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光辉与黯淡交织下的跌宕人生
——西比拉成长轨迹探寻

2014-03-31程丽娟郑红艳李俊婕

关键词:比拉光辉生涯

程丽娟,郑红艳,李俊婕

(河北工程大学 文学院,河北 邯郸 056038)

光辉与黯淡交织下的跌宕人生
——西比拉成长轨迹探寻

程丽娟,郑红艳,李俊婕

(河北工程大学 文学院,河北 邯郸 056038)

《我的光辉生涯》是澳大利亚女性作家迈尔斯·弗兰克林的成名之作,在整个澳洲文坛都占有一席之地。其艺术魅力主要来自于贯穿小说始终的女主人公西比拉·梅尔文的形象。旨在对西比拉跌宕起伏的成长轨迹做一次旅行式的探寻,并窥视隐藏在其背后的驱动力。

西比拉;光辉生涯;黯淡

《我的光辉生涯》是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澳大利亚著名女作家迈尔斯·弗兰克林的成名作。这部作品发表于1901年,一经问世,便在整个澳洲文坛引起强烈反响。颇负盛名的《公报》杂志主编 A.G.斯蒂芬斯称其“这是第一部澳大利亚小说。”①澳大利亚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亨利·劳森热情地为这部小说做了序。在《序言》中,他写道,“这本书忠实于澳大利亚……是我所读过的书中最真实的一本。……我为自己的国家有这本书而感到自豪。”②要知道,在当时能得到劳森如此高的赞誉和评价,实为一种至上的荣耀和莫大的鼓舞,同时也彰显了作品本身所蕴含的巨大魅力和艺术表现力。这也无怪乎《我的光辉生涯》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甚至被改编成电影,获得世界范围内的好评。

《我的光辉生涯》最大的艺术魅力在于它成功地塑造了“丛林少女”西比拉·梅尔文的鲜明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她为了追求心中的艺术和独立人格而与周遭环境和传统道德以及婚姻观念而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然而,在那个特定的时代和环境里,她的斗争注定走向幻灭的境地,她勇于向一切不合心意的事物发起挑战,但一番周折和轰烈之后,万物依然,而她却有时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因此,每每掩卷沉思,一边在心底为这个个性鲜明的丛林少女发出由衷的赞叹,一边不禁为她凭一己之力根本无法与整个环境抗争而扼腕叹息。她向往光辉的生涯,却始终无法摆脱黯淡的笼罩。纵览全书,不难发现西比拉的成长经历和处境就是光辉与黯淡的相互交织:处于波峰处的勃拉格勃朗,宾宾牧场和卡特加带给西比拉的是美好的回忆和温暖的经历,而波谷处的波索姆谷和巴尼山隘于西比拉而言,则仿若一场梦魇,充满了痛苦,不堪和身心折磨。继巴尼山隘之后,曲线又呈上升的趋势,但仿佛强弩之末,再也达不到前两个波峰的高度。故事到此戛然而止。如果情节再发展下去呢?笔者认为呈上升趋势的曲线会渐渐演变成一条直线,象征着西比拉与生活和命运达成的和解,或者说无奈的妥协。

一、童年时代的乐园——勃拉格勃朗和宾宾牧场

勃拉格勃朗和宾宾牧场是西比拉童年时代的乐园。这章的开篇,西比拉以“我记得,我记得”作为标题,以表她对童年记忆的印象深刻和无比眷恋。那时,周围的环境是宜人的,“巍巍棕树包围着我们,阳光在笔直的白色树干上闪烁,照射进岸边蕨树丛生的淙淙溪流。……小屋像画一般的掩映在周围茂密的香沟酸浆和胡椒树灌木林中。”③那时,那个日后无所事事,只知酗酒的醉鬼父亲还是小西比拉眼中的英雄,“父亲是一个极有才能的人,……他是我心目中的英雄,是我的知己,是一部百科全书,是一个伙伴,甚至他就是我的宗教信仰。”④也正是因着宜人的自然环境和温馨的家庭环境,西比拉的个性才能得以无拘无束的张扬。那时,她的女性意识便开始觉醒。在牧场迎来各式各样的男性客人时,年幼的西比拉便能意识到“难得看到一张女性的面孔。”而她不畏权势,要求平等的个性,也在那个时候初露端倪,“我从来不曾,将来也不会因为某人地位高贵而对其肃然起敬。对我来说,威尔士王子无异于一个剪羊毛工,除非他在我面前表现出除了王子身份之外的某种品格来——要不,那就去他的!”⑤小小年纪便有如此的觉悟和信念,实在难能可贵,也为她日后一次次拒绝财力或智力胜她一筹的几位男子的求爱埋下了伏笔。

