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014-03-31陈学雷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陈学雷

(开封大学,河南 开封 475004)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高层次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核心素质则又体现在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上。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担负着培养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大学生的重任。高校要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一、科学发展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1. 应以人为本,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学生为本,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学生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较强的接受能力,他们不断追求进步、不断纠正错误、不断完善自我,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要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内容、方式和手段,为大学生自我发展和完善创造良好的条件。以学生为本就应该关心大学生,既要关心大学生的政治追求、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和心理素质,还要关心大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兴趣爱好的开发、正当权益的保护等,要真心实意地为大学生解决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从大学生最关心、最急需、最现实的困难和问题入手,实实在在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困难和问题,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大学生的心窝里。

2. 应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发展就是每个人都要发展,每个人的每个方面都要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紧紧围绕政治可靠、思想合格、品行端正和素质优良来全面开展,一是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二是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三是要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四是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协调发展就是要做到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重视学校内部各部门的协调,也要重视学校外部各方面的协调。在高校内部构建“大思政”体系,建立由校党委直接领导,以马列德育部门为中心,整合教务、学生、共青团等相关部门力量的管理体系;建构以“主渠道”为核心的显性德育课程、以人文素质教育为线索的隐形德育课程、以其他学科为辅助的渗透性德育课程、以实践教学为中心的活动性德育课程体系;组建一支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辅导员和党政干部“三位一体”、功能互补、有机统一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形成齐抓共管、结构合理、密切配合、分工负责、互为依托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格局。在学校外部应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整合起来,打破课堂局限、校园藩篱,实现课堂与课外、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庭的有效衔接,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以达到全社会育人的目的。

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仅着眼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健康成长,也注重大学生毕业以后的长远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应遵循大学生的生理规律和教育规律,不断健全和完善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构建与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系。应把近期培养目标和长远发展规划、现实目标和远大理想、阶段性目标和总体性目标统一起来,立足现实,着眼长远,统筹协调,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坚决防止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

3. 应统筹兼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应统筹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并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勤工助学、公益活动、科技创新、毕业实习等实践活动中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应统筹广泛性要求与先进性要求。充分考虑到大学生在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化基础、接受能力和社会经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研究不同群体、不同层次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和价值取向,根据不同对象,确定不同的教育目标和内容。对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先进分子提出更高的先进性的要求,使其发挥模范带头和表率引领作用;对一般大学生应提出他们普遍能够接受的广泛性要求,分层次分阶段,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应统筹新兴传播手段与传统教育手段。校内课堂、报刊、广播和实践活动、规章制度等都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要继续运用好这些传统手段和重要平台。还要积极运用网站(页)、QQ、手机、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兴传播媒体,进一步拓展和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手段。

二、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忽视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教育观念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知为本”,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多数高校、尤其是高等职业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更重视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不重视人文素质的培育、科学精神的培养、心理健康的提升,忽视了大学生的个性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学生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教育方式偏重于强制性的灌输、批评性的训诫、一般性的评价,没有充分考虑不同文化层次、不同道德水平、不同社会经历大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简单、机械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忽视大学生的个体性、主体性,从而遏制了大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2.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注重短期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眼光,注重短期效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近期作用和深远影响的没有足够认识。在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阶段能够取得明显的成效,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的学习态度、考勤情况、学习成绩、参加班级及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以及获得奖学金、技能比赛等各种奖项的情况等,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参加工作以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的长远影响。

3.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配合不协调

“中央16 号文件”明确指出: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党政领导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各种教育力量协调配合,但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片面地认为,自己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职工作者,顺理成章地应全部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他们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工作与专业教师的教学工作对立起来,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学习割裂开来,人为地将思想教育工作孤立起来,没有考虑如何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发挥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做好思想教育工作。

三、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 树立以人为本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学生为本,把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思想政治教育者把大学生看成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教育主体,把大学生当做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始终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尊重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尊重大学生的自身价值,要赋予大学生更多的自我学习、自我选择、自我改善、自我提高的空间。要把大学生当成平等独立的个体,认真研究当前大学生的生存、发展、成才需求,启发大学生的政治追求和道德需求,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大学生的自主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才能,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全面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不断开发大学生的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

2. 树立全面发展理念

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个人的自由发展,而人的自由发展,最基本的是每个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才能、天赋、特长、爱好和意愿,自由地选择和参与到不同的活动领域。其次,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包括人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等的发展和完善,以及个人主体性水平(即人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性和能动性)的全面提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坚持全面发展的观点,培养学生既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又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品行修养;既锻炼强健的身体,又磨砺坚强的意志、锻造健康的心理素质;既不断进步、快乐成长,又发挥潜能、展示个性。

3. 树立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调发展可分为内部的协调和外部的协调。内部协调是指作为教育活动接受主体的大学生自身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即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协调发展,知识、能力、品质和人格的协调发展,促进大学生与社会、自然、他人和谐发展。外部协调指校内教育资源和校外教育资源的协调,充分发挥学校、社会和家庭等教育主体的联动作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切实协调好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校园活动、社会实践、学校管理的各个领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放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关心大学生当前的发展,更要放眼于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促进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知识的提高、技能的锻炼、人格的完善、道德修养的提升等,不仅要适应大学学习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要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符合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