的区别,因而无法从第二人称代词的使用上区分交谈双方的权势、地位、身份、辈分等的高低。而现代汉语中的第二人称代词有“你”和“您”的区别。第二人称代词“你”和“您”的对立就是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社会语义形成过程。(杨永林,2004)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关系的变化、人的价值观念的更新,现代汉语第二人称代词T/V的使用有一些变化。薛丽在《90后大学生“你”和“您”的使用情况调查》(2012)一文中,指出90后大学生“您”的使用频率降低,“您”的使用比率在正式场合大于在非正是场合。年龄是首要影响因素。在日常交谈中,对方年龄越大,对其使用“您”的频率越高。90后大学生对年长的人使用“您”频率最高。这正是权势关系影响第二人称代词使用的表现。不过,我们认为汉语第二人称代词的尊称形式不会消亡。(毛悦,2003)我们国家一直在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讲文明、懂礼貌。在日常生活交际中,应该进一步提出使用第二人称代词的尊称形式。

五 结语

权势和同等关系在第二人称代词称谓上起着主要的支配作用,因此在研究英汉第二人称代词时,必须将权势和同等关系考虑进去。在主要英语国家,尤其是美国,追求个性独立、平等,因此同等关系对英语第二人称起了决定性作用;然而在中国,强调长幼尊卑、和谐,因此权势关系起了主导作用。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和人际关系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变化,第二人称代词也在与时俱进,同等关系的影响逐渐扩大。例如同长辈讲话要用“您”的日子已经成为历史;对长辈或者老师等更多的会使用“你”,这样听起来没有距离感。语言中的词语虽然是静态的,但进入动态的言语交际中,人称代词的使用有着较为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传递不同的人际关系,说话人可以通过变换第二人称代词的所指向听话人传达自己的态度、观点、感情等等,传递消息并构建交谈双方关系,比较得体地体现话语双方的社会关系,实现话语人际意义功能。在跨文化交际日益繁荣的今天,人们必须增强文化敏感性。通过权势和同等关系对英汉第二人称代词进行研究,了解英汉文化的称谓体系,从而减少误会,对言语交际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为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1]Brown, R. & Gilman A. The Pronouns of Power and Solidarity[J].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1960(4): 24-29.

[2]Carter, R. Woking with texts: A Core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Analysis [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7.

[3]Fasold, R. The Sociolinguistics of Language[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4]Halliday, M. A. K. & Hasan, R. Cohesion in English [M]. London: Longman, 1976.

[5]Wardhaugh, R. An Introduciton to Sociaolinguistics (2rd Edi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6]陈松岑.北京话“你”“您”使用规律初探[J]. 语文研究, 1986(3): 20-21.

[7]陈永林. 社会语言学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8]崔希亮.人称代词及其称谓功能[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0(1): 46-54.

[9]李红英,王倩. 从全市关系看英汉第二人称代词演变[J].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9): 55-58.

[10]毛悦. 影响汉语第二人称代词使用的社会文化因素[D]. 北京语言大学, 2003.

[11]薛丽. 90后大学生“你”和“您”的使用情况调查[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2(8): 177-187.

[12]朱永生,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13]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2.

猜你喜欢

第二人称权势英汉
类型学视角下的韩汉第二人称对应情况研究
中国年轻用户在网络聊天环境下第二人称的使用探析——以线上“你”和“您”的使用为例
权势中的部分等同关系——高等学校校长毕业典礼致辞的批评话语分析
骄傲与谦卑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狐假虎威
英汉诗歌中的隐喻对比研究
冲突性话语回应策略与权势的语用分析
英汉反身代词长距离约束的语用分析
英汉校园小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