二、波索姆谷——噩梦开始的地方

快乐的日子总是短暂的。由于父亲的贪念而举家迁到波索姆谷后,西比拉天真烂漫的童年岁月一去无返。她面临的是一种冰火两重天的生活。“我对波索姆谷的第一印象是极度失望……这里的景象显得那么平坦,那么平庸,那么单调!”⑥这边的人也过着单调的生活,以至于偶尔的生孩子或死人是件大事。波索姆谷单调凝滞的气氛时常让西比拉感到窒息,她一边羡慕周遭那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思没想的普通人,一边又因自己的理想受到环境的挤压而时常处于一种焦灼状态。

由于父亲的轻信和经营不善,西比拉的家庭条件每况愈下。繁重的生活压力和经济的困窘,使得昔日里那个英雄般的父亲变成一个酒鬼,而一度温文尔雅的母亲也受到连累,变得脾气暴躁,动辄就对不太顺从的西比拉大发雷霆。于是,生活的重担很自然地就落在了身为长女的西比拉肩上。繁琐而沉重的牧场工作并没有泯灭西比拉对崇高艺术的渴求和向往。相反,劳动越是繁重,她对艺术生活的渴求就越强烈,继而是对现实更大的无奈与失望。所以才有她痛苦的体会“当一个人挣扎着度日的时候,愈是少对世道刨根究底,就愈是快乐,对女人来说更是双倍,三倍地快乐。”⑦她也抗争,但一番挣扎之后,她还是得被迫接受她所厌恶的一切。她厌倦了周而复始的劳动,但始终无法摆脱劳动;她因母亲的颐指气使而愤愤不平,但又在内心里同情这个为生活所累的女人。于是,心不甘情不愿地做着母亲安排的一切。

在波索姆谷,西比拉是近乎绝望的。她渐渐地意识到了理想和现实之间横亘这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她热爱艺术、读书和音乐,而生活却强加给她灰尘、疲惫和贫困。于是,在用了十八次“疲倦”来形容她的感受之后,她感喟道“这就是生活——我的生活——我的生涯,我的光辉生涯!”⑧这是西比拉第一次提到她的生涯。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在她一遍又一遍地大呼“疲倦”时,却用了“光辉”来形容她的生涯。短短十几个字,却饱含了西比拉极其复杂的心理感受。她是无奈的,一边是她想象中的充满艺术气息的文雅生活,却是她不可及的;一边是她极其排斥的枯燥单调的牧场生活,却是她置身于其中的。可她又是不甘的。于是即使置身于令人绝望的境地,她依然不忘提醒自己“光辉的生涯”,虽然实际上根本毫无光辉可言。她又是有一丝恐惧的。因为紧接着她说“倏忽之间,我会像我周围的人一样年老。”⑧她怕时间过得太快,以至让她来不及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即她眼中的光辉生涯——便匆匆老去。

三、卡特加——西比拉眼中的天堂

就在西比拉对波索姆谷的枯燥日子忍无可忍时,命运向她抛出了一束橄榄枝——外婆来信了,邀她到卡特加去。本书中,作者不惜笔墨,用了整整一半的篇幅记叙了西比拉在卡特加的经历,可见这个地方对于西比拉来说意义非同寻常。从抛物线图也可看出,卡特加的波峰要比宾宾牧场的波峰高出很多,这是因为,如果说宾宾牧场使得西比拉的天性得以自由发展和塑成的话,那么,卡特加则极大地满足了西比拉的心灵需求,给她一度处于饥渴状态的精神世界以最充分,最丰富的养料,也是她的生涯中最为光辉的一笔。在卡特加,她受到贵宾似的待遇,“这种接待方式适用于某位显赫的亲戚”⑨外婆对她宠爱有加,海伦姨妈风度优雅,舅舅豪爽豁达,不论是日常言行还是对待西比拉的态度都完全迥异于家中的父母。在卡特加,她徜徉在书籍的海洋中不能自拔,“读书所给予我的愉快之甚已近乎痛苦”⑩在波索姆谷一度处于匮乏荒芜状态的精神世界,也因着劳森,佩特森等名家的作品变得绚丽多彩起来。

