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只要”的历时考及演变机制

2014-03-31武天骄

关键词:历时连词副词

武天骄

(天津外国语大学 研究生院,天津 300204)

一、现代汉语中的“只要”

“只要”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是作为条件连词使用,表示充分条件关系。《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对“只要”的释义是:“连词,表示必要的条件,下文常与‘就’或‘便’呼应,例如:‘只要肯干,就会干出成绩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1](P1752)。需要注意的是,除了连词“只要”,还有副词“只”修饰动词“要”构成的“只要”,例如:“他只要钱,别的什么都不要。”“我只要两斤苹果,没说要橙子。”

目前对“只要”的相关研究较少,且多数是从语义角度讨论“只要”与“只有”的用法:贺阳《“只要”与“只有”》,王还《“只有…才…”和“只要…就…”》,贾宝书《“只有”和“只要”的语法意义辨析》,史锡尧《试论“只要”、“只有”和“无论”所表示的条件》等。涉及“只要”历时考察的只有席嘉的《与副词“只”有关的几个连词的历时考察》,席文认为:“只要”表示条件关系的用法产生于南宋,成熟于清中期前后,“只要”成为表示充分关系的连词,其原因与表示“仅仅”含义的副词“只”有关,对于其他原因并未提及。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只要”一词进行初步的历时考察并对其演化成为条件连词的原因提出自己的一些拙见。

二、“只要”的历时语料

“只要”的语料大部分出自北京大学 CCL语料库,共检索出约千条,其中明清小说占其中十分之九,本文选取各时期较有代表性的句子例举。一般认为“只要”最早见于唐代,此时只是副词“只”和动词“要”的临时组合,“要”并未脱离具体词义,五代和北宋时期,“只要”用例并不多,直到南宋《朱子语类》,“只要”才大量出现,约五十条,且“只要……便……”表示条件关系的用例也已出现。明清时期,“只要……就……”关联组合出现并大量使用,且此时“只要”用法与现代汉语几乎无异。

“只要”最早出现在唐代,北大语料库仅检索出两例,如下:

(1)庄恪太子庙地居高敞,屋更宽广,若移同一庙,只要增置庙室,谨详迁就,诚谓久安,审其便宜,移庙未亏于典故。(《唐文拾遗》)

(2)道流,只如自古先德,皆有出人底路。如山僧指示人处,只要尔不受人惑。(《佛语录·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

以上两例的“只要”不是连词,只是临时将副词“只”和动词“要”组合在一起而已。其中“要”主要是表示主观上的意愿,可以理解为“希望得到”。虽然如果刻意把例(1)中的“增置庙室”理解为“久安”的条件,就会形成语义上的条件关系,但是此时的条件关系并无显性语法标志,而是靠词汇意义直接体现的,因此理解为一种临时性组合较为合适。

五代时期,“只要”在《敦煌变文》中共九例,例如:

(3)又问:“僧人到此,所须何物?”树神奏曰:“适来问他,并不要诸事,言只要一寺舍伽蓝居止。”

(4)牙人未言,远公进步向前启相公曰:“若

要贱卖奴身,只要相公五百贯钱文。”

(5)经文深妙理难过,无上菩提从此出,只要门徒发信根,万般一切由心识。

(6)大王当日告仙人:“高座甘心舍自身,只要当来圆佛果,不辞今日受艰辛。”

此时的“只要”依然是副词“只”与能愿动词“要”的临时组合,“只”用于限定“要”的范围,其此时“要”的意义较实在,多可以理解为“需要”,如例(4)中的“只要相公五百贯钱文”还是应理解为“仅需要相公五百贯钱”的意思。由于例(5)、例(6)中的“只要”可以理解为主观上的“只要求”“只需要”,也可理解为表示条件,因此并不能说此时的“只要”就是条件连词。

北宋《太平广记》中的出现“只要”共六例,例如:

(7)发后,山人白汶曰:“贤郎有厄,某能相救;只要少时不交人事,以图静处。”

