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

2014-03-31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机制院校高职

韩 君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1)

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直接影响着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是指对人才进行教育和培训的过程。培养人才也有多种形式,如职业学校、培训班、研讨班等,而人才培养质量是这一培养过程的结果外显,通常需要经过专业的评估,衡量出过程的好坏。所以,高职院校内部的教学工作对于人才培养质量是具有直接性和因果关系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就是人才培养质量结果进行评估的系统性工具,其出现具有重要性:符合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也促进了学校与社会的相互衔接。这种评价机制与教学改革是息息相关的,其具体内容包括,学校内部的评价机制、社会评价机制及第三方评价机制,只有将三者有机融合,才能做到全面、准确。基于上述考虑,笔者提出三种教学改革的策略,从方法、能力、实践三方面着手,来进行教学上的改革,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一、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建立的重要性

(一)符合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与培养目标,应用型是关键词。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绝对不仅仅包括学校培养的学生的质量,也包括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学生与教学工作的质量均要求有一定的机制来进行衡量,应用型就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衡量标准。应用型学生和培养工作的应用型目标的突出的现实需要,即学校内部在于反思和提高,学校外部在于选择适合的人才,双方的共同利益和目标一致,导致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的建立的合理性。

(二)促进学校与社会的相互衔接

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形成、确立的过程中,高职院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加深,这主要表现在社会评价机制的确立上。社会在对学生质量与学校培养工作的质量进行衡量评价时,一方面促使学校明白自身欠缺的地方在哪里,有利于学校及时正确地调整教学策略,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社会也了解了现在的学校内部的基本情况,有利于更好地选择人才。在这个相互了解和认识的过程中,学校与社会建立了长久的评价关系,彼此衔接更为紧密,这对于双方都是好事。

二、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关系

在阐述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确立的重要性之后,学校一方所能采取的反应就是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然后实施教学改革,那么二者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

(一)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的确立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在教学活动中,反馈环节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这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就相当于一种反馈和反思,也属于教学环节中的一环,如果说反馈环节的发展教学改革,那么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也就属于改革的范围之内。所以说,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的确立,比如高校教学改革是要提高学生的创新动手能力,那么反映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就可以增加一条“动手能力”的评估,对于教学改革的内容是一种很好的反馈。

(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结果影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方向

相反,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结果,也就是教学环节的反馈结果,势必要认真研究和对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为什么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这些都要引起我们的思考。思考过后,再将其付诸到教学改革的实践当中去避免这些问题,久而久之,会使毛病越来越少。如上文提到过的动手能力,如果评价结果显示为动手能力很差,那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增加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的课堂开发,把学生的动手能力提上去,所以,评价结果会改变教学改革的方向是极为准确的。

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的具体内容

传统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尺度主要有两种,就是学校内部的评价尺度和社会的评价尺度。近些年来,产生了第三种,即第三方评价尺度。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培养质量还是以学校的外显质量特征为主要依据,而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则是为了使这种外显质量特征更加明显。学校的内部评价尺度主要是看毕业生是否满足了学校内部的培养目标,是以学校为基础的;而社会的评价尺度则是立足于社会的角度,看该毕业生是否满足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标准。这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而相比之下,笔者认为,学校的尺度应该以社会的尺度为主要参考,因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是应用型人才为主,就是为了社会的需求而设定的。所以这里就涉及到了一个教育同社会的关系规律的问题,也就是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与教育内部关系规律的问题。前者,是规定,教育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要满足社会的需求;后者是教育自身的规律,包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及创新性人才的要求。但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则离不开教育自身,要从教育教学入手,推进教学改革,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符合学校、社会或者第三方的评价标准。教育外部关系规律与内部关系规律相协调与结合,才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满足学校及社会的要求。

第三方评价机制是建立在高职院校与企业机构共同参与的基础之上,旨在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测体系机制,在近些年,逐渐呈上升趋势。从这三个角度来看,传统的学校、企业都是一种内部评价,而第三方的介入则把内部转化为了外部,完全站在一个客观的视角来看问题。其中的角色包括学校、学生、家长、企业、单位等各方各面,虽然多元化,但是具有独立性。评价的结果也具有社会公信度并且专业性、针对性都很强,所以说,这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评价方法。笔者认为,第三方评价机制的构建应该分三大块:学校、企业、学生。再从三者中细化,找出具体的评价方法,如学生这块,主要是毕业生和家长参与第三方评价运作机制,主要内容有对于学生的专业课程与岗位契合度的自我评估及感受,对于家长要定期回访、追踪调研,了解到家长对于毕业生找工作过程中的态度或者努力,然后进行反馈信息的梳理和诊断,得到准确的结果。

四、高职院校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改革策略

(一)学生主体的教学方法改革

由于高职院校培养应用性人才的宗旨,要求在教学方法上始终贯彻执行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区别于传统的以知识灌输式为主的填鸭式教学,而将主要精力放在学生的能力与思维的提高的方面。这符合人才培养质量内部评价体系的内容。高职院校应主要体现学生本位,可以运用情景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演示法、调查法、谈话法等等,将传统的师生关系转变为新型的平等合作关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可以着重解决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中的能力好坏的问题。小组讨论法主要是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提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思考,并将思考过的答案进行逻辑整合,最后总结发言,教师要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发言,不放弃每一个学生;调查法是教师通过课堂作业的布置,希望同学们在课后通过相关调查,形成结论的学习过程,这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情景教学法是锻炼学生在全体同学面前展示自我、提高自信心的方法,所有的方法都是围绕学生展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注重教学目标的能力培养

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应用性人才,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就给予了学生很高的要求。无论是教学模式、教学过程还是反馈环节,学校已经渐渐地从重视知识转向了重视能力,所以能力是现阶段一个培养的重点对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也是主要衡量学生的能力水平,这也是与大方向分不开的。所以,在教学模式上,通过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以及讲授新课的精心设计,以及课堂作业的布置水平都要体现出能力培养的痕迹,不仅有知识目标,更要有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新课标规定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点,缺一不可,而且要重点突出后两者。

(三)增加关注社会的生活体验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是学校与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关注社会的生活体验则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学生来讲,过早地接触到社会的运作机制,懂得社会的人才需求类型,可为就业早作准备。体现在学校教学改革上来,就是要增加学校的第二课堂教学,即课外活动,比如“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参观工厂、参加企业高层人士的演讲等等,对于社会有一些了解,那么对于人才培养质量外部评价机制的评估时,就会懂得从哪些方面入手来准备,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机制的确立。

五、结语

从新课程标准出发,立足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办学宗旨,从教学方法、能力思维以及社会实践入手,来改革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构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是有着深层次地教学意义的。由于二者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所以改进了学校的教学活动,也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的确立,反之,亦成立。学校、社会、第三方的评价机制是站在学校与社会的各自的角度来考虑问题、选择人才,这种机制是一种具有反馈性质的教学或非教学活动,按照主体的不同而有所区分,但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技术能力,因而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董维佳.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创新与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11).

[2]尹国华,邱礼会.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培养目标[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3]李平,宋建军.对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控制理论的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4]孙占学.关于高校教学改革工作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29).

猜你喜欢

机制院校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