最为重要的是,在卡特加,西比拉遇到了生命中的白马王子比彻姆。对于婚姻和爱情,西比拉很多时候都持一种极端的态度,“我对付男人的箴言就是冷若冰霜”(11)“嫁人,即使嫁给世上最好的人,也是降格的事情”(12)类似的言论还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歌德曾说,哪个少年不善钟情,哪个少女不善怀春?在正是憧憬美好爱情的年纪,西比拉却敌视男人,讥讽婚姻,这是有其深层次的原因的。一方面,受其父母婚姻的影响,西比拉看不到婚姻美好的一面。尤其于女人而言,婚姻不但剥夺了她的自由,还将其沦为生育的工具,操持不完的琐碎家务便是她们的归宿,这和追求独立人格的西比拉明显格格不入。另一方面,西比拉的自卑心理在作祟。她自卑于自己的出身和长相,甚至在受到他人真心夸赞时,她也敏感地将其视为嘲讽和挖苦。这就使得她内心里既渴望异性的欣赏又觉得爱情不会属于像她这样的人。直到比彻姆的出现,西比拉才真正沐浴到了爱情的恩泽。用她自己的话讲,比彻姆是她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真正的情人。一向对男人不懈的西比拉,第一次对一个异性产生了兴趣,“比彻姆是附近的男人中我最喜欢的一个,他身材高大,性格恬静,讨人喜欢。”(13)也是比彻姆,让西比拉对男人的看法有所改观,“我觉得男人并不是像我以前所想象的的那样……他们毕竟也有自己的情感和爱心。”(14)有比彻姆陪伴的日子是西比拉所经历过的最快乐的一段时光。与在波索姆谷她重复了五遍“疲倦啊,疲倦”来形容枯燥乏味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比拉用了九个“欢乐”描述她在卡特加的愉悦心情。亲情在左,爱情在右,还能浸淫在文学作品和音乐的熏陶中,于西比拉而言,也许这便是她生涯中最为光辉的时刻了。

四、炼狱般的巴尼山隘

正当西比拉沉浸在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时,母亲的一封来信将她从天堂般的卡特加抛至地狱般的巴尼山隘——为了偿还家里的债务,西比拉不得不去巴尼山隘的姆斯瓦特家做免费的家庭教师。如果说波索姆谷的日子只是枯燥单调的话,那巴尼山隘的生活则是黑暗的,令人绝望的。在波索姆谷,西比拉至少是在父母身边,妹妹格蒂更是她莫大的慰藉。而在巴尼山隘,她举目无亲,忍受着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折磨。初到巴尼山隘,西比拉一连用了四个“最脏”来形容姆斯瓦特家的环境。极度的污秽和肮脏使西比拉四肢战栗,深感压抑。我们再看看姆斯瓦特一家人。姆斯瓦特太太的“龌龊和零乱简直到了让人惊讶的地步”(15),姆斯瓦特先生只关心牲畜的价格和繁殖能力,孩子们“是我见到过的最邋遢的捣蛋鬼。”(16)这里没有书籍,没有音乐,没有派对,外面的新闻进不来,人们似乎也没有兴趣关心外面发生了什么,他们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却不自知。因此,在愚昧就是幸福的地方,聪明便是愚蠢。西比拉显然是聪慧的,可如炼狱般的环境只能窒息她的聪慧,压抑她对文明世界的向往,一步步将她逼到死角,以至最终精神错乱,近乎崩溃。

虽然西比拉最终离开了巴尼山隘,重回波索姆谷,但此时的西比拉已不同于昔日。有对比,才会有甄别。波索姆谷,曾经是西比拉一心想逃离的地方,而在经历了巴尼山隘的绝望之后,在西比拉的眼里也变的亲切起来。其实,波索姆谷依旧,改变的是西比拉的心境。此时的西比拉已经不再棱角分明,性格也缓和许多。笔者认为这是西比拉和命运达成的妥协,也是西比拉经历了数次的跌宕起伏之后心智的成熟。即使偶尔依然向往“光辉生涯”,但她已十分清楚命运赐予她的最终归宿便是波索姆谷,过着无异于常人的平凡生活。当然,这也是那个时代大多数女性的命运写照。也许这便是西比拉在澳洲文学所刻画的众多女性形象中格外瞩目的原因所在吧。

注释:

①~(16) 迈尔斯·弗兰克林著.黄源深译.我的光辉生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译者序1,序1,1,2,3,7,9,25,54,64,86,88, 102,180,204.

[1]陈正发主编.二十世纪大洋洲文学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2]黄源深.澳大利亚文学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王宁.三菱镜下,透视玫瑰之殇——《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探析[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94-96.

[责任编辑 王云江]

Ups and downs under the interwoven of brightness and darkness——Study on the courses of Sybylla’s growth

CHENG Li-juan, ZHENG Hong-yan, LI Jun-jie
(College of Arts, 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Handan 056038, China)

My Brilliant Career, written by Miles Franklin with which she sprung into fame overnight, has a place in history of Australian literature. The artistic charm of this novel lies in the vivid description of the heroine Sybylla Melvin. With the help of a parabolic graph, this paper intends to study the ups and downs of Sybylla’s growth course under the interwoven of brightness and darkness and the motivating force behind.

Sybylla; brilliant career; darkness

10.3969/j.issn.1673-9477.2014.02.014

I106.4

A

1673-9477(2014)02-045-03

[投稿日期]2013-12-20

程丽娟(1983-),女,河北邯郸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澳洲文学。

猜你喜欢

比拉光辉生涯
饼干信
吐槽退役生涯
春在飞
我的地下工作生涯
就在家门口
生涯教育:未来已至,未来可期
比拉鱼斗鳄鱼
一颗负责的心——我的班主任生涯
试析朱玛拜·比拉勒小说中的生态观
饼干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