(8)知魏帅之不及刘。刘问其所须,曰:“每

日只要钱二百文足矣。”乃依所请。

(9)琢壮其言,给利器。壮夫请不用弓刀,只

要一大白棒。壮夫径诣榛坞寻之,果得其穴也。

上例中的“只要”不能分析为表示条件的连词,且“要”后多跟具体的实物,例(8)中“只要”后接具体实物“钱二白文”,例(9)中“只要”后接具体实物“一大白棒”,此时也只是发展为条件连词的过渡形式。“只要”具体何时演变为连词的,单纯依靠目前的材料还难以确定。一般认为,“只要”演变原因有二:一是与“只”所表示的“仅仅”含义有关;二是“只要……便……”组合的出现与使用。

“只要……便……”表示条件关系的用例在《朱子语类》中已经出现,用例较多约四十条,例如:

(10)学问只要心里见得分明,便從上面做去。

(11)若不见后,只要硬做,便所成者窄狭。

(12)只要穷得这道理,便是天理。

以上例句中,“要”表示“希望得到”的具体词汇意义已经明显虚化,“只要”与“便”开始形成关联组合,“只要……便……”逐渐成为表示条件关系的显性语法标志。此时的“只要”已经可以理解为连词。

之后“只要”的这种用法沿袭下来,元代《全元曲》中共检索出约四十例,其中有“只要”与“便”“就”连用的,也有“只要”单独使用表示条件关系的,例如:

(13)只要姐姐许小生做一程伴,便当倾囊相赠,有何虑哉! (《曲江池》)

(14)只要大王借与俺樊哙八十万军马,包取活拿英布来也。(《气英布》)

(15)你到官中,少不得问你,只要说的冤枉,这包待制就将前案与你翻了。(《灰栏记》)

明清时期,“只要”用作条件连词已很普遍,“只要”与“就”的关联组合也已出现并使用,例如:

(16)主意已定,只要取下一个名就好填了。(《二刻拍案惊奇(下)》)

(17)又走了半日,已自是白龙江口上,只要转身,就进到江里面,离了大海,怎么不是家门?(《三宝太监西洋记(四)》)

(18)假如有人不读书便罢了,只要自称为读书人,就一定从事于《大学》。(《曾国藩家书》)

“只要”从唐代具有实际词汇义的“只”与“要”临时组合开始,经历了五百多年,直到南宋出现了“只要”表示条件的用法,且产生了“只要……便……”关联组合,此后的几百年中“只要”作为条件连词的用例逐渐增多,出现了“只要……就……”关联组合,明清时期的“只要”用法已与现代汉语相差无几。

三、“只要”演变的机制

词汇演变是在社会和语言环境中发生的,因此促使演变的因素既有社会外部的,也有语言内部的。从外部因素看,主要是由于社会交际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类的认识水平也不断提高,对事物之间关系的认识也逐渐细致,因而需要用更丰富缜密的语言来表达思想,这就促使表达事物之间复杂关系的连词等词语应运而生。这就是“只要”从“仅需要”等单纯意义演变为表示必要关系的条件连词的社会因素。

从语言的内部因素上看,语位、语用、语义、语音等诸方面因素促使“只要”的演变。陈宝勤在《汉语词汇的生成与演化》指出:“语位,即词在句子线性结构与语法结构中所处的位置。汉语词汇语法化都是在句子特定的语位上发生的,语位是促动词语法化的首要因素。”[2](P226)。“在句子线性结构上,一般位于句首位置上表意抽象的词往往容易发生语法化,或由实词语法化为虚词,或由半实半虚的虚词进一步语法化为更虚的词。”[3](P226)通过对语言材料的分析,我们发现“只要”常出现在分句句首,而这一位置本身也促使“只要”逐渐获得连词的语法意义。位于复句后一分句句首的“只要”,由于经常位于后一分句句首状语位置上,其后谓语成分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往往与前一分句表示的内容是假设、条件等语义结构关系,这就促使位于后一分句句首上的“只要”逐渐虚化为一个条件连词。当“只要”处在条件句的句首时,即体现出了关联性和条件句的标记作用。需要注意的是,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只要”与“便”“就”等只是碰巧用到了同一个句子中,且不一定表示充分条件关系,他们表示条件关系也不是由“只要”或者“便”等自身决定的,而是由分句之间本身具有的逻辑关系所决定的。如例(13)中“只要姐姐许小生做一程伴,便当倾囊相赠。”其中“姐姐许小生做一程伴”和“倾囊相赠”具有逻辑上的条件关系,但是这一关系并不是“只要……便……”关联组合所赋予的,而是这一事件本身的内在逻辑,“只要……就……”的使用是把深层逻辑表达出来而已,长期大量的此类用法,会将“只要”、“便”和“条件关系”三者联系在一起,并在实际应用中得到强化。

陈宝勤指出:“词汇语法化均是在语用中发生、在语用中进行、在语用中完成的,语用是实现词汇语法化的重要因素。”[4](P231)。“语用促动了词汇语法化。一般居于次要语法位置上表意较虚及抽象的实词,在长期高频率语用中,往往发生语法化。”[5](P231)。通常认为“只要”的虚化与副词“只”限制范围的表示“仅仅”语义有关,限制条件发展出表示充分条件的功能,并逐渐形成“只要……便……”“只要……就……”等关联组合,这种用法起初还须要借助语境依靠意合来显示,在之后长期高频的使用中,这一用法逐渐固化,最终成为一个新的义项。我们认为“只要”的虚化除了跟“只”限制范围表示“仅仅”的语义有关外,还跟“要”多用于未然情况有关。如例(4)中“若要贱卖奴身,只要相公五百贯钱文。”其中的“只要相公五百贯钱文”并未发生,即未然情况,各历史时期中都可以找到“只要”用于未然的情况,因此长期高频率的用于未然情况也是“只要”虚化成条件连词的一个重要原因。

上面提到“只要”的虚化跟语位、语用以及“只”和“要”的用法演变有关,此外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那就是汉语双音节趋势的影响。王力先生认为双音节化不仅是个单纯的语音问题,而且是构词法问题。我们认为双音节化趋势不仅仅是构词法问题,而且是促使整个语法系统变化的原动力。单音节词“只”虽然也可以表示条件,但是正是由于双音节化趋势的影响,之后双音节词“只要”表示条件逐渐取代了单音节词“只”,并同“便”“就”等连用,逐渐形成了今天使用的条件连词“只要”。

语言的共时系统都是从历时系统发展演变而来的,词汇的虚化就是意义实在的词从实词的共时系统中向虚词演化的一个历时过程,这些过程的完成都是外部因素和语言内部因素——语位、语用、语义、语音等诸方面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只要”的历时演变也是如此,随着社会发展,人类思维和语言表达越来越缜密,连词的出现成为必然,从语言内部因素看,由于“只要”长期高频出现在具有条件关系的后一分句句首位置,且受到副词“只”表示“仅仅”的含义以及“要”多用未然情况影响,在双音节化趋势的背景下,“只要”逐步确立了表示条件关系的语法功能,虚化为表示条件的连词。但是仅靠现在的语料还难以确定“只要”演变为连词的关节点,这有待学者们继续考证。

注释:

[1]—[5]引自陈宝勤《汉语词汇的生成与演化》商务印书馆(2011)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陈宝勤.汉语词汇的生成与演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3]石毓智.语法化理论——基于汉语发展的历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4]蒋绍愚、曹广顺.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席嘉.与副词“只”有关的几个连词的历时考察[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6).

猜你喜欢

历时连词副词
量词“只”的形成及其历时演变
常用词“怠”“惰”“懒”的历时演变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韩国语副词“더”与汉语副词“更”“再”的对应
对《红楼梦》中“不好死了”与“……好的”的历时考察
古今字“兑”“说”“悦”“敚”历时考察
表格大团圆,连词学得全
西夏语中的对比连词 djij2
副词和副词词组